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蒙古、韩国、越南的历史教育都强调与中国的历史仇恨?

回答
蒙古、韩国、越南的历史教育中,确实存在着对与中国历史关系的特定叙述,其中夹杂着对过往冲突和压迫的强调。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这几个国家各自的历史背景、民族认同的形成过程,以及在地缘政治中的定位。这并非一个简单“仇恨”标签可以概括的复杂议题,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蒙古:摆脱宗主权与民族独立

蒙古与中国的历史渊源颇深,最直接的联系可以追溯到元朝。虽然元朝是由蒙古人建立,但其后蒙古人又被明朝、清朝统治,特别是清朝,更是将蒙古地区纳入其版图。

清朝的统治与“羁縻”政策: 清朝对蒙古的统治采取了相对“羁縻”的策略,通过分封、设置盟旗制度、宗教扶持等方式来维系其统治。然而,这种统治并非完全平等,蒙古各部在政治、经济上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随着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以及俄国和日本在东北亚的势力扩张,蒙古的独立思潮逐渐涌动。
20世纪初的独立与“外蒙古”的形成: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覆灭。趁此机会,外蒙古宣布独立,并得到了俄国的支持。这段经历,在蒙古的历史叙事中,往往被描绘成摆脱外部压迫,争取民族解放的关键一步。他们会强调在此过程中,中国(无论是清政府还是后来的中华民国)都试图重新控制蒙古,而蒙古人民为了维护独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历史记忆与民族认同: 蒙古国建国后,其历史教育自然会将“争取独立”和“反抗压迫”作为重要的叙事线索,以巩固民族认同和国家主权。与中国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更容易被塑造成一个“被统治者”反抗“统治者”的叙事,从而强化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虽然蒙古人也清楚元朝是他们辉煌的过去,但近代以来中国对蒙古的统治,以及随后的独立过程,在民族国家建构的视角下,被赋予了更重要的教育意义。

韩国:漫长的反抗与“生存之道”

韩国与中国的历史关系,是东亚地区最复杂、最敏感的议题之一。几千年来,朝鲜半岛与中原王朝长期处于朝贡体系之下,既有文化交流,也有政治上的从属关系。

汉四郡与“中华文明圈”的记忆: 韩国历史教育中,对于早期中国(汉朝)在朝鲜半岛设立的“汉四郡”时期,往往会将其视为一个“被侵略”、“被统治”的时期。虽然也有学者认为这是文明交流的开端,但在强调民族独立和主权的历史叙事中,这段历史被赋予了负面色彩,成为反抗外来压力的早期例证。
辽、金、元、明、清的“北方政权”: 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如辽、金、元)以及汉族王朝(明、清)都对朝鲜半岛施加过影响。韩国的历史教育,尤其是强调民族国家主权的情况下,会将这些政权的影响视为对朝鲜半岛主权的挑战,或是不同程度的压迫。例如,元朝对高丽的统治,明朝的“萨尔浒之战”后的军事介入,清朝的“丙子胡乱”,都被视为对朝鲜主权和尊严的损害。
日本侵略时期的“外部援助”与“民族抵抗”: 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19101945),中国也经历了抗日战争。韩国的历史教育会强调在这一时期,朝鲜民族自身的抵抗,同时也可能提及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并将之视为共同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联系。但当涉及“谁是更主要的帮助者”或“谁的民族解放斗争更彻底”时,韩国的叙事会侧重于自身的独立斗争,并且对中国在独立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可能存在不同的解读,有时会强调中国方面的影响力或“干涉”。
朝鲜战争与意识形态的延续: 朝鲜战争(韩国称为“6.25战争”)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与联合国军(主要是美军)作战。这场战争在韩国历史教育中,仍然具有强烈的“抵抗侵略”的叙事,并将中国视为“侵略者”或“帮助侵略者”的一方。虽然现在两国关系有所缓和,但战争的惨痛记忆和意识形态对抗的遗留,在历史叙事中仍有体现。
历史教科书的争论: 韩国的历史教科书经常因如何叙述与中国(以及日本)的关系而引发争论。政治气候、社会情绪都会影响教科书的修订。强调民族“受害者”叙事,以及“反抗精神”,是塑造民族认同的重要手段。

