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外蒙古最终独立,西藏却被中国成功守住了?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历史深度和复杂性的问题,涉及到地缘政治、民族主义、国际干预以及中国国内的稳定等诸多因素。简而言之,外蒙古的独立和西藏的“守住”并非简单的偶然,而是各自独特历史进程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线拉长,从清朝末年说起。

外蒙古的独立:从自治到国家

外蒙古的情况,很大程度上是清朝衰落后,地缘政治棋局变化下的产物。

清朝的统治与蒙古:在清朝统治时期,蒙古高原大部分地区是作为内属地存在的,但其自治程度与内地省份不同。蒙古各部保留了自己的社会结构、宗教和部分传统习俗。然而,随着清朝国力衰退,尤其是1860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和俄国势力开始渗透中国。
俄国的推动和蒙古的民族意识: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出于扩张南下的战略考量,开始积极扶持外蒙古的独立倾向。俄国人在外蒙古设立领事馆,进行经济和政治上的渗透,并且鼓励当地的喇嘛阶层和贵族萌生民族自治的念头。与此同时,一些蒙古贵族和知识分子也逐渐产生了建立独立国家的愿望,这与当时亚洲各地兴起的民族主义浪潮相呼应。
辛亥革命的机遇与挑战: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覆灭。这对蒙古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外蒙古的王公们在俄国的支持下,于1911年12月宣布“自治”,并建立了“大蒙古国”。但问题是,当时的北洋政府并不承认。辛亥革命后的中国政局混乱,内忧外患,根本无力有效控制外蒙古。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俄国和中国都无暇顾及外蒙古的独立问题。1919年,趁着俄国十月革命后的混乱,中国北洋政府派遣徐树铮率军进入外蒙古,废除了自治,重新将其纳入中国版图。但这种控制非常短暂。
俄国内战与苏联的出现:紧接着,在俄国内战期间,一些俄国白匪军退入外蒙古,并与当地的蒙古武装发生冲突。此时,苏维埃俄国获得了胜利,并开始对外蒙古施加更直接的影响。1921年,在苏联红军的支持下,蒙古人民革命党领导的武装占领了外蒙古首都库伦(今乌兰巴托),建立了亲苏的政府。
事实上的独立与国际承认:虽然名义上中国政府(无论是北洋政府还是后来的国民政府)一直坚持外蒙古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但事实上的控制权早已旁落。1945年,在雅尔塔会议上,由于苏联的坚持和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之际的需要,同意在战后就外蒙古的独立问题举行公民投票。这次投票在苏联的严密监督下举行,结果是绝大多数人赞成独立。1946年1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正式承认外蒙古独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承认了这一事实。

总结一下外蒙古独立的关键因素:

1. 强大的外部干涉:俄国(后来的苏联)是外蒙古独立最主要的推动者和支持者。
2. 中国中央政府的衰弱:清末和民国初期的中国政府,由于内乱和外患,无力有效控制边疆地区。
3. 蒙古的民族自决意识:在外部力量的推动下,蒙古的民族主义和独立愿望得以显现。
4. 地缘政治的变迁:两次世界大战以及俄国内战,为外蒙古的独立提供了历史机遇。

西藏的“守住”:在夹缝中寻求独立地位

相比之下,西藏的情况更为复杂,而且“守住”二字也需要更 nuanced 的理解。西藏并没有像外蒙古那样经历一个完全独立并获得广泛国际承认的短暂时期,而是长期在中国的中央政府(尽管控制力时强时弱)和外部势力(主要指英国和后来的印度)的博弈中,试图维持一种特殊的地位。

