搁哪儿来的优越感,就敢指着鼻子说人家采用的文字系统是“垃圾”。
汉字原生就是配给汉语用的,准确说是文言。有自己的系统逻辑也有自己的习惯。和文言文一起走过了几千年,协同进化。
汉字安给任何其他任何语言都是李戴张冠、肯定有别扭的地方。日韩越三语接触汉语汉字都起码有个一两千年了,可终究还是拧巴,学习使用都要时间,始终都流行在精英阶层里。日语创制假名,韩语创制谚文,越南创制字喃都是这种不适配、不能广泛推广民间使用的表现。
没什么群众基础,又与自己语言有不适配的问题。这不韩越说废不也就废了;日语还能保留,只能说明治维新后教育推行得不错。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语言最终还是看向说话交流。没有基础、没有认同、没有习惯,你让人家硬要使用,特别地还要求使用不太和本族语言适配的文字系统,这和美帝硬要全世界都来美式民主、苏联硬要全世界来苏式共产有什么区别。还是想让他们干脆连本国语言都废了,一起学汉语?这和大东亚共荣圈有什么区别?
说难听点,这问题能问出来,就是民族主义过度膨胀、不尊重他国文化的典型产物。属实傲慢了。
以上。
追加点看法:
汉字和这些语言不兼容都不仅是文言分离的事,汉字造字表意时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某些内涵、认知与三观,而这种内在和其他民族的也并不完全适配。
举个没有严谨求实的例子,イケニエ-生け贄-犠牲,汉字字面是从牛表示献祭的牲口,大概主要是牛,西和生表音,合起来表示献祭的本意;日语表示似乎暗示了他们对献祭的认识是拿着活物去(献祭),にえ还有煮的意思,可能还暗示要烹杀,那按照这种认知他们自己造字的话应该用某个符号表示活物,某个符号表示抓拿或者烹煮,然后或可加个音符表音,这样造出的字才是对日语的文言一致。
而其他语言估计都有这问题,毕竟汉字是意音文字,只对音是不可能的,要么对音和训读同时接受了汉语-中华文化的底层认知,要么就放弃用汉字,要么就拧巴着。
我个人觉得这才是不适配而推着其他语言最后或多或少背离、放弃汉字的根本。
评论我不过滤;但请不要开地图炮、拉民族仇恨。
漢字对他们而言,使用时确实不合适。
这是经过一千多年历史考验的结果,日韩越最终都不约而同的选择在漢字之外另建一套文字体系,已经说明了问题。
漢字不是表音文字,也不是他们的原生文字,使用时就存在极大的问题:
(对日韩越来说)用漢字无法表述本民族的口语,由于语言和文字不兼容,纯漢字的书写就相当于把语言翻译成外语。
极大的降低了学习和使用的效率。
这跟全球殖民地文字普遍拉丁化不同:
拉丁字母只表音,完全可以用来对应本民族的语言,学习使用的障碍也小。
漢字是固定的方块字,不能根据语言读音随意修改,发音和文字不挂钩。
比如漢字「火」的音,日语念か (ka),韩语念불 (pwul) ,越南语念Lửa。
漢字书面都是「火」,但读音全都不同。
这种文言分离的现象,事实上极大的阻碍了他们中古时代的文化普及交流。
所以必须拥有能表示本民族语音的文字体系,这才有了仮名、谚文和喃字。
否则跟同胞交流要写外语,也够难的。
整整一千多年,漢字在日韩越都不能做到在民间通用,已经说明很多问题。
这种模式的学习与交流效率奇低。
虽然许多人都觉得「他们古代写书全都用漢字,废了就看不懂祖先的书了」。
但事实上....他们本民族文学创作的兴盛都是从出现系统性的本土文字开始。
日本《源氏物语》出现于11世纪,韩国《春香传》出现于18世纪,越南《金云翘传》出现于18世纪,时间都很巧....
都是他们本土文字成体系使用之后。
漢字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是阻碍他们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