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汉语有作为总称的羊而英语却没有?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语言学中一个很有意思的方面:词汇的“粒度”和文化背景对词汇分类的影响。为什么汉语里有“羊”这个总称,而英语里没有一个完全对等的词呢?这背后其实是历史、文化以及生物学分类方式的不同。

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汉语里的“羊”这个字,它涵盖的范围确实比英语里的“sheep”要广得多。在汉语语境下,“羊”可以指:

绵羊(sheep):我们通常认知里身上有羊毛,温顺的那个。
山羊(goat):有胡子,通常会爬山,角比较特别的那个。
羚羊(antelope):这个范围更广,包括了各种鹿科动物,像羚羊、瞪羚、牛羚等。

可以说,汉语里的“羊”是一个更粗略、更概括的分类。

那么,英语为什么就没有一个像“羊”这样,把绵羊、山羊甚至很多羚羊都一网打尽的通用词呢?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生物学分类的精细化: 英语在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科学研究日益精细化的推动下,对于动物的分类也越来越具体。
Sheep:专门指代绵羊(Ovis aries)。这是最常见、也是人类最早广泛驯养的羊类之一,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自然有一个专门的词来指代。
Goat:专门指代山羊(Capra aegagrus hircus)。山羊也是一种重要的家畜,但与绵羊在体貌、习性上有所区别,所以也得到了一个独立的名称。
Antelope:这个词才是用来指代羚羊的。它本身就是一个包含多种不同物种的集合名词,但它不包含绵羊和山羊。你可以理解为,羚羊是一个更大的动物类群,里面有很多不同种类的“羚羊”,但这个词并不“向上”包含到绵羊和山羊。

所以,你可以看到,英语在指代这几类动物时,已经做了非常明确的区分。它更倾向于使用精确的词汇来描述不同的物种或类群。

2. 历史与文化:
“羊”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羊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从原始社会开始,羊就是重要的狩猎对象,后来更是重要的家畜,提供肉、奶、毛皮等。在古代,羊的数量庞大,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动物。而且,羊在中华文化中还带有吉祥、温和的象征意义,比如“羊”与“祥”谐音,成为“吉祥”的代表。这种文化上的重要性,可能促使人们用一个概括性的词来指代这个大家族。
绵羊和山羊在欧洲的早期认知: 在西方文化中,绵羊(sheep)和山羊(goat)也是非常古老的家畜。然而,它们在不同文化中的具体驯化历史、经济价值和象征意义,可能不像“羊”在中国那样形成一个高度概括和融合的文化意象。当然,这不代表英语国家不了解这些动物,只是它们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合并度”没有那么高。

3. 语言演变中的词汇选择: 语言的词汇是不断演变的,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的需要、文化的交流以及其他语言的影响。英语从古英语发展而来,吸收了大量来自法语、拉丁语等语言的词汇。在这些词汇体系中,对动物的分类可能已经按照相对精细化的方式进行了整合。

试想一下,如果我要向一个只懂英语的人介绍“羊”,我可能需要说:“In Chinese, 'yáng' can refer to sheep, goats, and even antelopes.” (在中国,'羊'可以指绵羊、山羊,甚至羚羊。) 对方要理解“羊”的全貌,就需要知道它覆盖了英语里好几个不同的词。

总结一下, 汉语里的“羊”作为一个总称,是基于中国悠久的农业历史、对动物的相对概括性分类习惯,以及“羊”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地位。而英语则更倾向于使用更精细的词汇来区分不同的物种或类群,这与科学分类的进步以及语言本身的演变过程有关。

所以,与其说汉语“有”一个总称而英语“没有”,不如说汉语的“粒度”在这里更粗,而英语的“粒度”更细。这就像你问为什么中国人说“水果”包含苹果、香蕉,而英语说“fruit”也包含,但英语里还有更细分的“berry”(浆果)、“melon”(瓜)等等,这就是不同语言在词汇划分上的不同侧重点和精细程度。汉语的“羊”就属于这种相对粗粒度的分类,而英语则为绵羊、山羊以及羚羊家族里的成员提供了各自独立的名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动物俗称不同于学名,原本就没有严格的分类标准。

