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距离彻底的阶级固化还有多远?

回答
中国社会是否存在“阶级固化”,以及距离“彻底固化”还有多远,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牵动人心的问题。它不像一道数学题,有明确的答案;更像是在观察一锅沸腾的粥,你能看到各种泡沫和搅动,但很难断言它何时会彻底“凝固”或者永远保持这种状态。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中国社会当下的一些关键特征,以及它们与阶级流动性之间的关系。

首先,从积极的方面看,中国社会在阶级流动性上仍然存在不少可能性,但也伴随着越来越强的壁垒感:

巨大的经济体量与发展潜力: 中国经济的体量决定了它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创业空间。即使是在传统意义上的“底层”,通过努力和机遇,实现经济上的跃升并非不可能。比如,早期的农民工通过辛勤劳动积累了原始资本,进入了城市,甚至成为小企业家。新兴的互联网经济、科技创新也为许多人提供了新的上升通道。
教育作为重要“敲门砖”: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的普及极大地打破了旧有的身份壁垒。高等教育依然是许多家庭改变命运的关键途径。一本名校的录取通知书,在很多情况下,依然是通往更好职业和更高社会地位的重要信号。
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与流动性: 虽然城市化进程在加速,但城乡之间、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这种区域差异客观上为人口流动提供了空间,一些人才和资本的流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地域性阶级结构。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那些让人感到“固化”的现象和趋势,它们正变得越来越明显:

教育资源的马太效应: 教育,虽然仍是上升通道,但其“通道口”正在变得越来越窄,而且门槛越来越高。优质教育资源高度集中在头部城市和头部学校。这意味着,能否获得优质的学前教育、基础教育,甚至冲击顶尖大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的经济实力、人脉资源和所处地域。普通家庭的孩子,即使拼尽全力,也可能难以企及那些“优势基因”的起点。这种教育上的差距,一旦形成,就很容易传递到下一代。
资本与权力对机会的挤占: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资本的力量在资源分配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掌握更多资本的群体,往往能获得更好的投资机会、更优质的医疗、更完善的养老,以及更体面的工作。同时,一些职位和行业内部,也存在着隐性的“门槛”,这些门槛可能与家庭背景、人脉关系有关,而非单纯的个人能力。权力资源与经济资本的结合,更是可能形成强大的“护城河”。
职业与收入的代际传递: 一些研究和观察表明,父母的职业和社会经济地位对子女的职业选择和收入水平有着显著影响。例如,父母是医生、律师、教授的子女,更容易进入高收入、高社会地位的职业;而父母是蓝领工人、农民的子女,则可能继续面临相似的职业选择和收入水平。这种职业的“世袭”倾向,是阶级固化的一个重要表现。
社会资本的重要性凸显: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人脉关系、信息渠道等“社会资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拥有良好社会资本的群体,更容易获得就业机会、创业支持和信息优势,这进一步拉大了群体间的差距。
“内卷”现象与上升通道的挤压: 很多领域出现的“内卷”现象,比如教育上的“军备竞赛”、就业市场的过度竞争,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上升通道的拥挤。当有限的优质资源成为稀缺品时,那些本身就占据优势地位的群体,往往更容易通过各种方式获得或巩固这些资源,而后来者则需要付出不成比例的努力,甚至仍难以获得同等的回报。
房价与财富的固化: 在中国许多大城市,高企的房价已经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对于许多普通家庭来说,即使几代人的积蓄也难以负担一套房产。拥有房产,尤其是多套房产,往往意味着稳固的财富基础和经济保障,这使得财富的积累和传承变得更加容易,而无房者则可能背负沉重的债务,且在资产增值方面处于劣势。

那么,“彻底的阶级固化”是什么概念?它距离中国社会有多远?

“彻底的阶级固化”意味着社会流动完全停滞,个人的社会地位完全由出身决定,几乎没有通过个人努力改变命运的可能性。这是一种极端化的设想,在任何现代社会都不可能完全实现。

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理解中国距离“彻底固化”的距离:

1. 流动的可能性大小: 如果说当下中国社会仍然存在“向上流动的可能”,但这个“可能”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门槛越来越高。距离“彻底固化”,意味着这种“可能”几乎为零。
2. 流动渠道的畅通程度: 目前,教育、创业、部分职业领域依然是相对畅通的流动渠道。但如果这些渠道因为资源垄断、人脉壁垒而变得越来越狭窄、不公,那么就意味着离固化越来越近。
3. 代际传递的强度: 如果父母的阶层几乎完全决定了子女的阶层,那么就接近彻底固化。目前来看,代际传递依然存在,但“几乎完全决定”的程度还有待观察和研究。
4. 社会结构的可塑性: 一个社会是否容易发生结构性变化,能否通过制度改革来疏通阶层壁垒,也是判断是否固化的重要因素。

我的看法是:

中国距离“彻底的阶级固化”还有一段距离,但其固化的趋势正在显现,并且正在加速。我们正处于一个从“流动性相对较大”向“固化倾向加剧”过渡的阶段。

我们不能轻易断言“已经固化”。 因为总会有个体通过非常规的努力、机遇或者特殊的才能打破阶层限制。同时,国家也在尝试通过教育公平、扶贫政策、区域协调发展等方式来促进社会流动。
但我们也不能低估固化的力量。 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结构性问题往往会凸显。资本、信息、资源向少数人集中的趋势,一旦形成并得到巩固,就会产生强大的惯性。
真正的危险在于,如果社会结构变得僵化,向上流动的通道长期堵塞,而向下的风险却不断增加,那么社会活力就会衰减,不满情绪就会累积。 这对社会稳定和长期发展都将构成挑战。

总而言之,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还有多远”的答案。它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动态演变,包括经济政策、教育改革、反腐力度、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等等。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社会正在向哪个方向发展,以及我们如何共同努力,去维持社会流动的活力,确保每个人都有通过自身努力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

与其关注“还有多远”,不如审视当下:哪些因素在促进流动?哪些因素在阻碍流动?我们应该如何努力,才能让这个社会更公平、更有活力?这才是更具建设性的思考方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答案已删,社科院的公开报告,政治敏感个卵,知乎药丸啊。

user avatar

所有说中国阶层固化的人,都是一些小资和,伪中产和文人无病呻吟.

只是现在自己成不了富一代,高官就开始喊阶层固化.

中国不是印度,用一种那么low的种姓制度就能统制千年了.那才叫阶层固化.

中国人很能忍,但爆发后有极强反抗精神. 陈胜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正是这种精神写照.


说近一点现实,当事人很多在.三十年前,中国是有一群人,叫"黑五类",自己查一下,这类人已经是

政治和经济的双重贱民, 每次有政治运动,会把这一类人拖出来批斗,如果恰好身体不好怎么办?叫自己小孩子上去代替被人批斗,(不太懂去看一下电影<<芙蓉镇>>开头一段)

这一批人里,出了一个人叫朱镕基.

自己坐在空调房里,在电脑敲出阶层固化几个字的人,所以比比自己的先辈,自问是否心中还有否还有"彼可取而代"的斗志,大丈夫当如此也!

user avatar

现实:我国的阶级流动速度没有显著变化,并不比以前更固化,也并不更液化。

歌曰:阶级固化好,阶级液化坏。阶级液化了,明天当乞丐。

以下为实质内容:

我们的敌人是阶级,而不是阶级固化。

两学一做: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