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外蒙古最终独立,西藏却被中国成功守住了?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历史深度和复杂性的问题,涉及到地缘政治、民族主义、国际干预以及中国国内的稳定等诸多因素。简而言之,外蒙古的独立和西藏的“守住”并非简单的偶然,而是各自独特历史进程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线拉长,从清朝末年说起。

外蒙古的独立:从自治到国家

外蒙古的情况,很大程度上是清朝衰落后,地缘政治棋局变化下的产物。

清朝的统治与蒙古:在清朝统治时期,蒙古高原大部分地区是作为内属地存在的,但其自治程度与内地省份不同。蒙古各部保留了自己的社会结构、宗教和部分传统习俗。然而,随着清朝国力衰退,尤其是1860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和俄国势力开始渗透中国。
俄国的推动和蒙古的民族意识: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出于扩张南下的战略考量,开始积极扶持外蒙古的独立倾向。俄国人在外蒙古设立领事馆,进行经济和政治上的渗透,并且鼓励当地的喇嘛阶层和贵族萌生民族自治的念头。与此同时,一些蒙古贵族和知识分子也逐渐产生了建立独立国家的愿望,这与当时亚洲各地兴起的民族主义浪潮相呼应。
辛亥革命的机遇与挑战: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覆灭。这对蒙古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外蒙古的王公们在俄国的支持下,于1911年12月宣布“自治”,并建立了“大蒙古国”。但问题是,当时的北洋政府并不承认。辛亥革命后的中国政局混乱,内忧外患,根本无力有效控制外蒙古。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俄国和中国都无暇顾及外蒙古的独立问题。1919年,趁着俄国十月革命后的混乱,中国北洋政府派遣徐树铮率军进入外蒙古,废除了自治,重新将其纳入中国版图。但这种控制非常短暂。
俄国内战与苏联的出现:紧接着,在俄国内战期间,一些俄国白匪军退入外蒙古,并与当地的蒙古武装发生冲突。此时,苏维埃俄国获得了胜利,并开始对外蒙古施加更直接的影响。1921年,在苏联红军的支持下,蒙古人民革命党领导的武装占领了外蒙古首都库伦(今乌兰巴托),建立了亲苏的政府。
事实上的独立与国际承认:虽然名义上中国政府(无论是北洋政府还是后来的国民政府)一直坚持外蒙古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但事实上的控制权早已旁落。1945年,在雅尔塔会议上,由于苏联的坚持和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之际的需要,同意在战后就外蒙古的独立问题举行公民投票。这次投票在苏联的严密监督下举行,结果是绝大多数人赞成独立。1946年1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正式承认外蒙古独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承认了这一事实。

总结一下外蒙古独立的关键因素:

1. 强大的外部干涉:俄国(后来的苏联)是外蒙古独立最主要的推动者和支持者。
2. 中国中央政府的衰弱:清末和民国初期的中国政府,由于内乱和外患,无力有效控制边疆地区。
3. 蒙古的民族自决意识:在外部力量的推动下,蒙古的民族主义和独立愿望得以显现。
4. 地缘政治的变迁:两次世界大战以及俄国内战,为外蒙古的独立提供了历史机遇。

西藏的“守住”:在夹缝中寻求独立地位

相比之下,西藏的情况更为复杂,而且“守住”二字也需要更 nuanced 的理解。西藏并没有像外蒙古那样经历一个完全独立并获得广泛国际承认的短暂时期,而是长期在中国的中央政府(尽管控制力时强时弱)和外部势力(主要指英国和后来的印度)的博弈中,试图维持一种特殊的地位。

