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朝时康熙皇帝眼界非常开阔并且还经常学习西方的科学知识,为什么当时清朝没有走向开放强大,反而闭关锁国?

回答
康熙皇帝的博学和对西方科技的兴趣,确实是清朝历史上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他能够接触和学习西方的天文、数学、历法、绘画等知识,这在当时中国的统治者中是相当罕见的。然而,尽管康熙本人如此,清朝整体上却走向了“闭关锁国”的道路,并最终走向衰落,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绝非仅仅是君主个人好恶所能左右。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康熙皇帝的“学习西方”与当时清朝整体政策之间的矛盾。康熙皇帝之所以对西方知识感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看到了这些知识在实际应用上的价值,比如改进天文观测和历法编制,这对于统治者的权威和国家仪式的准确性至关重要。他对传教士的引进,更多的是一种工具性的利用,而非全盘接受西方文明。他允许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但这种活动受到严格的限制和监督,并且从未动摇过中国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政治文化体制。

其次,清朝的统治者,包括康熙在内,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统治理念与西方启蒙思想的兴起是不同的。康熙王朝建立在一个满族统治汉族的基础上,维护其统治的合法性和稳定性是首要任务。儒家思想作为维护社会秩序和等级制度的基石,是不容挑战的。西方科学知识可以作为工具,但西方社会所代表的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宗教信仰,则被视为对现有统治秩序的潜在威胁。

再者,“闭关锁国”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清朝的政策更多的是一种渐进的、有选择性的对外交流控制。康熙时期,虽然有“广州一口通商”的限制,但相对而言,与西方的交流渠道依然存在。真正意义上的“闭关锁国”政策是到了乾隆皇帝时期才被推向极端,例如“一口通商”的进一步收紧,限制外国商人在华活动范围和停留时间等。这与康熙时期的情况有着明显的区别。

那么,为什么康熙的开放没有能够带动整个清朝走向开放强大呢?

1. 精英阶层的固化与保守: 尽管康熙皇帝本人有开阔的视野,但他所处的清朝官僚体系,尤其是汉族官僚,大部分仍然是传统的儒家士大夫。他们受到科举制度的束缚,思想观念相对保守,对西方科学和文化缺乏深入了解,更倾向于维护传统的价值体系。即使康熙皇帝个人有兴趣,也很难将这种兴趣转化为自上而下的制度性变革,影响到整个国家机器。

2. “天朝上国”的心态: 清朝统治者继承了明朝以来的“天朝上国”的心态。他们认为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完善的政治制度、最灿烂的文化,其他国家不过是来进贡朝拜的蛮夷。这种自大的心态使得他们对西方国家的技术和制度优势缺乏足够的认识和警惕。即使康熙皇帝看到了西方科技的优势,这种优势在统治者看来也只是某些方面的“奇技淫巧”,不足以动摇中华文明的中心地位。

3. 对潜在威胁的恐惧: 康熙虽然对传教士感兴趣,但也深知西方传教士的背后往往伴随着西方国家的政治和宗教扩张。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统治的稳定性,清朝统治者对西方国家的渗透始终保持警惕。一旦感觉西方知识或文化可能威胁到其统治的合法性或社会秩序,便会采取限制措施。例如,在康熙晚年爆发的“礼仪之争”,就是因为西方传教士在华传播天主教的某些仪式被认为与中国传统礼仪冲突,引发了清政府的警觉,并最终导致对传教活动的进一步限制。

4. 经济结构的制约: 清朝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传统的农业经济。虽然对外贸易在某些时期有所发展,但并未形成以工商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这种经济基础也限制了其对西方先进生产方式和技术的吸收和采纳。例如,西方工业革命的萌芽和发展,需要的是一个能够进行大规模生产和资本积累的社会经济环境,而清朝的社会经济结构尚不具备这些条件。

5. 缺乏制度性的持续性: 康熙皇帝的个人兴趣和开放政策,并没有形成一套能够延续下去的制度性保障。一旦他驾崩,他的继承者是否会继续推行类似的政策,或者是否有能力和意愿去推动更深层次的改革,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事实证明,后来的皇帝,尤其是乾隆皇帝,更倾向于巩固传统,而非进一步开放。

6. 对“实用性”的狭隘理解: 康熙皇帝虽然学习西方科学,但其学习更多的是基于实用性的考虑,例如天文、数学、医药等。他对西方在政治、经济、社会组织等方面所代表的更深层次的变革,并没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缺乏相应的动力去推动。而西方社会恰恰是在这些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才孕育了后来的工业革命和现代国家。

