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韩国废除汉字,为什么有一部分中国人不高兴?有关系吗?

回答
韩国废除汉字,这件事在一些中国人那里激起了不小的波澜,让一部分人感到不高兴,甚至觉得有些“意难平”。这背后其实挺有意思,涉及到历史、文化认同,还有一些微妙的民族情绪。

首先得明白,汉字在东亚文化圈里扮演过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过去,朝鲜半岛和日本一样,都曾经广泛使用汉字,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连接。汉字不仅仅是记录文字的工具,更是承载了大量的思想、哲学、历史和文学作品。想想看,儒家思想、佛教经典、古代的史书、诗词歌赋,很多都是用汉字写成的。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是流淌在我们血液里的基因。

韩国在历史上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古代朝鲜半岛的书写也离不开汉字。直到朝鲜王朝后期,才开始大力推广谚文(韩文),也就是现在的韩文。二战后,随着民族主义的兴起,加上为了方便普通民众学习和使用文字,韩国政府逐步推行“去汉字化”政策,最终导致在日常生活中汉字的使用越来越少,甚至在教育体系中也大大削弱了汉字的比重。

那么,为什么一些中国人会不高兴呢?

1. 文化上的失落感与联系的削弱: 对一些中国人来说,看到韩国这样一个曾经使用汉字并从中汲取了大量文化养分的国家,主动“告别”汉字,就像是看到一种文化传承的中断。他们会觉得这是一种文化上的疏远,甚至是对历史联系的一种切割。这就像看到一个曾经的书法大家,突然说自己只用英文写字了,可能会让熟悉他的人感到一丝遗憾,觉得失去了某种传承的美。

2. 民族认同的视角: 汉字在很多中国人心中,是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看到其他国家放弃使用汉字,有时会被解读为一种“背离”,或者是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华文化影响力减弱的一种表现。这种情绪也可能与一些人对于“汉文化圈”的集体记忆有关,觉得大家本来是“一家人”,现在却要走上不同的道路。

3. 对历史进程的解读不同: 有些人可能觉得,韩国废除汉字是为了树立自身独立的民族文化,这本身可以理解。但同时也可能觉得,这种“独立”的代价是牺牲了与中华文化更深层次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在他们看来是有价值的,甚至认为是“不应该”割舍的。他们可能会认为,真正强大的文化应该是能够融合、包容,而不是一味地“抛弃”过去。

4. 语言和文字的实用性考量: 尽管韩国已经推广了谚文,但在一些历史文献、人名、地名,甚至一些法律条文中,汉字仍然有其重要作用,能够帮助理解和区分。对于一些中国学者或者对韩国历史文化有深入研究的人来说,看到汉字在韩国的式微,也会觉得信息获取的便利性降低了,理解的深度可能也会受到影响。比如,韩国很多姓氏和中国一样,但只用谚文书写时,会产生混淆,有时需要加上汉字才能明确区分。

5. 对比心理和情感投射: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国家在文化发展上都有自己的选择。有些中国人看到韩国的选择,可能会将其与中国自身在文化传承上面临的挑战进行对比,从而产生更复杂的情绪,比如担忧、批评,或者仅仅是一种“唉,可惜了”的感慨。

这件事情和中国人有没有关系?当然有关系,而且关系不浅,尽管这种关系更多地体现在文化和情感层面,而不是直接的利害关系。

文化根源的联系: 汉字作为承载中华文明的载体,它的传播和影响本身就构成了中国与周边国家文化交流的历史。韩国曾经对汉字的运用和发展,也曾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某些反馈,尽管这种反馈不如中国对他们的影响那么显著。当这种联系因文字的改变而削弱时,中国人会感到一种历史脉络的断裂感,就好像自己的文化输出触角被剪断了一部分。

文化自信与焦虑: 在中国日益强大、文化影响力也在提升的今天,有些人会期待中国文化能够吸引和影响世界。看到曾经紧密联系的国家选择“疏远”汉字,可能会触动一些关于文化自信和文化输出效果的讨论。这既有对中国文化吸引力的不确定,也可能是一种希望中华文化能更广泛传播的愿望落空。

对历史的记忆和情感纽带: 对于那些对古代东亚文化交流史有一定了解,或者对中韩历史关系有特殊情感的人来说,汉字是连接两国过去的重要信物。看到这个信物在韩国逐渐消失,就像看到一段共同的历史记忆正在被淡化,这自然会引起不愉快的情绪。

