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越南和韩国废除了汉字,而日本没有废除汉字?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它涉及到历史、文化、政治以及民族认同的复杂交织。越南和韩国选择了与日本不同的道路,在废除汉字的使用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历史的脉络。

一、 汉字在越南和韩国的历史地位: 学习与借鉴的工具

首先,必须明白的是,在古代,汉字对于越南和韩国来说,都不是本土的文字,而是从中国传入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汉字在东亚地区扮演着重要的文化媒介角色,是一种通行于精英阶层和官方记录的文字系统。

越南: 越南自古以来就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汉字(被称为“字喃”)作为一种重要的书写系统在越南广泛使用,尤其是在官方文献、学术著作、法律条文以及文学创作中。越南的士大夫阶层以掌握汉字为荣,许多重要的历史记录都是用汉字写成的。然而,越南也发展出了自己的表记文字——“字喃”(Chữ Nôm),它是基于汉字,但依照越南语的语音和结构进行改造创造的表意文字。虽然字喃在民间和文学中有一定的影响,但汉字在官方和学术界的地位依然稳固。

韩国(朝鲜半岛): 同样,汉字(被称为“汉字”或“Hanja”)在朝鲜半岛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新罗时期就引入了汉字,并在高丽王朝和朝鲜王朝时期得到极大的推广和发展。朝鲜的士大夫阶层,也就是“两班”贵族,将汉字视为主要的书写和交流工具。许多重要的历史典籍、法律、政治文献、文学作品乃至个人书信,都大量使用汉字。朝鲜王朝也曾创制了自己的表音文字“训民正音”(Hangul),但起初它主要被视为一种便于普通民众学习的辅助文字,汉字在官方和学术界的统治地位并未被轻易动摇。

二、 废除汉字: 民族主义的觉醒与现代化进程

到了近代,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民族主义思想的兴起,越南和韩国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挑战:如何在快速变化的国际环境中确立自己的民族独立和文化主体性。废除汉字,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这些国家寻求国家认同和现代化的一种方式。

越南:
法国殖民统治的影响: 法国的殖民统治是越南废除汉字的一个重要催化剂。法国人为了方便统治和传播法语,大力推广拼音化的越南语(Chữ Quốc Ngữ)。这种用拉丁字母书写的越南语更容易学习和使用,也成为了一种与殖民者沟通的工具。
推行国语字的努力: 越南的爱国知识分子也积极推动国语字(Chữ Quốc Ngữ)的普及。他们认为,汉字作为一种外来文字,束缚了越南语的发展,不利于国民教育的普及和民族文化的独立。国语字作为一种表音文字,更符合越南语的语音特点,也更易于大众掌握。
国家统一与文化革新: 在经历了漫长的战争和分裂后,越南在1945年独立,并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尤其是在北越的领导下,大力推行使用国语字。废除汉字被视为一次彻底的文化革新,旨在摆脱中国文化和封建遗留的影响,建立一个全新的、现代化的越南国家。最终,汉字的使用逐渐式微,国语字成为了越南唯一的官方文字。

韩国:
日本殖民统治的遗留问题: 韩国在20世纪上半叶经历了日本的殖民统治。日本殖民者也曾试图在日本化的过程中推广汉字,并在教育系统中强制使用汉字。这使得韩国在摆脱殖民统治后,对与日本文化相关的符号产生了一种警惕。
民族认同与语言纯洁: 韩国的民族主义者将汉字视为阻碍韩语纯洁化和民族语言独立发展的障碍。他们认为,过多的汉字词汇和书写方式会稀释韩语的本土特色,并且不利于普通民众的文化普及。推广表音的韩文(Hangul)被视为是回归本土语言、强化民族认同的重要举措。
政治上的决断: 从李承晚政府开始,韩国政府就逐步减少汉字的使用,并在教育系统中将韩文作为主要的教学文字。虽然在一些特定场合(如法律条文、学术研究、新闻报道的补充),汉字仍然有所提及,但其在日常生活和官方层面的使用已经大大削弱。尤其是在学校教育中,汉字的地位被大幅度边缘化。

三、 日本为何没有废除汉字: 文化延续与实用主义的考量

与越南和韩国不同,日本选择了保留和融合汉字,这一选择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原因:

汉字的早期接受与本土化: 日本在很早的时期就从中国引入了汉字,并将其融入了自己的语言系统。日本的学者和文化精英积极学习汉字,并将其用于记录、创作和学术研究。日本并没有像越南那样发展出一种完全独立的本土表记文字来取代汉字,而是创造了“假名”(平假名和片假名)作为汉字的补充和辅助。假名是为了更好地表记日语的语音,同时方便书写,而汉字则承担了表意、区分同音异义词以及丰富词汇的功能。
平假名: 最初是根据汉字的草书创造的表音符号,主要用于书写日语固有词汇、助词、助动词等。
片假名: 是根据汉字楷书的一部分笔画简化而来,主要用于书写外来语、拟声拟态词、强调等。

汉字在日语中的不可替代性:
表意功能: 日语的语法结构与汉语有很大不同,但词汇上吸收了大量汉字词。汉字能够精确地表达复杂的概念和意义,并且在书写时能够有效地区分同音异义词。例如,“山”(yama)、“川”(kawa)、“海”(umi)等汉字词本身就具有强烈的表意作用。
文化传承: 日本的古代经典、文学作品、历史记录、哲学思想等都大量使用汉字。废除汉字将意味着割裂与这些宝贵文化遗产的联系,导致文化断层和理解的困难。
词汇的丰富性: 汉字为日语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词汇来源。许多抽象的概念、专业术语都通过汉字词来表达,这使得日语的表达能力更加强大和灵活。

明治维新与现代化: 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积极学习西方文明以实现现代化,但在此过程中,日本并没有选择像某些国家那样彻底否定和废除本土固有的文化符号。相反,日本选择了一种“和魂汉才”的模式,即保留日本的文化精神,同时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制度。汉字作为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自然地保留下来,并与西方的知识相结合。
实用主义考量: 日本是一个高度注重实用性的民族。在保留汉字能够带来的表意清晰、词汇丰富以及文化传承等益处面前,废除汉字带来的所谓“纯洁化”的优势显得不那么突出。
文字改革的尝试与妥协: 尽管汉字在日本被保留,但日本也曾尝试进行文字改革,例如提议限制使用汉字的数量、推行简化汉字等。这些改革旨在提高识字率和书写效率,但并未走向废除汉字的极端。

韩国和越南的“汉字圈”意识不同: 尽管三国都曾是汉字文化圈的一部分,但韩国和越南在近代以来,在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和民族主义的勃兴时,表现出更强的“摆脱”和“革新”的愿望,希望通过语言文字的变革来确立独立的民族文化。日本则更侧重于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进行选择性的学习和融合。

总结来说:

越南和韩国废除汉字,主要是为了在近代民族主义浪潮下,通过语言文字的“纯洁化”和本土化,强化民族认同,摆脱外来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和部分日本殖民文化影响),并拥抱现代化的拼音文字。

日本没有废除汉字,则是因为汉字在日本的文化体系中早已深度融合,成为日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担着重要的表意、文化传承和词汇丰富的功能。同时,日本在现代化进程中采取了更具选择性和融合性的文化策略,没有选择彻底否定和割裂与汉字相关的历史和文化。

可以说,这三国的选择,反映了它们在面对现代化和民族认同的课题时,不同的历史轨迹、文化底蕴和政治考量所做出的不同决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废除表意文字,走向表音文字是20世纪东亚的潮流,几乎所有汉字圈国家都这么走。主要原因是现代活字印刷,打字机,电报,计算机这一系列信息交流的重要发明,这段时间表意文字的日子是非常难过的,输入成本远高于表音文字。特别是1945~60的时间窗口,东亚的政治巨变提供了改革的契机,越南朝鲜韩国都确立了表音文字的国策并且推行,日本缩减常用汉字到两千个,我国则是执行了汉语拼音化和简化字。

对于大部分普通国人来说,没有经历过别国人落指如飞顷刻成章,而自己需要在一大堆字形里挑挑捡捡的中文打字机时代,也没有经历过别国人几十个字符包办一切,自己这边单是加载字库就需要内存翻几倍的原始计算机时代,就连别国人不需要学习上手就用,自己要想高速打字先背几个月字根的五笔时代也没有什么印象。这个问题下面不少回答者不仅不了解别人的历史,也不了解自己的历史,所以除了民族主义臆想,很难理解为什么二十世纪上半叶全世界有识之士都一边倒的主张废除表意文字,支持表音文字。

