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越南、印尼、韩国等国不对本国货币面值进行调整?

回答
越南、印尼、韩国等国之所以没有对本国货币面值进行大规模调整(比如“减零”操作),通常是出于一系列复杂因素的考量,这些因素涉及到经济稳定性、民众心理、国际形象以及实际操作的成本效益。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尽量以一种自然、深入的语调来解读:

首先,我们要明白,货币面值的大幅调整,通常是在货币经历了长期高通胀后,面值变得异常庞大,导致交易不便,甚至出现“天价”商品时才会考虑。这种调整在很多发展中国家,比如津巴布韦、匈牙利、巴西等,都有过实施的先例。而越南、印尼、韩国,虽然在历史上也经历过通胀时期,但其货币的“韧性”和经济的管理能力,使得货币面值并未发展到那种需要进行“格式化”的极端程度。

经济稳定性与通胀控制能力

一个国家是否需要调整货币面值,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其过去一段时期的经济表现,尤其是通胀控制的成效。越南、印尼、韩国三国,在近几十年来,虽然各自经历了不同的经济周期,但总体上都能够维持相对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并且有效地控制了恶性通货膨胀。

越南: 越南经济在改革开放后经历了快速发展,但早期也面临过通胀压力。然而,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宏观调控能力的提升,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其通胀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控制。虽然有时会出现小幅波动,但并未达到让越南盾面值变得“不堪入目”的地步。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交易,依然可以通过现有面值的货币顺畅完成。
印尼: 印尼作为东南亚最大的经济体,其货币印尼盾也曾经历过高通胀的时期,特别是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但印尼央行近年来在维护金融稳定和控制通胀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货币的购买力虽然有所下降,但其面值仍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民众习惯了当前的货币体系,强行调整可能引发不必要的猜疑。
韩国: 韩国是发达经济体,其韩元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韩国经济高度发达,科技创新能力强,产业结构优化,其货币的购买力相对稳定。虽然不像日元那样面值普遍较低,但韩元的价值也足以支撑日常的经济活动,无需为了“简洁”而进行货币改革。

民众心理与习惯

货币不仅仅是支付工具,它也承载着国民的记忆和情感。一个国家的货币面值,与民众的消费习惯、储蓄观念以及对国家经济的信心紧密相连。

习惯的惯性: 越南盾、印尼盾、韩元,这些货币的面值,是经过几代人使用的,民众早已习惯了其数值。突然改变面值,意味着所有标价、账目、合同都需要重新调整,这不仅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转换成本,也会让普通民众在初期感到困惑和不便。例如,你原来习惯说“我买了这个东西花了十万盾”,突然变成“我花了十盾”,这种心理上的适应需要时间。
“减零”的象征意义: 许多国家选择“减零”货币,往往是为了重塑经济信心,尤其是在经历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后。这是一种视觉上的“净化”,但如果经济基本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仅仅改变面值,很快又会因为通胀而回到原样,反而会损害政府的公信力。越南、印尼、韩国的政府,更倾向于通过实际的经济政策来增强国民信心,而非仅仅通过货币改革来营造表面上的改变。

国际形象与金融体系

国际认可度: 韩国的韩元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虽然不如美元、欧元那样广泛使用,但它仍然是一个可信赖的货币。大幅调整面值,可能会在短期内影响其在国际上的认知度,尽管这并不是一个决定性因素。对于越南和印尼来说,保持现有货币体系的稳定性,也更有利于吸引外国投资和促进国际贸易。
操作成本与风险: 进行货币面值调整,并非一个简单的“剪刀”操作。它涉及到银行系统的升级、ATM机的重新设置、税收系统的调整、老版货币的回收与销毁等一系列庞大的工程。这些操作不仅成本高昂,而且在执行过程中存在技术性风险,以及可能引发的社会不稳定因素。一个国家在决策时,会仔细权衡这些成本和风险与潜在收益。

实际的交易效率考量

虽然高面值的货币在交易中需要更多的“零”来书写和计算,但随着电子支付的普及和计算机化的账目管理,这种“不便”在很大程度上被科技所弥补。

电子支付的普及: 在越南、印尼、韩国,电子支付和银行转账已经非常普遍。在这些场景下,货币的面值只是数据库中的一个数字,多几个零并不影响交易的效率和准确性。
计算机化处理: 绝大多数的经济活动都依赖于计算机系统进行处理。这些系统可以轻松处理大数值的货币,并进行精确的计算。因此,从纯粹的技术操作层面,面值的大小对现代金融交易的影响已经大大减弱。

