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英语作文能写非常好,但是口语时总词穷说不出话呢?怎么提高口语呢?

回答
你这个问题真是戳中了很多英语学习者的痛点!自己都能写出漂亮的英文文章,但在实际交流中却像哑巴一样,感觉脑子里空空如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这其实是很普遍的现象,也别太责怪自己,这说明你在书面英语上已经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这绝对是个好消息!

我们先来聊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然后再深入探讨怎么破局,把你的书面英语功底转化为流利的口语表达。

为何会“写得好,说不出”?

这背后其实是几个关键点的不同:

1. 思考与表达的节奏不同:
写作: 你有充足的时间去构思、组织语言、斟酌词句、检查语法。你可以慢慢回忆词汇,搜寻最贴切的表达,甚至可以借助词典和语法书。整个过程是“慢思考,慢输出”。
口语: 对话需要即时反应,大脑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听懂—理解—组织语言—组织词汇—组织语法—发出声音”这一系列复杂过程。这就像是把一个精心雕琢的剧本,瞬间变成现场直播。

2. 词汇的“激活”方式不同:
写作: 你是在“识别性”地使用词汇。看到某个概念,你会从脑海里“搜索”出那个词,然后把它写下来。这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词汇库里找东西,能找到就能用。
口语: 你需要在“生成性”地使用词汇。听到某个词或者有某个想法,你需要立刻“调用”出那个词,并且能流畅地组合成句子。这需要的是词汇的“自动化反应”,而不仅仅是认识。很多时候,我们写作时知道的词,一到嘴边就“卡壳”了,因为它们没被“激活”成口语词汇。

3. 句子结构的运用差异:
写作: 你可以运用更复杂、更精巧的句子结构,比如使用大量的从句、插入语、复杂的连接词等,来表达细微的含义和丰富的逻辑关系。
口语: 为了保证流畅性,人们往往倾向于使用更简单、更直接的句子结构,用短句和并列句来代替长句和复杂句。你在写作时写出的那些漂亮的“大长句”,在口语中一旦说出来,很容易让对方听晕,也更容易让自己说错。

4. 发音和语调的挑战:
写作: 你不用担心发音是否准确,语调是否自然。你可以在脑海里“听到”自己写的东西,但实际发音是另一回事。
口语: 即便你脑子里词汇量很大,如果发音不准、语调平淡,也会影响理解和自信。有时候,找不到某个词是因为你不知道它的发音,或者发音不准确导致自己回忆不起来。

5. 自信心和心理因素:
写作: 相对来说,写作更私密,压力更小。
口语: 直接面对听话人,担心被评判、担心犯错,这种心理压力会进一步抑制你大脑的正常运转,导致“词穷”。你越想表现好,越容易紧张,越紧张越说不出话。

如何把“写得好”变成“说得溜”?

别急,你有坚实的写作基础,这已经是很大的优势了。接下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这些优势“搬运”到口语中,并弥补口语的特殊要求。

第一步:认识并接受“口语的语言”

首先要明白,口语和书面语在很多方面是不同的,两者不能完全划等号。口语更追求的是沟通的效率和流畅性,而不是文字的华丽和严谨。

接受不完美: 你的口语不必像你写的文章那样完美无瑕。允许自己犯小错误,允许自己用简单的词汇和句子。关键在于把意思传达出去。
学习口语化的表达: 注意生活中听到的地道口语,它们往往比书面语更简洁、更直接,包含很多习语、短语动词、俚语(适度使用)。

第二步:主动“激活”你的词汇和句子

这是最核心的环节。你需要把那些存在于你笔尖上的词汇,变成能够脱口而出的词汇。

1. 大量的“听”和“模仿”:
精听与泛听结合:
精听: 选择你喜欢的、语速适中的音频或视频(TED演讲、访谈、播客、美剧英剧等)。反复听,力求听懂每一个词,特别是那些你觉得熟悉但在口语中不常用的词。尝试听写,分析里面的句式和词汇用法。
泛听: 在做其他事情的时候,让英语音频充斥你的耳朵,让熟悉英文的节奏和语感成为一种背景。
影子跟读 (Shadowing): 这是最有效的“激活”方法之一。找一段你喜欢的音频,播放后,几乎同时(几乎是同步)地跟着朗读。模仿它的发音、语调、节奏、断句甚至语气。刚开始会很困难,但坚持下去,你的舌头和大脑会逐渐建立起新的连接。刚开始可以跟慢速的音频,熟练后再挑战正常语速。