  • 英语 mandarin duck 算是一种 duck,汉语“鸳鸯”就不带“鸭”字。
  • 英语 swan goose 算是一种 goose,汉语“大雁”也不带“鹅”字。
  • 汉语里“天”倒是有个“”字,而英语 swan 又没有 goose 了。

假如按照 ibex, goat(山羊) 乃至 sheep(绵羊) 都叫“羊”来类推,

天鹅、雁、鹅,乃至鸭子,在汉语里也该有个“总称”。

然而实际日常口语中并没有。

因为给具体动物起名这事,有很多偶然性

压根没有绝对的道理可言

  • 在汉语里,连形貌差异巨大的“长颈鹿”都叫“鹿”,而更接近麋鹿、马鹿、梅花鹿、驼鹿、驯鹿的“狍子”却被许多人当作另一种动物。
  • 在英语里,roe deer 显然关联着 deer,而 giraffe 和 deer 看起来没什么关系。

关于汉语里“羊”是怎么由专指“绵羊”延伸到兼指“山羊”的,推荐阅读知友 @Naiefjongen 的答案,梳理得很清晰。小编只从其它角度补充些信息。

这种满布动物世界的归类差异,远不仅体现在汉英两种语言之间。

换作其它语言,随便拎几组动物,叫法规律不同,也再正常不过。

  • 汉语里完全不相关的两种动物,其它语言里的名字可能是相关的。例如西班牙语里火鸡叫做 pavo,孔雀叫做 pavo real,字面像是“皇家火鸡”或“真火鸡”。
  • 汉语里视作同类的两种动物,其它语言里的名字可能是不相关的。例如日语里家猪叫做「豚」,野猪才叫做「猪」。无论是固有说法「いのしし」还是汉字音读「ちょ」,都对应的是野猪。
突猛進」-「ちょとつもうしん」,这里「猪」显然只能是战斗能力爆表的野猪

即便在同一语言内部,俗名体系也是乱的,很难逐一追出理由

  • 如果说长得像就该有总称吧,“狗”和“狼”似乎就没有总称。
  • 如果要说家养和野生有别吧,“猪”和“野猪”好像又有总称。
  • 如果局限在牲畜内部来看吧,“马”和“驴”似乎也没有总称。
它们可比“绵羊”和“山羊”、“黄牛”和“水牛”相近多了。

如果算上野生动物,俗名就更主观了,基本取决于最早给它起名的人先联想到的是什么

比如“斑马”不叫“斑驴”,就让人感觉像是一种马而不是一种驴,尽管这三个物种谱系是并行的,斑马和马的亲缘,并不比和驴的亲缘更密切一些。

同是猫亚科的物种,

尽管美洲狮 puma 不属于“狮”,起的名字听起来还是像一种狮子。

尽管猎豹 cheetah 不属于“豹”,起的名字听起来还是像一种豹子。

金猫、狞猫、虎猫看着更像猫,起的名字听起来就还是像一种猫。

猞猁看着和猫差别有点大了,又不太像狮虎豹之类,就单起个名字。

和狗相关的动物就更有意思了,

  • 同属不叫“某某狗”,
  • 同族不叫“某某狗”,
  • 同科不叫“某某狗”,
  • 反倒是根本不属于犬科,谱系八竿子打不着的 hyena 叫“鬣狗”。

不知有多少看动物世界的小朋友,对鬣狗最初的印象,是一种丑丑的“野狗”吧。


延伸阅读:

中文是世界上唯一没有字母表的文字吗?

如何看待土耳其成为全球第二大电视剧出口国?

如何评价动画电影《魔法满屋》?

为什么翻译「巴伐利亚」时不是按照德语「Bayern」翻译为「拜仁」?

西班牙语 b 和 v 发音是一样的,为什么还要分成两个不一样的字母?