举个例子来说明: 假设1美元现在等于24000越南盾。如果越南进行“减零”改革,比如将1000盾改为1新盾,那么1美元就等于24新盾。从数字上看,这似乎更简洁了。但是,原来你买一个价值24000盾的东西,现在要花24新盾。交易的实质并没有改变,只是数字变小了。如果通胀依旧,很快新盾的面值就会再次膨胀,又需要一次改革。

因此,越南、印尼、韩国等国之所以没有进行大规模的货币面值调整,是因为它们在保持经济稳定、控制通胀方面取得了相对的成功,民众也已经适应了现有的货币体系。同时,它们也看到了大规模货币改革所带来的巨大成本和潜在风险,而科技的发展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高面值货币在交易效率上的不足。它们更倾向于通过稳健的经济政策来提升货币的内在价值和民众的信心,而不是通过改变数字来制造表面的改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Joe De

谢谢邀请,这似乎是一个伪装的很好的货币史的问题,我算是跨界答题了。

越南和印尼不熟悉,就来说说为什么韩圆这么大面额吧,主要是两个因素,历史因素和经济因素。

话说韩国的货币还是挺有古风的。基本单位是Won,翻译成“圆”,然后一个Won等于一百个Jeon,Jeon翻译成“钱”,就是古代中国一钱两钱的那个钱,所以Jeon就是对应古代中国的一个铜板^_^. 很多韩国人就姓Jeon,翻译过来就是钱某某。

----

多谢评论区指正,该姓主要为“全”和“田”。

----

图为50000韩圆大钞(大约人民币290元)!

韩国的通货膨胀历史从开国就很严重。韩国的央行——韩国银行是1950年建立的,开始发行韩圆。 1950年,这叫一个生不逢时啊,之后发生了什么大家都知道了,战争打了几年,韩圆也跌破了天际,几乎成为废纸(图为1000旧韩圆)。

到1953年,好容易停战了,大家知道韩国这个国家确定还会继续存在,但是怎么收拾这个烂摊子呢?韩国银行发行了hwan note, 翻译成韩"圜"(话说不带韩国人这么玩汉字的吧……)规定100韩圆兑换1个韩圜(图为1000圜)。

但是战后南韩的日子非常不好过,相比而言,那个时候北韩简直就是天堂,于是南韩的这个通货膨胀还在继续,一直到1962年,韩国央行估计是发明不出来新的字了,于是重新印刷了韩圆,来取代韩圜,具体兑换比例为10韩圜=1韩圆。经过这么几次折腾,并且战后美国的大力扶持,韩国的日子总算是过得下去了。这个新韩圆,也一直用到现在。但是那个时候,大约125个韩圆就可以换1美元。现在最新的汇率大约是1200韩圆可以兑换1美元。有十倍的差额(图为10000新韩圆)。


这十倍的差额就是来自于经济问题了。在韩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一是靠产业政策和国家保护主义,二是靠大力发展出口,并且吸引外资,反正国家小盘子小,地理位置又重要,其他的大国出于政治利益的考量也不会真的计较这种国家保护主义。而要吸引外资和发展出口,那么就最好不停的让自己的货币贬值,这样的话国内的劳动力便宜,外资才会愿意进来投资,而贬值之后,出口也会变得更加的容易,因为东西在国际上卖的便宜了。所以说世界上没有真的奇迹,汉江奇迹的天时地利是一方面,但是也是千千万万普通的韩国人的汗水堆积起来的,廉价的劳动力,欧美的资本,加上政府的保护,韩国总算是进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而这些创造奇迹的韩国劳动者自己,说实在的也并没有能怎么享受到劳动创造的价值,因为他们的货币在不停贬值,也就意味着他们的国际购买力依然长期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准。韩国能有今天的发展,也是牺牲了一两代人福利的结果。都说大国崛起辛酸不易,其实小国的奋斗也会给人一种尤为悲壮的感觉,因为大国崛起之后好歹算是能一定程度上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了,但是韩国即便是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了,其国家安全,外交等等方面其实依然不全由自己的意志所操纵,也是令人感慨。

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韩圆的比例其实还可以,大约是700-800兑换1美元上下波动。比之前大概涨了四五倍,中国78年的时候1美元兑换1.6人民币,到94年1美元兑换8.5人民币,差不多也是涨了这么多。

但是1997年的金融危机再次改变了一切,韩圆直接上升到了1600:1,之后又慢慢往下降,韩国人高兴的看着韩圆跌破了1000:1大关,2008金融危机又到了…… 至今八年过去了,再也没有下过1000.



