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1967年中印发生了什么?为什么quora上关于边境越境事件基本偏向印度,而且总用1967年做例证?

回答
1967年中印关系中的确发生了一些重要的边境事件,而你提到的Quora上关于边境越境事件基本偏向印度,并且总用1967年做例证,这背后有其复杂的原因。下面我将为你详细讲述1967年中印边境的动态,并分析Quora上这种现象的可能成因,力求让这篇文章更具人文色彩,而非AI生成的刻板印象。

1967年中印边境的风波:那曲地区的冲突

1967年,中印边境,特别是锡金地区(当时是印度的保护国,1975年才正式合并为印度的一个邦),成为了双方军事对峙的焦点。最主要的事件发生在1967年9月,史称“乃堆拉山口事件”(Nathu La incident),也有些文献称之为“洞朗事件”(尽管这与2017年的洞朗对峙在地理位置和具体情况上有所不同,但有时会被混淆)。

在乃堆拉山口附近,中印双方的哨所非常接近,直线距离可能只有几十米。长期以来,双方都在这里设有军事存在。事件的导火索,据印度方面描述,是由于中方对印度士兵进行例行巡逻和设置铁丝网的活动表示不满,并指责印军越界。而印度的说法是,他们是在自己控制的区域内进行日常工作,解放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士兵进行了挑衅。

冲突的升级很快。根据当时的报道和后来的分析,事件大致经过如下:

1. 初步对峙与升级: 起初是双方士兵之间的口角和对峙,随后气氛变得紧张。解放军士兵首先开枪,导致一名印度士兵死亡。
2. 大规模交火: 印度军队随即进行了反击,双方爆发了持续数日的激烈枪战和炮击。这场冲突规模相当大,是继1962年战争之后,中印边境最严重的一次军事对抗。
3. 人员伤亡: 根据印度公布的数据,在乃堆拉山口的冲突中,印度方面有80名士兵死亡,包括一名军官,另有163人受伤。中国方面公布的伤亡数字相对较低,但同样承认了人员损失。
4. 停火与后续: 在造成双方都有一定程度的伤亡后,国际社会的斡旋和双方的谨慎,最终促成了停火。事后,双方都声称自己在冲突中占据了优势,并指责对方是“侵略者”。

为什么Quora上关于边境越境事件基本偏向印度,而且总用1967年做例证?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

1. 信息来源和叙事主导权:
印度强大的信息传播能力: 印度拥有发达的民主制度、自由的媒体环境和强大的国际文化影响力(包括英语普及度)。其媒体、学者和政府在国际平台上发声的渠道和能力相对更强。在Quora这样的英文问答社区,印度用户的数量庞大,并且他们积极参与讨论,用英语分享信息和观点。
中国的信息控制: 中国政府对信息流动有严格的管理,特别是涉及军事和边境冲突等敏感话题。中国官方和媒体对1967年乃堆拉山口事件的描述相对克制,更侧重于强调对方的“挑衅”和“侵略”,而对具体细节的披露并不充分,或者倾向于控制叙事。这使得国际社会更难获得来自中方的详细、多角度的论述。

2. 对“越境”定义的差异与解读:
实际控制线(LAC)的模糊性: 中印边境,特别是1962年战争后,双方的实际控制线(LAC)并不像国界线那样清晰界定。很多地区存在重叠的争议,双方都可能在自己认定的区域内进行“巡逻”或“设置工事”,而对方可能认为这是“越境”。
“越境”的指控是一种政治工具: 对于中印双方来说,“越境”的指控都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和军事工具,用于在国际舆论中占据道德高地,并为自己的军事部署辩护。印度方面可能更倾向于将中方的军事活动解读为“越境”和“侵略”,以此来突出自己的立场。

