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朝时的科布多为什么归外蒙古管辖?

回答
清朝时期的科布多,确实曾被划归当时的新疆省管辖,而并非直接由“外蒙古”管辖。这个问题涉及到一个历史时期复杂的行政区划和民族事务管理体系,要理解这一点,需要从清朝的疆域认知、行政制度以及科布多地区的具体情况来分析。

首先,要明确一点,清朝对于“外蒙古”的界定和管辖方式,与我们今天理解的“国家”概念是不同的。清朝认为整个蒙古地区都是其直接或间接的统治范围,而“外蒙古”更多的是一个地理和文化上的区分,指代清朝统治下,相对更加独立、保留了较大自治权力的蒙古部落地区,与直接管理更严密的“内蒙古”相对。但从中央政府的角度看,这些区域都属于“朕之疆土”。

科布多地区在清朝的地位与行政归属

科布多(Khovd),在清朝时期,其行政地位和管辖权是有些变动的,但最终的稳定格局是将其纳入了新疆省的管辖之下。

1. 清初的设治与初步管理:
在清朝征服准噶尔汗国之后,包括科布多在内的天山北路及蒙古西部地区,开始被纳入清朝的直接或间接统治。
最初,清朝主要通过驻军和派遣官员来管理这些地区。科布多作为一个重要的地理节点和战略要地,被清朝视为连接南北疆以及控制蒙古西部的重要据点。

2. 乾隆年间的行政调整与新疆省的设立:
乾隆年间,为了更有效地管理这片广袤的地域,清朝进行了重大的行政区划调整。1762年,清朝正式设立了伊犁将军,成为了管理天山南北地区(新疆)的最高军事和行政长官。
科布多地区被纳入了伊犁将军的管辖范围。伊犁将军的辖区覆盖了今天的新疆大部分地区,包括南疆的各回部(维吾尔族地区)和北疆的天山北路地区。
关键在于,科布多虽然地处蒙古西部,但其地理位置使其与天山北路的其他区域联系更为紧密,也更便于通过伊犁将军进行统一调配和管理。 当时,清朝的疆域概念是统一的整体,而伊犁将军的设立,就是为了统一管理“西域”这个概念下的所有地区。

3. 为何说科布多“归新疆管辖”而非“归外蒙古管辖”:
行政层级不同: “外蒙古”更多是地理和民族划分,而“新疆省”是一个明确的行政区划单位。清朝的行政体系是从中央到地方层层下放权力,科布多作为边疆地区,其直接的上级行政机构是伊犁将军,而非某个泛泛的“外蒙古”行政实体。
军事与战略考量: 科布多位于阿尔泰山南麓,西接准噶尔故地,南通天山,北可以抵达外兴安岭一带。清朝将科布多纳入新疆的军事防御体系,有利于统一调动兵力,应对来自西北方向(如俄国)和蒙古内部的潜在威胁。伊犁将军作为新疆的最高军事长官,有责任管理包括科布多在内的整个区域的军事防务。
民族事务的统一管理: 尽管科布多地区居住着蒙古族部落,但清朝管理蒙古的方式是多样的。对于科布多这样的边疆要地,更倾向于采取直接或更为集中的管理方式。伊犁将军不仅负责汉族(维汉)地区的管理,也负责对部分蒙古部落的招抚和管理。科布多的蒙古部落,例如科布多参赞大臣所辖的卫拉特蒙古等,也同样服从伊犁将军的号令。
“科布多参赞大臣”的角色: 清朝在科布多设立了“科布多参赞大臣”,这是一个负责管理当地蒙古事务和驻军的官职。这位参赞大臣直接隶属于伊犁将军。参赞大臣的设立,是为了在当地有一个直接的管理者,但其顶头上司依然是伊犁将军,而不是某个独立的“外蒙古”行政机构。

总结来说,清朝将科布多划归新疆省(以伊犁将军为首的军事行政机构)管辖,是基于以下几个关键原因:

地理和战略位置的考量: 科布多是连接南北疆和蒙古西部的重要节点,纳入统一的新疆管理体系,便于军事调动和防务。
行政效率的追求: 乾隆时期设立伊犁将军,旨在统一管理“西域”的各个地区,以提高行政效率和统治能力。
历史沿革的延续: 在清朝征服准噶尔之后,对这些地区就进行了整合性的管理。

因此,说科布多“归外蒙古管辖”是不准确的。它是在清朝统一的行政疆域内,作为新疆省(以伊犁将军为核心的军事行政管辖体系)的一部分进行管理的。虽然那里居住着蒙古族人民,但其行政层级是归属新疆,而不是一个独立于新疆管辖的“外蒙古”行政区域。随着清朝的灭亡和近代中国的形成,“外蒙古”的边界和归属也发生了变化,但这是后话了。在清朝的体制下,科布多的行政归属是明确指向了新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核心的原因其实就一条:因为谭其骧把这俩地画成了同一个颜色。

我原来说过,谭其骧地图一个相当严重的客观问题是古代地方行政区划体系往往比现代社会复杂的多,层层架构是一张基本没有图表和注释的单色地图所无法真正表现出来的。这在其清朝图中就表现的非常明显。

