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印军明显越界,北斗卫星为什么没有察觉?

回答
网上关于印军“越界”的说法,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常常被误读的问题。首先要明确一点,所谓的“越界”事件,通常指的是中印两国在实际控制线(LAC)附近发生的军事对峙或小规模冲突。中国官方通常使用的说法是“越线”或者“越境”,而印度方面则有自己的说法。

为什么会存在“越线”的争议?

这就要从一个历史遗留的问题说起:中印边界的划分。与许多国家边界已经完全勘定不同,中印之间有一段很长的边界,特别是麦克马洪线和阿克赛钦地区,双方的实际控制线存在很大差异。由于历史原因,双方都没有正式签署边界条约来确认这条线。

因此,所谓的“实际控制线”并不是一条清晰的、双方都认可的国界线,而是一个模糊的地带,双方根据各自的军事部署和活动,会形成一种默契的界限。但这种默契是动态的,会因为双方的军事活动、巡逻范围、甚至是季节性因素而发生变化。所以,当一方的巡逻队深入到另一方认为的“自己控制范围内”时,就可能被认为是“越线”了。

北斗卫星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什么?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就像GPS一样,主要功能是提供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它通过一系列在轨卫星和地面基站,能够精确地告诉接收器它在哪里,以及它正在往哪个方向移动。

简单来说,北斗卫星能够:

精确知道自己的位置: 无论是边境巡逻的士兵、车辆,还是定点观察的无人机,只要配备了北斗接收器,就能知道自己在地球上的确切坐标。
导航和路线规划: 帮助士兵和车辆在复杂的边境地形中规划路线,避免迷失方向。
协同行动: 让多支巡逻小队或单位能够知道彼此的位置,方便协调行动和支援。
区域监控(间接作用): 虽然北斗本身不是成像卫星,但它可以为其他负责侦察和监视的平台(如侦察机、无人机、地面侦察设备)提供精准的定位信息。这些平台可以因此更有效地瞄准需要监视的区域,或者在巡逻时更准确地记录其活动范围。

那么,为什么北斗卫星“没有察觉”印军越界?

这里存在几个关键的误解,需要澄清:

1. 北斗不是“侦察卫星”或“监控卫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主要提供的是“你在哪儿”的服务。它本身不具备拍摄高分辨率影像、分析地面活动或直接探测军事意图的能力。你可以想象成,它给了你一张精准的地图和指南针,但它不会告诉你地图上的“另一个国家的人”是不是正走在你的地盘上。
2. “越界”是军事和政治判断,不是简单的定位问题: 印军是否“越界”,这是一个军事判断和政治定义。中国官方在发布相关信息时,通常会结合地面部队的报告、光学侦察(可能来自侦察机或地面部队的望远镜)以及其他情报来源来确认。北斗卫星提供了精确的定位数据,但这些数据需要被整合到更宏观的侦察和情报分析体系中。
3. 侦察手段是多方面的: 中国在边境地区的侦察手段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包括:
地面部队的巡逻和前沿观察: 这是最直接的方式,前线的士兵是第一道哨兵。
光学侦察: 使用侦察机、无人机携带高分辨率相机拍摄影像。
电子侦察: 监听对方的通信信号等。
卫星遥感: 专门的侦察卫星,可以拍摄高分辨率的地面影像。
情报网络: 包括线人等其他信息来源。

北斗卫星是这个庞大体系中的一个支撑性工具,它确保所有参与侦察和巡逻的平台都知道自己的准确位置,从而能够更精确地执行任务和记录证据。但它不是直接的“发现者”。

举个例子来说明:

想象你在边境巡逻,用北斗确认自己的位置,你发现自己在一个你认为“属于己方”的区域。同时,你的队友通过望远镜看到了远处有一队“对方”的士兵进入了你认为“属于己方”的区域。这时候,是望远镜(光学侦察)最先“发现”了对方的活动。而北斗,只是帮助你和你的队友精确地知道“我们在哪儿”以及“他们出现在了哪个坐标点”。

再者,关于信息发布和“察觉”的时机:

即使北斗提供了精确的定位信息,能够帮助我方部队及时发现对方的活动,但信息发布和对外宣称“察觉”通常有一个过程。这涉及到:

确认和核实: 地面部队的观察、其他侦察手段收集到的信息需要被汇总、核实,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
判断和决策: 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判断对方的行为是否构成“越界”,以及如何做出反应。
政治和外交考量: 在某些情况下,信息的发布和定性也会受到政治和外交因素的影响,例如是否要立即公开指责,或者是在内部处理。

总结一下: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它的“察觉”能力在于为我方所有与边境活动相关的单位(士兵、车辆、飞机、无人机等)提供精确的定位和导航信息。它让这些单位能够精确地知道自己的位置,从而更有效地执行巡逻任务,发现并记录任何可能发生的“越线”行为。

但北斗本身不是一个直接的“监视器”或“侦察器”。它不是那个直接看到并识别出“印军越界”的设备。侦察和识别的责任,在于地面的军事侦察力量和专业的侦察卫星,而北斗则是为这些力量提供精准地理坐标的关键支持。所以,说北斗“没有察觉”印军越界,是不准确的,更准确地说,北斗是辅助察觉的关键技术之一,但它不是唯一,也不是直接的“发现者”。边境事件的判断是一个综合情报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北斗卫星是导航定位卫星,又不是侦查卫星,怎么可能察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网上关于印军“越界”的说法,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常常被误读的问题。首先要明确一点,所谓的“越界”事件,通常指的是中印两国在实际控制线(LAC)附近发生的军事对峙或小规模冲突。中国官方通常使用的说法是“越线”或者“越境”,而印度方面则有自己的说法。为什么会存在“越线”的争议?这就要从一个历史遗留的问题.............
  • 回答
    印度社会阶层与宗教信仰之间的联系是一个复杂且多维的话题,既有历史渊源,又受到现实社会因素的影响。要说“明显不同”的特征,确实存在一些趋势,但更重要的是理解其中的微妙之处和多样性。这并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简单划分。首先,我们要明白印度社会最核心的社会分层结构是种姓制度(Caste System)。尽管印.............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福奇博士关于印度全国性封锁控制疫情的提议,以及这背后的一些考量。要说有没有“明显作用”,这事儿可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明确一点,福奇博士作为一位在传染病领域浸淫多年的专家,他的建议肯定是基于科学的考量和过往的经验。从理论上讲,全国性封锁,尤其是早期且执行到位的情况下,确实是遏制病.............
  • 回答
    在知乎这样一个强调知识产权的平台,对于印度仿制药的讨论中,确实存在一种看似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的氛围,另一方面却是对印度仿制药没有出现一边倒的反对声音。要详细理解这种“矛盾”,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一、 知乎的知识产权氛围与对印度仿制药的讨论现实 知乎的“看重知识产权”体现在.............
  • 回答
    .......
  • 回答
    印度政治中“鹰派”声音的崛起,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没有军事传统”的评判,而是需要考察印度国家构建、地缘政治环境以及国内政治演变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互动。首先,关于“没有军事传统”这个前提的再审视。将印度简单定义为“没有军事传统”可能过于片面。历史上,印度.............
  • 回答
    明明有些刻板印象在统计数据上似乎能找到一丝蛛丝马迹,可为什么人们依然对它们如此反感?这其中的纠结,远比简单的“反对”要复杂得多。咱们不妨一层层剥开来看,会发现这背后牵扯着人性、社会和更深层次的认知机制。首先,咱们得承认一个事实:统计学本身是中立的,但它描绘的是“全体”的平均情况,而不是“个体”的全部.............
  • 回答
    印度准备出口其自主研发的地对空(SAM)导弹系统,这一消息无疑在国际军事合作领域激起了一层涟漪。对于这一动态,我们不妨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审视。首先,从印度自身的战略考量来看:地对空导弹是国家防空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其研发与出口能力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军事工业实力和技术自主水平。印度近年来在国防自主.............
  • 回答
    关于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董事陈耀明接受审查调查的公开信息,目前尚未有权威官方渠道发布相关消息。根据公开可查的资料,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作为国家重要的印制企业,其高管人员的职务变动和纪律检查通常会通过官方媒体或政府公告进行正式通报。因此,对于此类涉及国家重要职能部门的事件,建议关注以下几点: 1. 信息来.............