越南:反抗外来统治的漫长斗争

越南的历史,可以被形象地描述为一部“反抗外来统治”的史诗,其中中国(或更广义的“北方的统治者”)是其最主要的“外部力量”。

千年的中华统治: 越南北部地区曾长期处于中国中央王朝的直接统治之下(被称为“北属时期”),长达一千多年。这段时期,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对越南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在越南的历史叙事中,这段时期更常被描绘成一个“被奴役”、“被压迫”的时代,强调越南人民如何抗争,如何维持自身语言、文化,并最终实现独立。
ngoại thuộc(外属)与民族意识: 越南历史教育中,“ngoại thuộc”(外属)是一个核心概念,指的是被外国统治的时期。而中国(或“北朝”)是这段“外属”时期最主要、最长的施加者。因此,越南的历史叙事必然会聚焦于抵抗这些统治,例如赵氏赵氏王朝的独立,李氏王朝的巩固,以及陈朝抗击元朝的战争。
反抗元朝的胜利: 元朝三次大举进攻越南(陈朝),但均被击退。这些胜利在越南历史中被视为民族解放和抵抗外来侵略的辉煌篇章,极大地塑造了越南民族的自豪感和抵抗精神。
近代以来与中国的关系: 进入近代,虽然越南成为了法国的殖民地,但中国经历的动荡也影响着两国关系。在越南独立战争(反法、反美)时期,中国曾是其重要的盟友和援助国。然而,即使在这一时期,两国也存在着历史的隔阂。例如,越中边境战争(1979年)的爆发,再次加剧了越南对中国的不信任,并在历史叙事中留下了新的伤痕。
越南对自身民族独立的强调: 越南历史教育的核心,是对自身民族独立和主权的极端珍视。这源于其长期的被统治经历,以及在东亚地缘政治中的独特位置。因此,在讲述与中国的关系时,自然会更加突出越南人民为了争取和维护独立所付出的努力和斗争,而将中国的统治时期视为“压迫”的象征。

总结来看,这三个国家历史教育中强调与中国的“历史仇恨”或“冲突记忆”,并非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重因素的叠加:

1. 民族国家的建构: 在近现代民族国家的构建过程中,一个清晰的“他者”形象对于凝聚民族认同至关重要。将历史上的冲突和压迫叙述出来,有助于强化“我们”的民族意识,突出“我们”的独特性和独立性。
2. 历史记忆的政治化: 历史并非完全客观的记录,而是可以被选择、被解读的。政治力量会根据当下的需要,对历史记忆进行塑造和传播,以服务于国家利益和政治目标。
3. 地缘政治的影响: 处于中国周边,这三个国家都曾是中国强大的中央王朝或政权的附属或被统治对象。这种地缘政治格局,使得历史上的互动必然伴随着权力关系的不平等,从而在历史叙事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4. 文化与认同的区分: 尽管存在文化上的交流和影响,但这三个国家都努力在历史叙事中强调自身的文化独立性和独特性,区别于“中华文化圈”的主流叙事。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使用的“仇恨”一词,可能过于简单化了复杂的情感和历史认知。更准确地说,是对过往被统治、被压迫经历的强调,以及对民族独立和主权的高度珍视,在历史教育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叙事模式。 这种叙事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这些国家民众对中国历史的认知,并影响着他们看待当前两国关系的方式。

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两国关系也在不断变化,历史叙事也并非一成不变。不同国家内部,对于历史的解读也存在着不同的声音和观点。但从国家层面的历史教育来看,上述的强调是普遍存在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蠢尔蛮荆,大邦为仇

