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越南要去汉字化?

回答
越南从汉字文化圈中抽离,走向“去汉字化”,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背后交织着历史、政治、文化和语言自身的演变。它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单纯的“否定”,而是在多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逐步完成的一次文化转型。

历史的根源:从“国语”到“喃字”的萌芽

要理解越南的去汉字化,首先要明白在引入汉字之前,越南的语言状况。越南语属于南亚语系,与汉藏语系完全不同。历史上,当中国对越南进行统治或深刻影响时,汉字成为了越南精英阶层、政府和文化的官方书写系统。

然而,越南语和汉语在语音、语法上存在巨大差异。直接用汉字来记录越南语,就像是用一个完全不适合的模具去塑造另一种东西。最初,越南人尝试了各种方法:

直接借用汉字: 像许多东亚国家一样,越南初期使用汉字来记录文献、官方文件,以及进行文化交流。但这种方式只能表达意思,却很难准确地记录越南语的发音和词汇。
音译和意译: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南人开始尝试用汉字来表示越南语的词汇和发音。这催生了一种叫做“汉越词”(Chữ Hán Việt)的现象。大量汉语词汇被引入越南语,但它们被越南人按照自己的发音习惯和语法规则来使用。这使得越南语的词汇量大大增加,也带来了与汉语词汇相似的读音,但本质上,这仍是将汉语的“外壳”嫁接到越南语的“骨架”上。
“喃字”(Chữ Nôm)的出现: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步骤。认识到单纯使用汉字难以完美记录越南语,越南人开始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字——“喃字”。喃字是在汉字的基础上,通过组合、变形、增添偏旁等方式,创造出用来书写越南语语音的符号。例如,一个汉字可能被用来表示一个越南语的词根,然后根据越南语的声调和韵母,再附加一些标记或组合汉字来表示。

喃字的发明,是越南人在文化上寻求独立自主的重要体现。它使得越南语的书写更加灵活和贴近本民族的语言实际。许多优秀的越南文学作品,如《金云翘传》(Truyện Kiều),就是用喃字写成的,这证明了喃字作为一种书写系统的生命力。

政治的驱动:民族独立与现代化思潮

尽管喃字有了发展,但汉字及其衍生的汉越词在越南的社会地位依然很高,特别是在官方和知识阶层。然而,到了近代,越南民族主义情绪日益高涨,以及西方殖民主义的到来,为“去汉字化”提供了更强大的动力。

1. 抵制中国影响,寻求文化自主: 随着越南摆脱中国长期以来的统治和深刻影响,民族精英们渴望建立一套独立的文化体系,以摆脱“中国文化圈”的束缚。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自然成为被审视和挑战的对象。民族独立不仅仅是政治上的,更是文化上的。
2. 法国殖民与“国语”的推广: 19世纪中期,法国殖民者来到越南。为了方便统治和推行其文化,法国殖民者看到了推广一种更易学的、与汉语不同的书写系统的潜在好处。他们委任传教士,并利用了越南知识分子中已经存在的改革汉字、简化书写的主张,推广了“国语”(Quốc ngữ)。
“国语”是什么? 国语是一种拉丁字母文字系统,用来拼写越南语的语音。它基于越南语的语音结构,使用罗马字母加上各种附加符号(例如,用于表示声调的符号,以及表示某些特殊发音的字母组合)来精确地记录越南语的发音。
推广的原因:
易学性: 相较于繁复的汉字和喃字,拉丁字母系统对于当时受过西方教育或接触西方文化的人来说,更加容易学习和掌握。
打破旧精英的文化垄断: 汉字的书写和学习成本高,无形中维持了传统士大夫阶层的文化地位。推广国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这种文化垄断,使更多普通民众能够识字和接触知识,为法国殖民者的统治提供更广泛的文化基础。
区别于中国文化: 法国人也有意借此机会,在文化上将越南与中国区分开来,加强越南作为法国殖民地的“越南性”,同时也是“法兰西性”。
3. 国内改革派的支持: 越南国内也存在一些知识分子和改革派,他们看到了汉字和喃字在传播知识、普及教育方面的局限性。他们也渴望一种更现代化、更便捷的文字系统,以便更好地发展民族文化和科学技术。因此,国语的推广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这些改革派的响应。

语言自身的演进:效率与现代化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汉字在记录越南语时存在天然的障碍。