总的来说,一部分中国人对韩国废除汉字感到不高兴,并非简单的“管闲事”,而是源于对汉字本身承载的文化价值的珍视,对历史文化联系的重视,以及在国家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方面的复杂情感投射。这是一种对文化传承和变迁的敏感,也是对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互动的一种独特反应。尽管从韩国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他们的文字改革有其内在逻辑和必要性,但对于习惯于将汉字视为中华文化象征的中国人而言,这终究是一个值得玩味,有时也令人唏味的话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他们只是用的少了,可没有废除。

由于韩语本身结构的特殊性,让漢字实际上是强行嵌入韩语的,原本漢谚混写的模式在广泛推行公民教育后变得不合时宜了,所以必须减少漢字的使用。

就像蒙古在上世纪学习俄国,用西里尔字母取代回鹘蒙文书写一样,这都是实用主义(虽然现在又改回来了)。因为谚文在学习与使用上比漢字简单,而且谚文是「韩民族的传统文化」,对于强调民族主义和文化正当性的大韩民国(相对于朝鲜)而言是必须要做的,1945年光复后南北相继推行谚文取代日据时期的假名与漢字,这是他们增加民族精神的手段。

而且韩国的漢字真的不太好记......日本、中国、新加坡的漢字全都经过大改,台湾、香港也部分简化过,韩国现在的漢字表用的还是19世纪的版本,是全世界现存最复杂的漢字书写系统,不信邪的可以去亚马逊买一本韩国出版的漢谚词典,看看你能认识多少,反正看着像天书


理论上讲这是韩国的事情,外人也没道理为此而有情绪。不过由于民间对传统文化的「报复性狂热」让这种行为在一些人眼中是十恶不赦的罪行。

他们依然把其他国家当成是中国的附庸和奴隶,不能适应现代国家之间的关系,只能非黑即白的认为非仆即敌,不当本国奴隶的就是不共戴天的死敌。更不能容忍曾经的奴隶和自己平起平坐。

