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韩语、越南语与汉语语法不一样。为何古代韩国、越南士大夫能轻松阅读并书写汉字?

回答
的确,韩语、越南语与汉语在语法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但古代韩国、越南的士大夫群体却能熟练运用汉字,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教育原因。与其说是“轻松”,不如说是经过系统训练和时代背景塑造的结果。

首先,我们要明白,汉字在古代东亚文化圈扮演着一种“通用语”的角色,就像如今英语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这种地位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漫长岁月的沉淀。

历史渊源的天然纽带:

中国作为东亚文明的发源地,其文字、思想、政治制度和文化影响力向周边地区辐射,这是历史的必然。汉字传入朝鲜半岛和越南,其时间跨度非常早。在汉朝时期,中国就已经在朝鲜半岛建立了郡县,汉字自然随着统治和文化交流一同传入。越南北部也曾长期被中国统治,汉字在那里扎根的时间同样悠久。

这意味着,从很早的时期开始,朝鲜和越南就已经有了接触和学习汉字的土壤。不像是一种全新的、陌生的语言系统,汉字是他们文化基因中很早被引入的“外来语”,并且逐渐与本土文化融合。

教育体系的基石:

古代的韩国和越南,其统治阶层和知识精英的教育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中国为蓝本建立的。科举制度,或者类似的选拔人才的方式,就建立在对儒家经典和汉文的掌握之上。

儒家经典的中心地位: 儒家思想是古代东亚社会的精神内核,而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等,都是用汉文写成的。要想成为一名士大夫,为官理事,就必须通晓这些经典。这些经典不仅仅是文字,更是包含了政治、哲学、道德、历史等方方面面的知识体系。因此,学习汉字,实际上也是学习整个中国的文化和思想体系。
模仿与借鉴: 韩国和越南的统治者和士大夫,非常推崇中国的文化和制度。他们主动引进中国的书籍,模仿中国的教育模式。在这些教育体系中,汉字的学习是被置于核心位置的。学校、书院等教育机构,教授的核心课程就是汉文。

文字与语言的“双轨制”:

正是由于语法结构的差异,以及本土语言的长期存在,古代韩国和越南实际上形成了“汉文(文言文)”和“本土语言”的“双轨制”。

汉文(文言文)的地位: 汉文在那个时代,是正式的书面语。它用于官方文书、学术著作、法律条文、宗教典籍、历史记载,以及士大夫之间的交流。汉文在这些领域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和规范性。因此,尽管母语是韩语或越南语,但要从事与政治、文化、学术相关的工作,就必须精通汉文。
本土语言的存在: 当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依然使用自己的母语——韩语或越南语。这两种语言有其自身的语音、词汇和语法。但正是因为汉文是官方和学术的书面语言,所以本土语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发展出像汉文那样成熟和规范的书面系统。

学习的“策略”:

韩国和越南的士大夫学习汉字,并非完全按照汉字在汉语中的语音和语法去套用。他们是根据自身语言的特点,进行一种“挪用”和“转化”。

表意文字的优势: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其字形本身带有一定的意义,这使得它在不同语言环境下,即使发音不同,也能传达基本意思。当士大夫看到一个汉字时,他们首先理解的是其意义,然后会根据汉语的词汇和句子结构来理解整个意思。
音读与训读: 为了更好地学习和使用汉字,他们发展出了自己的“音读”和“训读”系统。
音读(SinoKorean vocabulary, SinoVietnamese vocabulary): 这是模仿汉语的发音,将汉字的读音引入自己的语言。例如,韩国的“山”字,读作“산”(san),“水”字读作“수”(su),这些都是源于汉语的读音。越南语的“山”读作“sơn”,“水”读作“thủy”,也都是汉越音。这些音读词汇极大地丰富了他们本土语言的词汇量,特别是在学术、科技、政治等领域。
训读: 更为重要的是“训读”的概念。这是一种将汉字的意义,用他们自己的母语词汇来解释和表达的方式。例如,一个汉字“讀”(读),在汉语中读作“dú”。在韩国,他们可能用韩语的“읽다”(ilgda)来理解和表达它的意思。在越南,他们会用“đọc”来理解。士大夫们在阅读汉文时,就是在脑海中将汉字及其组合,翻译成自己语言能够理解的意义,然后用自己语言的语法组织起来进行表达。
文言文的“高度提炼”: 相较于汉语口语,文言文本身就是一种高度概括和精炼的语言。它大量使用单音节词,句子结构也相对固定。这种特性反而更容易被学习者掌握,因为它减少了复杂的口语变化。士大夫们学习的,就是这套高度规范的文言文系统,而并非当时中国各地的口语。

