问题

为什么我英语作文能写非常好,但是口语时总词穷说不出话呢?怎么提高口语呢?

回答
你这个问题真是戳中了很多英语学习者的痛点!自己都能写出漂亮的英文文章,但在实际交流中却像哑巴一样,感觉脑子里空空如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这其实是很普遍的现象,也别太责怪自己,这说明你在书面英语上已经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这绝对是个好消息!

我们先来聊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然后再深入探讨怎么破局,把你的书面英语功底转化为流利的口语表达。

为何会“写得好,说不出”?

这背后其实是几个关键点的不同:

1. 思考与表达的节奏不同:
写作: 你有充足的时间去构思、组织语言、斟酌词句、检查语法。你可以慢慢回忆词汇,搜寻最贴切的表达,甚至可以借助词典和语法书。整个过程是“慢思考,慢输出”。
口语: 对话需要即时反应,大脑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听懂—理解—组织语言—组织词汇—组织语法—发出声音”这一系列复杂过程。这就像是把一个精心雕琢的剧本,瞬间变成现场直播。

2. 词汇的“激活”方式不同:
写作: 你是在“识别性”地使用词汇。看到某个概念,你会从脑海里“搜索”出那个词,然后把它写下来。这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词汇库里找东西,能找到就能用。
口语: 你需要在“生成性”地使用词汇。听到某个词或者有某个想法,你需要立刻“调用”出那个词,并且能流畅地组合成句子。这需要的是词汇的“自动化反应”,而不仅仅是认识。很多时候,我们写作时知道的词,一到嘴边就“卡壳”了,因为它们没被“激活”成口语词汇。

3. 句子结构的运用差异:
写作: 你可以运用更复杂、更精巧的句子结构,比如使用大量的从句、插入语、复杂的连接词等,来表达细微的含义和丰富的逻辑关系。
口语: 为了保证流畅性,人们往往倾向于使用更简单、更直接的句子结构,用短句和并列句来代替长句和复杂句。你在写作时写出的那些漂亮的“大长句”,在口语中一旦说出来,很容易让对方听晕,也更容易让自己说错。

4. 发音和语调的挑战:
写作: 你不用担心发音是否准确,语调是否自然。你可以在脑海里“听到”自己写的东西,但实际发音是另一回事。
口语: 即便你脑子里词汇量很大,如果发音不准、语调平淡,也会影响理解和自信。有时候,找不到某个词是因为你不知道它的发音,或者发音不准确导致自己回忆不起来。

5. 自信心和心理因素:
写作: 相对来说,写作更私密,压力更小。
口语: 直接面对听话人,担心被评判、担心犯错,这种心理压力会进一步抑制你大脑的正常运转,导致“词穷”。你越想表现好,越容易紧张,越紧张越说不出话。

如何把“写得好”变成“说得溜”?

别急,你有坚实的写作基础,这已经是很大的优势了。接下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这些优势“搬运”到口语中,并弥补口语的特殊要求。

第一步:认识并接受“口语的语言”

首先要明白,口语和书面语在很多方面是不同的,两者不能完全划等号。口语更追求的是沟通的效率和流畅性,而不是文字的华丽和严谨。

接受不完美: 你的口语不必像你写的文章那样完美无瑕。允许自己犯小错误,允许自己用简单的词汇和句子。关键在于把意思传达出去。
学习口语化的表达: 注意生活中听到的地道口语,它们往往比书面语更简洁、更直接,包含很多习语、短语动词、俚语(适度使用)。

第二步:主动“激活”你的词汇和句子

这是最核心的环节。你需要把那些存在于你笔尖上的词汇,变成能够脱口而出的词汇。

1. 大量的“听”和“模仿”:
精听与泛听结合:
精听: 选择你喜欢的、语速适中的音频或视频(TED演讲、访谈、播客、美剧英剧等)。反复听,力求听懂每一个词,特别是那些你觉得熟悉但在口语中不常用的词。尝试听写,分析里面的句式和词汇用法。
泛听: 在做其他事情的时候,让英语音频充斥你的耳朵,让熟悉英文的节奏和语感成为一种背景。
影子跟读 (Shadowing): 这是最有效的“激活”方法之一。找一段你喜欢的音频,播放后,几乎同时(几乎是同步)地跟着朗读。模仿它的发音、语调、节奏、断句甚至语气。刚开始会很困难,但坚持下去,你的舌头和大脑会逐渐建立起新的连接。刚开始可以跟慢速的音频,熟练后再挑战正常语速。