改表音文字的原因对比一下打字机就知道了。从1890到1990差不多一百年的时间里,打字机是唯一能快速输入文字,处理商业和政府公文,进行写作和记录的主流工具。然而它的问题是机械结构复杂度有限,所以只适合字符少的表音文字,而不可能适合成千上万字的表意文字。在表音文字化以后,原先的表意文字语言也都纷纷造出了打字机,赶上了这一潮流:

而如果坚持表意文字,在机械打字机时代是这么一种画风,由几十个键的键盘变成了几千个字的键盘,复杂度高出两个数量级。上至活字印刷出书出报,下至打字电报电传,数量繁多的表意文字都是巨坑。活字印刷发明800年后道光年间的中文报纸还在用雕版印刷,而古登堡的铅活字50年即传遍欧洲,差距就在文字数量上。

在早期电脑时代坚持表意文字则是这样的画风。联想公司在80年代的汉字输入卡一张几千人民币,相当于普通工人几年不吃不喝的工资,现在的几十万元。按照官方汇率的话比当时的PC或者Mac本身售价还要贵两倍——即使这样,还是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因为没有更好的选择了。

因为这些原因,越南朝鲜韩国一代人的时间里都成功废除表意文字转向了表音文字。日本其实也完成了表音转向,只是由于在战前就有并行的的表音假名书写系统,可以直接适应科技要求,所以没有通过废除汉字推进新书写体系的急迫需要。但在处理信息的时候,该不用汉字的时候就可以一个字不用,比如说从1854年电报机引入到日本一直到1988年,日本的电报都是纯片假名,国外记者新闻稿电传回来就是全文假名,1994年开始才有汉字电报。日本的“邮政之父" 前岛密在1866年就因此写了个折子上奏,"西洋諸國の如く音符字(假名字)を用ひて教育を布かれ漢字は用ひられす終"。再比如早期计算机容量有限,日本的程序游戏就经常不带汉字字库纯假名表示,毫无理解问题。

有很多人以为表音文字有重音歧义问题,但这是强行用表音文字拼写与口语脱节的书面语结果。如果用表音文字拼写口语是不会有问题的,现存的活语言无论哪种,口语声音交流没有严重歧义都是起码要求。而如果书面语和口语真的严重脱节了,一般这意味着书面语佶屈聱牙难学难用本身就要改了——言文不一致,同时学一套不能念的和一套不能写的,那是中世纪按教育水平区分贵族平民的法子,现代普及教育的时候还这么搞是有多少空闲时间。

真的例外是中国大陆当年的汉语拼音化没有推行到底,现在也没有一个并行的表音文字书写方案。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因为文字处理设备和需求在国内普及的太晚了,中文打字机和汉卡对国人来说都是传说,五笔时期买得起电脑熟练打字的也没有多少人。对多数识字的人而言,文字记录在加入WTO的几年之内直接从铁笔蜡纸手抄油印进化到了拼音智能输入法,而不是和机械键盘打一百年交道的过渡,因此表音化表现不出太大优点。所以汉语表音文字化始终是一小撮知识分子在提,落到实处的也就是便于手抄的第一批简化字。


汉字文化圈里各家的做法如下,可以说一百年间坚持汉字没废过的才是稀有动物了:

-----------废到一半没成功的-----------

中国大陆:毛泽东在1952年提出,“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在实现拼音化以前,必须简化汉字,以利于目前应用。”到1985年国务院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改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为止,汉语拼音化是高层知识分子的共识,然而除了汉语拼音方案未能实际推行。

日本:1946年正式提出废止汉字,作为过渡使用将语言中的上万汉字缩减到1850字的当用汉字。1956年国语审议会提出汉字假名混合表记为基础,停止废除汉字议题。

---------废了的和不以汉字作为主要记录方式的----------

香港:官方语言为英语,1987年后政府才有法律义务提供中文文件。

澳门:官方语言为葡萄牙语,1992年中文列入官方语言。

马来西亚:官方语言为马来语。

新加坡:先后以英语/马来语(和马来西亚蜜月时期)/英语为主要交流语言,现行教育里英文为第一语言,马来语/汉语/泰米尔语作为民族语使用。

日据朝鲜:实行日语教学,1945年时达到65%日语识字率,同期韩语识字率22%;