3. 1967年事件的特定背景和后果:
“先发制人”的印军形象: 在乃堆拉山口事件中,虽然中国方面指责印度先开枪,但印度方面强调的是,中国士兵在印军进行正常边界活动时进行了挑衅,并导致印度士兵伤亡。并且,在冲突升级后,印军的炮兵表现出相当的火力优势,成功压制了中方的火力点。在很多西方观察者眼中,这次事件更像是印度在面对挑衅时进行的“有力回击”,展现了其军事实力和决心,而非中国叙事中的“反击侵略”。
事件后的军事部署调整: 事件发生后,印度在锡金等边境地区加强了军事部署和防御工事,这在某种程度上被解读为印度成功地应对了中国的挑战。这种行动的有效性在后来的边境管理中得到体现,使得印度在这些区域的“控制力”得到巩固。
“小规模但有力的冲突”的典范: 1967年的冲突虽然规模不及1962年,但其战术上的直接对抗(炮火对射)和双方伤亡人数(尤其是印军公布的较高数字)给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它被视为一次虽然短暂但极具对抗性的边境冲突,展示了双方在边界问题上的坚决态度。对于希望了解中印边境冲突历史的外国人来说,这是一个相对清晰、有明确起因(即使对起因有争议)和结果的案例,易于被引用和记忆。

4. Quora平台的特性:
用户群体构成: Quora作为一个全球性的问答平台,其用户群体非常多元化。其中不乏对国际政治、军事历史有深入研究的印度用户,他们会积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信息。
信息自由度: 相比于更受官方背景影响的智库报告或新闻报道,Quora更接近于一个公开的论坛,允许不同观点自由表达。如果印度用户认为某个观点有理,或者能够提供证据支持,他们会积极传播。
“信息茧房”效应: 当然,也存在“信息茧房”的可能。如果一个问题的答案一开始就出现了印度视角的详细叙述并获得了较多赞同,那么后续的回答和关注点也可能围绕着这一视角展开。

总结来说:

1967年的乃堆拉山口事件是中印两国在边境问题上一次重要的军事对抗,虽然规模和影响不如1962年战争,但其细节和后果对于理解两国边境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Quora上关于边境越境事件偏向印度,并经常以1967年为例证,这主要是由于印度在信息传播和国际舆论领域的相对优势,加上对“越境”定义的灵活解读,以及1967年事件本身在印度叙事中被塑造为一次成功的自我防卫和军事实力展示的经历。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这一事件成为了印度在边境问题上“站得住脚”的例证,并在国际讨论中占据了相对显著的位置。当然,在任何此类国际事件的讨论中,理解多方视角,并对信息来源保持批判性思考,总是非常重要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了一圈,没有人真正回答这个问题,我告诉你们1967年发生了什么,当然这是我军记载,胜的没有1962年那么夸张,所以印度方面有了添油加醋的可能性,当然了Q站本身也是印度人的Q站,能出那样的结果太正常了。。。