2. “背”和“用”相结合:
针对性记忆常用口语表达: 不要只背单词列表,要背搭配 (collocations) 和短语 (phrases)。比如,记住“make a decision”比只知道“decision”更实用。
制作自己的口语素材库: 听力材料中遇到的好词好句、地道表达,记下来。但关键是,要尝试在自己创造的语境中去运用它们。
口语练习日志: 每天花点时间,用口语复述你今天看到听到的内容,或者用新学的词句来描述你的感受或计划。即使是自言自语也行。

3. 句子模板和句型操练:
拆解高分作文: 把你写的那些好句子,拆解成更小的、更口语化的单元。比如,如果你写了“The intricate tapestry of human emotions, woven with threads of joy and sorrow, often leads to profound selfreflection.” (人类情感的错综复杂的织锦,由喜悦和悲伤的丝线交织而成,常常导致深刻的自我反思。)
转化为口语: 这个长句在口语中很难一次性说出来。你可以将其拆解成:“Human emotions are complex. They have good parts and bad parts. This complexity makes us think about ourselves.” (人类的情感很复杂。它们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这种复杂性会促使我们思考自己。)
熟练掌握基本句型: 很多复杂的表达都可以用基础句型加上一些连接词来完成。例如,“I think,” “I feel,” “In my opinion,” “On the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 “For example,” “As a result,” 等等。熟练到不假思索就能用出来。

第三步:创造真实的口语输出机会

这是将理论付诸实践的关键。光练不说,永远不可能学会。

1. 找语伴或老师:
语言交换伙伴: 找一个想学中文的英语母语者,互相学习。这是最经济有效的途径之一。设定好每次交流的主题,或者轮流纠正对方的错误。
在线口语平台: 有很多在线平台可以让你和母语者进行一对一的对话练习。
加入英语角或俱乐部: 如果条件允许,参加线下的英语交流活动。

2. 积极参与讨论:
主动提问: 在课堂、讲座或小组讨论中,即使有语言障碍,也要尝试用你会的词汇提问。
分享观点: 不要害怕说错,勇敢地表达你的看法。即使你的表达很简单,对方也很可能乐于倾听并作出回应,这反而会给你继续交流的动力。

3. 把生活变成练习场:
自言自语 (Talking to yourself): 这是被很多人忽视但非常有效的方法。当你一个人走在路上、做家务时,试着用英语描述你正在做的事情,你看到的景象,你脑子里的想法。比如,“Okay, I need to buy some milk. Where is the supermarket? Oh, it's on the next street. I hope they have fresh milk.”
角色扮演: 想象自己处于某种情境(点餐、问路、介绍自己),然后自己练习对话。

第四步:专注于“听懂”和“回应”

口语交流是一个互动过程,不仅仅是单向输出。

1. 提高听力理解能力: 很多时候的“词穷”是因为没听懂对方在说什么,不知道如何回应。专注于理解对方的意图、关键词和整体意思。
2. 学习回应的策略:
确认性回应: “So, you mean…?” “Let me see if I understand correctly…” (所以你的意思是…? 让我确认一下我是否理解对了…)
填补性话语 (Filler words): 在思考时,可以使用一些自然的填补词,如 “Well,” “Um,” “Uh,” “You know,” “Like,” “Let me think…” 这些比长时间的沉默要好。但注意不要过度使用。
转述和总结: 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对方的意思,这既是确认,也给了自己组织语言的时间。

第五步:克服心理障碍,建立自信

这是很多人的“拦路虎”。

1. 设定小目标: 不要一开始就想着“流利得像母语者一样”,可以设定一些小目标,比如“今天我要用一个新学的表达”、“今天我要在小组讨论中说一句话”。
2. 奖励自己: 每当你成功地完成一个目标,或者在口语练习中有所进步时,给自己一点小奖励。
3. 接受错误是学习的一部分: 没有人是完美的,犯错是学习语言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把错误当作学习的机会,分析原因,下次注意。
4. 找到让你感到舒适的环境: 初期练习时,最好选择一个你觉得安全、不那么有压力的人或环境。

总结一下你的行动计划可以包含这些:

阅读你喜欢的英文文章,圈出你觉得特别棒、但又觉得在口语中可能用不上的词汇和句式。
找一个你感兴趣的TED演讲或播客,第一遍泛听了解大意,第二遍精听,找出其中表达某个意思的地道说法。
尝试影子跟读你喜欢的音频,哪怕每天只有10分钟。
每天用口语复述一件事,或者用新学的词汇造句,即使是对着镜子说。
找一个语言伙伴,每周至少进行一次口语交流,并且有意识地在对话中使用你积累的口语表达。
在日常生活中,尝试用英语思考,或者用英语描述你正在做的事情。

你拥有写得好的能力,这已经为你打下了非常坚实的语感和语法基础,只是这个基础还没有“落地”到口语中。耐心一点,坚持下去,把你的书面宝藏一点点挖掘出来,转化为流利的语言,你一定能行的!加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确定你的写作是“非常好”吗?