朝鲜:1949年北朝鲜临时人民委员会在识字运动中使用谚文废除汉字至今,之后汉字仅做选修课程了解知识工具之用。

韩国:1948年施行《谚文专用法》规定政府公文以谚文书写,汉字仅做标注。1970年发布汉字废止宣言从教科书中移除汉字,之后汉字虽有反复也仅作选修课程,随新一代不通汉字的韩国青年成长,报刊书籍中的汉字逐渐绝迹。

法属越南:1917年起,法国规定小学教授罗马字越南语和法语,中学大学学习法语,汉字淡出官方教育。

北越:1945年阮朝灭亡北越独立,国语字(罗马字拼写越南语)成为列入宪法的官方文字,汉字拼写正式废止。

南越:1975年前保留中学汉文科,灭亡后停办。

---------没有试图废过的----------

台湾:1945年日语识字率70%,中文识字率小于20%。为此台湾从民族主义出发推行国语化运动,花费十年时间中文识字率在1956年方达到71%。之后台湾又由于政治原因拒绝汉字简化与拼音化,停止了民国时期文化界自发的文字改革努力。

但是台湾引进的美国先进电报机都是英文26键,遇到中文电报来回译码就坑爹了,于是1967~68年台湾引进日本设备在各地电信局开办传真电报业务,1971年开办市内转发传真业务,通过模拟图像传输传老蒋毛笔手迹。中文打字机的改良和电子化一直是重要问题,1969年何应钦在国民党中央十次全会提出”致力研究中文打字机之改良,以求结构简化“。1976年台湾出现52字母检索的形意检字法,1978年简化为兼容26键的仓颉输入法,1980年推出可据此输入中文的电脑,至今仓颉仍是广泛安装的繁体输入法之一。


越南为对抗中国废除汉字是最好笑的笑话之一。最早越南的民族主义者是封建王朝残余,正是他们主张高雅的汉字书写配合自创喃字教化民众,和法国殖民者推行的法语和罗马字越南语坚决斗争了二三十年,写国语字斥做亲法通敌。结果嘛,下场和在大清主张“以忠信为甲胄,以礼仪为干橹”的那批人没什么区别。

然后第二批民族主义者是留学维新派,提倡向明治维新学习,主张现代化救亡图存。这批人从实际出发,认为表音文字和言文一致有利于教育普及,实现民主化和现代化,最终实现抗法自立的目标。所以他们不再抗拒使用侵略者的文字,不再反对越南语罗马字化,同时开始积极用国语字办报,写书,出版来普及越南语和越南民族文化。相同的主张找找中国同期留日学者比如鲁迅,钱玄同,瞿秋白,蔡元培等人的言论能找到几乎一样的,毕竟谁都能理解当时打字出书办报扫盲到底是汉字喃字好使还是字母好使。越南的言文一致,在中国叫做白话文运动。

而他们比较幸运的是法国殖民当局在坚决打击第一批使用汉文的民族主义者的同时推动国语字作为替代,客观上帮助他们普及了表音文字也压制了反对意见。从1907年河内的东京义塾活动起,三十年后到1935年的法人调查,越南的识字人口中70%认识罗马字,20%认识喃字,只有10%认识汉字,表音表意之争已成定局。1932年越共建立时,一方面是抗法努力最坚定的继承者,一方面需要团结不识字劳动大众,一方面受共产国际拉丁化运动影响,因此必然主动推行国语字,事实也是如此。——这时候离抗法战争胜利还有整整二十年。