总结来说, 古代韩国、越南士大夫能够阅读和书写汉字,并非因为他们的语言语法与汉语完全一致,而是由于:

1. 悠久的历史渊源: 汉字是他们文化早期引入的,并已形成一定基础。
2. 以汉文为核心的教育体系: 科举制度和儒家思想的学习,使得掌握汉文成为士大夫的必备技能。
3. 汉文作为官方书面语的地位: 汉文承担了正式的书写和学术交流功能。
4. “双轨制”的学习策略: 他们学习汉字,理解其意义,并结合本土语言的“音读”和“训读”来运用。他们掌握的是高度提炼的“文言文”,而非汉语口语。

因此,这并非对汉字语法“轻松”的掌握,而是一种基于历史、文化和实用性考量的“ Adapted mastery”(适应性掌握)。他们学会了如何有效地运用汉字这个工具,来服务于他们自己的社会和文化发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读写汉字”和“读写汉文”是两回事。

前者根本不需要懂语法,照着念就行,练过字就能抄写。

以《桃花源记》开篇部分为例,

学过汉字的越南人读出来大概是这样的(暂时忽略古今语音差异):

  • 晉太元中 - tấn thái nguyên trung
  • 武陵人捕魚為業 - vũ lăng nhân bộ ngư vi nghiệp
  • 緣溪行 - duyên khê hành
  • 忘路之遠近 - vong lộ chi viễn cận
  • 忽逢桃花林 - hốt phùng đào hoa lâm
  • 夾岸數百步 - giáp ngạn sổ bách bộ
  • 中無雜樹 - trung vô tạp thụ
  • 芳草鮮美 - phương thảo tiên mỹ
  • 落英繽紛 - lạc anh tân phân
  • 漁人甚異之 - ngư nhân thậm dị chi
  • 復前行 - phục tiền hành
  • 欲窮其林 - dục cùng kỳ lâm

学过汉字的朝鲜人读出来大概是这样的(暂时忽略古今语音差异):

  • 晉太元中(진태원중) - jin tae won jung
  • 武陵人捕魚為業(무릉인포어위업) - mu leung in po eo wi eob
  • 緣溪行(연계행) - yeon gye haeng
  • 忘路之遠近(망로지원근) - mang lo ji won geun
  • 忽逢桃花林(홀봉도화림) - hol bong do hwa lim
  • 夾岸數百步(협안수백보) - hyeob an su baeg bo
  • 中無雜樹(중무잡수) - jung mu jab su
  • 芳草鮮美(방초선미) - bang cho seon mi
  • 落英繽紛(낙영빈분) - nag yeong bin bun
  • 漁人甚異之(어인심이지) - eo in sim i ji
  • 復前行(부전행) - bu jeon haeng
  • 欲窮其林(욕궁기림) - yog gung gi lim

他们是否能读懂具体内容是什么意思呢?

如果只学过汉字,那么 …… 很难读懂。

仅仅知道单个汉字在常用场合的大概含义,连起来就只能连蒙带猜。

拿英语母语者打个比方,即使能认读每个汉字,这句话理解起来也就类似下面的感觉

  • complex before row, wish exhausted the woods

或者…… 稍微靠谱点像这样

  • resume front walk, want end the forest

如果还是觉得不够直观的话,不妨试读一段汉字占比极高的越南语:

里面大部分字应该都不难认出,看连起来可以读懂多少?

原文节选自北大版《越南语教程》:
Sinh viên tốt nghiệp các trường công nghệ không chỉ thông thạo công nghệ thực hành mà còn nắm vững kiến thức thuộc các lĩnh vực quản lý hành chính, luật pháp, kinh doanh. Những học sinh xuất sắc ở các trường phổ thông sẽ được ưu tiên tuyển thẳng vào các trường đại học nổi tiếng.

