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距离1967年第一个冰冻人解冻期限已过去2年,科技复活无望,将来能实现冰冻复活吗?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引人深思,涉及到科技、伦理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关于“第一个冰冻人解冻期限已过去2年,科技复活无望,将来能实现冰冻复活吗?”,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

1. “第一个冰冻人”的背景与现状

您提到的“第一个冰冻人”很可能是指詹姆斯·贝德福德 (James Bedford),他在1967年1月12日去世,随后被进行了低温保存(cryopreservation)。他的身体至今仍保存在美国的阿尔科生命延续基金会(Alcor Life Extension Foundation)。

当时的期望: 当时的支持者和一些科学家们普遍认为,随着未来科技的进步,医学将发展到可以治愈导致死亡的疾病,并能够安全地解冻并修复低温保存的身体。他们寄希望于未来某一天,当死亡不再是终点,身体就可以被“复活”。
解冻期限的模糊性: 关于“第一个冰冻人解冻期限”的说法,实际上是一个比较误导的概念。低温保存的目标并不是有一个明确的“解冻期限”,而是无限期保存,直到未来有能力进行复苏。所以,“过去2年”这个说法并不准确,因为目前并没有一个预设的、固定的“解冻日期”。支持者们认为,只要保存得当,理论上可以保存数百年甚至更久。
现状与挑战: 截至目前,詹姆斯·贝德福德的身体仍然处于低温保存状态。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经过低温保存的人被成功解冻并复活。这其中的核心挑战在于:
冰晶损伤: 在低温保存过程中,身体内的水分会形成冰晶。这些冰晶会刺穿细胞膜,破坏细胞结构和功能。虽然使用了冷冻保护剂(cryoprotectants)来减少冰晶的形成,但完全避免冰晶损伤是极其困难的,尤其是在体积庞大的完整人体上。
解冻过程的损伤: 如何在不进一步损伤细胞和组织的情况下,安全、均匀地将人体从极低的温度(通常是液氮的196°C)解冻回来,是一个巨大的技术难题。
修复受损细胞和组织: 即使能够进行相对安全的解冻,之前低温保存造成的细胞损伤,以及导致死亡的原有疾病,都需要在解冻后得到彻底的修复。这涉及到基因修复、细胞再生、器官功能恢复等一系列极其复杂的技术,目前远远超出我们的能力范围。
大脑的保存: 大脑是人体中最复杂、最精密的器官,保存和修复大脑中的神经连接和信息,是复活的关键,也是最大的技术障碍。大脑对缺氧和温度变化的敏感性极高,低温保存对其造成的损伤可能难以修复。

2. 未来能实现冰冻复活吗?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将来能否实现冰冻复活”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但并非完全不可能的设想。 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科学探索过程,需要突破一系列根本性的技术瓶颈。以下是一些关键的研究方向和可能实现的途径:

更先进的冷冻保护剂:
玻璃化(Vitrification)技术: 这是目前低温保存研究的重点。玻璃化是一种通过快速冷却和使用高浓度的冷冻保护剂,使液体瞬间变成类似玻璃的无定形固体的过程。这样可以避免冰晶的形成,从而大大减少低温对细胞的机械损伤。
新型保护剂的研发: 科学家们正在研发更安全、更有效的冷冻保护剂,它们能够渗透细胞,保护细胞免受脱水和冰晶的伤害,同时毒性较低。这些新型保护剂可能需要根据不同类型的细胞和组织进行定制。

纳米技术与分子修复:
纳米机器人(Nanobots): 一种设想是,未来纳米机器人可以被注入到冷冻保存的身体中。这些微型机器可以巡航于血管和细胞之间,诊断和修复细胞损伤、清除冰晶残留物、甚至重组受损的分子结构。
分子修复技术: 利用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如基因编辑(CRISPRCas9)等,来修复由低温保存或原有疾病造成的DNA损伤和蛋白质错误折叠。

再生医学与组织工程:
3D生物打印: 即使身体大部分细胞能够被修复,但如果某些组织或器官受损严重,可能需要利用患者自身的细胞进行3D打印,来替换或修复受损部分。
干细胞疗法: 利用多能干细胞(如诱导多能干细胞 iPSC)来分化、修复和再生受损的组织和器官。

大脑的保存与复制:
大脑数字化(Brain Uploading/Mind Uploading): 一些更具科幻色彩的设想是,与其修复一个物理的大脑,不如将其信息进行数字化扫描,然后“上传”到计算机或虚拟环境中,实现意识的延续。这需要对大脑的信息存储方式有极其深刻的理解,以及超乎想象的计算能力。
大脑的解冻与修复: 即便不考虑数字化,如何安全地解冻一个大脑,并修复其庞大数量的神经元及其连接,仍然是最大的挑战。这可能需要超分辨率成像技术来识别损伤,以及精密的化学或物理手段来修复。