2. “背”和“用”相结合:
针对性记忆常用口语表达: 不要只背单词列表,要背搭配 (collocations) 和短语 (phrases)。比如,记住“make a decision”比只知道“decision”更实用。
制作自己的口语素材库: 听力材料中遇到的好词好句、地道表达,记下来。但关键是,要尝试在自己创造的语境中去运用它们。
口语练习日志: 每天花点时间,用口语复述你今天看到听到的内容,或者用新学的词句来描述你的感受或计划。即使是自言自语也行。

3. 句子模板和句型操练:
拆解高分作文: 把你写的那些好句子,拆解成更小的、更口语化的单元。比如,如果你写了“The intricate tapestry of human emotions, woven with threads of joy and sorrow, often leads to profound selfreflection.” (人类情感的错综复杂的织锦,由喜悦和悲伤的丝线交织而成,常常导致深刻的自我反思。)
转化为口语: 这个长句在口语中很难一次性说出来。你可以将其拆解成:“Human emotions are complex. They have good parts and bad parts. This complexity makes us think about ourselves.” (人类的情感很复杂。它们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这种复杂性会促使我们思考自己。)
熟练掌握基本句型: 很多复杂的表达都可以用基础句型加上一些连接词来完成。例如,“I think,” “I feel,” “In my opinion,” “On the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 “For example,” “As a result,” 等等。熟练到不假思索就能用出来。

第三步:创造真实的口语输出机会

这是将理论付诸实践的关键。光练不说,永远不可能学会。

1. 找语伴或老师:
语言交换伙伴: 找一个想学中文的英语母语者,互相学习。这是最经济有效的途径之一。设定好每次交流的主题,或者轮流纠正对方的错误。
在线口语平台: 有很多在线平台可以让你和母语者进行一对一的对话练习。
加入英语角或俱乐部: 如果条件允许,参加线下的英语交流活动。

2. 积极参与讨论:
主动提问: 在课堂、讲座或小组讨论中,即使有语言障碍,也要尝试用你会的词汇提问。
分享观点: 不要害怕说错,勇敢地表达你的看法。即使你的表达很简单,对方也很可能乐于倾听并作出回应,这反而会给你继续交流的动力。

3. 把生活变成练习场:
自言自语 (Talking to yourself): 这是被很多人忽视但非常有效的方法。当你一个人走在路上、做家务时,试着用英语描述你正在做的事情,你看到的景象,你脑子里的想法。比如,“Okay, I need to buy some milk. Where is the supermarket? Oh, it's on the next street. I hope they have fresh milk.”
角色扮演: 想象自己处于某种情境(点餐、问路、介绍自己),然后自己练习对话。

第四步:专注于“听懂”和“回应”

口语交流是一个互动过程,不仅仅是单向输出。

1. 提高听力理解能力: 很多时候的“词穷”是因为没听懂对方在说什么,不知道如何回应。专注于理解对方的意图、关键词和整体意思。
2. 学习回应的策略:
确认性回应: “So, you mean…?” “Let me see if I understand correctly…” (所以你的意思是…? 让我确认一下我是否理解对了…)
填补性话语 (Filler words): 在思考时,可以使用一些自然的填补词,如 “Well,” “Um,” “Uh,” “You know,” “Like,” “Let me think…” 这些比长时间的沉默要好。但注意不要过度使用。
转述和总结: 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对方的意思,这既是确认,也给了自己组织语言的时间。

第五步:克服心理障碍,建立自信

这是很多人的“拦路虎”。

1. 设定小目标: 不要一开始就想着“流利得像母语者一样”,可以设定一些小目标,比如“今天我要用一个新学的表达”、“今天我要在小组讨论中说一句话”。
2. 奖励自己: 每当你成功地完成一个目标,或者在口语练习中有所进步时,给自己一点小奖励。
3. 接受错误是学习的一部分: 没有人是完美的,犯错是学习语言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把错误当作学习的机会,分析原因,下次注意。
4. 找到让你感到舒适的环境: 初期练习时,最好选择一个你觉得安全、不那么有压力的人或环境。