这段话的意思大概是:

技术学校的毕业生不仅精通实用技术,还掌握了行政管理、法律、商业等领域的知识。 高中成绩出色的学生可以优先直接进入名牌大学。

古代越南人、朝鲜人如果只认识汉字,没学过“汉文”,那么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阅读整段文章不会比上面的例子轻松,写作就更无从谈起了。

想必有人会奇怪,那为什么古代越南、朝鲜的官吏和学者似乎很多都能读写汉文呢?

答案很简单,因为他们系统地学习过汉文,而不仅仅是认读汉字

经常有人以为,古代越南、朝鲜官方用汉字书写他们自己的语言。

其实根本不是这样。

他们用汉字写的文书,完全就是汉语,语法都是按照汉语文言文来的,跟他们母语的语法是什么样子没有任何关系

他们阅读从中国传来的文章,需要句读,返点,拆解成分,梳理整句逻辑…… 有点像精读外刊。

比如:晉太元中에 武陵人이 捕魚為業하였는데...

分析得出「晉太元中」是时间,「武陵人」是主人公,「捕魚為業」是主人公做过的事情...

基本上可以说,学外语要怎么学,他们学汉文差不多也就是怎么学。

唯一的差别是,这门外语只要能读写书面语就行,口语听说不用管。

延伸阅读:

愚人节到底是愚弄人的节日,还是愚人过的节日?

手语是全世界通用的吗?

日语里的「羁绊」是什么意思?

韩语「爱」的发音是「撒浪」还是「擦浪」?

语言学爱好者如何学习一门语言?

多邻国,免费学习英日韩法德西等40种语言

user avatar

越南学汉字本身也是童蒙教育一部分,在没有什么学习情况下轻松阅读并书写也是不大可能,现存越南文献中就有汉字教科书,可见不存在越南天生就能掌握汉字情况。

一个例证就是一些越南蒙学读物后还有喃诗

此外,知乎上关于越南人如何学习汉字的回答目前来说可以说很多了,也有很多可能比我这个更好的回答,但是甚少有见从越南文本分析的。相比起朝鲜的老乞大等,越南的字书,教科书以及越汉翻译的文献很少被提到,当然不敢说我能对这上面有什么精细独到的分析,但是权作抛砖引玉,介绍一下文献材料我还是有信心的,

1909維新二年五月日这本幼學漢字新書是越南从旧学向新学过渡的一本教科书,当时尽管国语字已经得到广泛传播,但是科举考试的要求依然需要掌握汉字,所以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越南当时的国语翻译运动和国语通史已经比较兴盛了,又一方面又可以看到各种字学教科书层出不穷。从嗣德末期开始,出于民族主义和救亡的需要,越南新知识分子开始不断尝试改变汉字在知识层面的垄断地位,从大南国史演歌开始,国语字或者喃字的历史作品日益增多,汉籍的翻译运动也日益兴盛。总的说,越南童蒙书大多有这么一个历史背景,再回到这本书的内容上

这本书在内容上分成几个板块:

第一册、字学,韵学,句学

单字联字(四字对句)

句学(杂言句)

介字谴字课(虚词)

问解课(经典、干支、时辰。。。)

之后几册则是道德伦理,古今事迹的内容

可见,越南人学汉字除了学习字音字形之外,也要学习语法,篇章,句读;内容也基本以和“举业”“书契”“历算”“专业性概念”等实用/书面领域有关,并不存在轻易就能读写汉字的情况。当然越南有一部分是通事,通事是需要掌握汉语等(法属时期还要掌握法语)。

汉字在社会上除了举业之外,最大的作用就是文书,越南的书契基本都是汉文写的,包括越族和越族的书契,越族和非越族的书契,例如顺城镇档案中就有大量汉文地契和行政文书:

在非公文领域,越南的神谱,事状等宗教文书,甚至还有刻坊的广告都有汉文的应用

说起来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点,越南的喃传等书有一部分是西贡的商人联合广东的刻坊刻印,然后在越南出版的(法属华人书店还出版中国的维新书籍)