—《诗经.小雅.采芑》

user avatar

蒙古:经济和教育上落后,不用相对中国而言,而是单单说300万蒙古国人相对600万中国的蒙古族同胞而言。若是相对于整个中国,要再加上历史和民族问题,中国自然就得成为为富不仁的仇恨对象。

|所以蒙古视角应该大概是这个样子的:邪恶而古老的满清帝国崩坏之际,在汉族菁英孙大炮的表率之下,东亚地区的各族人民纷纷起来反抗满清的残暴统治,驱逐鞑虏,民族自治。可满清皇帝退位之际的一记诏书,不惜出卖各民族利益讨好当时做大的汉族军阀。孙大炮也欣然接受,违背其当初光复汉地18省,民族自决之誓言,以五族共和之名,刀兵所向之实,破坏了蒙疆藏等地各个民族独立的尝试。后来在苏联的帮助之下,漠北蒙古的部分才能取得一定程度上的民族自决,并至苏联解体之际真正实现了独立自主的蒙古国,300万漠北蒙古人民站起来了。而沦丧在中帝铁蹄治下的600万漠南蒙古同胞,却早已忘本,非但不思谋求民族自治,却常常反过头来嘲笑我们的民族意识与暂时的贫穷落后。同时中帝国依然借其交通之便,从经济上侵略着蒙古国的方方面面,当今国际形势下,虽不能再将我蒙古冠以其殖民地之名,却能使我成其原料产地和伪劣产品倾销地之实,亡我之心不死啊.....|

我知道读到这肯定有人已经忍不了了,只是转换视角感受一下而已,别忙着上纲上线哎,我个人坚决不同意这段话里的任何一个字。

韩国:远的不说,就近的,还阻碍其统一大业了呢。要么将来美国崩一下失去其在东亚的掌控力,要么中国崩一下失去其周边国家的影响力,否则朝鲜别想统一,哪个,在他们看起来,相对来说,可能,稍微,似乎,简单一点?更可况名义上还关系到谁统一谁的问题。

越南:也是远的不说就看近的,去维基安南明属时期,然后点左边其他语言的最下面那个,不懂的用谷歌翻译足矣。骂鞑清的时候怎么说的来着?剃发易服,文字狱,大屠杀等等,把剃发改成续发,然后照搬一边,加上毁其文教,历史,建筑啥的就可以了。然后知乎还好一些,不足为凭,请参照相关话题的百度贴吧里的青年,去推测一下某些越南中二青年什么样的,就ok了。


总之呢,以弱国对强邻,首先就得承受得住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影响和”入侵“,尤其是两个国家历史交融的时候,弱的不得整点仇恨历史加强下民族主义壮壮胆啊......参照俄乌俄波和俄中亚那一圈,除非你能真把他拿捏的服服帖帖的哈你,否则人肯定得在历史教育里掺货。尤其蒙古和越南这种现代经济和文化更弱势一些的,自然就要比韩国这种有底气的强调的更多一些。

有辐射力的大国也就中美俄,美国历史太短,而有历史沉淀的中俄不都得面对这些问题么,正常现象。像英法德那种,大家谁也不虚谁的,反而不会有这些太强调历史矛盾的东西。

user avatar

要都不讲历史仇恨 总不至于让以下桥段成为这三国历史教科书的内容?

蒙古:

被朱棣打得四处乱窜的时候:黄金家族?那是个啥?还是逃命要紧

我大清、民国费拉不堪 但康熙爷 乾隆爷 乃至咸丰慈禧 袁大总统 照样按着你教做人(徐树铮:你?独立?你也配?)

朝鲜/韩国:

朱元璋:我觉得“朝鲜”这个国号给你们这种国家还是太好听了 还是叫“和宁”不错

越南:

讲一讲四次北属(秦、汉、隋唐、明)时期?

