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汉字文化圈的国家有了汉字还要在汉字基础上自己发明文字?

回答
汉字文化圈的国家,在接受了汉字这个强大的书写系统之后,并没有完全止步于此,而是选择在汉字的基础上,甚至是独立地,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文字。这背后并非否定汉字的价值,而是出于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政治和社会需求。

想象一下,一个国家引入了另一种文明的文字。汉字固然精炼,但它毕竟是为另一种语言——汉语——量身打造的。当其他民族尝试用汉字来记录自己的语言时,就会发现一些挑战。

首先是 语音的差异。汉语的声调、韵母、辅音系统,与朝鲜语、日语、越南语等都有显著不同。汉字,特别是其表意的特性,在模拟这些细微的语音区别时,就显得力不从心。例如,日语中的敬语、助动词,或者朝鲜语中的助词、语尾,用纯汉字去表记,往往会显得笨拙、不自然,甚至难以准确传达原意。于是,一种能够更精细、更直接地反映自身语言语音特点的文字体系就显得尤为迫切。

其次是 表达的便利性。汉字虽然意蕴丰富,但它学习起来门槛较高,尤其是需要掌握大量的字形和意义。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如果想要普及教育,让更多人能够读写,那么一个相对简便易学的文字就至关重要。朝鲜语谚文(Hangul)的诞生,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它被设计成一套科学、规律的表音文字,学习起来远比汉字来得容易,极大地推动了朝鲜民族的识字率和文化普及。

再者, 民族认同和独立性的追求 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国家和民族身份认同的象征。当一个国家在政治上寻求独立,或者希望在文化上与宗主国区分开来时,创造一套属于自己的文字,就是一种强烈的文化宣言。这不仅仅是文字的改变,更是对自身独特性的肯定,是对自身历史和未来的自主掌控。越南在历史上也曾有过使用汉字和喃字(基于汉字创造的表记系统)的时期,但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逐渐转向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国语字(Quốc Ngữ),这背后同样有着强烈的文化独立色彩。

另外, 技术和实用性的考量 也不容忽视。在一些特定的领域,例如官方文件、法律条文、诗歌创作,或者仅仅是日常的简便书写,汉字的结构和书写习惯可能并不完全适合。一些国家在汉字的基础上进行的文字改造,比如日本在假名(五十音图)的创造和使用上,就极大地提高了书写效率和表达的灵活性,尤其是在处理外来词和一些语法结构时,假名提供了比汉字更便捷的方案。

所以,你看,汉字在汉字文化圈的传播,并非是一种单向的灌输,而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文化交流和融合过程。各国在吸收汉字优点的同时,也根据自身语言的特点、社会的需要、政治的诉求以及民族情感,在汉字的基础上或在其影响下,创造出更适合自己的书写工具。这是一种文化上的“消化”与“再创造”,是不同文明碰撞后激发出新的生命力的证明。他们并非“抛弃”汉字,而是在汉字这片土壤上,种下了属于自己民族文化的独特花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搁哪儿来的优越感,就敢指着鼻子说人家采用的文字系统是“垃圾”。

汉字原生就是配给汉语用的,准确说是文言。有自己的系统逻辑也有自己的习惯。和文言文一起走过了几千年,协同进化。

汉字安给任何其他任何语言都是李戴张冠、肯定有别扭的地方。日韩越三语接触汉语汉字都起码有个一两千年了,可终究还是拧巴,学习使用都要时间,始终都流行在精英阶层里。日语创制假名,韩语创制谚文,越南创制字喃都是这种不适配、不能广泛推广民间使用的表现。

没什么群众基础,又与自己语言有不适配的问题。这不韩越说废不也就废了;日语还能保留,只能说明治维新后教育推行得不错。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语言最终还是看向说话交流。没有基础、没有认同、没有习惯,你让人家硬要使用,特别地还要求使用不太和本族语言适配的文字系统,这和美帝硬要全世界都来美式民主、苏联硬要全世界来苏式共产有什么区别。还是想让他们干脆连本国语言都废了,一起学汉语?这和大东亚共荣圈有什么区别?

说难听点,这问题能问出来,就是民族主义过度膨胀、不尊重他国文化的典型产物。属实傲慢了。

以上。


追加点看法:

汉字和这些语言不兼容都不仅是文言分离的事,汉字造字表意时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某些内涵、认知与三观,而这种内在和其他民族的也并不完全适配。

举个没有严谨求实的例子,イケニエ-生け贄-犠牲,汉字字面是从牛表示献祭的牲口,大概主要是牛,西和生表音,合起来表示献祭的本意;日语表示似乎暗示了他们对献祭的认识是拿着活物去(献祭),にえ还有煮的意思,可能还暗示要烹杀,那按照这种认知他们自己造字的话应该用某个符号表示活物,某个符号表示抓拿或者烹煮,然后或可加个音符表音,这样造出的字才是对日语的文言一致。