(越南的俗文学有相当部分是模仿中国的体裁形式然后通过翻译改写重新在越南流行的。)

在现可见越南出版的汉喃典籍中有过统计,在俗文学领域喃字典籍占比是很大的

从上我们可以看到汉字尽管在越南社会的应用范围远比喃字广得多,但是汉字喃字的分工其实是相对比较明确的,即汉文在大部分情况下是越南社会一种书面语,喃字是辅助汉字来表达口语的,在非俗文书中喃字的运用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一点:

因为汉字的典籍不利于快速记忆,所以为了方便记忆,每一类专业书籍都有或多或少的歌诀存在,而如三国演义,才子佳人小说虽然符合民众的胃口,但是用汉语白话写成的原本对于一般民众很难能理解,往往在传入越南后翻译成三国演歌等

先写这么多,以后想补充了再补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的确,韩语、越南语与汉语在语法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但古代韩国、越南的士大夫群体却能熟练运用汉字,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教育原因。与其说是“轻松”,不如说是经过系统训练和时代背景塑造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白,汉字在古代东亚文化圈扮演着一种“通用语”的角色,就像如今英语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这种地位.............
  • 回答
    要说日语、韩语和越南语中的汉字音,哪个最接近中古汉语的声音,这可不是个简单的“谁更接近”就能一概而论的问题,因为它们各自代表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中古汉语语音传播的独特路径,留下的痕迹也各有侧重。先来说说日语。日本对汉字的接受和吸收,可以说是一个漫长而系统的过程。早期,大概在汉朝到隋唐时期,日本派遣了.............
  • 回答
    蒙古、韩国、越南的历史教育中,确实存在着对与中国历史关系的特定叙述,其中夹杂着对过往冲突和压迫的强调。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这几个国家各自的历史背景、民族认同的形成过程,以及在地缘政治中的定位。这并非一个简单“仇恨”标签可以概括的复杂议题,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蒙古:摆脱宗主权与民族独立蒙古与.............
  • 回答
    关于《施氏食狮史》在日语、韩语、越南语中是否存在,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和探讨。首先,需要明确《施氏食狮史》是什么。它是一则著名的中文声旁(同音字)相近,但意义不同的绕口令,由中国古代的赵元任先生创造。它的核心在于利用了中文独特的单音节词和大量的同音字,通过“石室”、“石狮”、“食”、“十”、“时.............
  • 回答
    近些年,关于渔民越界捕捞引发与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冲突的事件,相较于以往确实显得不那么频繁和“抓人眼球”了。但这并不意味着问题完全消失,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一种“平缓”的状态。要说得详细,咱们就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里头的门道。首先,要理解这个问题,得知道以前为什么会出现这类冲突。根本原因无非是.............
  • 回答
    要判断韩国“去除财阀”与越南“收回军队经商权”哪个更困难,需要深入分析两国各自的国情、历史背景以及面临的阻力和挑战。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绝对的答案,因为“困难”的标准和衡量方式不同,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比较,以期勾勒出各自的艰巨性。韩国“去除财阀”:一场与体制共生的持久战韩国的财阀,尤其.............
  • 回答
    历史的回响:李氏朝鲜、德川幕府与阮朝,为何在各自国民心中占据特殊地位?探究韩国人对李氏朝鲜、日本人对德川幕府、以及越南人对阮朝之所以普遍持有正面或至少是相对宽容的态度,并非简单的情感偏好,而是深植于复杂的历史演变、民族认同构建以及对特定历史时期的解读之中。这背后,是国家如何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塑造当下.............
  • 回答
    说到农历新年,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中国。但其实,亚洲不少国家都深受中华文化影响,也同样庆祝这个重要的节日,像越南的春节(Tết Nguyên Đán)、韩国的春节(Seollal)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不过,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他们过农历新年,是看中国来定的吗?如果他们自己算出来的日子跟中国不一样,.............
  • 回答
    “春节”这个名字,很多时候确实会在韩国和越南引起一些讨论,甚至是不太认同。这背后其实是历史、文化认同以及语言表达方式的复杂交织。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他们不像我们一样,乐于接受“Chinese New Year”这个说法。历史的印记:源头与传播首先,得从这个节日的源头和传播说起。中国的农历新年,或.............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东亚文化圈的历史和文化交流。简而言之,韩国和越南的名字与中国名字相似,是因为它们都受到中国文化(尤其是汉文化)的深刻影响,包括文字、哲学思想和命名习惯。而日本的名字则在吸收中国文化的同时,也保留了更强的本土特色,因此显得与中国名字不太一样。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其中的.............