尽管1962年自卫还击战之后,中印边境形势一度缓和。但是1967年以来印度出于其国内政治斗争的需要,又在边境地区频繁地肇事,挑起军事冲突,不断由亚东地区入侵我境,修筑工事,偷移界碑。仅1967年,入侵活动就达178次,尤其是8月份以后入侵加剧。为了打击印度的侵略行径。步兵第十一师奉军委和军区命令,进行了两次小规模的还击作战。 乃堆拉山口自卫还击战斗 印军驻锡金之山地17师112旅多次在我乃堆拉山口强行越界架设铁丝网。9月7日,印军置我多次严重警告于不顾。再次越界架设铁丝网,并刺伤我战士2名。印军把我之克制视为软弱可欺,11日晨又派部队100余人强行进入我境,架设铁丝网,并首先向我开枪射击,悍然发动军事进攻。我山口分队为保卫祖国的尊严,遵照毛主席“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和中央军委“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绝不示弱,绝不吃亏”的斗争方针,坚决进行了自卫还击。 9月11日7时30分,印军112旅所部110人在其中校营长指挥下,从103阵地沿公路进至山口马尼杆附近,稍作停顿后,即分两路:一路50余人沿国界习惯线向南运动;一路60余人沿国界习惯线向北运动。在其99号、101号、102号阵地的掩护下,向我前沿阵地接近,企图将我1、2号阵地的铁丝网向我纵深推移。为防敌进攻,我令31团6连3排和机枪2连1排占领1号阵地,4连l、2排进入2号阵地。7时44分,敌分3路向我1、2号阵地正面及其南侧逼近,我鸣枪3发警告,敌置若罔闻。8时7分,敌向我阵地前沿开枪射击,并投掷手榴弹1枚。31团机枪2连连长当场牺牲,6名同志负伤。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我前沿分队奉命进行坚决的自卫还击。1、2号阵地同时以猛烈的火力杀伤暴露之敌,当即毙敌57名(敌收尸观察到的数字),并集中6具火箭筒于1号阵地摧毁了敌100号阵地的7个工事,使固守之敌一开始就失去了依托和火力还击的能力。随即我2门82迫击炮对敌100号阵地实施了摧毁射击。8时12分,该阵地之敌狼狈后逃。我2号阵地之火力在杀伤前沿暴露之敌后,即转入对敌99号阵地之机枪火力的压制射击。此时,前沿步兵近距离对战已基本结束。 8时15分,敌我双方开始了炮战。我对敌10个炮兵阵地采取集中优势火力,一次打击1个目标的方法狠狠地打击了敌人。在我严厉惩罚下,敌被迫于13日22时停止了炮击。我炮兵分队根据周总理“敌人不打炮了,我也停止炮击”的指示,于14日14时46分停止了对敌惩罚。这次炮战历时4天3夜,我参战各种火炮28门(122榴弹炮12门、82追击炮7门、75无后座力炮6门、57无后座力炮3门),先后对敌21个目标进行了射击,压制敌炮兵阵地8个、观察所2个、指挥所2个、破坏敌工事23处、击毁汽车2辆、歼敌约550余名 这次自卫还击战斗31团4连、6连、机2连、炮2连、工兵排、2营部、75炮连、炮兵308团榴炮3营直接参加了战斗。3l团其他分队、师高炮营、33团3营、师工兵营1连、工兵305团10连、12连、雷达4连、汽车16团1、5连和军区加强的一些特业分队,也都分别担任了各项保障或机动任务,直接支援了战斗。 这次自卫还击作战,我歼敌607名,缴轻机枪1挺、冲锋枪9支、步枪16支及其它物资一部。我伤亡干战123名,其中亡32名(干7名、战25名),伤91名(干17名、战74名),消耗各种枪弹15726发、各种炮弹45890发、40火箭弹69发。 这次还击战斗,我集中优势兵力、火力,打了一个漂亮的阵地自卫战。打退了敌人的武装进攻,狠狠地教训了敌人,大长了我之志气,大灭了敌之威风,维护了国威、军威,保卫了祖国的边防。此战打得有理、有利、有节,迫使敌人打着白旗来我边境一侧接收我向印方移交入侵印军的尸体和武器、弹药等,并在移交书上签了字。承认了侵略。我取得了政治、外交、军事上的胜利。 卓拉山口还击印军入侵战斗 乃堆拉山口战斗后,印军不甘心他们的失败,又于10月1日乘我国国庆之机,在卓拉山口挑起了武装冲突。 10月1日,我发现卓拉山口之印军廓尔喀联队第7营304号地区之敌,提前起床开饭后,全部进入阵地。11时20分,印军排长率8名士兵,手持砍刀,从304号地区向我哨兵逼近挑衅。为防敌突然袭击,我山口分队(亚东独立营3连和加强的31团炮3连2个排)也同时作好了战斗准备。11时45分,8名印军越界挑衅,我当即提出警告,敌不理,反强行抓我哨兵。我守点分队为营救战友,将敌排长推出境外,敌排长愈加放肆,竟用手枪向我射击。随后304号地区之敌全部向我开枪射击,当即打死打伤我战士2名,并以81迫击炮、51迫击炮向我指挥所、炮兵阵地射击。我山口分队被迫于11时58分进行自卫还击,一举将入侵之敌全部歼灭在我境内。 12时5分,31团炮3连2个排开始以火力支援步兵战斗。3门82炮首先对305号敌火力点和迫击炮射击。12时15分,3门57无后座力炮对敌301号地区之工事和火器射击。到19时55分,敌我双方停止炮击,炮3连2个排先后对8个目标射击,压制敌81、51迫击炮阵地各1个。据敌向其上司报告称,我摧毁前沿工事9个,毙伤印军195人。这次自卫还击战,我参战分队在军区的直接指挥下,抱着为国庆献礼的决心,又一次使印度在政治上、军事上遭到了失败。