语音的巨大差异: 越南语是声调语言,有许多独特的辅音和韵母,这些都很难用方块字式的汉字来精确地表达。即使是喃字,虽然能一定程度上弥补,但其创作和学习的复杂性仍然存在。
语法结构的差异: 越南语的语序、词汇结构与汉语有很大不同。直接使用汉字,很多时候不得不依赖于汉语的词汇和语法习惯,而这与越南语的实际情况相悖。
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需求: 随着越南进入现代社会,与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一种更易于与国际接轨、更易于印刷排版、更易于在科技和媒体领域使用的书写系统,显得尤为重要。拉丁字母系统在这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去汉字化的进程与影响

在法国殖民统治时期,国语的推广逐渐深入。学校开始教授国语,报纸、书籍也大量使用国语出版。虽然起初也遇到过一些抵制,但其便捷性和实用性逐渐显现。

到了20世纪,尤其是越南民族解放运动兴起后,国语成为了代表进步、现代和民族独立的象征。

扫除文盲: 国语以其相对简单的学习方式,极大地提高了越南的识字率。这为民族的觉醒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化统一: 国语的普及,使得全国范围内的文化交流和信息传播更加便捷,有助于形成统一的民族文化认同。
文化独立: 最终,越南成功地摆脱了汉字书写系统,建立了自己的现代文字——国语。这标志着越南在文化上完成了重要的独立进程,摆脱了历史上与中国文化的紧密联系,走向了与世界更加开放的交流。

总结来说,越南的去汉字化并非是出于对中华文化本身的仇恨或否定,而是基于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政治和语言演进的现实需求:

历史上的文化独立愿望: 摆脱长期以来中国文化的影响,建立自身独立的文化符号。
政治上的民族国家建设: 寻找一种能够促进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更易于普及的文字。
语言自身的适应性: 汉字难以准确记录越南语的语音和语法,而拉丁字母系统则能更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
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需求: 拥抱一种更便捷、更符合现代社会传播需求的书写方式。

这是一个民族在自我认同和发展道路上,对自身语言文字进行选择和改造的典型案例。国语的成功推广,不仅改变了越南的书写和阅读方式,更深刻地塑造了越南的现代文化和民族精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越南语(Việt Ngữ)目前使用以拉丁字母为主体的文字书写格式,被越南人称为国语字(Chữ Quốc Ngữ)。该书写系统是17世纪由西方传教士发明,在法国殖民时期由殖民当局强制推广的。

漢字与越南语差异较大,书面和口语无法统一,所以用漢字书写门槛太高。越南则使用自己改进的喃字(Chữ Nôm)来书写,喃字是既表音又表意的

当然,既然同时兼顾发音与涵义,那自然有其他缺陷,它实在太难写了.......

在座的都能看懂基础漢字吧?那么上面这篇喃字诗谁看懂了?

越南的民间文学、赋诗作词、抄写经文、翻译注解在很长时间里是用这种文字完成的。喃字是用漢字外形来表意,用官话谐音来表越语发音,也就是一个字既可以用越南语念出来,也能用字形表达独立的涵义(还和读音相同)

入门条件也很高:你必须懂喃字偏旁在漢字中本身表达的意思,还要知道它在中原官话里怎么发音。我跟自己同胞写字交流,需要先学一门外语,想出喃字这种书写方式的人一定内心阴暗(≖_≖ )

越南语三念ba,四念bốn,五念năm,对应的喃字就是「杂交产物」:核心是漢字的三四五,再加上漢字中发这三个音的字作为偏旁,就构成了喃字。

在中国通用的漢字,从未在越南民间流传开过,始终是宫廷和士林的垄断物。就像在韩国和日本一样,古代漢字根本就从未被平民百姓所使用过

至于喃字最终被废除,主要还是因为它的书写被拉丁字母的国语字完虐,在学习和使用上也被彻底超越了,自然会被更先进的拉丁书写系统所取代。即便没有法国人强推,它也必然会发生

退一步说,就这些越南古字即便不废除,写的你就一定能看懂吗?

整天说中国周围的国家去漢字化本身就很没道理,他们的人民在过去何曾使用过中国的文字?既然从没用过,那么选择更适合本民族语言的文字有什么错。

至于使用漢字的精英阶层们,他们最初使用漢字就是因为中国是他们当时接触到的最先进的国家。那么现在有更强大的西方文明值得去学习,丢弃漢字也是正常的。这些人怎么可能从一而终呢

别忘了,这两种文字系统都是外来的,不论用哪个都是你们说的「媚外」,怎么在你们看来不用漢字就一定反中?