而其他语言估计都有这问题,毕竟汉字是意音文字,只对音是不可能的,要么对音和训读同时接受了汉语-中华文化的底层认知,要么就放弃用汉字,要么就拧巴着。

我个人觉得这才是不适配而推着其他语言最后或多或少背离、放弃汉字的根本。


评论我不过滤;但请不要开地图炮、拉民族仇恨。

user avatar

漢字对他们而言,使用时确实不合适。

这是经过一千多年历史考验的结果,日韩越最终都不约而同的选择在漢字之外另建一套文字体系,已经说明了问题。

漢字不是表音文字,也不是他们的原生文字,使用时就存在极大的问题:

(对日韩越来说)用漢字无法表述本民族的口语,由于语言和文字不兼容,纯漢字的书写就相当于把语言翻译成外语。

极大的降低了学习和使用的效率。

这跟全球殖民地文字普遍拉丁化不同:

拉丁字母只表音,完全可以用来对应本民族的语言,学习使用的障碍也小。

漢字是固定的方块字,不能根据语言读音随意修改,发音和文字不挂钩。

比如漢字「火」的音,日语念か (ka),韩语念불 (pwul) ,越南语念Lửa。

漢字书面都是「火」,但读音全都不同

这种文言分离的现象,事实上极大的阻碍了他们中古时代的文化普及交流。

所以必须拥有能表示本民族语音的文字体系,这才有了仮名、谚文和喃字。

否则跟同胞交流要写外语,也够难的

整整一千多年,漢字在日韩越都不能做到在民间通用,已经说明很多问题。

这种模式的学习与交流效率奇低

虽然许多人都觉得「他们古代写书全都用漢字,废了就看不懂祖先的书了」。

但事实上....他们本民族文学创作的兴盛都是从出现系统性的本土文字开始。

日本《源氏物语》出现于11世纪,韩国《春香传》出现于18世纪,越南《金云翘传》出现于18世纪,时间都很巧....