清朝与西藏:清朝时期,中央政府对西藏实行的是一种“宗主国”或“羁縻”式的统治。通过驻藏大臣制度,中央政府在西藏拥有一定的行政和军事影响力,但西藏地方政府(甘丹颇章政权)在宗教、文化和社会事务上享有高度自治。这种关系并非直接的行政管辖,而是基于政治和军事实力以及宗教联系的复杂结合。西藏并非中国的省份,而是“朝贡”体系下具有特殊地位的地区。
英帝国主义的渗透:19世纪末,英帝国从印度向西藏渗透。英国人对西藏的地理位置、资源以及与中国中央政府的关系都非常关注。1888年和1904年,英国先后两次出兵入侵西藏,迫使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商约》等条约,进一步削弱了中国中央政府在西藏的宗主权地位,并在事实上扩大了英国在西藏的影响力。此时,西藏既不完全属于中国,也不完全独立,而是处于英、中两国博弈下的半独立或“缓冲区”状态。
辛亥革命后的西藏: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中央政府的权威更加难以延伸到西藏。西藏地方政府趁机宣布“独立”,与中国中央政府的关系进一步疏远。国民政府虽然口头上坚持西藏是中国的领土,但由于国力不济,加上当时中国大陆内战和抗日战争的重压,也无力对西藏进行实际控制。国民政府曾试图通过政治手段解决西藏问题,但收效甚微。
二战后的特殊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国民政府试图恢复对西藏的控制。1947年,国民政府要求西藏派遣代表参加在南京举行的“国庆大典”,但西藏方面以“政治事务复杂”为由拒绝。而与此同时,随着印度的独立,英国在西藏的影响力逐渐转移到印度。印度独立后,与西藏在文化、宗教上有联系,但也承认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但同时支持西藏保持其高度自治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进入与“和平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收复西藏视为实现国家统一的重要目标。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西藏,对当地的噶厦政府形成了军事压力。此时,西藏地方政府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外部支持(英国已退出,印度虽承认中国主权但对西藏自治有所顾虑),加上其自身的军事和经济实力有限,难以对抗中央政府的力量。
《十七条协议》与“和平解放”:在军事压力和政治谈判下,西藏地方政府于1951年与中央人民政府签订了《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即“十七条协议”)。根据协议,西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中央政府负责外交和国防,同时承诺西藏地方政府的各项职权保持不变,西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现有制度也予以尊重。

总结一下西藏“守住”的关键因素:

1. 特殊的历史地位:西藏在中国中央政府体系中长期处于一种半独立的、受朝贡体系影响的特殊地位,而非直接的行政区划。
2. 外部势力的限制性干预:虽然英帝国主义和后来的印度都试图影响西藏,但其干预的力度和性质与俄国对外蒙古的推动有所不同。英国的目的是维护其在印度的安全和经济利益,并非要扶植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希望西藏成为其影响下的缓冲区。印度则是在承认中国主权的前提下,希望西藏能维持自治,并受其影响。
3. 中国中央政府在关键时期的决定性军事和政治力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拥有了前所未有的稳定和军事力量,能够以雷霆手段解决一直未能解决的边界和主权问题。
4. 西藏内部的复杂性:西藏内部的政治、宗教结构和与外界的联系,使其在面对强大的外部压力时,采取了与外蒙古不同的应对策略。最终通过协议方式回归,并保留了一部分地方自治权。

对比:为什么结果不同?

外部推力与拉力:俄国对蒙古的推力是建立独立国家的强大推力,是基于国家利益的战略考量。而英国对西藏的干预,更多是一种维持地区影响力、防止他国染指的“拉力”,其最终目标并非扶植一个独立国家,而是保持英国的势力范围。
“独立”的定义:外蒙古追求的是主权国家的独立。而西藏在历史上追求的更多是“自治”或“独立于中国控制”的状态,其身份认同和对独立国家的渴望,与外蒙古的领导者有所不同。
时机的把握:外蒙古在清朝覆灭、俄国革命等中国最虚弱的时期迅速抓住了机会。而西藏在国民党政府时期虽然也宣布了独立,但中国内战和抗战使得其独立缺乏稳固的国际法基础,也无法在军事上摆脱中国的潜在压力。而新中国成立后,迅速而坚定地解决了西藏问题。
国际环境:在冷战初期,世界格局的形成和两大阵营的对峙,也间接影响了对西藏问题的处理。当中国中央政府拥有绝对的军事和政治优势时,西方国家,特别是英国和印度,在“保护”西藏方面,已不如从前那样有力,其诉求也更多地转向了维持西藏的自治和文化传统。

所以,外蒙古的独立是强大的外部推动和中国中央政府的衰弱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它经历了一个从自治到主权国家的完整过程。而西藏的“守住”则是在夹缝中,通过复杂的政治博弈和中国中央政府在关键时刻掌握决定性力量而完成的。理解这两个过程的关键,在于区分“独立建国”与“维持特殊自治地位”的不同目标,以及外部势力干预的性质和强度差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根本原因是,西藏没获得足够的外部支持!