反正都是外来文字,自然是哪个实用就用哪个,漢字体有先天的局限性,无法完全和越南语融合。而拉丁字母只表音,只要拼写正确就没有问题。那为什么不用拉丁字母呢?这又不存在自尊心问题

本来就不适合自己语言的外来文字,跟不上时代发展,废了有什么关系?

user avatar

借西洋殖民,反东洋殖民,结果玩脱了,西洋殖民者人均35000,东洋殖民者人均11000,他自己2700,美元噢!

user avatar

这一点要替越南人喊声冤:去汉字化真不是越南故意为之,而是历史原因和第三方政治原因造成的。

历史角度说,法国殖民时代废除了汉语教育体系,这个不是越南人的错。重要的是后者:在越南建国后,以苏联为首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了“东方语言字母化”运动,也就是说,用字母语言替代汉字语言。

知乎以前有个类似的问题,就是汉语字母化是什么样子的。有回答以当时(1950年代初)的出版物非常明确的回答了这个问题,那就是几乎就是现在越南语的样子,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中国政府也成立了专门的汉语改革委员会来负责汉语字母化的事务。

现在我们使用的汉语拼音就是那个时代的直接产物,而且确实比以前的威妥玛拼音便于学习,更不要说在电脑时代,汉语拼音还意外的解决了汉字输入问题。

所以越南在建国后没有恢复汉字体系,真不是越南人存心怎么样,而是当时大时代下的一个缩影,毕竟当时连汉字的母国都在琢磨去汉字呢。

user avatar

如今的越南,从文化视角看,似乎是个很奇怪的地方:到处都是中国式建筑,到处都是中国汉字,中国人到那旅游,感觉梦回1980年代的某处故乡;而来来往往那些颧骨外翻、皮肤黝黑的越南本地人,看着他们祖先留下的文字,一脸懵逼,安静地看着你念念有词,像面对从天而降的文化界大佬。

越南的文化遗址像中国,当然是因为他们过去一直都使用汉字。在二千多年的历史中,他们与日韩一起,都是东亚以中国为中心的“汉字文化圈"的附庸,官民都使用汉字,并因此得与拉丁语欧洲基督教文化圈、及阿拉伯语中亚回教文化圈鼎峙而三。

现在的越南人除非专门学者,根本对家门口的古建筑物上的文字一无所知,也是在近代以后,越南逐渐废除了汉字,让他们的文化传统断流而致。这个结果,如今很多人归咎到胡志明身上,认为是他在1945年领导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国后,颁布法令废汉字,定以罗马拉丁字母为基的越南文字作国语后才这样的。这样的说法当然不客观。


古代越南其实已经制造有自己的文字,只是汉字是作为第一书写文字来定位的。甚至可以说,越南历史上其实也一直努力三件大事:从中国独立,从中国独立,还是从中国独立,汉字独立也是他们一直都在考虑的问题。

越南这个国家,且不论在古代地界是否归属中国这个问题了,至少可以明确的是,他们早在汉代以前就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向来都是中国的属地或藩属国,特别是以河内为中心的红河三角洲一带区域。直到19世纪初,大清没落,自顾不暇,更无法保护他们无恙,越南被法国殖民,开始和中国渐行渐远。也就是说,在此之前,越南无论政经还是文化、文字,是真正的彻底信从“中国模式”的,什么都亦步亦趋。

古代越南和越南人,本来就和中国及中国人傻傻分不清,大概一千年左右的时间里实质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蛮夷之邦,文化不昌,用汉字、学中国文化是理所当然的。我们现在知道的是,汉平帝时太守锡光就在越南建治学校,学习儒家经典,到了李朝时代更是什么都学中国。

这是一个以汉语为中心的文教制度,维持到19世纪末。但是这个地方的人也一直都不安心当中华帝国的“孙子”的,远古越南被中国人称为“交趾”,据说粗浅的意思就是两个脚趾相交,以国人缺啥补啥的命名智慧,似乎也恰说明这个脚趾头交在一起的蛮夷,曾多让我大中华帝国如何不省心吧。