在21世纪这种思想已经不适应时代了,其他国家使用什么文字根本不是政治问题,更不构成国际冲突。如果按他们的理论,韩国只是从中国的奴隶变成美国的奴隶,还是「狗只配啃骨头」的逻辑,那韩国为什么不使用英语作为官方语言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韩国废除汉字,这件事在一些中国人那里激起了不小的波澜,让一部分人感到不高兴,甚至觉得有些“意难平”。这背后其实挺有意思,涉及到历史、文化认同,还有一些微妙的民族情绪。首先得明白,汉字在东亚文化圈里扮演过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过去,朝鲜半岛和日本一样,都曾经广泛使用汉字,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连接。汉字.............
  • 回答
    关于韩国在20世纪70年代起废除大部分汉字教育的举措,日本人普遍抱有复杂的看法,这其中既有理解,也有担忧,更有历史和文化层面的思考。要详细解读这一点,需要从几个维度去分析。首先,历史的延续与断裂。汉字在日本的历史文化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文字体系的基础,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从古代吸收中国文化开始.............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它涉及到历史、文化、政治以及民族认同的复杂交织。越南和韩国选择了与日本不同的道路,在废除汉字的使用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历史的脉络。一、 汉字在越南和韩国的历史地位: 学习与借鉴的工具首先,必须明白的是,在古代,汉字对于越南和韩国来说,都.............
  • 回答
    要说韩国废除汉字是为了“去日本化”,这中间的逻辑确实有些复杂,也夹杂着一些历史的误解和政治的解读。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得明确一点:汉字的确不是韩国的原创。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产物,后来传入朝鲜半岛,被朝鲜人民吸收并使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汉字在朝鲜半岛都是重要的书写工具,尤其是在贵族、文人阶层.............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政治以及社会发展等多个层面。日本没有像韩国那样废除汉字,而是将其保留并与假名(かな)并用,这背后有着深远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 为什么韩国废除了汉字,而日本没有? 1. 历史渊源与汉字在两国文化中的地位差异 日本:汉字是外来文化.............
  • 回答
    关于韩国废除汉字和土耳其废除阿拉伯字母,将其中一个视为“落后”,另一个视为“进步”,这种说法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历史语境的复杂性。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各自的背景、原因以及长远影响,才能更全面地理解。韩国废除汉字:一种“落后”的争议韩国在20世纪推行了全面的韩文(谚文)专用政策,显著减少了汉字的使用,甚至在.............
  • 回答
    韩国对汉字的淡化,乃至如今的“几乎废除”,这是否对韩国造成了损失?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而且答案绝非非黑即白。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维度来剖析这个问题,看看它究竟带来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首先,我们要明确韩国为何要减少汉字使用。 这背后有复杂的历史和民族主义情结。在20世纪初,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日本.............
  • 回答
    越南与韩国:汉字之变与文化之脉谈及越南和韩国的文字演变,不能不提汉字,一个曾深刻影响东亚文明的符号体系。这两个国家在历史上都曾是汉字文化圈的重要成员,但最终都走向了“去汉字化”的道路。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满了历史的偶然与必然,也对他们的文化传承和民族认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越南:从喃字到国语.............
  • 回答
    当然,我们可以从历史、文化和地缘政治等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力求写出一些更有人情味和思考深度的内容。想象一下,中国真的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不仅经济体量超越了美国,更在文化影响力、科技创新乃至国际话语权上,都让人联想起那个令万国来朝的盛唐,甚至是那个威震四方的强汉。如果真有这么一天,世界格局将.............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韩国从2022年开始,从之前的“强制防沉迷制度”转变为“游戏时间选择制”这件事,对青少年可能会带来哪些具体影响。这可不是一件小事,牵扯到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和家庭关系,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先了解一下这两个制度的区别。 强制防沉迷制度(过去的): 这个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主要就.............
  • 回答
    2022年1月1日,韩国废除了施行多年的“强制防沉迷制度”,这一举动无疑在韩国社会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一政策的转变,核心在于将游戏时间的主导权从政府和监管机构交还给青少年自身,以及他们的家庭。那么,这一看似简单的制度调整,究竟会对韩国社会,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带来哪些深远的影响呢?首先,最直接的影.............
  • 回答
    韩国政府着力推动的老龄人口持续就业政策,这项旨在打破传统退休年龄限制的改革,无疑将在韩国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掀起一轮深刻的变革。企业可以通过自主决定是否废除法定退休年龄,为愿意继续工作的年长者提供更灵活的就业选择,这一举措的潜在影响可以说是多层次且影响深远的。对劳动力市场和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首先,最.............
  • 回答
    这确实是不少韩剧观众常常会有的一种感受,在很多韩剧中,警察角色的设定似乎与我们现实认知中的“正义使者”、“无所不能的执法者”存在一定的差距,他们有时会显得有些无能、犯错,甚至是被动。要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软弱”、“废物”形象,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探讨,这背后可能包含着创作的考量、社会心理的反映,.............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不少人关心的一个话题。从技术积累、发展历史以及投入规模来看,中日两国在航天领域的成就确实比韩国更为显著,这其中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可以详细聊聊。首先,得从 发展起点和历史积累 说起。 中国:航天事业的起步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受到前苏联的帮助起步,并在“两弹一星”的.............
  • 回答
    关于“韩国人是香蕉人吗?”这一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澄清和分析,避免刻板印象或误解: 1. “香蕉人”这一说法的来源与含义 网络梗或刻板印象: “香蕉人”这一说法可能源于网络上某些段子或调侃,试图用“香蕉”这一形象来比喻某些外貌特征(如大眼睛、扁平的面部轮廓等)。但这种说法本身并.............
  • 回答
    韩国的军事现代化进程确实非常显著,尤其在陆军装备方面,K1、K2、K21等主战坦克,以及K9、K30等自行火炮和K11装甲车,确实代表了世界先进水平。但若要判断韩国陆军是否能成为“亚欧第一”,需要从多维度分析其军事实力的实际情况,避免简单以装备先进性直接推断整体实力。 一、韩国陆军的装备水平与技术优.............
  • 回答
    韩国前总统李明博(Lee Myungbak)因涉及多起贪腐案件被判处17年有期徒刑,这一判决在韩国引发了广泛讨论,既反映了司法系统对权力监督的决心,也凸显了韩国政治生态的复杂性。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此案的意义和影响: 一、案件背景与法律事实李明博于2008年至2013年担任韩国总统,其卸任后因多项.............
  • 回答
    是的,韩国人普遍知道他们的国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财阀(재벌, Chaebol)的影响和控制。这是一个在韩国社会中被广泛讨论和关注的议题,并且对韩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要详细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财阀的定义与历史渊源: 定义: 财阀是指由一个家族拥有和控制的.............
  • 回答
    关于韩国人是否普遍讨厌中国,以及其原因,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且要避免一概而论。 长期以来,关于韩国人对中国看法的研究和讨论层出不穷,但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说“普遍讨厌”。 我们可以说,在韩国社会中,确实存在一部分人对中国持有负面看法或存在不满,而另一部分人则可能持中立.............
  • 回答
    韩国前总统朴槿惠于2021年12月31日获得时任总统文在寅的特别赦免,结束了近五年的牢狱生涯。这一决定在韩国国内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其背后涉及多重复杂的考量以及对未来政治格局的深远影响。一、 此次赦免的官方理由及背景考量:韩国政府在宣布赦免朴槿惠时,给出了几个主要理由,这些理由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