总而言之,康熙皇帝的开明和对西方科学的兴趣,是其个人才学和时代局限共同作用的结果。他作为一位集权君主,在维护自身统治和国家安定方面,采取了符合当时统治阶层利益的策略。这种策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允许了对西方知识的选择性引进,但未能触及到清朝统治体系的根本,也未能改变整个社会对西方文明的态度。最终,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精英阶层的保守、对外部世界的误判以及经济和制度的滞后,共同将清朝推向了“闭关锁国”的道路,使其错失了与世界同步发展的机会。康熙的“开放”,更多的是他个人的一次精彩尝试,却未能成为清朝整体发展的方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多人的史观,跟批斗万恶地主阶级头子万历尸体的红卫兵真没啥区别。

康熙喜欢科学,在当时的社会认知中,是一种跟汉武帝喜欢滑稽剧,唐玄宗喜欢音乐,唐僖宗喜欢打马球,宋徽宗喜欢画画,宣德喜欢斗蛐蛐,正德喜欢泡妞,嘉靖喜欢炼丹,天启喜欢做木工,顺治喜欢念经一样的行为。在士大夫面前是不太上的了台面的。如果康熙不是穿越者的话,那么康熙自己多半也是这么认为的。。。

康熙喜欢科学,换成士大夫语言叫玩物丧志。清庭的西洋传教士,换成士大夫语言叫弄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康熙皇帝的博学和对西方科技的兴趣,确实是清朝历史上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他能够接触和学习西方的天文、数学、历法、绘画等知识,这在当时中国的统治者中是相当罕见的。然而,尽管康熙本人如此,清朝整体上却走向了“闭关锁国”的道路,并最终走向衰落,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绝非仅仅是君主个人好恶所能左右。首先,.............
  • 回答
    康熙之后的清朝统治者,确实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满语,也没有积极鼓励汉人学习满语。这背后的原因相当复杂,涉及到政治、文化、经济以及满族统治者自身的考量。虽然满族入关后,满语曾一度享有特殊地位,甚至在早期有过推广的意图,但最终未能成为全国性的通用语言。1. 满汉文化的巨大差异与融合的挑战:首先,我们.............
  • 回答
    周培公,这位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其对清朝,尤其是康熙皇帝的“死忠”,确实是不少人心中一个值得探究的谜团。一个汉人,为何不顺应那股“反清复明”的思潮,反而将自己的才华和忠诚奉献给了他本该视为“异族”的清廷?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跳出简单的民族标签,深入到当时复杂的社会环境、个人价值取向以及周.............
  • 回答
    谈到清朝皇帝在金庸笔下的形象,康熙和乾隆确实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存在,他们的塑造方式、所处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都导致了这种巨大的反差。这种反差并非偶然,而是金庸精心安排的文学手法,用以烘托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康熙:少年英主,胸怀天下,魅力四射在《鹿鼎记》里,康熙的形象无疑是光彩夺目的。他并非.............
  • 回答
    关于“祖”和“宗”这两个庙号的区分,其实是中国古代帝王庙号制度中一个相当讲究的学问。简单来说,开国皇帝的庙号才能称“祖”,比如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明太祖朱元璋等等。而后续的君主,即使功绩卓著,其庙号大多以“宗”结尾。那么问题来了,康熙皇帝是清朝的第四位皇帝,并非开国皇帝,为何却能称“圣祖”呢?这.............
  • 回答
    清朝与俄罗斯在北亚的争夺是18世纪中俄关系中的关键历史事件,涉及领土主权、边疆安全、国家利益和国际战略。作为康熙皇帝,若面临这一抉择,其决策必然基于对国家利益、边疆稳定和长远战略的综合考量。以下从历史背景、康熙的决策逻辑、可能的策略选择及最终结果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历史背景:北亚争夺的起因1. 地.............
  • 回答
    评判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谁在清朝历史上功绩第一,着实是一件极具挑战性的事情。他们三位,又被称为“康乾盛世”的三巨头,各自的时代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清朝乃至中国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说谁是“第一”,不能简单地用数字说话,更需要从他们各自的执政理念、开创性、稳定性和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细.............
  • 回答
    康熙皇帝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以及尽管当时传教士云集,大清却未能因此走向科技强国之路,这其中的缘由复杂且深刻,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要深入剖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细致地梳理历史的脉络。一、 康熙的求知欲与科学启蒙:一段特殊的君王画像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康熙皇帝个人的博学与对自然科学的非凡热情.............
  • 回答