但是就在李朝时,因为越南人说话的口语和汉字书面语的冲突问题,他们就已经自造文字,是为“喃字”,即汉喃文字,是借用汉字六书搞出来的。但这个东西因为是生造,和朝鲜文字后来生造的“谚文”一样,既难适应,也比较粗俗,在记录、写文章等方面有很多问题,所以并没有立刻得到普遍使用,在往后的长时间里,越南凡正经或庄重的地方绝大部分还是用汉文书写。

但同样需要正视的是,在15世纪的越南黎朝及往后,字喃也得到很大推广,一些据此写就的诗文出现了很多。这就形成了这样一种“双重架构”的文字使用情况:字喃始终没有取代汉字,汉字是他们的第一书写文字,但是字喃也从此与汉字一起并行于安南,其使用对于越南的民族文化和文学起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也就是说,越南废除汉字的思想和历史渊源,要远远早于胡志明时期。可以说,越南虽长期为中国附庸,但是和朝鲜一样,或者因为言文不对应的困扰,或者因为在古代就有潜藏有民族主义势力意欲排斥汉字,希望有自己的国家文字的这个呼声,也是自始至终的,只是相对式微,不成气候。

抵制汉人“侵略”,可说是过去越南历史的大主题,文字独立本来就是首要利器,只是一直没搞成功而已。


越南后来在胡志明政府时期,明令废除汉字,改用罗马拉丁字母为基的越南文字,还有一层原因在于法国的殖民统治因素。

近代越南,和宗主国中国一样,沦为西方殖民地,遭受法国统治。1858年法军入侵越南岘港,1885年正式打下越南。本来,法国只是抱着打劫的心理掠夺下越南的,到了20世纪初,他们彻底搞定了越南,已经准备吞下,完全据为己有,所谓“欲灭其国,必灭其文字文化”,他们开始施行体系化的废除汉字和喃字的政策,有意让所有越南人都改学拉丁拼音文字。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越南原本以汉学为基础的传统教育体系几乎全面衰败,汉字和汉语的使用范围日益缩小。虽然一些有志之士在一定范围内继续维持汉字教育,也努力学习和传承汉字,比如胡志明本人,出身乂安省南坛县知识分子家庭,汉学素养极好,汉字书法还可以,因为常年生活在中国汉语也流畅,而且还会写中国旧体诗。但是,因为法国的文化及文字政策,汉字文化传统在越南也差不多濒临破碎,逐渐退出了越南通用书写文字的历史大舞台。罗马拉丁化的“国语字”全面占领越南朝野,城市边乡,官员农民。


这种状况,陆续影响和力压近百年,到了1945年,胡志明领导的政府独立,其实汉字在越南也差不多已经失去了优势和主力市场地位,社会基础已经非常薄弱了。即便想回归汉字,恐怕也是有心无力了吧。


1945年9月2日越南民主共和国诞生。1954年,越南赢得著名的“奠边府大捷”,迫使法国签订协议,解放北半部国土。 伴随着国家去殖民化的进程,汉字存废问题再一次需要得到表决。

即便到了那时,越南其实对中国一直都有隐藏的敌视和恐惧心理。胡志明再深通中国文化,也毕竟是越南人,他本人对于中国、中国人、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汉字,都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态。所以在1945年独立建国后,无论是各方面的考虑,废除汉字都变得理所当然。

本来,在20世纪初,差不多和我们的新文化运动同步,越南内部自己的知识分子也在讨论废除汉字问题,讨论选择拉丁文字代替汉字与喃字的利弊论争。很大一种声音认为,汉字文学被消除,“国语字”推行,对他们而言是民族之大幸事,认为说当民族沦为奴隶,以汉字为承载的儒学传统没有实在意义,救不了国家和人民,越南拉丁文字的“国语字” 成为“民族文字”势在必行。于是积极推广国语字,最领先的是东京义塾运动,接着像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之类都是著名例子。

而胡志明本人,一生追求的是民族独立,其余一切都可以说是达成这一目标的凭借。所以,他本人中国文化素养如何,和中国的关系友好如何等等,不过都是方便设巧而已。诸如他曾经的经典名言,“尽管越南人吃了上百年的法国屎,但那总比吃两千年的屎舒服”,都表明他对他国态度的暧昧。