问一问东汉-隋唐的交州和大明交趾布政使司是怎么成立的?马伏波(就是告诉越南人:“铜柱折 交趾灭”的那位)是怎么捶死所谓“越南民族英雄”二征夫人(讲个越南人恶心中国人的事情:中国驻胡志明市总领事馆门口那条路叫二征夫人路)的?英国公是怎么爆锤黎氏父子的?

各位 虽然他们都是菜鸡 但人家也是有“民族自豪感”的啊……

user avatar

不宣传仇恨不足以立国。

从民族这三个国家可以说是典型的民族国家,以民族国家立国本来没有问题,问题自古中国就不是一个完全民族国家。蒙古的蒙古族比内蒙的蒙古族少,韩国和越南的民族记忆中与中国摘不开关系。在他们发展程度高于中国的时候,可以宣传说自己走了一条更先进的道路。韩国就一直宣传自朝鲜战争之后已经转变为海洋国家。然而,当中国开始崛起,对于他们来说,立国逻辑出现问题:既然过的没有中国好,为什么不能像历史上一样成为中国的一部分?即然中国也有蒙古族,那么为什么不和中国蒙古族一样成为中国一部分?既然答案只能否定的,那原因一定是中国并不好,中国历史上欺负过我们,所以不能成为中国一部分。

经常有段子讲蒙古要回归中国,了解情况的人都知道以蒙古人仇视中国的态度,回归中国基本不可能。这件事情可以换个角度想,如果蒙古不仇视中国,是不是回归中国真的就是一个可以讨论的方案?甚至当俄罗斯继续衰弱的背景下,回归变为可能?所以蒙古想要继续存在下去,必须仇视中国。

成为中国一部分或者成为中国体系内“外蕃”,无论中国主观上是否想要,对于这三个国家来说,永远都是一个不会被提及但人人都知道的选项。给中国当“外蕃”和给美国当狗是不一样的,美国毕竟万里之外。

从现状来看,这三个国家越穷越反华,蒙古最反华,韩国最轻。中国历史上真实情况什么样子不重要,只要没有别的答案来解释为什么不成为中国的一部分。那么反华就是唯一的选项。这不但是政府行为,也是民众集体意识的选择。

另一个原因也与历史长短有关。蒙古族是这个三个民族中历史最短的一个,然而其民族共同记忆仍然可以追溯道八百年前,这放到欧洲历史并不短。相比于美洲那些十八十九世纪才形成的“民族”,历史不要太长。历史长的民族,其荣誉感不允许其像某些国家一样巴不得全民加入美国。所以,不要期望通过自身发展来“吸引”他们放弃反华的思想。对于畏威而不怀德的人,不要试图用收买解决问题。

user avatar

必须强调仇恨,不强调不行。不强调的话,就会面对老百姓非常质朴的诘问:咱为啥不和旁边合并呢?毕竟:

历史上就是在一起的大家庭。

文化上也是人家的一部分,现在还在盗版人家电视剧呢。还珠格格看累了还有越版呢。

经济上人家更富裕,虽然以前穷过,但现在一个巨大的共同市场,全世界都挤破头要加入。

社会治安上也更好更安全,远的例如国防根本不用提起。

对啊,为啥不加入呢?加入了老百姓没啥损失,甚至打工还不需要签证呢美滋滋。合并到底谁损失?自然是小国的上层官僚啊。市长以下还能存在,省长以上全失业啊。我堂堂蒙古海军不要面子的吗。

如果宣传一下仇恨,就能村长变部长,市长变总统,谁不宣传啊,必须添油加醋往死里宣传。不要觉得人家上层精英们蠢,不存在的,只有坏而已啊。

user avatar

因为只有渲染这种历史仇恨,他们的国家和民族才有存在的合理性。

以越南作为典型例子来说明。

1、越南的核心诉求:我是谁?