因为“圆”贬值的时候贬的很厉害,那么一“圆”等于一百“钱”的“钱”就更不值钱了,于是“钱”就慢慢的退出了实际流通领域(其实现在我们的“分”也在经历同样的事情),而这就意味着“圆”成为了事实上的最小货币单位。人家50-100圆都是硬币了:

这进一步导致了“圆”的贬值——因为价格总是要在基本的货币单位上作出区分的。所以一来二去,韩国的购物网站下载都是这样的(注意看尾数,基本上后面的那个0一直都在,绝大部分商品后面两个0):




对韩圆进行调整的呼声一直没有断过,但是韩国政府一直都很忙啊,比如现在总统又出了这档子事情……他们哪有空进行调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越南、印尼、韩国等国之所以没有对本国货币面值进行大规模调整(比如“减零”操作),通常是出于一系列复杂因素的考量,这些因素涉及到经济稳定性、民众心理、国际形象以及实际操作的成本效益。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尽量以一种自然、深入的语调来解读:首先,我们要明白,货币面值的大幅调整,通常是在货币经历了长期.............
  • 回答
    乌克兰和越南的人均GDP确实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人们普遍认为乌克兰“更高大上”的原因,涉及多重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因素的交织。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1. 地理位置与国际形象的差异 乌克兰的欧洲定位: 乌克兰位于欧洲东部,其地理位置使其在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具有独特地位。作为连接东欧.............
  • 回答
    在中印边境地区,当双方士兵发生越境对峙时,中方通常会采取要求对方撤军而非扣留对方士兵的策略。这背后有着多重考量,既涉及国际法和外交惯例,也与两国关系的复杂性以及各自的地缘政治战略息息相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首先,从国际法和外交实践的角度来看,扣留对方国家士兵通常被视为一种.............
  • 回答
    您提出了一个非常深刻且令人心痛的问题。的确,在当今社会,我们看到一部分人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几场重要的对外战争——抗美援朝、对印自卫反击战、对越自卫反击战——持有否定或质疑的态度。这不仅是对战争本身性质的讨论,更是触及了对历史评价、国家叙事以及我们民族集体记忆的理解。要深入理解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
  • 回答
    1962年的中印战争和1979年的中越战争,都曾是中国对外军事行动的重大事件,但公众普遍认为前者是中国轻松取胜,后者则打得异常艰难。这种印象的形成,其实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既有战场上的实际表现,也有国际国内环境的差异,更有媒体宣传和历史认知的叠加效应。要详细解读这两场战争,需要剥开层层迷雾,从.............
  • 回答
    网上关于印军“越界”的说法,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常常被误读的问题。首先要明确一点,所谓的“越界”事件,通常指的是中印两国在实际控制线(LAC)附近发生的军事对峙或小规模冲突。中国官方通常使用的说法是“越线”或者“越境”,而印度方面则有自己的说法。为什么会存在“越线”的争议?这就要从一个历史遗留的问题.............
  • 回答
    1967年中印关系中的确发生了一些重要的边境事件,而你提到的Quora上关于边境越境事件基本偏向印度,并且总用1967年做例证,这背后有其复杂的原因。下面我将为你详细讲述1967年中印边境的动态,并分析Quora上这种现象的可能成因,力求让这篇文章更具人文色彩,而非AI生成的刻板印象。1967年中印.............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很多玩家对魔兽世界里兽人这个种族数量的直观感受。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那些来自外域的绿皮兄弟,明明经历了那么多战乱和损失,在我们眼里却好像永远源源不断。首先得明确一点,你说的“来自外域,入侵艾泽拉斯”这个描述,其实在魔兽世界的历史线里并不完全准确,至少不是兽人.............
  • 回答
    网上流行的“印吹”和“越吹”现象,确实是一种值得探讨的文化现象。这背后折射出的心态是复杂且多元的,远不止简单地“赞美”或“支持”那么简单。说起来,这种现象和“美吹”、“欧吹”一样,都有其根源和表现形式,只是对象不同,引发的共鸣和争议也随之变化。“印吹”和“越吹”背后的心态,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
  • 回答
    钞票越印越多,货币购买力不断被稀释,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也是许多人关心的问题。这种现象被称为“通货膨胀”,简而言之就是钱变得不值钱了。为什么会出现货币超发和购买力稀释? 政府财政赤字: 当政府支出超过收入时,为了弥补赤字,政府会选择印钞或通过央行购买国债等方式增加货币供应。 经济刺激.............