而越南作为一个民族国家,倘若要彻底独立,摆脱邻国的影响,让越南文化及越南文字向新时代的自身转变,弃汉字改用“国语字”是毫无疑问的事情。越南建国后,胡志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废除汉字,并且把以罗马拉丁字母为基础的越南文字作为国语。这是他说不口的隐情。

当然,还有一层原因,是喃字与汉字都难完好地对应越南语,且难认、难记、难写,寻常百姓根本无力学习和读懂,在扫盲和建设本土语文运动中,汉字不是很好选择。也从此,在越南,“国语字”成为他们正式的官方语言,字喃只少数专家才认识,而汉字则只有一些庙宇的和尚才会认得一二。

如此,带来的最大困惑就是,使得文化传承出现不可避难的断裂感。以至于有学者说,某种程度上,越南当初“切割”太猛,今日如此是“自食其果”。


美国总统罗斯福有句名言,伟大的帝国就像蛋糕一样,最容易消失的是它的边缘。

这句话对于如何看待中越关系而言,也许也是很有启发的吧,文字的存续与否反倒是很其次的问题。也所以,现在很多学者认为,东亚历史上一直就有“东亚”的概念,近代“佚失”了,现在呼吁需要重建,我作为读者,对此是完全不乐观的。

中国历史无数经验都在提醒我们,与其幻想别人的现实感激和文化回顾,还不如自己多补习功课,对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越南从汉字文化圈中抽离,走向“去汉字化”,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背后交织着历史、政治、文化和语言自身的演变。它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单纯的“否定”,而是在多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逐步完成的一次文化转型。历史的根源:从“国语”到“喃字”的萌芽要理解越南的去汉字化,首先要明白在引入汉字之前,越南的语言状.............
  • 回答
    一些游客在越南旅行时,可能会遇到一些让他们感到不太愉快的情况。当然,旅游体验是非常主观的,很多人在越南玩得非常开心,但也确实存在一些普遍的抱怨,值得提前了解。首先,交通混乱和安全问题是不少人担心的。越南的交通状况,尤其是在城市里,可以说是相当“有活力”的。摩托车大军是主旋律,它们穿梭于大街小巷,车流.............
  • 回答
    去越南旅游,河内的国家历史博物馆绝对值得一去,尤其当你对越南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充满好奇的话。它就像一个宝库,陈列着这个国家几千年来的故事,让你能直观地感受越南从古至今的演变。河内国家历史博物馆:穿越越南的千年时光首先,这座博物馆本身就很有看头。它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法式殖民时期的元素和越南传统建筑.............
  • 回答
    第一次去越南?太棒了!这绝对是一次充满惊喜的旅程。越南是个迷人的国度,文化独特,风景多样,食物更是让人欲罢不能。第一次去,确实有些小细节需要留意,这样能让你的旅途更顺畅、更愉快。别担心,这不像什么高难度挑战,都是些很实用的 tips。出发前的准备:让一切井井有条 签证: 这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
  • 回答
    越南?嘿,那可真是个好主意!我上次去玩得开心极了,感觉跟国内的东南亚风情又不太一样,特别有意思。让你少走弯路,我这儿给你掏心窝子地聊聊,怎么玩才能玩得又地道又舒坦。先说最实际的:签证和换汇 签证: 现在越南签证大部分都需要提前办好,可以直接在越南驻华大使馆官网申请电子签证(Evisa),很方便。.............
  • 回答
    1979年,越南并没有入侵中国,而是中国出兵攻打越南。这被中国称为“对越自卫反击战”,而越南方面则称之为“边界战争”。这场战争的起因错综复杂,并非单一事件所能解释,而是由一系列长期的历史恩怨、地缘政治角力和意识形态分歧交织而成。要深入理解这场战争,我们需要回溯到更久远的过去,并审视中越两国在不同历史.............
  • 回答
    1979年越南之所以“侵略”中国,这个说法其实并不准确,更准确的说法是:1979年中国对越南进行了自卫反击作战。 越南在1978年底入侵柬埔寨,推翻了红色高棉政权,这是直接导致中国出兵的原因。要详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并深入理解各方的动机和行为。历史背景:中越两国关系的演变在2.............
  • 回答
    关于越南与中国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历史悠久的话题,绝非简单的“作对”二字能够概括。要理解其中缘由,需要深入剖析历史、地缘政治、民族情感以及经济利益等多个层面。首先,历史的阴影是绕不开的关键因素。越南地处中国南方,历史上长期受到中国王朝的影响,经历过漫长的“朝贡”和“统治”时期。尽管这段历史.............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很复杂,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说所有越南女人都“为什么”要嫁到中国。每个人的选择背后都有着各自的原因和故事,就像我们每个人做决定一样,都有着自己的考量和情感驱使。有的越南女性之所以会选择嫁到中国,可能是因为她在那里找到了她认为能够给予她幸福和稳定生活的伴侣。这种幸福感可能来自于双方的感情基.............