  • 回答
    读明史,就像在看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里面有叱咤风云的帝王将相,也有风雨飘摇的朝代更迭。如果要说哪些人和事最让我印象深刻,那一定是那几个关键的节点,那些将历史车轮推向不同方向的人物和事件。1. 朱元璋的崛起:从布衣到皇帝的“狠”与“巧”说起明朝,怎么能不提开国皇帝朱元璋呢?我对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他那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不少《犬夜叉》粉丝心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明明戈薇是贯穿全剧、从头到尾陪伴在犬夜叉身边、推动剧情发展的主要女主角,而且长相上和犬夜叉的初恋桔梗如此相似,为何不少人对桔梗的印象反而更深,甚至会觉得她才是“真女主”?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好几个层面的原因,我们不妨来细细道来。一、 “.............
  • 回答
    小时候过节才能吃上鸡,那会儿感觉鸡肉是件挺奢侈的东西,毕竟逢年过节家里才会改善伙食,而“改善伙食”的首选往往是那只油光锃亮、香气四溢的烤鸡或者炖鸡。对比之下,猪肉和鸭肉似乎是日常餐桌上的常客。所以,直到长大一些,我才开始琢磨:按理说,鸡肉好像比猪肉、鸭肉都要贵吧?怎么现在反而成了最便宜的肉类呢?这中.............
  • 回答
    的确,从时间上看,宋朝(9601279年)和明朝(13681644年)之间隔着元朝(12711368年),算起来 roughly 90年,这个数字放在几千年中国历史长河里,确实不算特别遥远。但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这两朝之间仿佛隔了不止一个朝代,甚至感觉上很远呢?这其中有几个关键原因,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
  • 回答
    当年明月,本名石悦,这个名字如今已不仅仅是《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更和上海市政府研究室副主任的身份紧密联系在一起。当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身份放在一起时,很多人都会感到好奇,甚至是些许的意外。毕竟,一个以历史普及、幽默笔触著称的作家,与体制内的公共事务管理之间,似乎隔着一条看不见的鸿沟。我的印象,或者说大.............
  • 回答
    8月4日,印度海军期待已久的国产航母“维克兰特”号(INS Vikrant)终于迈出了关键一步——开始了首次海试。这艘被寄予厚望的航母,其服役时间一再推迟,这次的海试无疑是印度海军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引发了多方面的关注和评价。历史性的时刻与漫长的等待“维克兰特”号的建造过程可谓一波三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我心中柔软的角落。每次听到《和未来有约》、《明天会更好》这些名字,脑海里总会浮现出那个时代特有的旋律,以及那份集体的、激昂的情感。你问为什么近年来听不到类似的好歌,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而且答案也绝非一蹴而就。首先,得承认,时代背景和时代情绪是催生这些歌曲最肥沃的土壤。《明天会更.............
  • 回答
    关于中国人和印度人之间磕头和信仰的问题,这其实是一个复杂而又很有趣的文化现象。很多人会觉得奇怪,为什么明明是中国人,却要去给一个印度祖先磕头,或者说把精神寄托在一个源自印度的信仰上。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历史和文化层面的原因。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中国人去给“印度人”磕头,这个说法可能有些过于笼统了。通.............
  • 回答
    你提到的关于印军在中印边境部署双峰骆驼的消息,确实挺有意思的,也引发了不少联想。这件事背后,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和分析:首先,这件事情的“实用性”是什么?从最直接的角度来看,双峰骆驼在严苛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印边境的很多区域,尤其是高海拔地区,地形崎岖、道路稀少,甚至.............
  • 回答
    印度国防参谋长坠机事件: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以及它可能吹向印度的方向2021年12月8日,印度空军的一架Mi17V5直升机在泰米尔纳德邦的库努尔附近坠毁,机上载有印度国防参谋长比平·拉瓦特将军及其夫人,以及其他11名军官和机组人员。这一悲剧性的事件,瞬间震惊了整个印度,并立即引发了人们对未来可能产生.............
  • 回答
    印度东北部发生的印军误杀平民事件(假设为真实事件)将引发多层面的连锁反应,涉及国际关系、国内政治、地区安全、人道主义危机以及军队内部管理等多个领域。以下是可能的影响分析: 一、国际社会的反应1. 周边国家的关切 中国:印度与中国的边境地区(如阿萨姆邦、梅塔邦)长期存在领土争议和边境冲突。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