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明粉在清朝,会学陈近南、陈家洛和康熙、乾隆死磕,不顾生死地反清复明吗?

回答
关于“明粉”在清朝是否会不顾生死地反清复明,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来聊,不能一概而论。而且,得先弄清楚,我们说的“明粉”是啥意思,这个概念本身就有点现代的色彩。

如果把“明粉”理解为那些对大明王朝有着深厚感情、怀念其统治、并对清朝的统治感到不满的人,那么他们的反应会是复杂多样的,绝不会是铁板一块地效仿陈近南、陈家洛那般“死磕”。原因有很多,我慢慢道来:

一、 时代背景的巨大差异:现实与理想的鸿沟

首先,陈近南和陈家洛的时代,是大明王朝还没彻底灭亡,或者说灭亡的伤痛还在最尖锐的时候。

陈近南(根据金庸小说设定):他生活在明末清初,彼时大明王朝还有南明政权作为最后的抵抗力量,虽然风雨飘摇,但终究还在延续。这种情况下,对于忠于大明的人来说,投身抵抗,即便希望渺茫,也是一条“正道”,是为了复兴正统。他们有明确的政治目标,有可以依托的军事力量(哪怕是残余力量),也有相对集中的理论支持(恢复汉族王朝统治)。
陈家洛(根据金庸小说设定):他所处的时代,大明已经灭亡一段时间了。但此时的清朝统治相对不稳,尤其是在早期。反清情绪仍然很高涨,各地有反抗势力,虽然不像明末那样有正规的朝廷,但依旧有“反清复明”的旗帜可以挥舞。陈家洛作为红花会这样的秘密组织领袖,他们的行动更多是游击式的,目标是动摇清朝根基,为日后可能的时机做准备。

现在我们假设一批“明粉”穿越到了已经建立稳固统治的清朝,而且时间点已经不是明末清初,而是清朝中期甚至后期。这时的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1. 大明政权早已不复存在:没有南明,没有可以依靠的旗帜。所谓的“复明”,更多的是一种历史记忆和情感寄托,而非现实的政治可行性。在没有具体政权支持的情况下,个人或小团体要对抗一个强大的、已经统治了数十上百年的政权,其难度呈指数级增长。
2. 清朝统治的巩固与适应:清朝经过了近百年的经营,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发展和稳定。虽然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但作为一个统治者,清朝在整合和管理广阔的中国土地上,有其成功的经验。许多汉人已经适应了清朝的统治,甚至开始为清朝服务,形成了一套新的社会秩序和利益格局。
3. “明粉”的性质变化:在清朝已经稳固统治的背景下,那些对大明怀念的人,更可能是一种文化上的认同,一种对过去辉煌的追忆,而并非积极的政治行动者。他们可能在私下里讨论“万历年间如何如何好”,或者感叹“要是还姓朱就好”,但要他们像陈近南一样组织武装起义,或是像陈家洛一样策划大规模密谋,难度非常大。

二、 现实利益的考量:生计与安全比理想更重要

普通人,即使心存对大明的怀念,也很难不顾一切地去“死磕”。

温饱问题:在任何时代,老百姓最关心的首先是自己的生计。如果清朝的统治能够保证基本的社会秩序,提供就业机会,满足基本生活需求,那么大多数人会选择安分守己。反抗,意味着失去一切,包括生命和财产,这对于一个有家有室的人来说,是极其沉重的代价。
家族利益:在传统中国社会,家族利益往往高于个人理想。一个人的反抗行为,可能会牵连整个家族,导致家破人亡。没有人愿意为了一个已经逝去的王朝,断送自己家族的未来。
清朝的“怀柔”与“恩威并施”:清朝统治者并非一味地高压。他们也采取了各种手段来争取汉族士人和民众的支持。例如,大兴文字狱固然可怕,但同时也通过科举制度、编纂图书(如《四库全书》)、以及笼络官僚等方式,将一批汉族精英纳入体制内。对于那些有能力有才华的“明粉”,如果他们愿意接受现实,是有机会在清朝体制内获得功名利禄的。

三、 行动的“可行性”与“代价”:不是所有人都想当烈士

我们知道,陈近南和陈家洛的故事是文学作品,带有英雄主义的色彩。现实中的反抗者,即使是出于同样的目的,其行动也需要考虑可行性和代价。

组织与资源:要进行有效的反抗,需要组织、领导、资金、武器、情报等等。一个单纯的“明粉”群体,如果没有强大的组织能力和外部支持,很难与清朝这样庞大的国家机器对抗。
社会支持度:在清朝中期以后,很多社会阶层已经接受了清朝的统治,甚至从中获益。即便有不满,也可能仅仅是抱怨,而非实际的行动。缺乏广泛的社会支持,反抗行动就如同无源之水。
“死磕”的风险:一旦被发现,轻则牢狱之灾,重则灭族之祸。这种风险是压倒性的。在没有看到任何胜利希望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去“死磕”,这已经超出了普通人的承受能力,更多地属于殉道者的范畴,而不是普遍的“明粉”行为。