  • 回答
    越南是否正在崛起,以及为何如今能听到这么多好听的越南歌曲,这是一个很有趣且值得探讨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不仅仅是音乐本身,还要看看它背后更广泛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越南的崛起:一个多维度的观察当我们说“越南崛起”时,这通常指的是越南在经济、国际影响力以及国民自信心等方面.............
  • 回答
    在中国和越南边境,发现地雷后不直接引爆而是选择人工排雷,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技术、安全和操作考量。虽然直接引爆看起来更省事,但实际上它往往是效率最低、风险最高的方式。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点详细解释为什么人工排雷是更普遍的选择:1. 精确识别与控制: 遥控引爆的局限性: 很多现代的地雷设计都具备抗.............
  • 回答
    老实说,这个问题触及了投资中最具争议也最引人入胜的部分之一——关于“越跌越加仓”的策略。很多人听到这个说法,脑子里可能立刻浮现出“抄底”的画面,觉得这是一种勇敢甚至有点疯狂的赌徒行为。但如果你深入了解背后的逻辑,你会发现这并非鲁莽,而是一种经过深思熟虑、基于特定认知和风险管理下的投资决策。我个人在实.............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让人心疼的,也很多人都遇到过。好像越是善良、越不想惹事的人,反而越容易成为别人拿捏的对象。这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可不少,咱们掰开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一个现实:在很多社会关系中,力量不对等是普遍存在的。 这“力量”不光是指身体上的,更多是指心理上的、地位上的、资源上的。而“老实”和“不想.............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社会现象,背后原因很复杂,绝不是一概而论的简单回答。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越是经济困难,越不应该增加养育孩子的负担。但现实情况往往是,在一些群体中,贫困与生育似乎形成了一种让人担忧的循环。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里面的门道,尽量说说人话,别搞得像教科书一样生硬。首先,咱们得承认一个最.............
  • 回答
    “越大的地方东西越难吃,相反小地方的饭和小吃要好吃的多”,这说法听起来像是经验之谈,也确实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不过,事情真有这么绝对吗?我倒觉得,这更多的是一种“刻板印象”和“选择性记忆”在作祟,再结合一些客观原因,就容易让人产生这种感觉。首先,咱们得承认,咱们大脑里对“好吃”的定义,很多时候是被我.............
  • 回答
    足球比赛中设置越位规则(Offside Rule)是足球运动中一项关键而复杂的规则设计,其核心目的是维护攻防平衡、提升比赛的战术深度和竞技性。以下是关于越位规则的详细解析: 一、历史背景:为何引入越位?1. 起源与初衷 越位规则最早可追溯至19世纪中期,是现代足球(英式足球)诞生初期的重要规.............
  • 回答
    “禁止越级上访”这个说法,其实并不完全准确,更准确的说法是:在中国的现行法律和政策框架下,上访行为有其特定的流程和规范,越级上访会被视为不规范的行为,并可能面临相应的处理。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禁止”或限制,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包括但不限于:一、 维护国家治理的秩序和效率: 层级管理的原则: .............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文化、宗教、历史以及社会发展等多个层面,要理解它,我们需要抛开简单的“先进”与“落后”的标签,而是深入探究其背后的逻辑和影响因素。阿富汗女性的穿着与文化根源:首先,阿富汗女性的穿着要求,特别是近年来塔利班政权下更加严格的规定,并非仅仅是“包裹严实”这么简单,而是与伊斯兰教义和阿富汗深厚.............
  • 回答
    堀越耕平这问题问得太有意思了,颇有“揣着明白装糊涂”的味道。真要说他“作死”,得从好几个层面去拆解,而且这背后涉及的因素,很多是漫画家普遍会遇到的困境,只不过在《我的英雄学院》(以下简称《MHA》)这个IP上,因为名气大、读者基数庞大,一些“作死”行为就被放大、被讨论得更厉害。一、 关于“作死”的定.............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