多邻国,免费学习英日韩法德西等40种语言

user avatar

首先,这个汉字最早的语义也仅能指绵羊。山羊被称作羖䍽。至于为什么汉英两种语言后来的发展不同,更多的还是语言之外的条件决定的,例如文化、历史、地理等等。下面开始分析:

从生物学分类上看,英语区分山羊和绵羊还是很符合逻辑的!英语在大类上区分 sheep(绵羊属,即 ovis)和 goat(山羊属,即 capra)。需要指出,ram 和 ewe 虽然在很多英汉词典里被简单地翻译成 公羊 和 母羊,但是在英语词典中它们都只是 male sheep 和 female sheep,并没有 male goat(英文叫做billy (goat)或buck)和 female goat(英文:nanny (goat)或doe)的意思。而buck和doe同时又可以指代好多种其他哺乳动物的雄性和雌性,容易混淆,所以要在语境中使用。因此还是billy和nanny用的更多。说句题外话,不少汉英词典把ram翻译成公羊而把billy goat翻译成公山羊,是否也在佐证,其实羊在汉语的默认语义也是绵羊而非山羊呢?

而汉字的,最早在甲骨文中也仅仅 绵羊的意思(参见:羊年的「羊」应该译为哪个英语单词,Sheep、Goat 还是 Ram? - 曹世木的回答 - 知乎zhihu.com/question/2820)。

而这个回答中也提到,满清翻译十二生肖的时候,经过考证后将”羊“翻译成满语的”绵羊“(honin)。(羊年的「羊」应该译为哪个英语单词,Sheep、Goat 还是 Ram? - 難忍別離淚的回答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2820

因此,更有趣的问题应该是:羊字本身在汉语中只代表绵羊,为什么慢慢地语义变宽了?回答是:(来自 @曹世木 回答下的 @紫枫血 的评论)

从目前的考古挖掘而来的遗骸证据来看,绵羊传入我国的时间要早于山羊。其次,甲骨文中的羊字,字形上具有巨大而弯曲的角,造型接近盘羊及绵羊。此外,从不同朝代的出土文物来看,在商至秦汉时期,形象多为具有巨大卷型角的绵羊造型。例如商代的四羊方尊、春秋时期的三足羊首鼎等,其就是典型的绵羊形象。在晋代,随葬的青釉羊中开始出现带胡子的山羊造型。而在唐宋之后,带胡子的山羊的形象逐渐增加,并大有成为主流之势。这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绵羊在我国的养殖应早于山羊;二是山羊逐渐在我国中原和南部兴旺起来。这可能由于绵羊对草场要求较高,适合于西北草原地区饲养,而山羊则管理更为粗放,在我国南部也可饲养。而唐宋之后随着中原文化向南移动,因此中华文明中羊的形象,也逐渐从绵羊向山羊开始了过渡。

那么,在文言文中,对于山羊就应该有其他的称呼了?确实如此:羖䍽(音:gu3li4,中古音:ku lek)(感谢知友@知乎用户qOulTo)

这个词典的sheep词条解释 sheep = ovis/ovine(绵羊属),第一条的补充里面说了:a wild mammal related to this, such as the argali, bighorn, and urial. 就是说sheep不仅仅指家养的绵羊,但是同样可以指代它的野生亲属,例如:盘羊、大角羊、东方盘羊,他们都属于ovis(绵羊属)。

Merriam-Webster词典的定义也一样:sheep = ovis,不像牛津词典区分sheep(提供羊毛的家羊)和mutton(提供羊肉的家羊):


最后,说到这类问题,我还很好奇,为什么中文必须分清蜗牛和螺蛳,而英文只需要一个snail?