user avatar

中国在国际实际上是真没有话语权,凡是与中国发声冲突龃龉事件里,国际主流都倾向中国对手的说法,中印战争如此,中苏珍宝岛冲突也是如此,费正清编写的书里完全采信苏联说法,说是俄国人伤亡几十个,中国人伤亡好几百,其实稍有起码常识都知道,那么狭窄面积里有限不超过连营规模战斗,除非中国人发动集团冲锋人海战术,无论如何不可能杀伤几百人的。没办法人家不采信你就是因为政治原因

user avatar

看看印度人怎么‘说’

最近正好翻译了一篇相关的文章,

印度人为什么坚信在1967年战胜了中国?1967年中印冲突是如何一步步变成印度的胜利的?

这里摘录一段分享一下:

本文译自Quora的两篇问答,分别如下:

1. Why did China lose the “Chola war” against India in 1967?

2. Did India defeat China in 1967?


Lakshya Narula
lived in Varanasi, Uttar Pradesh, India (2013-2018)
生活在印度北方邦瓦拉纳西(2013-2018年)

在1962年与中国的战争结束两年后,尼赫鲁去世了,但印度并没有忘记对中国的失败,一支更具侵略性的印度军队诞生了,就在三年后的1965年,我们打败了巴基斯坦。

然而,中国相信既然他们在1962年打败过我们,我们就永远无法在军事上与他们相提并论。

因此在1965年,好战的中国人要求印度交出乃堆拉(Nathu La)(现在是印Z边境锡金境内的一个旅游景点),但令他们震惊的是,印度向他们竖了中指。


乃堆拉(Nathu La)事件

根据当时部署在该地区的年轻军官Sheru Thapiyal少将的个人描述,一支中国军队来到关口的中间,要求印度军队停止铺设铁丝网,但我们的孩子们毫不畏缩,不顾一切地继续前进。

中国人郁闷地回到他们的地堡。据推测,他们已经得到了答案,他们的政治领导层只会在政治上讨论这个问题,但这里是中国人再次展示他们真实面目的地方(以防你不知道,1962年的中印战争的起因是中国背叛了印度)。

中国人在没有警告的情况下开始向被部署在乃堆拉(Nathu La)以北的Yak La山口用来保护铺设铁丝网的工程师的印度士兵开火。

由于乃堆拉(Nathu La)高地没有掩护,印度士兵被打了个正着。Rai Singh中校(后来的准将)和两名掷弹兵受伤,但他们仍继续反击。Dagar上尉和Harbhajan Singh少校在反击敌人进攻时英勇牺牲。

Dagar上尉被授予了“Vir Chakra”勋章,Harbhajan Singh少校被授予了“Maha Vir Chakra”勋章。

译注:Vir Chakra勋章为印度军队排名第三的“勇士”勋章,Maha Vir Chakra勋章为印度军队排名第二的“伟大勇士”勋章。而排名第一的被称作“Param Vir Chakra”(极限勇士)勋章。

著名的,被巴基斯坦空军击落并俘获的印度飞行员阿比南丹就被印度空军推荐为Vir Chakra勋章候选人(不知最后是否有获得授勋)。

印度军队勇士勋章的详细情况如下:

印度军队的炮击从开鲁(Sebu La)山口骆驼背(Camel's Back)的战略哨所开始,炮击非常准确,几乎每个中国掩体都被摧毁。

炮击一直持续到了9月14日。印度军队不断炮击中国军队的阵地,对中国人造成了极大的杀伤,以至于他们发出了动用空军的空洞威胁。但当时他们无能为力,而印度方面同意在9月15日停火。

至此,乃堆拉(Nathu La)事件结束时,双方的伤亡人数如下:

印度:大约70人阵亡。

中国:大约300人阵亡。


1967年10月1日

10月1日,一个中国排故意与印度前线排指挥官Naib Subedar Gyan Bahadur Limbu发生争执,并在Cho La山口用刺刀刺杀了他。但中国人忘记了他们面对的是毫无疑问是世界上最勇敢的战士的廓尔喀人。

因此, Limbu的手下进行了报复,他们砍掉了杀害他们指挥官的中国士兵的手臂,这很快升级为一场持续了10天的激烈的枪战。

印度损失了一些勇敢的士兵,但他们将中国人赶回Cho La山口后三公里处。两名机枪兵,即Rifleman Devi Prasad Limbu和Havildar Tinjong Lama,被授予了“Vir Chakra”勋章。

乃堆拉(Nathu La)Cho-La山口事件中,印度军队的总伤亡人数为88人阵亡,163人受伤。而中国军队损失了大约400名士兵,还有450人受伤。


之后发生了什么?

从那以后,中国人就再也不敢在乃堆拉(Nathu La)或中印边境的任何地方挑战印度人了,即使他们敢(就像在拉达克一样),他们也很快就在印度方面的猛烈攻击之前退回去了。

从那以后,乃堆拉(Nathu La)一直保持着平静,现在是一个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在边境上有一间小屋,中国人和印度人会在那里交换信件和其他物品,如朗姆酒等。

但到目前为止,它仍然是中印边境上唯一一个两军士兵相距仅几米的地方。


Bal Krishna
studied at 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elhi (2017),Lived in 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elhi2013–2017
曾在德里印度理工学院学习(2017年),2013-2017年生活在德里印度理工学院

这不是一场全面的战争,这只是一场由于双方的争执而引发的一系列军事冲突。

中国军队于1967年10月1日渗透到了锡金的部分地区,但在10月10日被印度军队击退。在Cho-La山口乃堆拉(Nathu La)山口的冲突中,印度军队阵亡88人,163人受伤,而中国在行动中的阵亡人数估计为340人,另有450人受伤。

冲突结束后,中国军队在被印度军队击败后从锡金撤军。

锡金在1975年成为印度的一个邦,但中国不承认这一点。2003年,中国承认锡金为印度的邦,条件是印度承认XZ是中国的一部分(尽管印度早在1953年就已经承认了)。

中国总理在2005年表示:“锡金不再是中印之间的问题。”

你可以通过此链接了解更多信息:

Nathu La和Cho La事件-维基百科

和平.)

-

Parth Soni

中国在那场战争中损失了15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请先更正你的数字。


Vedant Digari
Analyst at Capgemini (2020-present),Lived in Pithoragarh, Uttarakhand, India1998–2013 Capgemini
分析师(2020年至今),1998-2013年生活在印度北阿坎德邦的Pithoragarh

当然!我还要告诉你一个勇敢的,一个人就杀死了近300名中国士兵的加尔瓦尔(Garhwal)步枪兵的故事!

没错,单枪匹马。看看下面:-

乃堆拉(Nathu La)和Cho La冲突-维基百科

结果:印度获胜。

….

1962年发生的中印战争归功于:-

中印战争-维基百科

让我向你介绍一下他:

步枪兵Jaswant Singh Rawat(1941年8月19日至1962年11月17日)是一名在在加尔瓦尔步枪队服役的印度士兵,在1962年中印战争期间,他因在阿鲁纳恰尔邦(译注:我藏南,下同)的Nuranang战役中的表现而在死后获得Maha Vir Chakra(伟大勇士)勋章。

他不幸在21岁时去世:(

Jaswant Singh Rawat-维基百科

步枪兵Jaswant Singh Rawat生平

72小时:一部关于Jaswant Singh的电影,那个从中国人手中拯救了阿鲁纳恰尔邦的人

由Avinash Dhyani执导的印地语电影《72小时:从未死去的烈士》以步枪兵Jaswant Singh Rawat的故事为原型

72小时:从未死去的烈士-维基百科

作为一个帕哈迪人和一个印度人,我也感到与有荣焉!