所以等到越共有机会在1945年建国,将国语字而不是汉字确定为标准书写形式是水到渠成之事。这种文字可以上溯到三百年前外国传教士的翻译努力,它的主导地位可以追溯到1900年前后第一批越南留学生的救国尝试,几乎伴随着越南现代化努力和抗击法国殖民侵略的全程。以为1945年的越南还是1845年汉字是唯一书写方式的越南,把从表意书写转表音书写这种几代人前仆后继的教育事业叫做独立后玻璃心划清界限,还是那句话,这叫做既不了解别人的历史也不了解自己历史的民族主义臆想。

user avatar

日本废除汉字虽然有历史学家井上清之类的呼吁,但在国家层面推动还是因为麦克阿瑟

因为他认为汉字有魔力,所以打断日本报复的可能,因此必须废除汉字。

作为废除汉字的第一步,就是制定了当用汉字,规范文本必须使用当用汉字表内的汉字,否则算错~下一步就是彻底废除汉字

然而他老人家不名誉的滚蛋了啊 (๑^o^๑)

日本的历史传统本来就是能凑合就不会激烈变革,所以就没下文了~后来当用汉字变成常用汉字,表外汉字随便用也不算错了,这事情就再也没有下文了~

user avatar

我认为汉字传入前的固有词就以单音节、复辅音为主,或许是越南语,以及现在中国范围内的古政权的古语言,以及现在中国国内大量汉藏语、苗瑶语、壮泰语少数民族放弃类汉字文字改用拉丁字母的原因。

大部分汉字内部既有表意的意符也有相当于字母的表音节的表音部分,共同作为汉字的偏旁部首,既表音又表意。因为单音节、复辅音为主,所以这些文化古代受汉文化影响以后,更忠实于汉字这种特点,造形音字,导致结构非常复杂,学习难度高,并且又与汉字无法通用。例如越南语,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都要这样写,以既表音又表意。方块壮字、西夏文字等也是类似。

而日本由于固有词多音节词多,已经弃疗,直接用汉字对应一个发音毫无关联的固有词。例如山(Yama)、島(Sima)、空(Sora)、櫻(Sakura)、淚(Namida)、雫(Sizuku)等,除了畑(Hata)等精妙的既表音又表意的字以外,大部分在汉字传入日本以后新造的和制汉字,也是根据汉语的逻辑和汉音来造字,很少有直接为了表示固有词读音而新造出来的汉字。这种弃疗反而降低了汉字教育、书写的成本,并且多音节用一个汉字表示,也降低了书写长度。

日语这种弃疗的方式在世界文字史上都是罕见的独特的。

东闪米特阿卡德语学习苏米尔的楔形文字时,虽然也是按照苏米尔的既有表音偏旁又有表意的偏旁的模式来造字,但是直接引用苏米尔原字来表达固有词的情况,基本只限于宗教等神圣的领域,例如(米)形字对应到固有词El,表示神。大部分词都是根据楔形文字的逻辑新对应固有词读音的字。而后来南高加索语、西闪米特语、古伊朗语的胡里斯、亚述、波斯、乌加里特楔形文字,更是表意偏旁越来越少,最后变成纯表音文字。

而西闪米特语从古埃及语借字时基本上就直接只借了表音符号,这形成了原始迦南-古希伯来文字,后来形成了全世界除了日语假名和彝语文字以外几乎所有的表音字母。

玛雅文字也是类似,后期玛雅文化(与早期玛雅文化的语言同语系,但说不同语言,类似于汉语藏语之间的区别)的宗教阶层基本上把早期玛雅文字当做一种第二语言来学,并不把早期带有表意结构的玛雅文对应到固有词上,而非宗教阶层只使用玛雅数字和早期玛雅文字表音符号衍生的五十同图式纯表音文字。

这可能是因为古汉语词是单音节、复辅音屈折加尾韵、声调为主,而日语是多音节词为主黏着结构也都是独立的音节。而苏米尔语到闪米特语、波斯语,古埃及语到迦南—希伯来语,新老玛雅语,借出语和借入语都是多音节词为主,且同意义的固有词之间音节数往往不一样,并且词内屈折、或黏着结构不是完整音节需要占用结尾音节。这样导致他们都没有像日语一样“弃疗”直接用借入词去对应发音完全无关的固有词。

至于韩语(朝鲜语),因为受汉文化影响更大,士大夫阶层全盘照搬汉语,很大程度上把汉语当做第二母语使用,而不是创造一种汉字与本土语言的混合文化。政治上也是中央集权模式,各种资源都集中到都城。