蒙古和西藏靠自身是都没有独立实力的,但蒙古找了个好主子,二战后扶持蒙古独立的毛熊成了世界一极,且对蒙古的支持十分坚决;而英国从一开始对藏独的支持就遮遮掩掩,二战后更是因为实力不济开始战略收缩,对藏独的支持直接就断了,面对TG进藏大军,大和尚又能怎样。。。

倒是大和尚跑后,印度表现出了对藏独的足够支持,但一方面在班禅为首的一批爱国宗教人士的配合下,TG已完成对西藏的实控,另一方面62年一战,TG把阿三打的那叫一个催枯拉朽,吓得新德里都筑起了工事准备巷战,真真是把阿三吓到了,之后阿三对西藏断了念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历史深度和复杂性的问题,涉及到地缘政治、民族主义、国际干预以及中国国内的稳定等诸多因素。简而言之,外蒙古的独立和西藏的“守住”并非简单的偶然,而是各自独特历史进程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线拉长,从清朝末年说起。外蒙古的独立:从自治到国家外蒙古的情况,很大程度上.............
  • 回答
    清朝能够最终收服蒙古,而明朝却做不到,这是历史发展中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简单来说,清朝的成功在于它能够 有效地利用蒙古各部之间的矛盾,采取了更加灵活和长期的策略,并且自身也具备了更强的军事和政治实力来推行其政策。 而明朝则在许多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其对蒙古的羁縻政策效果有限。下面我将从几个.............
  • 回答
    儒家思想的传播,如同水流,遇到平坦的土地便能顺畅流淌,遇到高山阻碍则会绕行。朝鲜、日本和越南,这三个地区在历史上与中国文化交流频繁,地理上也相对靠近,为儒家思想的植根提供了温床。然而,蒙古、西藏和新疆为何未能被儒家思想完全覆盖,原因则更为复杂,涉及到地理、历史、文化以及政治等多重因素的交织。首先,我.............
  • 回答
    烈火炼真金:建州女真崛起前夜的静默与蒙古的喧嚣提起明朝初期,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北方草原上,那些骑着战马、弯弓搭箭的蒙古铁骑,他们的每一次出击都足以让中原王朝心惊胆战。相比之下,地处辽东,后来赫赫扬名的建州女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似乎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边陲部族。这并非因为他们天生羸弱,而是历史的车.............
  • 回答
    土木堡之变,也先所率的瓦剌军队人数一直是个谜团,但普遍认为其数量远超明朝方面的估计,也并非蒙古当时生产力所能支撑的“5到6万”这样保守的数字。实际上,瓦剌军队的规模可能在10万以上,甚至更高。这种差异,以及为何明军在土木堡显得如此不堪一击,需要从多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我们得理清关于瓦剌兵力的几个误区.............
  • 回答
    在明朝晚期,一个看似崛起于东北边陲的游牧民族——女真,成为了帝国最严峻的挑战者,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明朝的命运。这使得人们不禁要问:为何是女真,而不是那个在历史上与中原王朝纠缠了千年之久的强大对手——蒙古?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明朝的内外环境、女真自身的崛起以及蒙古的衰落,多方面的因素共.............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特别好,也触及到了很多对宋朝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们心中一个很有意思的困惑。确实,当我们聊起宋朝,尤其是南宋,很多人第一时间脑海里会浮现出“金国”,甚至是“岳飞抗金”的画面。而你说得对,从最终灭亡的角度看,蒙古才是那个终结南宋的国家,而且其军事实力和战略影响力无疑更胜一筹。那为什么我们似乎更.............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原神》中温迪的传说任务,特别是最后派蒙被支走的那一段。这绝对是任务里一个非常触动人心,也让人思考良多的地方。首先,我们要明白温迪是谁。他不仅仅是风神,是蒙德的解放者,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活了无数岁月,经历了无数沧桑的“风”。他的存在本身就承载着时间,承载着自由,也承载着他背负过的责.............
  • 回答
    在“外蒙古”这个概念出现之前,蒙古内部确实存在着“内”与“外”的区分。这并不是一个突然出现的政治划分,而是历史、文化、地理以及民族认同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时间回溯到清朝统治时期,甚至更早。一、 清朝统治下的格局:漠南与漠北清朝崛起并征服蒙古各部后,为了更好地管理这片.............
  • 回答