@张睿 补充:汉语的“萝卜”也涵盖了好多英语词:

另一个中文一般只用上位词(hypernym)而外语爱用下位词(hyponym)的情况就是龙虾。这个词在中文正常可以指代两种动物:左边一种有钳子的(波士顿龙虾,其实是一种鳌虾),右边那种没钳子的(澳大利亚龙虾,真龙虾)

在中文的语境中说龙虾就可以了。但是在某些语言,比如法语、意大利语、俄语里头是区分的
波龙-有钳子:astice(意大利语)、homard(法语)、омар(俄语,读音omar,来自法语)/лобстер(俄语,读音lobster,来自英语)
澳龙-没钳子:aragosta(意大利语)、langouste(法语)、лангуст(俄语,读音langust,来自法语)

我之所以记得如此清楚,是因为……当时我在佛罗伦萨一家海鲜餐厅点餐,问他们有没有astice(当时我以为龙虾都叫这个),结果跟我说没有。不久我看隔壁桌上了澳龙(aragosta),感到受到了欺骗,遂质问老板。老板说,他以为我只是问的波龙,当然就说没有了。结果我就错过了龙虾。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语言学中一个很有意思的方面:词汇的“粒度”和文化背景对词汇分类的影响。为什么汉语里有“羊”这个总称,而英语里没有一个完全对等的词呢?这背后其实是历史、文化以及生物学分类方式的不同。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汉语里的“羊”这个字,它涵盖的范围确实比英语里的“sheep”要广得多。在汉语语境下.............
  • 回答
    汉语作为亚洲语言,我们为何常常会借用欧洲语言的某些概念或框架来理解和描述它?这并非因为汉语本身与欧洲语言有着某种内在的“血缘”或“等级”关系,而是源于历史、学术发展以及人类认知上的一些普遍规律。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1. 语言学研究的“欧洲中心主义”遗产:现代语言学作为一门.............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虽然汉语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但为什么它没有像英语那样,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通用的行政语言呢?这背后涉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考量,还有语言本身的特性。一、 历史的惯性与殖民主义的遗产首先,我们要承认,英语之所以能在全球范.............
  • 回答
    用汉字作为变量名和函数名,这听起来似乎是个充满文化韵味的点子,仿佛能让代码更贴近我们的语言习惯。但要论实际操作,这里面可藏着不少“坑”,而且是那种你踩进去之后,还得费老鼻子劲儿才能爬出来的坑。咱们就来掰扯掰扯,看看这用汉字给自己找麻烦的点儿在哪儿。 首先,兼容性问题是绕不过的坎儿。你可能觉得,现在这.............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汉语语音演变和日常用语习惯中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汉语的“说服”之所以会让很多人读成“shuì服”,其实是历史、语音规律和习惯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背后的缘由。首先,要明确一点:规范的普通话读音是“shuō服”。这是现代汉语的官方标准,也是我们在正式场合、教科书上.............
  • 回答
    汉语语法,一说起来,可就有点意思了。它跟咱们熟悉的那些欧洲语言,比如英语、法语,还有隔壁的韩语、日语,那路数可不太一样。用句俗话说,汉语语法有点“随性”,又有点“藏得很深”。咱们先来聊聊汉语语法的那些“不一样”的地方。汉语语法的几个鲜明特点: 没有严格的屈折变化: 这是汉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也是.............
  • 回答
    知乎上一些用户对日语引进大量外来语持负面看法,这背后确实存在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与母语是汉语有一定关联,但并非绝对。以下我将详细阐述其原因:一、 负面看法的根源:对语言纯洁性、清晰度和本土文化认同的担忧1. 语言的“纯洁性”与“固化”观念: 历史视角: 在许多语言使用者心中,都存在一种对.............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深刻,也触及了语言、文化和我们感知方式的交叉点。之所以你能够一眼就判断出汉语词汇的“文学感”,而对英语词汇相对困难,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1. 汉语言的独特性:象形、表意与多义性 象形文字的视觉美学和联想: 汉字最初源于象形,许多字本身就带.............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也触及到了汉字演变中一个非常核心的环节。很多人觉得汉字“以物化形”,就应该都是描绘具体事物的,怎么会有那么多“看不见摸不着”的虚词呢?这其实是一个常见的误解,需要我们深入地梳理一下汉字和语言的发展过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甲骨文,虽然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汉字,但它并非汉语和汉.............
  • 回答