在整个东南亚乃至整个世界,越南是受中华文明影响最深的国家,但同时也是撇开中国关系最迫切的国家。

这种“翻脸不认人”是有客观原因的。越南、朝鲜、缅甸、老挝、日本这些周边国家,曾经都是中国封建王朝的藩属国,但是越南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征:

它作为一块王朝领土,被中原王朝实实在在统治过一千年

其他国家只要臣服于中国、定期纳贡即可,自己本身是独立国家,但越南不是。

秦汉至唐朝的一千年,越南中北部一直都在中国版图之内,而唐朝几乎涵盖越南全境。

从宋朝开始,越南才脱离中原控制成为独立国家,但中华文明的千年熏陶延续了下来。越南使用汉字,用筷子,采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几乎是照搬中国。连“越南”这个名字都是源于中国的“南越国”,由清朝嘉庆皇帝册封而来。


也就是说,在越南的两千年古代史里,它始终是中国的附庸国和影子。

自己的文字、文明和历史是通过北方强邻的统治发展起来的。

既然两国的渊源如此之深,那么,在中国快速崛起的背景下,从正常逻辑上讲,越南与中国靠拢才是合乎常理的选择。

然而,从民间舆论、南海争端到现在的越南改革,都在时时刻刻告诉我们一个事实:越南在主动疏远我们,并不是我们的友好国家。

这种反常逻辑的做法,是因为中越历史的相似度给越南带了一个更为根本的难题:越南的民族独立和身份认同。

任何一个政治体要想成立,打造共同体身份都是第一步,因为它是一种基本的合法性前提。没有共同体身份,其他东西都无法找到自己的现实载体。

与东南亚邻居的显著不同,时刻在提醒越南自己就是脱胎于中华文明的,越南人还以此作为自己优于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证据。但完全承认那段历史,越南就谈不上什么“独立”了。

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越南需不需要存在都是个疑问。中国的孕育,让它先天就缺乏这个共同体身份。偏偏中国,从古至今对越南都是全方位的碾压式存在。

北方强邻的这种“吞噬感”,是纠结在越南人,尤其是精英阶层几百年的噩梦,总是让他们陷入无法自拔的精神分裂,使得越南成为对中国心理最矛盾的国家。

中国人无法理解越南这种民族国家的苦恼,是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没有民族的概念,中国是一个文明的概念,“中国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文明”,而且中华文明本来就是古代东亚地区的普世文明。一直是我去同化别人,国家认同感是现成的,不需要我去创造。

如何才能做到既承认中华文明对自己的塑造,又摆脱这种影响来彰显自己“越南人”的独特身份呢?只有华山一条路:

将北方强邻视作敌人,将那种历史影响视作自己不情愿而被强加于自己身上的。

有了这种新的文化共识,一个真正独立的越南才会诞生。这就是越南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

所以,越南的反H历史倾向,是无法避免的。为了建立一个更强大的独立民族的自我认同,切断作为北方强邻附庸国的历史,越南的历史教育必须强调仇恨北方强邻。

2、重构历史,打造民族认同感

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在他的《文明的冲突》当中认为:


“如果没有真正的敌人,就没有真正的朋友,除非我们憎恨非我族类,便不可能爱我族类。”

“对于那些正在寻求认同和冲在创造种族性的人们来说,敌人是必须可少的。”

“我们只有在了解我们不是谁、并常常只有在了解我们反对谁时,才了解我们是谁。”


这就决定了越南的历史观:

越南将两千年的历史看成是中国的侵略史和越南反抗的血泪史。

越南的历史教科书《越南古代史》,前言以这么一句话作为结尾:“越南历史就是一部北中国侵略史。”

乾隆“安南之役”后,越南史学家称:“这是我们民族抗击北方封建集团侵略历史上最后一次伟大决战。”