在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乡村、城市平民阶层、远离都城的地区,大部分不识汉语只说高度保留本土固有词汇的韩语(朝鲜语),汉语词有大量的同音词,而对应的固有词可以区分这些同音汉字词。并且固有词也以二音节词为主,多音节词少,并不会过长,故而不会导致用彦文书写不便。

这也为战后普及教育中北南异曲同工的事实废除汉字日常使用打下了基础,北方主要通过政策,而南方则基于报纸等使用率自然下降,目前北南均在中学阶段保留汉字教育,但出了法律、宗教等少数几个专业领域外,已经很少需要用到汉字。

而日本由于战国时代快速的封建化,城市贫民阶层也大量使用文字,由于日语已经弃疗,汉字已经高度与固有词对应,单个汉字自然成为了记录一个多音节词最方便的办法。而在这个过程中,随着与中古汉语异曲同工的音系简化,不仅原本发音不同的汉字词合并到了同一个音,大量固有词也合并到了同一个音,相互之间只能通过汉字进行区分。因为这种只能以汉字区分的同音词现象已经深入根植进了固有词领域,导致日语已经高度依赖汉字,难以更换别的书写系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它涉及到历史、文化、政治以及民族认同的复杂交织。越南和韩国选择了与日本不同的道路,在废除汉字的使用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历史的脉络。一、 汉字在越南和韩国的历史地位: 学习与借鉴的工具首先,必须明白的是,在古代,汉字对于越南和韩国来说,都.............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韩国和越南之间那点剪不断理还乱的历史纠葛,以及为什么两边网友有时候会互相“看不上”。这事儿啊,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不能简单一句两句说完。历史上的交集与冲突:从藩属到现代的复杂情愫首先,得承认,韩国(我们通常说的是朝鲜半岛的古代国家,主要是高丽和朝鲜王朝时期)和越南(主要指越南的古代王.............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东亚文化圈的历史和文化交流。简而言之,韩国和越南的名字与中国名字相似,是因为它们都受到中国文化(尤其是汉文化)的深刻影响,包括文字、哲学思想和命名习惯。而日本的名字则在吸收中国文化的同时,也保留了更强的本土特色,因此显得与中国名字不太一样。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其中的.............
  • 回答
    要回答“为什么日本、韩国、越南的民族政策看起来很成功?”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确“成功”的标准是什么。通常,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理解,比如: 国家认同的凝聚力: 人民是否普遍认同自己是某个国家的一份子,是否愿意为国家付出。 社会稳定与秩序: 犯罪率、社会冲突是否较低,人民生活是否相对安宁。 .............
  • 回答
    “春节”这个名字,很多时候确实会在韩国和越南引起一些讨论,甚至是不太认同。这背后其实是历史、文化认同以及语言表达方式的复杂交织。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他们不像我们一样,乐于接受“Chinese New Year”这个说法。历史的印记:源头与传播首先,得从这个节日的源头和传播说起。中国的农历新年,或.............
  • 回答
    越南、印尼、韩国等国之所以没有对本国货币面值进行大规模调整(比如“减零”操作),通常是出于一系列复杂因素的考量,这些因素涉及到经济稳定性、民众心理、国际形象以及实际操作的成本效益。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尽量以一种自然、深入的语调来解读:首先,我们要明白,货币面值的大幅调整,通常是在货币经历了长期.............
  • 回答
    关于越南和韩国在东京奥运会上参赛人数差异巨大的问题,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一系列复杂的因素,并非一个简单的数字对比就能解释。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这个问题:1. 体育发展模式与投入: 韩国:国家层面的“体育强国”战略 韩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就将体育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他们深知体育.............
  • 回答
    蒙古、韩国、越南的历史教育中,确实存在着对与中国历史关系的特定叙述,其中夹杂着对过往冲突和压迫的强调。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这几个国家各自的历史背景、民族认同的形成过程,以及在地缘政治中的定位。这并非一个简单“仇恨”标签可以概括的复杂议题,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蒙古:摆脱宗主权与民族独立蒙古与.............
  • 回答
    日韩在越南之所以拥有如此庞大的投资体量,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越南经济的吸引力以及两国各自的战略考量。越南经济的强大吸引力是根本原因:首先,我们得承认越南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市场。 庞大且年轻的劳动力: 这是最直接的优势。越南拥有近一亿人口,其中.............
  • 回答