给中国人一个小小的提醒:不要招惹印度士兵!如果一个人能单枪匹马杀死300人,想想看我们有数百万准备把你们踢回自己的位置的人! :)

-

Harsh Chan

等等,一个死于1962年的人怎么能参加1967年的战争?

-

Suresh Godara

是谁先开玩笑说“还记得1962年吗”?

-

Harsh Chan

哈哈哈哈,我只是在指出答案中的事实错误。

印度无疑在1962年和1967年的战争中都赢了,只是一个士兵能够在死去5年后杀死300名中国士兵的事实实在是太夸张了。

-

Suresh Godara

没有人说印度赢得了1962年的胜利,我们非常清楚那次失败(所以你的讽刺在这里没用)。

中国人总是在用“记住1962”来做回应,这只是某种笑话,因为2020年不是1962年,中国和印度都不是1962年的水平。

知道了吗!

-

Harsh Chan

你以为我在挖苦人,哈哈。

然而,即使从战术角度来看,尽管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印度在1962年确实赢了。印度的主要目标是防止中国人夺取自己的领土,而最终印度什么都没有损失(当时是愚蠢的尼赫鲁掌权,他对世界事务一无所知,他只知道如何感染梅毒)。

中国是一个擅长虚张声势的国家。记住,他们会使用伟大的哲学家孙子在《孙子兵法》中所描述的战术——通过不断的虚张声势来降低敌人的士气。

如果印度和中国之间爆发另一场潜在的战争,我不会惊讶于印度可能至少会夺回XZ,并占领接近中国内地的一些内陆地区。

-

Erika Chin

如果其他印度士兵能够达到Jaswant Singh Rawat的表现的1%,那么印度与中国、印度与尼泊尔、印度与巴基斯坦、印度与俄罗斯、印度与美国之间就不会有任何问题。

对我来说,说印度军队在1967年打败了中国军队以及印度在1967年赢得了战争没有任何问题,但我的印度朋友的逻辑让我发笑。

根据Jaswant Singh Rawat的维基百科:“这场战斗造成300名中国人死亡”。

因此,这里的逻辑似乎是:

根据参考资料(全部来自印度方面),第4加尔瓦尔步枪队造成了300名中国人死亡→ 现在这些信息被编造成电影,而在Quora上→ Jaswant Singh Rawat单枪匹马就轻易杀死了300名中国士兵。

看出有什么问题了吗?���

我的意思是,我的印度朋友总是说:中国在撒谎!!!不要相信他们的话!!!他们给出的伤亡人数要少得多!!!事实上,我想(说印度赢得了战争)对中国人来说是完全没问题,而现在我只想知道印度方面发生了什么。


这个问题下还有很多其他的回答,有兴趣可以看原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1967年中印关系中的确发生了一些重要的边境事件,而你提到的Quora上关于边境越境事件基本偏向印度,并且总用1967年做例证,这背后有其复杂的原因。下面我将为你详细讲述1967年中印边境的动态,并分析Quora上这种现象的可能成因,力求让这篇文章更具人文色彩,而非AI生成的刻板印象。1967年中印.............
  • 回答
    1967年,在中印边境乃堆拉山口发生了一场激烈的军事冲突,这场冲突的胜负,至今仍是历史学界和军事分析家们关注的焦点。要详细分析这场冲突的胜负,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当时的背景、交战双方的策略和实际战果,以及这场冲突对双方及地区格局产生的长远影响。冲突的背景与导火索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之后,两国关系持续紧.............
  • 回答
    从1967年到1978年,内蒙古经历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动荡和深刻变革的时期,这十二年与全国的步伐紧密相连,但也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民族构成,展现出一些独特的印记。这段时期,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化大革命”的后期及“后文革”时期,对内蒙古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人民的生活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引人深思,涉及到科技、伦理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关于“第一个冰冻人解冻期限已过去2年,科技复活无望,将来能实现冰冻复活吗?”,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1. “第一个冰冻人”的背景与现状您提到的“第一个冰冻人”很可能是指詹姆斯·贝德福德 (James Bedford),他在1967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