越南人甚至认为两广地区是他们“丢失”的领土,并且认为如果这两个地方没有丢失,国家就会非常的强盛。这就是越南版本的“划江而治”。

越南的国家历史博物馆,秦朝以来的中国每个朝代都出镜了,但全部主题都是控诉两千多年前的强邻入侵和歌颂本国的反侵略爱国行为。这个博物馆,几乎都是汉字文物,中国人去参观时毫无陌生感,明明是中国给它带来了文明与进步,它却时刻控诉中华帝国伤害了自己。

越南的精神分裂,由此可见一斑。

还有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情。博物馆一共有4个实景雕塑,除了一个是抗击泰国海上入侵之外,另外3个分别是抗击元朝、明朝、清朝。

其中的元越之战在越南历史博物馆被反复提及。因为蒙古军队踏遍欧亚大陆,连北方强邻也未能幸免,只有越南进行了成功的反击,这一段历史令越南人非常自豪。


越南著名的历史英雄人物,几乎都是带领越南人民反抗中原统治的人。


越南的头号民族英雄陈兴道,三次击退蒙元军队;

越南战神和开国太祖李常志,击退宋太宗和宋神宗的两次进攻;

越南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黎利,击退明军;

越南的“巾帼英雄”征侧姐妹,反抗光武帝的统治。


所有这些人,都得到越南人经久不衰的祭奠,他们的名字不断在各种文艺作品中出现,全国遍布这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街道、景点、庙宇,他们的雕像和纪念堂随处可见,甚至还会成为越南货币的头像。


越南家喻户晓的独立宣言,也来源于抵抗北方强邻。

《南国山河》被称作越南历史上第一个独立宣言,那是李常志在抵御宋军时为鼓舞士气的作诗一首:“南国山河南帝居,截然定分在天书;如何送虏来侵犯,汝等行看其败虚!”

《南国山河》被写入越南七年级的语文教科书中,还被谱成曲广泛歌唱。

越南女模黎氏梅,在中国南沙群岛附近打出字幅,写的是《南国山河》诗的前两句。


越南的第二个独立宣言叫《平吴大诰》,击退明军后由越南国君发布:“自赵丁李陈之肇造我国 , 与汉唐宋元而各帝一方。”在越南后世有“千古雄文”的称誉,被收录到越南的初中语文教科书中。

比较有趣的是,这两个宣言都是用汉字所写,采用汉文明的文学手法和儒家思想。有点拿杀父仇人的钱去买车买房的感觉。

越南追求的这种历史叙述是不是一种历史真实、有没有夸大其词,并不重要,这不是一个学术问题和逻辑问题,重要的是它构成了一种政治真实,就是一种共享的历史身份被打造出来了。

说实话,即使一个中国人去看了越南的历史博物馆和历史书,也能强烈地感受到,越南不断以中国作为靶子来确认自身的独立地位,表达着很强的主体意识。

任何一个越南人长期受到这种历史的灌输,都能通过这种对抗北方强邻的传说,获取强大的心理优势和自信满满的民族情怀。

这就决定了越南绝不可能对中国投怀送抱。

蒙古和韩国也是一样的,只不过蒙古与中原的战争更多更大,蒙古更加反华;韩国与中国相对和平,反华稍弱。他们强调与中国的历史仇恨,道理和套路都是一致的。

—END—

欢迎来我的公众号:小炒说,写有深度的历史,评有厚度的时事

user avatar

日本人入侵了那么十来年,我们就把他们恨成那个样子。

蒙古、韩国、越南,都和我们有过灭国之恨。

user avatar

蒙古:你们要记住,我们曾统治过中原,但是几十年后后来被赶出来了,而且是被汉人所建立的明朝赶出来的,所以我们要敌视中国。

韩国:你们要记住,我们曾被汉朝灭过,而且被灭的是统治过我们的中国人……后来又被迫给辽金蒙古和大明当狗,所以我们要敌视中国。

越南:你们要记住,我们曾被中国统治过一千多年,后来虽然独立,但是又被明朝灭了,所以我们要敌视中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