总结一下你的行动计划可以包含这些:

阅读你喜欢的英文文章,圈出你觉得特别棒、但又觉得在口语中可能用不上的词汇和句式。
找一个你感兴趣的TED演讲或播客,第一遍泛听了解大意,第二遍精听,找出其中表达某个意思的地道说法。
尝试影子跟读你喜欢的音频,哪怕每天只有10分钟。
每天用口语复述一件事,或者用新学的词汇造句,即使是对着镜子说。
找一个语言伙伴,每周至少进行一次口语交流,并且有意识地在对话中使用你积累的口语表达。
在日常生活中,尝试用英语思考,或者用英语描述你正在做的事情。

你拥有写得好的能力,这已经为你打下了非常坚实的语感和语法基础,只是这个基础还没有“落地”到口语中。耐心一点,坚持下去,把你的书面宝藏一点点挖掘出来,转化为流利的语言,你一定能行的!加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确定你的写作是“非常好”吗?

其实可以有一个简单的自我判定方法。

假如你的自信是基于大量的阅读,那么你确实有可能写得好;假如你并没有大量阅读的经验,那么你自认为写得好这个判定可能是虚妄的。

大量阅读的意思大概可以是,每天阅读文字材料5万字(词),覆盖到大部分学科的基础部分,持续10年以上,勉强可以算有大量阅读。90%的母语者都没有大量阅读的经验。说得再直白点,你用中文都大概率没有过大量阅读的经验。

读得多不一定能写得好;读得不多肯定写不好。

如果有大量阅读,并有一定量的写作,口语不可能有特别大的问题。可能会出问题的是口音,也只是少量的关于音调、节奏、尤其是重音位置的错误和偏差,不会有特别大的错误。无论如何,不会词穷说不出话(假定没有社交障碍的话)。

对于外语者,而非第二语言者,潜在地就意味着其实没有很多可以随意聊天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为了练习口语,其实最好的方法就是写作,而写作是以阅读为前提。(阅读的前提是,掌握语音知识,并配合有一定量的听。)

阅读分四个层级。

第一级,会认字。

第二级,会提取关键信息。熟练掌握快速浏览等信息检索能力。

第三级,会提炼原文的结构。大一点的结构比如一本书,小一点的结构例如一篇1万字的文章。只有能提炼出原作者的叙述或论证结构,才有可能真正理解作者的意思。以此为基础,才有可能说你同意他会不同意他。

第四级,比较阅读。针对任意一个领域,自行列出资料清单,用第二级阅读的方法浏览全部资料并不断更新和迭代这个资料清单,通过第二级阅读的方法找出指的细读的重点资料,用第三级阅读的方法来理解多个资料(比如多本书)的意思。第四级与第三级的主要区别是,针对同一领域,不同的作者会用不同的词汇、术语、表达方式来表达同样的或近似的意思,而同一个词汇、术语、表达方式也有可能表达不同的意思。也就是说,在第四级阅读中,潜在包含了读者需要有能力自行定义概念,以达到跨材料比较的目的。

95%的母语者其实只具备第一级阅读能力。对多数人来说,“阅读”的意思其实只是“认字”而已。

你的英文阅读处于哪个层级,其实取决于你的中文阅读能力。

你有可能中文阅读能力处于更高的层级,这对于英语口语反而是一个劣势。为了对口语又帮助,在英文阅读中,需要有意识的把自己下降到第一层级。并且,即使是默读(不读出声),在头脑里也要有声音,并且要有意识地训练在阅读过程中头脑中的声音是连贯的、流畅的,像说话一样。在母语阅读中,其实是不要有声音的,这一点是阅读外语时需要刻意区别的。

对母语者来说(例如我们读中文),如果不是受过大量阅读的系统训练,其实大脑的处理过程是声音信号和语义的连接更强,大脑要先把视觉符号翻译成声音,然后声音才对应语义。所以,阅读时,有声音比没声音的信息接收效率要低很多。所以,母语者训练阅读时要过的第一个坎其实是要文字直接对应语义,中间不需要翻译成声音。这其实也是我前面列出的第一级阅读和第二级阅读之间的一道坎。