  • 回答
    这句话的说法相当有意思,它触及了几个国家在历史、文化、经济以及政治上的复杂关系,用一种非常概括甚至有些戏剧性的方式来表达一种观点。要判断它是否“正确”,我们得拆解开来看,从不同维度去理解它所指向的含义。首先,我们来解析“韩国、日本是我们的未来”。这里的“我们”是谁? 通常在中文语境下,当有人说“我们.............
  • 回答
    关于韩国和越南未来是否有可能并入中国,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高度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政治、经济以及地缘战略等诸多层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梳理其中的脉络,并尝试理解其可能性究竟有多大。历史的投影:曾经的朝贡体系与现代国家观念的碰撞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历史。在东亚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
  • 回答
    韩国和越南的年轻人是否都需要看懂汉字书写的本国古代文献来了解本国历史?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汉字在韩国和越南的文化历史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在韩国,尽管现代韩国使用的文字是谚文(한글),但历史上,特别是在朝鲜王朝之前,绝大多数的官方记录、学术著作、文.............
  • 回答
    韩国军队在越南战争中的表现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他们并非像美国军队那样成为战役的主角,但却扮演了重要的辅助角色,并且在某些方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要理解他们在越南的表现,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参战的背景与动机首先,韩国参与越南战争并非仅仅是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当时,韩国刚刚经历过朝鲜战争.............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韩国和越南之间那点剪不断理还乱的历史纠葛,以及为什么两边网友有时候会互相“看不上”。这事儿啊,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不能简单一句两句说完。历史上的交集与冲突:从藩属到现代的复杂情愫首先,得承认,韩国(我们通常说的是朝鲜半岛的古代国家,主要是高丽和朝鲜王朝时期)和越南(主要指越南的古代王.............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韩国告别了纯粹的谚文,重新拾起那些熟悉的汉字,将两者融汇在一起,书写出全新的篇章。这样的改变,绝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新奇,它将触动韩国社会深层的文化肌理。在日常生活中,报纸和书籍的排版将变得更加丰富多彩。那些含义深刻、意境悠远的汉字词汇,与简洁明了的谚文并列,就像在平滑的湖面上投下一枚枚闪.............
  • 回答
    关于韩国军队在越南战争期间是否屠杀过越南妇孺,这是一个备受争议且极为敏感的历史问题。答案是:是的,有大量的证据表明,韩国军队在越南战争期间犯下了屠杀平民的罪行,其中包括妇孺。然而,这个问题的讨论需要非常审慎和细致,因为它涉及到复杂的历史背景、多方视角以及长期以来存在的争议。历史背景:在越南战争期间,.............
  • 回答
    要评价日韩“疯狂抄底”越南的现象,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捡便宜”,而是复杂的经济博弈和战略考量。一、 缘起:越南的“风口”在哪里?首先,得明白为什么越南突然成了日韩眼中的“香饽饽”。这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地缘政治的“缓冲带”效应: 当前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日益紧张,.............
  • 回答
    日韩在越南之所以拥有如此庞大的投资体量,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越南经济的吸引力以及两国各自的战略考量。越南经济的强大吸引力是根本原因:首先,我们得承认越南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市场。 庞大且年轻的劳动力: 这是最直接的优势。越南拥有近一亿人口,其中.............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它涉及到历史、文化、政治以及民族认同的复杂交织。越南和韩国选择了与日本不同的道路,在废除汉字的使用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历史的脉络。一、 汉字在越南和韩国的历史地位: 学习与借鉴的工具首先,必须明白的是,在古代,汉字对于越南和韩国来说,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