    清朝时期的科布多,确实曾被划归当时的新疆省管辖,而并非直接由“外蒙古”管辖。这个问题涉及到一个历史时期复杂的行政区划和民族事务管理体系,要理解这一点,需要从清朝的疆域认知、行政制度以及科布多地区的具体情况来分析。首先,要明确一点,清朝对于“外蒙古”的界定和管辖方式,与我们今天理解的“国家”概念是不同.............
  • 回答
    蒙古国,这个夹在俄罗斯和中国两大邻国之间的内陆国,自然拥有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缘政治考量。关于它为什么没有加入北约(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问题,答案并不是简单的一两句话能概括的,而是涉及历史、地缘政治现实、国家战略选择以及与周边大国的关系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蒙古国的历史和它与两大邻国的复杂.............
  • 回答
    关于蒙古为什么会分成“内蒙古”和“外蒙古”,这背后牵扯到一段漫长而复杂的历史变迁,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简单界限。理解这个划分,需要我们穿越回清朝,甚至更早的时代,去看看历史是如何一步步塑造了今天的格局。最初的“蒙古”:一个庞大的整体在近代国家概念出现之前,我们所说的“蒙古”更多是指一个地理概念和一个民.............
  • 回答
    新中国成立后,收回旅大(大连和旅顺)和未能收回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是两个截然不同、历史背景迥异的事件。它们背后涉及的国际政治格局、中国自身的实力以及外蒙古自身的选择,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收回旅大:历史的延续与主权的回归旅顺和大连,这两颗“镶嵌在北方海岸线上的明珠”,在中国近代史上承载了太多屈辱.............
  • 回答
    “台湾自古以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外蒙古”在历史叙述中的不同对待,反映了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对这两个地区主权主张的侧重点、国际承认情况以及地缘政治考量。要详细解释,需要从历史、政治和国际法的角度来分析。一、 台湾的历史叙述与主权主张的形成“台湾自古以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说法的形成,是一个复杂且动.............
  • 回答
    .......
  • 回答
    在知乎这样的开放平台上,关于历史人物、民族起源的讨论常常会因为信息不对称、理解角度不同而产生各种各样的观点,其中不乏一些带有情绪化或片面性的解读。你提到的“内蒙古人是正统黄金家族,外蒙古人是奴隶”的说法,在知乎上确实可能存在,但这种说法是非常不准确、具有误导性,并且可能带有民族主义情绪的。要理解为什.............
  • 回答
    民国时期,外蒙古独立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历史事件,其中涉及到中国主权、民族自决、国际政治等多重因素。对于“民国丢了外蒙古为啥没人骂”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历史背景:外蒙古独立并非“丢”那么简单,而是被国际力量推动和承认的。 沙俄的长期渗透与扶植: 早在清朝末年,沙俄就对.............
  • 回答
    中华民国失去了外蒙古,这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令人心痛的章节。然而,如果我们细究一下,为什么在当时的政治语境下,以及在后来的历史解读中,对“丢失”外蒙古这件事的指责声浪,似乎不如人们想象中那样集中和强烈,甚至可以说相对“平静”,这其中有着相当复杂的原因。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20世纪初.............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假设,一旦外蒙古真的愿意回归我们,那绝对会掀起一场滔天巨浪,影响范围之广、程度之深,恐怕是现在我们任何一个人都难以完全预料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事儿可能带来的方方面面。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显而易见的,就是地理格局的巨大改变。想想看,我们一直以来北部边境线那么漫长,还得.............
  • 回答
    要说清楚为什么很多人把外蒙古看作是俄罗斯的“缓冲区”,这事儿得从历史、地缘政治和国家安全这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讲。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清的,里头牵扯的因素不少,得慢慢捋。首先,我们得把目光放到地理位置上。外蒙古,也就是今天的蒙古国,它南北夹在中俄两个大块头之间。北边紧挨着俄罗斯,南边是中国。你想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