清朝与西藏:清朝时期,中央政府对西藏实行的是一种“宗主国”或“羁縻”式的统治。通过驻藏大臣制度,中央政府在西藏拥有一定的行政和军事影响力,但西藏地方政府(甘丹颇章政权)在宗教、文化和社会事务上享有高度自治。这种关系并非直接的行政管辖,而是基于政治和军事实力以及宗教联系的复杂结合。西藏并非中国的省份,而是“朝贡”体系下具有特殊地位的地区。
英帝国主义的渗透:19世纪末,英帝国从印度向西藏渗透。英国人对西藏的地理位置、资源以及与中国中央政府的关系都非常关注。1888年和1904年,英国先后两次出兵入侵西藏,迫使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商约》等条约,进一步削弱了中国中央政府在西藏的宗主权地位,并在事实上扩大了英国在西藏的影响力。此时,西藏既不完全属于中国,也不完全独立,而是处于英、中两国博弈下的半独立或“缓冲区”状态。
辛亥革命后的西藏: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中央政府的权威更加难以延伸到西藏。西藏地方政府趁机宣布“独立”,与中国中央政府的关系进一步疏远。国民政府虽然口头上坚持西藏是中国的领土,但由于国力不济,加上当时中国大陆内战和抗日战争的重压,也无力对西藏进行实际控制。国民政府曾试图通过政治手段解决西藏问题,但收效甚微。
二战后的特殊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国民政府试图恢复对西藏的控制。1947年,国民政府要求西藏派遣代表参加在南京举行的“国庆大典”,但西藏方面以“政治事务复杂”为由拒绝。而与此同时,随着印度的独立,英国在西藏的影响力逐渐转移到印度。印度独立后,与西藏在文化、宗教上有联系,但也承认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但同时支持西藏保持其高度自治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进入与“和平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收复西藏视为实现国家统一的重要目标。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西藏,对当地的噶厦政府形成了军事压力。此时,西藏地方政府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外部支持(英国已退出,印度虽承认中国主权但对西藏自治有所顾虑),加上其自身的军事和经济实力有限,难以对抗中央政府的力量。
《十七条协议》与“和平解放”:在军事压力和政治谈判下,西藏地方政府于1951年与中央人民政府签订了《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即“十七条协议”)。根据协议,西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中央政府负责外交和国防,同时承诺西藏地方政府的各项职权保持不变,西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现有制度也予以尊重。

总结一下西藏“守住”的关键因素:

1. 特殊的历史地位:西藏在中国中央政府体系中长期处于一种半独立的、受朝贡体系影响的特殊地位,而非直接的行政区划。
2. 外部势力的限制性干预:虽然英帝国主义和后来的印度都试图影响西藏,但其干预的力度和性质与俄国对外蒙古的推动有所不同。英国的目的是维护其在印度的安全和经济利益,并非要扶植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希望西藏成为其影响下的缓冲区。印度则是在承认中国主权的前提下,希望西藏能维持自治,并受其影响。
3. 中国中央政府在关键时期的决定性军事和政治力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拥有了前所未有的稳定和军事力量,能够以雷霆手段解决一直未能解决的边界和主权问题。
4. 西藏内部的复杂性:西藏内部的政治、宗教结构和与外界的联系,使其在面对强大的外部压力时,采取了与外蒙古不同的应对策略。最终通过协议方式回归,并保留了一部分地方自治权。

对比:为什么结果不同?

外部推力与拉力:俄国对蒙古的推力是建立独立国家的强大推力,是基于国家利益的战略考量。而英国对西藏的干预,更多是一种维持地区影响力、防止他国染指的“拉力”,其最终目标并非扶植一个独立国家,而是保持英国的势力范围。
“独立”的定义:外蒙古追求的是主权国家的独立。而西藏在历史上追求的更多是“自治”或“独立于中国控制”的状态,其身份认同和对独立国家的渴望,与外蒙古的领导者有所不同。
时机的把握:外蒙古在清朝覆灭、俄国革命等中国最虚弱的时期迅速抓住了机会。而西藏在国民党政府时期虽然也宣布了独立,但中国内战和抗战使得其独立缺乏稳固的国际法基础,也无法在军事上摆脱中国的潜在压力。而新中国成立后,迅速而坚定地解决了西藏问题。
国际环境:在冷战初期,世界格局的形成和两大阵营的对峙,也间接影响了对西藏问题的处理。当中国中央政府拥有绝对的军事和政治优势时,西方国家,特别是英国和印度,在“保护”西藏方面,已不如从前那样有力,其诉求也更多地转向了维持西藏的自治和文化传统。

所以,外蒙古的独立是强大的外部推动和中国中央政府的衰弱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它经历了一个从自治到主权国家的完整过程。而西藏的“守住”则是在夹缝中,通过复杂的政治博弈和中国中央政府在关键时刻掌握决定性力量而完成的。理解这两个过程的关键,在于区分“独立建国”与“维持特殊自治地位”的不同目标,以及外部势力干预的性质和强度差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根本原因是,西藏没获得足够的外部支持!

蒙古和西藏靠自身是都没有独立实力的,但蒙古找了个好主子,二战后扶持蒙古独立的毛熊成了世界一极,且对蒙古的支持十分坚决;而英国从一开始对藏独的支持就遮遮掩掩,二战后更是因为实力不济开始战略收缩,对藏独的支持直接就断了,面对TG进藏大军,大和尚又能怎样。。。

倒是大和尚跑后,印度表现出了对藏独的足够支持,但一方面在班禅为首的一批爱国宗教人士的配合下,TG已完成对西藏的实控,另一方面62年一战,TG把阿三打的那叫一个催枯拉朽,吓得新德里都筑起了工事准备巷战,真真是把阿三吓到了,之后阿三对西藏断了念想。。。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