3. 现阶段的“冰冻复活”更像是一种希望的寄托

目前,将人进行低温保存并期望未来复活,更多的是一种希望的寄托和对科学进步的赌博。它提供了一个在医学无法挽救生命时,为人们争取未来可能性的机会。

伦理和哲学问题: 除了技术挑战,冰冻复活还涉及深刻的伦理和哲学问题:
“人”的定义: 一个人在被冷冻时是否仍然是“活的”?复活后还是“同一个人”吗?
生命和死亡的边界: 如果可以无限期保存和复活,我们如何定义生命和死亡?
社会和经济影响: 如果复活成为可能,将对人口、资源分配、社会结构产生何种影响?
患者的知情同意: 对于那些在知情不全的情况下进行低温保存的早期案例,他们的意愿如何得到尊重?

总结:

距离第一个冰冻人(如詹姆斯·贝德福德)被保存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我们距离安全地解冻并复活一个完整的人类身体仍然非常遥远。低温保存技术本身也在不断发展,特别是玻璃化技术在某些特定组织(如卵子、胚胎、某些小型组织)的保存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然而,将一个体积巨大、结构复杂且包含无数精密连接的大脑和身体进行无损的低温保存,以及之后能将其安全解冻并修复所有损伤,仍然是科学界面临的巨大挑战。 未来能否实现冰冻复活,取决于我们在生物学、化学、材料科学、纳米技术、计算科学以及医学工程等多个领域取得多少突破性的进展。 这可能需要几十、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并且其成功率仍然充满未知。

目前,任何声称能保证冰冻复活的公司或机构,其承诺都基于对未来科技的乐观预测。对于那些选择冰冻保存的人来说,这是一种对生命可能性的投资,但更重要的是认识到当前技术的局限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理论上来说,冰冻人复活是可能的。

但难度,远超普通人的想象。


从上世纪50年代起,人们就开始热衷于冰冻实验。

  • 但冰冻的最大问题,就是细胞内部,因水结冰而形成的冰晶对细胞的破坏。
  • 细胞脱水也会形成高盐环境,对细胞造成损伤。
  • 即便细胞内的液体排空,外部的冰晶也会对细胞造成一定的应力损伤。

例如,红细胞被破坏后,解冻时就会发生溶血。

虽然早期的冰冻方法比较原始,但也得出了一些实验结果:

例如,冷冻的仓鼠大脑,在出现60%结晶的情况下,可以被唤醒,且不会对大脑产生多少不良影响。但这些仓鼠的身体器官,却遭受到了较大的损害,无法长期存活。

1955年的实验显示,老鼠复活的活跃时间是4~7天。

通过对其他自然冷冻动物进行研究,人们也得到了一定的启发。

自然状态下,能冰冻复活的动物并不在少数。

  • 水熊虫在冻结的时候,可以通过体内的海藻糖防止体液结晶,避免了细胞膜的损伤。
  • 木蛙同样能通过体内的尿素和葡萄糖,避免冰冻时结晶的出现。

人们把可以避免结晶出现的溶质称为“冷冻保护剂”。

不过自然生物和人工冷冻不同的在于,自然生物,除了利用天然的“冷冻保护剂”之外,它们的身体还具有强大的修复能力。

例如,木蛙可忍受的体内结晶可高达65%,甚至能忍受冬季的数次反复冻结。

当前能在自然冰冻中复活的脊椎动物,有5种青蛙,1种蝾螈,1种蛇,3种海龟、1种陆龟、1种壁虎。

但无一例外,全部都是冷血动物。

虽然脊椎动物个体的冷冻复活实验,并不容易,但冷冻技术很快运用到了细胞层面。

人们发现,只要冷冻速度足够的慢(1°C/min),细胞内的液体便能足够的渗出,避免内部结晶出现。

这一时期,不仅仅出现了第一例人体冷冻实验,冷冻也开始广泛用于细胞生物学层面。

例如:冷冻卵母细胞、皮肤、血制品、胚胎、精子、干细胞等等。

当时的冷冻胚胎数高达300万,活产率约20%。临床证明,比起体外受精的新鲜胚胎,体外受精的冷冻胚胎可以降低死产和早产。至于具体原因,依旧尚在研究之中。

到了80年代,发展出了玻璃化技术——通过快速冷却,形成无结晶的无定形冰。

  • 冷却速度高达136K/毫秒,即每秒降低100多万K的温度,可自然形成无定形冰。
  • 虽然地球上的结晶冰是最常见的,但宇宙中无定形冰反而可能更常见。

当然,通过加入冷冻保护剂,能降低冰点,增加粘度,从而降低玻璃化的难度。实验表明,玻璃化冷冻比起慢速冷冻,保存效果更佳的“完美”。

2000左右,玻璃化正式用于卵母细胞的临床冷冻保存。不久后,一家医学公司,成功对兔子肾脏进行了玻璃化保存,并在复温后成功移植,功能无损。

迄今为止,人体移植器官的玻璃化保存,依旧还在积极探索中,不久的将来便可能实现。

虽然从细胞组织的层面上,冷冻技术已经大获成功。

但人体大脑和躯体的冷冻,依旧还面临着诸多的问题。

虽然很多超低温技术支持者,认为大脑的玻璃化,能保证大脑不受损,留存大脑信息,足以在未来复苏意识。但也有人相信,人的思想意识是和大脑分开的,人死亡之后,意识会离开肉体。此时,再复活他们,要么成了空壳,要么成了另外一个人。

其实,从意识连续的角度来说,只要大脑保存得足够的完好,意识能够复苏当然是可能的。这本质上和睡了一觉,从植物人清醒,没有多少区别。

但重点是,大脑如何完好的保存?

当前所做的人体冷冻实验,都是在临床死亡之后。

一般在心跳停止5~8分钟内,称临床死亡期。

临床死亡的人,呼吸和心跳都停止了,中枢神经功能已经不正常,但尚处在可逆的状态。

心跳停止3~4分钟,大脑就会出现不可逆的损伤。

5分钟之后,大脑就会有比较明显的损伤,救活之后会出现明显的后遗症。

也就是说,哪怕不冷冻。按照临床死亡标准,即便能救活,也会存在大脑后遗症。

但冷冻之时的玻璃化处理(有的甚至不是),时间实际长达数个小时。即便一开始就能及时替换保护液,把温度降到足够低,但从判定临床死亡,到降温时,也会超过大脑所能承受的损伤程度。

没有任何人能确定,这些临床死亡的人,在完成玻璃化冷冻时,大脑已经受到了多大的损伤。

而且即便能真的能完全无损保存,保存时间也不能超过1000年(各类辐射会破坏DNA,且只要不是达到绝对零度,细胞都会存在分子运动)。

所以,在玻璃化技术足够发达(当前还在细胞组织的水平)之后,哪怕能无损冰冻、解冻,也需要面临如何修复一颗损坏大脑的难题。

的确,未来足够发达的纳米技术,理论上能修复大脑。

但纳米技术修复后,必然挑战意识的连续性。

  • 当一颗大脑损伤10%之后,通过未来纳米技术修复,复活之后,保留90%的原来意识,我们尚还勉强能称之为原来的那个人。
  • 但如果损伤了90%,修复后只保留了10%,那个人还是原来那个人吗?

当然,这个问题也可以想到办法解决:

那就是通过发达的量子计算机智能技术,完美的复刻一份大脑分子(或原子)信息。并在冷冻的情况下,每隔一段时间,就让纳米机器人,按照生前大脑分子信息,修复自然坏损的大脑分子细节。

这样就可以永远保存了,而且这样也保证了意识的连续性。

然而达到这样的科技之后,依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悖论:

例如:

  • 我把原来大脑中的所有原子拿出来,重新组成一模一样的大脑,那么这个人清醒过来,还是原来那个人吗?
  • 又或者,用外界的原子,直接复制一个一模一样的大脑,他清新过来,又会是谁呢?

总之,按照当前的临床死亡冷冻事实,以及冷冻的技术天花板,过去的所有冷冻人,几乎都没有复活希望。成功解冻唤醒大脑细胞之后,所有神经细胞的存活率也会远远低于正常值,会很快再次死亡。

更何况,很多冷冻人死亡都是因为绝症,未来必须有解决相关绝症的技术才能复活。

  • 当然,相对于大脑纳米级的修复技术来说,这些其实反而不算什么了。能做到前者,就必然能做到后者。

不过,比我们更远的未来,复活比我们更近未来的保存足够完好的冷冻人,是可以实现的。

但即便有那样的技术,对人体大脑修复来说,也是相当大的挑战。

对于一个损伤90%的大脑皮层来说,即便只损伤10%,纳米机器人需要修复的纳米单位也高达 个。

利用未来的超级量子人工智能机器人,控制一亿个纳米机器人,进行同时修复,每秒修复一个纳米级单位,也需要修复:

317097919年,也即,3亿年

当然,也可以建立大脑分子层面的空间函数,进行相似性的修复,这样修复速度就会快很多。

但这样修复之后,依旧会面临,复活的人是否还是曾经那个人的问题。

而且,在那样的社会,人们会更热衷于对自己(活着的人)的修修补补,而不是去冒着风险复活一个可能不再是曾经那个人的亲人。

  • 当然,总会有一定比率的人,会冒着风险去做。

当时的社会,必然也会存在相应的伦理规则、法律约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