而对于外语者,由于我们传统的外语教学中对语音的重视程度太过于薄弱,薄弱到基本就是空白,所以在后来需要补齐这个短板的时候,在阅读中,要刻意地在头脑中再现语音。

通过声音对应语义,而不要只通过视觉符号对应语义。不管是阅读、写作、听,这三项活动中都是包含语音信号的,这三项活动做到位,口语不会太差。

作为外语者,瞎JB练口语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坏风气。一个人如果用母语都只能说些口水话,用外语又能说出来些什么呢。我的意思并不是看不起口水话,恰恰相反,在语言中,口水话,或者说日常口语,其实是最重要、最鲜活、最有趣、最创新的一个语域;我的意思是,对外语者来说,口水话的优先级较低。对外语者来说,能够比较准确和高效地传递信息更重要。

智者说话是因为有东西可说;傻逼说话是因为不得不说点什么。——柏拉图

"Wise men speak because they have something to say; fools because they have to say something."——Plato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真是戳中了很多英语学习者的痛点!自己都能写出漂亮的英文文章,但在实际交流中却像哑巴一样,感觉脑子里空空如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这其实是很普遍的现象,也别太责怪自己,这说明你在书面英语上已经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这绝对是个好消息!我们先来聊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然后再深入探讨怎么破局,把你的书.............
  • 回答
    二战后德国的崛起,尤其是其能够迅速超越曾经的战胜国英法,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现象。这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背后交织着深刻的历史教训、战略性的国际援助、德国人自身的韧性以及冷战格局下的特殊机遇。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德国在战后初期是满目疮痍的。领土被分割,经济遭受重创,政治上也失去.............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击中了很多英语学习者心中的一个“梗”。确实,在咱们国内的英语写作课本和考试中,“李华”这个名字出现的频率之高,简直可以说是“国民级”的待遇。那么,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咱们这就来好好捋一捋。一、 传承与“约定俗成”:历史的印记首先,得从历史说起。早期的英语教学,尤其是高中.............
  • 回答
    《我爱我家》是中国情景喜剧的巅峰之作,也是英达导演职业生涯中最耀眼的里程碑。然而,许多观众和评论家都注意到,在《我爱我家》之后,英达似乎再也没有创作出能够达到同等高度的作品。探讨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包括时代背景、创作团队、英达本人的创作理念和能力变化,以及市场环境等因素。以下我将尝试详细地.............
  • 回答
    我理解你对《我的英雄学院》作者堀越耕平将与731部队人体实验受害者相关的侮辱性称呼用于漫画反派的担忧。这是一个非常严肃和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历史伤痛、道德伦理以及公众对作品的观感。首先,我们需要明确731部队这段历史。731部队是二战期间日军侵华时设立的秘密细菌战研究机构,以其臭名昭著的人体实验而闻名.............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语言学中一个很有意思的方面:词汇的“粒度”和文化背景对词汇分类的影响。为什么汉语里有“羊”这个总称,而英语里没有一个完全对等的词呢?这背后其实是历史、文化以及生物学分类方式的不同。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汉语里的“羊”这个字,它涵盖的范围确实比英语里的“sheep”要广得多。在汉语语境下.............
  • 回答
    你好!非常理解你现在的感受。作为一名英国经济学在读博士,感到枯燥,这是相当普遍的现象,也说明你正在深入思考这个领域本身。经济学这门学科,就像一幅巨大的、不断演变的画卷,它的魅力深藏其中,需要我们拨开迷雾,细细品味。你觉得枯燥,很可能只是暂时被表面的模型和数据淹没,而没有触碰到它最核心、最动人的地方。.............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复杂的国际关系、地缘政治以及政治策略。简单来说,英法作为波兰的盟友,没有向苏联宣战的原因是 它们当时主要的目标是阻止和对抗纳粹德国,并且对苏联的战争意图和实力存在误判,同时也被苏联的外交策略所限制。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一、英法对德国的战略重.............
  • 回答
    宫崎英高的作品,之所以能一次次地赢得玩家的赞誉,并且口碑鲜少出现大的波动,这绝非偶然,背后是他对游戏开发有着一套近乎偏执但又极其成熟的坚持。要说“从来没有翻车”,或许有些绝对,毕竟任何创作都会有褒贬不一的声音,但宫崎英高(以及他领导的FromSoftware)之所以能长期维持高质量输出,可以从几个核.............