都是他们本土文字成体系使用之后。

漢字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是阻碍他们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汉字文化圈的国家,在接受了汉字这个强大的书写系统之后,并没有完全止步于此,而是选择在汉字的基础上,甚至是独立地,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文字。这背后并非否定汉字的价值,而是出于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政治和社会需求。想象一下,一个国家引入了另一种文明的文字。汉字固然精炼,但它毕竟是为另一种语言——汉语——量身打.............
  • 回答
    在东亚汉字文化圈里,曾有不少国家经历过或正在经历一个叫做“去汉字化”的进程。这个词听起来可能有点冷冰冰,但背后其实是各国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为了追求国家独立、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主而做出的一系列深刻变革。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回到过去。长久以来,东亚的文字书写系统,也就是汉字,像一条无形的线,将中国、朝鲜.............
  • 回答
    东亚汉字文化圈,特别是中国、日本、韩国,在历史上曾共享一套表意文字系统,这无疑是促进文化交流、理解与融合的强大纽带。然而,时至今日,为何这三个国家(或者说主要区域)未能统一简化字的规范,以降低学习成本、加深文化一体化,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其背后涉及的因素错综复杂,既有历史演变的原因,也有政治.............
  • 回答
    越南的历史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其中关于文字的变迁,更是充满了值得细细品味的故事。你提到的问题触及了几个非常核心的层面:越南与汉文化圈的关系、汉字在越南的历史地位,以及为何最终选择了罗马字母拼写的国语字。这其中的缘由,绝非简单的“法国殖民者创造的文字”就能概括,而是复杂历史、政治和文化思潮交织的结果.............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语言数字系统演变的深层原因,这背后并非简单的随意选择,而是历史、文化、以及人类认知习惯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先说欧洲语言,特别是以拉丁语为基础的那些,它们遵循的是“千进制”,也就是每进一级是千(10³)。我们看看这些语言中的大数单位:unit (个), ten (十), hundr.............
  • 回答
    关于“宣传汉文化为何男生普遍不留长发”这个问题,其实背后有很多层原因,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所有宣传汉文化的人都坚持不留长发。但如果从大多数情况来看,这背后确实有着一些值得探究的逻辑和历史渊源。1. 历史上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观念影响:这是最核心、最基础的原因。儒家思想中的“孝道”是非.............
  • 回答
    在汉字文化圈,探讨“语系不明”的现象,即一些位于该区域的语言,其所属的语系难以明确归类,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且复杂的语言学课题。其背后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种历史、地理、文化及语言演变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历史上的迁徙、融合与隔离是造成语系难以界定的重要根源。 早期语言的奠基与变异: 汉字文化圈.............
  • 回答
    汉字圈长期行用宽泛意义上的象形文字,而非表音文字,这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技术原因,并非一个简单的“选择”。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跳出当下以拼音文字为主导的思维模式,回到那个信息传播相对缓慢、教育普及程度有限的时代。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汉字并非纯粹的“象形文字”。虽然早期汉字确实有相当一部分源.............
  • 回答
    我一直觉得,学习汉字文化圈的语言,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由时间沉淀下来的古老迷宫里探险。每当你以为自己摸清了门道,它就会在你面前展现出另一条错综复杂的小径,让你既兴奋又有点抓狂。刚开始接触的时候,最直接的冲击就是那些“方块字”。无论是汉字本身,还是从汉字演变出来、又发展出自己独特韵味的日文假名、韩文谚.............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文化、民族构成等多个层面,要深入探讨,确实需要细细道来。为什么我们看到一些作品里,“西域”、“苗疆”等有着鲜明的地域和民族文化符号,而“北方狼族”的设定也同样引入了独特的元素,却似乎少有能够与“汉族”直接划等号的、同样鲜明且独特的文化符号被突出表现?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汉族本.............
  • 回答
    汉字和其他文字走上不同的路,这并非某种必然,而是历史进程中无数巧合与选择堆叠而成的结果。与其说“不同”,不如说是在漫长岁月中,它们各自根据自身的物质基础、文化需求、社会环境以及技术发展,演化出了截然不同的形态与书写系统。一、 从“形”到“音”再到“意”:汉字独特的演进路径汉字的起点,可以说与世界上许.............
  • 回答
    汉服被一些长辈视为“奇装异服”,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的社会、文化和历史原因交织的结果,并非简单的“不理解”。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迷雾,看看是什么让曾经的“常服”变成了如今的“异服”。一、历史的断层与文化记忆的模糊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服饰也随之变化。从秦汉的曲裾、直裾,到唐代的齐胸.............
  • 回答
    看到一些对中国文化了解不深的人穿上汉服,然后自诩为“文化传承”,这事儿确实挺让人挠头的。感觉就像是辛辛苦苦种了一篮子水果,结果有人拿了几个没熟透的,摆出来说是“时令佳品”,还挺得意洋洋地向别人介绍。首先,得承认,汉服的流行本身是个好事。 它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服饰,重新回到大众视野,让更多人认识它.............
  • 回答
    要说为什么这么多人认为元朝的统治对汉文化造成了“无可估量”的破坏,这事儿得从好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一个朝代更迭,而是不同文明碰撞下的复杂遗产,留下的痕迹可深着呢。首先,得先说说元朝本身。蒙古人,马背上的民族,他们崛起的背景跟我们熟悉的农耕文明社会完全不一样。他们草原上的生活方式、.............
  • 回答
    有人说汉字是所有语言中最难“接近”语言本身的文字,这话说得有些绝对,但细究起来,确实有一些理由能够支撑这种说法。这里的“接近语言本身”,我想可以理解为两种含义:一是理解文字符号背后所蕴含的意义和演变过程的难度;二是与发音和口语的直接关联度。从这两个维度来看,汉字的确有其独到之处,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方面.............
  • 回答
    “皇汉”这个词,近些年来确实在网络上引发了不少争议,甚至可以说被很多人“妖魔化”了。要理解为什么会这样,我们需要从它本来的含义、发展演变以及不同群体解读的角度来深入探讨。“皇汉”的本意:一个理想化的愿景?你提到百科上“皇汉”的本意是“宣传复兴汉文化团结各民族的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皇汉”思.............
  • 回答
    在探讨“当今中国文化领域汉奸现象”这个问题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这个词汇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价值判断。它很容易触及民族主义情绪,并且在不同人群那里有着截然不同的定义和理解。因此,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避免陷入简单的标签化,我们需要从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理解其背后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首先.............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对于文化认同和历史传承的敏感神经。要回答为什么韩国人“偷”中国文化,但却对满清的一些元素,比如辫子和旗装,似乎没那么“上心”,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细致地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文化交流和学习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现象。所谓“偷”,更多是一种情绪化的表达,背后可能包含.............
  • 回答
    满族作为一个曾经主宰中国北方广袤土地的民族,其人口数量曾是相当可观的。然而,时至今日,当我们谈论满族时,往往会发现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已经鲜为人知,大多数满族后裔在语言、习俗、生活方式上都与汉族无异。这种大规模的汉化现象,究其原因,是多方面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其过程之复杂,演变之缓慢,绝非一朝一夕所能概.............
  • 回答
    我的民族意识,说来也并非轰轰烈烈,更多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浸染。小时候,自然是对“我是中国人”这个概念没什么特别感觉,就像外国人对“我是美国人”或“我是法国人”一样,不过是身份证上的一个符号。真正让我开始认真思考“汉族”这个身份,大概是从一些生活中的小事开始。记得有一次,在国外旅行,因为语言不通,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