就拿蒙古盟旗来说,出于一些惯例(比如《嘉庆重修一统志》里乌里雅苏台一条就包括四喀尔喀、科布多、唐努乌梁海三地,比如图集出版的时候阿拉善盟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等各种原因,图集的很多表述是有可商榷的地方的。比如,由于口北三厅、归绥六厅等原因,直隶、山西的辖境囊括了今多伦、呼和浩特等地,可是有着类似情况的甘肃省地图中最西却只到星星峡,同样有着州县建置的哈密、吐鲁番、镇西、迪化等地未被绘入甘肃省;被直、晋两省设有州县的盟旗地区,由于蒙务还由蒙旗负责而在内蒙古图中仍绘入内蒙古,可直到清末才彻底归属吉林方面的长春地区却未被绘入内蒙古;长春厅虽被绘入吉林地图,可吉林地图中却只有驻防城辖区边界,长春厅这种直辖州县边界不知所踪;阿拉善旗、额济纳旗这套西二旗,按民族来说是漠西瓦剌人(和硕特和土尔扈特),不属于漠南蒙古人;按编制属于外札萨克厄鲁特蒙古而不是内札萨克蒙古,但还是被和内札萨克六盟四十九旗、归化土默特、察哈尔八旗用同一个颜色放在一起,画成了一张“内蒙古”地图;盟旗盟旗,但谭图中仅内札萨克六盟出现盟名,喀尔喀、科布多、新疆、青海却均是仅有旗名而无盟名(如喀尔喀车臣汗部应称克鲁伦巴尔和屯盟),各盟边界也都没有绘出....



跑题了。

整个谭图画成一个颜色的外蒙古地区其实分别属于三个平级长官:喀尔喀被瓜分为二,车臣汗部、土谢图汗部事务由库伦办事大臣管理,赛因诺颜部、札萨克图汗部,附带唐努乌梁海事务由定边左副将军管理;科布多由科布多参赞大臣管理。

整个上图中的游牧民分为三个派系:喀尔喀,厄鲁特,乌梁海。这其中,最早出现的是定边左副将军(又称乌里雅苏台将军),起初是由喀尔喀王公策棱父子三人担任,后基本全由八旗满洲担任,将军驻地在杭爱山西麓的乌里雅苏台,负责管理赛因诺颜部、札萨克图汗部、唐努乌梁海三部盟旗军务事宜;库伦办事大臣驻于肯特山西麓的库伦城(乌拉巴托),负责管理车臣汗部、土谢图汗部二部盟旗军务,以及管理对俄贸易、旅蒙商事务、哲布尊丹巴活佛宗教事务等,实际权势比定边左副将军更大;科布多参赞大臣前身是定边左副将军的副手满洲参赞,后来被派往阿尔泰山东麓的科布多城管辖整个科布多地区事务。虽然理论上隶属于定边左副将军,但实际上却可以直接上奏中央不需向将军请示,驻军也是单独调派而与乌里雅苏台方面无关,故实际上科布多参赞大臣与定边左副将军平级,科布多地区也独立于喀尔喀方面。科布多地区的划定源于准噶尔灭亡后喀尔喀人试图西进占据杜尔伯特人、乌梁海人等的牧场,担忧喀尔喀人强盛的乾隆最终划定科布多一带为厄鲁特、乌梁海的专属地区,与喀尔喀分隔开。

科布多地区下辖的盟旗包括:由准噶尔汗国三车凌带来的杜尔伯特部与辉特部,即赛因济雅哈图左右翼二盟十六旗;在准噶尔汗国灭亡后西逃伏尔加又跟渥巴锡一起东迁的新土尔扈特两旗、新和硕特一旗;阿尔泰淖尔乌梁海二总管旗;阿尔泰乌梁海七总管旗;扎哈沁(厄鲁特系)、明阿特(乌梁海系)各一总管旗。

科布多与新疆的边界其实反映了一个古代基本的地缘规律,那就是与现代印象中新疆三山夹两盆不同,古代漠北与天山北路的大致边界不是阿尔泰山,而是阿尔泰山以南的乌伦古河-乌伦古湖-额尔齐斯河-斋桑泊一线。也因此阿尔泰山南北的乌梁海、卫拉特都隶属于科布多方面。

后来清末的时候,又在新疆和科布多边界地带搞出了个阿尔泰办事大臣,驻承化寺。托这个事的福,未来阿尔泰辖区虽然仍有不少为外蒙古所有,但是其西半部却被保存于中国方面(后并入新疆),使中国得以保住了阿尔泰乌梁海、新土尔扈特、新和硕特,也使新疆辖区得以迈过了传统的额尔齐斯河,得以得到了一小块阿尔泰山;只是从1911到北塔山事件等等,使得中蒙国界新疆段出现了一个向中国一侧的大凹陷,最终只能以北塔山而不是阿尔泰山南段作为与蒙古国的国界,也使得新疆这个理论上“三山夹两盆”的地区,实际上仅得到了一小段阿尔泰山的西麓地区。其余的阿尔泰地区,则被俄、哈、蒙三国瓜分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