其实可以有一个简单的自我判定方法。

假如你的自信是基于大量的阅读,那么你确实有可能写得好;假如你并没有大量阅读的经验,那么你自认为写得好这个判定可能是虚妄的。

大量阅读的意思大概可以是,每天阅读文字材料5万字(词),覆盖到大部分学科的基础部分,持续10年以上,勉强可以算有大量阅读。90%的母语者都没有大量阅读的经验。说得再直白点,你用中文都大概率没有过大量阅读的经验。

读得多不一定能写得好;读得不多肯定写不好。

如果有大量阅读,并有一定量的写作,口语不可能有特别大的问题。可能会出问题的是口音,也只是少量的关于音调、节奏、尤其是重音位置的错误和偏差,不会有特别大的错误。无论如何,不会词穷说不出话(假定没有社交障碍的话)。

对于外语者,而非第二语言者,潜在地就意味着其实没有很多可以随意聊天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为了练习口语,其实最好的方法就是写作,而写作是以阅读为前提。(阅读的前提是,掌握语音知识,并配合有一定量的听。)

阅读分四个层级。

第一级,会认字。

第二级,会提取关键信息。熟练掌握快速浏览等信息检索能力。

第三级,会提炼原文的结构。大一点的结构比如一本书,小一点的结构例如一篇1万字的文章。只有能提炼出原作者的叙述或论证结构,才有可能真正理解作者的意思。以此为基础,才有可能说你同意他会不同意他。

第四级,比较阅读。针对任意一个领域,自行列出资料清单,用第二级阅读的方法浏览全部资料并不断更新和迭代这个资料清单,通过第二级阅读的方法找出指的细读的重点资料,用第三级阅读的方法来理解多个资料(比如多本书)的意思。第四级与第三级的主要区别是,针对同一领域,不同的作者会用不同的词汇、术语、表达方式来表达同样的或近似的意思,而同一个词汇、术语、表达方式也有可能表达不同的意思。也就是说,在第四级阅读中,潜在包含了读者需要有能力自行定义概念,以达到跨材料比较的目的。

95%的母语者其实只具备第一级阅读能力。对多数人来说,“阅读”的意思其实只是“认字”而已。

你的英文阅读处于哪个层级,其实取决于你的中文阅读能力。

你有可能中文阅读能力处于更高的层级,这对于英语口语反而是一个劣势。为了对口语又帮助,在英文阅读中,需要有意识的把自己下降到第一层级。并且,即使是默读(不读出声),在头脑里也要有声音,并且要有意识地训练在阅读过程中头脑中的声音是连贯的、流畅的,像说话一样。在母语阅读中,其实是不要有声音的,这一点是阅读外语时需要刻意区别的。

对母语者来说(例如我们读中文),如果不是受过大量阅读的系统训练,其实大脑的处理过程是声音信号和语义的连接更强,大脑要先把视觉符号翻译成声音,然后声音才对应语义。所以,阅读时,有声音比没声音的信息接收效率要低很多。所以,母语者训练阅读时要过的第一个坎其实是要文字直接对应语义,中间不需要翻译成声音。这其实也是我前面列出的第一级阅读和第二级阅读之间的一道坎。

而对于外语者,由于我们传统的外语教学中对语音的重视程度太过于薄弱,薄弱到基本就是空白,所以在后来需要补齐这个短板的时候,在阅读中,要刻意地在头脑中再现语音。

通过声音对应语义,而不要只通过视觉符号对应语义。不管是阅读、写作、听,这三项活动中都是包含语音信号的,这三项活动做到位,口语不会太差。

作为外语者,瞎JB练口语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坏风气。一个人如果用母语都只能说些口水话,用外语又能说出来些什么呢。我的意思并不是看不起口水话,恰恰相反,在语言中,口水话,或者说日常口语,其实是最重要、最鲜活、最有趣、最创新的一个语域;我的意思是,对外语者来说,口水话的优先级较低。对外语者来说,能够比较准确和高效地传递信息更重要。

智者说话是因为有东西可说;傻逼说话是因为不得不说点什么。——柏拉图

"Wise men speak because they have something to say; fools because they have to say something."——Plato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