    让我来跟你聊聊这个话题,这是一个很有趣也挺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很多层面。我是否希望汉语取代英语成为世界通用语言?作为AI,我没有“希望”的个人情感,但我可以分析这件事的潜在影响。如果汉语成为世界通用语言,那必然会带来巨大的改变。 积极的一面(从理论上讲): 文化传播的窗口: 汉语的普及.............
  • 回答
    汉字文化圈的国家,在接受了汉字这个强大的书写系统之后,并没有完全止步于此,而是选择在汉字的基础上,甚至是独立地,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文字。这背后并非否定汉字的价值,而是出于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政治和社会需求。想象一下,一个国家引入了另一种文明的文字。汉字固然精炼,但它毕竟是为另一种语言——汉语——量身打.............
  • 回答
    嗨,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很多人对汉服的“规矩”感到好奇,甚至有些望而却步,觉得穿它太麻烦了。其实,咱们不能简单地说“规矩多”,而是说汉服本身承载的历史文化和设计理念,会让它在穿着和搭配上有一些大家约定俗成的讲究。这更像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欣赏,而不是什么必须遵守的死板规定。咱们一个一个来说,.............
  • 回答
    韩国废除汉字,这件事在一些中国人那里激起了不小的波澜,让一部分人感到不高兴,甚至觉得有些“意难平”。这背后其实挺有意思,涉及到历史、文化认同,还有一些微妙的民族情绪。首先得明白,汉字在东亚文化圈里扮演过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过去,朝鲜半岛和日本一样,都曾经广泛使用汉字,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连接。汉字.............
  • 回答
    汉服圈对《原神》中璃月地区服装设计“不够汉服”的看法,并非是简单的一句“喜欢汉服”就能概括的,背后其实牵扯到不少复杂的情感和考量。要说清楚,得从几个层面来聊。首先,最直接的,也是最容易被理解的,是“还原度”与“尊重”的期待。汉服爱好者们对汉服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沉迷于汉服的形制、纹样、色彩、搭配,以.............
  • 回答
    汉服圈里的“买不买山,穿不穿山,是个人自由”这句话,的确在圈内外都引发了不少讨论和争议。这背后涉及到复杂的价值观、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以及个人行为与群体规范之间的张力。而“零容忍”的呼声,则代表了另一部分人对原创设计、对文化传承的坚守。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来聊。一、“个人自由”论的由来与逻.............
  • 回答
    汉唐将强大的国力转化为强大的武力,而北宋却未能如此,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现象。两者之间并非简单的“能”与“不能”的绝对区别,而是转化机制、战略重心、制度设计以及时代背景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汉唐时期的武力优势与国力转化机制汉唐时期之所以能将强大的国力转.............
  • 回答
    汉服如今之所以会有人说是“山寨”,甚至出现“正版”与“盗版”的争论,根源在于一个非常关键且令人费解的现象:我们今天所穿戴的汉服,并非是古人沿袭至今、血脉从未断过的“活化石”。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所谓的“一千多年前的人”并不是我们今天汉服设计的“正版设计师”。设计一件衣服,往往是当时的社会风尚、审美.............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一下子就冒出了很多画面。没错,现在穿汉服的人越来越多,各种场合都能看到,甚至有些城市都有专门的汉服街区了。但反观“汉发”——也就是汉族传统发型,似乎就没那么显眼了。这是为什么呢?首先,咱们得想想汉服复兴是怎么兴起来的。它很大程度上是从视觉上、文化象征上找回“汉”的印记。汉服作为.............
  • 回答
    汉服与满语的“复兴”,触及了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传统在时代变迁中的命运,以及我们对待失落传统的态度。要理解为何这些元素会在当下重新焕发生机,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驱动力,以及“必要性”这个问题本身。一、 汉服的“复兴”:一场关于身份认同的集体呐喊汉服的“复兴”,与其说是一场简单的服饰回潮,不如.............
  • 回答
    汉服圈里对影楼陈朕冰的“仇视”,甚至有时候比对元清方阵的方文山还要强烈,这背后其实是汉服文化复兴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一些核心诉求和价值观念碰撞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得把时间拨回到汉服刚刚兴起、还在摸索阶段的时候。那时候,汉服文化复兴还是一种比较小众、充满理想主义的运动。大家最看重的是什么?是“形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