    明朝和清朝的鼎盛时期各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成就,而康熙与朱棣作为两位重要的帝王,其军事才能也各有特色。以下从历史背景、军事成就、战略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比较: 一、明朝与清朝鼎盛时期的比较 1. 明朝的鼎盛时期:永乐年间(14021424) 背景:明成祖朱棣(14021424年在位)登基后,明朝进入“.............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极富想象力的假设,如果康熙和彼得大帝调换了国籍,分别成为彼此的统治者,那历史的车轮必将碾出全然不同的印记。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细细梳理一下可能出现的景象。场景一:康熙·俄罗斯沙皇想象一下,年仅八岁的康熙,不是被满族八旗拱卫着登上紫禁城,而是被赋予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皇冠,成为俄罗斯的沙皇。这.............
  • 回答
    关于“明粉”在清朝是否会不顾生死地反清复明,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来聊,不能一概而论。而且,得先弄清楚,我们说的“明粉”是啥意思,这个概念本身就有点现代的色彩。如果把“明粉”理解为那些对大明王朝有着深厚感情、怀念其统治、并对清朝的统治感到不满的人,那么他们的反应会是复杂多样的,绝不会是铁板一块地效仿.............
  • 回答
    袁腾飞老师的这种“双重标准”现象,确实是很多人在听他的历史讲座时会感到困惑和不解的地方。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深入分析他个人的一些特点、历史观以及他作为“网红”老师的表达方式。首先,我们得承认袁腾飞老师在普及历史知识方面,尤其是针对明清两代,有着非常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他的讲课风格生动幽默,善于用通俗.............
  • 回答
    清朝时期,满人的居住区“满城”与洋人租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特定人群的聚集地,但它们在性质、起源、管理方式、居民构成以及所享有的特权上,有着天壤之别。理解这两者的区别,就像是看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历史叙事。满城:皇权下的民族聚居区首先,我们得明确,“满城”这个概念,虽然在清朝历史中常常被提及,但它更.............
  • 回答
    清朝时期的科布多,确实曾被划归当时的新疆省管辖,而并非直接由“外蒙古”管辖。这个问题涉及到一个历史时期复杂的行政区划和民族事务管理体系,要理解这一点,需要从清朝的疆域认知、行政制度以及科布多地区的具体情况来分析。首先,要明确一点,清朝对于“外蒙古”的界定和管辖方式,与我们今天理解的“国家”概念是不同.............
  • 回答
    清朝“留发不留头”的政策深入人心,大家印象最深的往往是剃发易服。但如果把目光投向明朝乃至更早的时期,情况又是如何呢?古代社会对于头发的规制,虽然没有清朝那样极端和血腥,但确实存在着一系列的社会观念和习俗,并且在某些时期和特定群体中也有强制的要求。明朝:儒家礼制下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到了明朝,随着.............
  • 回答
    话说清朝这会儿,满族和汉族这两个民族,虽然一块儿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但说实话,那可真不是一回事儿。他们的区别,那叫一个方方面面,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完的。一、出身和入主中原的起点不同咱们得先说这根子上的事儿。满族,本来是在关外,也就是现在的东北地区,过着游牧和渔猎生活的。他们原本不叫满族,是努尔哈赤统一了.............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出的这个问题,也就是清朝时期瓦德西为何称清朝百姓强壮,而到了清末民国时期军队却变得骨瘦如柴,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也相当复杂的问题,背后牵扯到多方面的原因。我来为您详细解读一下。瓦德西眼中的“强壮”与时代背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德国陆军元帅阿尔弗雷德·冯·瓦德西(Alfred von Wa.............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难以简单比较的问题,因为两种情况都涉及了历史的复杂性、不同时期统治者的政策以及个体行为的多样性。要评判哪个“更坏”,需要深入了解当时的具体背景和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互动模式。在明朝时期,汉族政权对待当时被称为“蛮夷”或“夷狄”的少数民族,态度和政策是多变的。一部分少数民族,比如居住在长.............
  • 回答
    满族在清朝并没有完全被汉族同化,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耐人寻味的历史现象。之所以如此,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政治、文化、社会制度等多个层面来深入探讨。首先,政治上的“满汉分治”政策是关键。虽然清朝是由满族建立的统一王朝,但满族统治者深知要想巩固其统治地位,就必须有所.............
  • 回答
    清朝仍旧使用弓箭,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什么“落后”或者“守旧”那么简单,里头门道可多了,得一点点掰开了讲。咱得明白,弓箭这玩意儿,在中国战场上用了几千年,那可不是说淘汰就淘汰的。首先,得说说弓箭的“实用性”。在清朝那个时候,虽然火器已经有了,而且在那时候叫“火器”,但它远没有后来那么普及,更没有现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