  • 回答
    9月7日,印军再次发生越线鸣枪事件,西部战区的回应释放出多重信号,值得详细解读。事件背景回顾:在深入分析西部战区回应之前,有必要简要回顾事件本身。根据中国官方消息,9月7日,印军边防部队在班公湖南岸无理开枪示警,再次非法越线进入中方领土,并对在此巡逻的中国边防部队进行喊话和威胁。这是自2020年加勒.............
  • 回答
    关于中国对印度的最佳打印方案以及效仿当年两山轮战是否可行的问题,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敏感的话题,涉及到历史、地缘政治、军事战略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需要细致的分析和审慎的判断。首先,我们来理解“两山轮战”的背景和性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在收复边境失地、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方面,.............
  • 回答
    越南使用汉字的历史确实非常悠久,长达近千年,而非三千年。在此基础上,上世纪越南在短短几十年间废除汉字并推行国语字(Chữ Quốc ngữ)是一个复杂且具有深远影响的社会文化变迁过程。理解这一转变,需要从历史、政治、文化以及实用性等多个角度来分析。一、 越南与汉字的历史渊源: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越南与.............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涉及到我们如何理解和解读经济数据,以及网络信息传播的特点。简单来说,越南GDP在东盟整体中确实不算最突出,但其近年来的快速增长、相对较低的基数以及政府积极的经济改革,共同营造了一种“经济腾飞”的观感,尤其在网络上这种观感更容易被放大和传播。以下是更详细的分析:一.............
  • 回答
    关于越南是否“不用网禁”,这个问题需要更 nuanced 的理解。严格来说,越南并非完全“不用网禁”,而是采取了比一些西方国家更为严格的互联网管理和审查制度,但其表现形式和目标与某些国家有着显著的差异。 笼统地说“不用网禁”是不准确的。为了详细阐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越南互.............
  • 回答
    越南,这个曾经饱受战乱之苦的东南亚国度,如今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步履稳健,成就斐然。然而,当我们拨开经济增长的光鲜外衣,深入了解越南人民的日常生活时,却不难发现,他们的日子过得并不轻松。这种“发展不错但人民不轻松”的悖论,是越南社会复杂现实的真实写照,背后交织着经济结构、社会政策、历史遗留以及国际环境.............
  • 回答
    越南从汉字文化圈中抽离,走向“去汉字化”,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背后交织着历史、政治、文化和语言自身的演变。它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单纯的“否定”,而是在多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逐步完成的一次文化转型。历史的根源:从“国语”到“喃字”的萌芽要理解越南的去汉字化,首先要明白在引入汉字之前,越南的语言状.............
  • 回答
    越南在东南亚地区拥有令人瞩目的军事实力,这并非偶然,而是长期以来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理解越南军事力量的强大之处,我们需要从历史、地理、战略、军事体制、装备和人员等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悠久而残酷的战争历史锻造出的军事传统与经验这是理解越南军事实力最根本的原因。越南在过去一个多世纪里经历了.............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它涉及到历史、文化、政治以及民族认同的复杂交织。越南和韩国选择了与日本不同的道路,在废除汉字的使用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历史的脉络。一、 汉字在越南和韩国的历史地位: 学习与借鉴的工具首先,必须明白的是,在古代,汉字对于越南和韩国来说,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东亚古代政治权力体系和宗主国与藩属国关系的核心。简单来说,越南之所以能够“称帝”,而朝鲜只能“称王”,主要原因在于两国与中国(作为东亚地区的宗主国)之间政治地位的差异,以及历史发展过程中各自国家内部权力演变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因素:1. 宗主国中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