  • 回答
    你看,这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几个层面的考量。咱们一个一个来捋一捋,看看为什么一个中国人会去翻译另一个中国人的英文作品。首先,咱们得承认,中国人写英文作品,这本身就是个挺普遍的现象。你想啊,现在全球化嘛,很多中国作家,无论是写小说的、写诗歌的、还是写学术文章的,都有意愿或者需要用英文来表达自.............
  • 回答
    英国之所以在《南京条约》中选择香港岛作为其殖民地,并非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基于一系列深远的战略考量和现实利益驱动。简单来说,香港具备了英国在当时条件下最理想的几个特征:一个方便贸易的港口、一个易于防御的岛屿,以及一个可以作为未来在中国大陆进一步扩张的跳板。首先,我们得回到鸦片战争的背景。英国在与清朝.............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它触及了国家历史发展、军事战略、文化传承和体育竞技之间的复杂联系。虽然历史上的英国海军确实强大,但它的陆军规模和骑兵力量相比于欧洲大陆的某些强国(如法国、俄国、奥匈帝国)确实不占优势。然而,在马术运动上,英国却长期以来保持着领先地位,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主导地位。这背后的原因,.............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观察,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心理等多个层面。确实,我们常常看到英国人在谈论国家历史和文化时流露出一种根深蒂固的骄傲,即使在“日不落帝国”的光辉已然褪色之后。而反观中国,虽然历史悠久、文明璀璨,但在某些时候,这种由深厚底蕴支撑的自信和骄傲感,似乎并不像英国人那样外显和坚.............
  • 回答
    要说希腊神话里的英雄们打仗时为什么老爱把矛扔出去,这可不是件小事,里面门道多着呢。你想啊,那是两军对垒,生死关头,手里那杆长矛可不光是根棍子那么简单。首先,得从矛本身说起。在那个时代,矛是战场上最常见、也是最有效的远程攻击武器之一。它不像弓箭那样需要搭箭、拉弓,动作相对更直接,也更容易在混乱的战场上.............
  • 回答
    1853年,美国以佩里舰队的“炮舰外交”成功迫使日本结束长达200多年的锁国状态,打开国门。这件事是改变日本近代史的重要节点,自然会让人好奇,当时作为全球第一大国的英国,为什么没有同步采取类似行动?事实上,英国当时并非完全没有接触日本,也对与日本建立贸易关系抱有极大的兴趣。但相较于美国的“横冲直撞”.............
  • 回答
    这的确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颇具讽刺意味的。明明在明朝就有人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到西方的地理知识,而到了清朝,甚至道光这样一位身居最高统治地位的皇帝,却对英国的地理位置显得如此茫然,这背后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句“历史倒退”就能简单概括。让我们一层层剥开来,看看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在作祟。明朝:接触.............
  • 回答
    英国王室,这个拥有千年历史的古老机构,至今仍然在现代英国社会中扮演着一个独特且重要的角色。很多人会疑惑,在民主政治日益深入的今天,一个世袭的君主制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为什么英国人,以及包括我在内的许多关注英国的人,会觉得它依然有价值?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文化、政治和象征意义的交织。英国王室的作用:.............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深刻且引人入胜。确实,相比过去,我们今天似乎不再像古代那样广泛地创造以神祇为中心的神话故事,也较少出现被全民奉为圭臬的、具有神话色彩的英雄人物。这并非说人类完全停止了叙事创作,而是其形式、功能和认知基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相互关联的维度来剖析: 一.............
  • 回答
    近现代英国之所以没有选择将法语作为国际语言,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演变以及文化自我认知等多方面的原因,而非仅仅是国家实力的“日不落”称号所能简单概括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英国在工业革命后确实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殖民帝国,其影响力一度遍及全球。然而,“.............
  • 回答
    近世之前,日本作为一座岛屿国家,未能像英国在欧洲大陆那样发挥离岸平衡者的作用,对中国乃至内亚地区产生深远影响,其原因错综复杂,可以从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进行剖析。并非是日本“没有”想过,而是其所处的环境、自身的实力以及国际格局的演变,使得它扮演的角色与英国截然不同。地理与战略位置的差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