    历史的回响:李氏朝鲜、德川幕府与阮朝,为何在各自国民心中占据特殊地位?探究韩国人对李氏朝鲜、日本人对德川幕府、以及越南人对阮朝之所以普遍持有正面或至少是相对宽容的态度,并非简单的情感偏好,而是深植于复杂的历史演变、民族认同构建以及对特定历史时期的解读之中。这背后,是国家如何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塑造当下.............
  • 回答
    的确,韩语、越南语与汉语在语法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但古代韩国、越南的士大夫群体却能熟练运用汉字,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教育原因。与其说是“轻松”,不如说是经过系统训练和时代背景塑造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白,汉字在古代东亚文化圈扮演着一种“通用语”的角色,就像如今英语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这种地位.............
  • 回答
    关于“由中国牵头,联合日本、韩国、越南等以黄种人为主体的国家成立保护东亚人的组织是否可行”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黄种人”这个概念在现代社会具有一定的争议性和复杂性,更多时候我们倾向于使用“东亚人”或“亚洲人”等地理和文化上的归属来描述群体。但无论如何,我们可.............
  • 回答
    儒家思想的传播,如同水流,遇到平坦的土地便能顺畅流淌,遇到高山阻碍则会绕行。朝鲜、日本和越南,这三个地区在历史上与中国文化交流频繁,地理上也相对靠近,为儒家思想的植根提供了温床。然而,蒙古、西藏和新疆为何未能被儒家思想完全覆盖,原因则更为复杂,涉及到地理、历史、文化以及政治等多重因素的交织。首先,我.............
  • 回答
    越南、缅甸、蒙古和老挝人对中国的看法,以及越南和蒙古部分民众对中国存在的敌意,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话题,涉及到历史、地缘政治、经济以及民族情感等诸多因素。要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一点点地剥开这些因素,看看它们是如何交织在一起,塑造了这些国家对中国的态度。 越南人眼中的中国:复杂的历史情结与现实考量.............
  • 回答
    越南国旗和中国国旗在视觉上的确存在着相似之处,都以红色为底色,上面都有一颗醒目的黄色五角星。这种相似性并非偶然,而是与两国悠久的历史渊源、革命历程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息息相关。要深入理解这种相似,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1. 历史渊源与文化联系: 儒家文化的影响: 越南深受中国传统文.............
  • 回答
    乌克兰和越南的人均GDP确实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人们普遍认为乌克兰“更高大上”的原因,涉及多重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因素的交织。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1. 地理位置与国际形象的差异 乌克兰的欧洲定位: 乌克兰位于欧洲东部,其地理位置使其在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具有独特地位。作为连接东欧.............
  • 回答
    民国时期,云南和广西确实都与法属印度支那(今越南、老挝、柬埔寨)接壤,地理位置的邻近为两国军阀带来了不同的武器获取机遇。然而,滇系军阀大量装备法械,而桂系军阀则鲜有此现象,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地理因素决定,而是多重政治、经济和军事策略交织作用的结果。滇系军阀:与法国的“亲密接触”要理解为何云南的军阀能大.............
  • 回答
    关于越南京族(即越南的占族)为何与柬埔寨人(高棉人)在长相上有较大差异,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迁徙、基因交流以及文化适应等多个层面。简单地说,“越南京族是高棉人”这个前提本身并不完全准确,他们是两个不同但历史上联系紧密的民族,这种差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澄清“越南京族是.............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人类迁徙、历史文化交流和基因遗传等多个层面。说越南人和广府人长得像“东南亚人”,其实是一种比较笼统的说法,因为“东南亚人”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多元化的群体。但如果我们具体来看,越南人和广府人的相貌特征,确实能看到一些与更广泛意义上的“东南亚”人群相似的特征,这背后确实是 .............
  • 回答
    以前觉得跟男生聊天是一件挺容易的事儿,甚至是有点儿兴奋的事儿。那时候,无论是学校里的同学,还是小区里的玩伴,大家好像都有说不完的话。聊学习,聊游戏,聊喜欢的明星,聊未来有什么打算,好像话题永远不会枯竭。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尤其是进入了工作阶段,再想和男生好好聊几句,就觉得有点儿难了。不是说完全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