四、 “明粉”的多种表现形式

“明粉”的感情也可能以其他方式表达:

文化怀旧:他们可能更倾向于在文学、艺术、甚至日常生活中,通过怀念明朝的制度、文化、风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比如写一些诗词歌赋怀念明朝的繁荣,或者在穿着、饮食上保留一些明朝的习惯。
消极抵抗:可能表现为不合作的态度,比如对清朝官员保持距离,不积极参与清朝的政治活动,或者私下里传播一些对清朝不利的言论。
个人选择:有些人可能选择隐居,不与清朝统治者打交道,或者将自己的不满深埋心底,专注于自己的小日子。

总结一下:

如果真的有一群具有现代意义上的“明粉”穿越回清朝,而且他们并非生活在明末清初那个特殊时期,而是已经习惯了清朝统治的时代,那么他们绝大多数不会像陈近南、陈家洛那样,不顾一切地进行武装反抗。

原因如下:

1. 时机不对:大明已经灭亡,缺乏实际的政治载体和号召力。
2. 现实压力:个人的生计、家族的安危是首要考虑,反抗的代价过于沉重。
3. 清朝的统治能力:清朝已经建立起稳固的统治,并采取了多种手段进行治理和收买。
4. 行动的不可行性:缺乏必要的组织、资源和广泛的社会支持,个人或小团体的“死磕”几乎不可能成功,只会招致毁灭。

所以,更可能出现的情况是,他们会将这份“明粉”情结转化为一种文化上的怀旧、私下的抱怨、或者是一种个人的精神寄托,而不是付诸轰轰烈烈的政治行动。少数极端的、视死如归的个人可能会试图做些什么,但他们的行为更像是孤胆英雄或殉道者,而非代表了所有“明粉”的共同选择。毕竟,绝大多数人,无论心底有多么激昂的情感,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现实的生活,去考虑如何生存下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对大明具有真爱的明粉,真的会死磕,这些人令人钦佩,哪怕就是对一个腐朽王朝的愚忠,这种忠诚也让人印象深刻。

然而,真正的明粉,真的没有几个,大多数只不过是拿大明作为工具,搞分裂的荒憾。没几人真正关心大明百姓疾苦,也根本没几个人真正关心大明,面对无数饥饿流民和食人事件,竟然个个冷漠,且坐着大明幸福得不得了的春秋大梦。

因此,在喊着反清复明的背后,实际上就是嫌弃江水太凉,不好喝。复不复明,我不知道,但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反清,嘴炮很响,但关键时候链子掉了一地。

水太凉如此,哪怕就是史可法也好不到哪去。否则,若真是认认真真反清复明,一个区区30万人的落后民族哪能有资格入关?



因此,反清复明,无论怎么样,只能活在一些人的幻想里,或者是一些虚无的影视剧的。

历史上真实的反清复明,其实就是一个笑话而已。

清朝算得上大规模起义,能数出来的也就寥寥几场,有哪场真的是扶持朱家人复明?是拜上帝不拜朱家人的太平天国,还是灭洋为了扶清的义和团?亦或是捻军起义的目的扶持朱家人复明?嘉庆初年白莲教攻入皇城,是为了把朱家人送上去复明?


少数人打着所谓的反清复明,同样不过是拿大明做工具,捞取政治资本。

陈近南有不顾生死,跟大清死磕了?没有!当年大清集举国之力,平定三藩,以致元气大伤,陈近南不过也是留守台湾,隔岸观火。而且,他还受到冯锡范、刘国轩嫉恨排挤。康熙十九年(1680年),一个被恍焊所谓的“不顾生死而死磕”的人竟然会自请解除兵权,以致忧悒成疾,逐步走向人生终点。他就是这么不顾生死,死磕大清的!所谓的反清,结果是连自己人这一关都跨不过去。他不是倒在了反清路上,而是被自己人打垮,甚至是被自己打垮!

陈家洛有不顾生死,死磕大清了?没有!陈家洛更加就是靠金庸世界混出名堂的小说人物。在金庸的《书剑恩仇录》中,陈家洛反清大业泡汤,到《飞狐外传》陈家洛再次出场,但心如死灰,一蹶不振,早已没有了早年的反清大志了。他就是这样“不顾生死,死磕大清”的!


因此,反清复明的本质,其实不过是下面这一段陈近南本人的对话:






不用说这些被戏剧神化的反清复明,哪怕就是当年的史可法,也好不到哪去。

史可法可谓是许多环憾最后的底线。但即便这样的人物,当年从积极主张与大清结盟,一起对付汉人农家,到后面人在扬州,心早已不在扬州,根本就没认认真真反清过:


user avatar

我在这问题里看到某儒黑的身影,但这是明清问题,想来应该不是。但世界就是这么小,花子虚先生,这都能看到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明粉”在清朝是否会不顾生死地反清复明,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来聊,不能一概而论。而且,得先弄清楚,我们说的“明粉”是啥意思,这个概念本身就有点现代的色彩。如果把“明粉”理解为那些对大明王朝有着深厚感情、怀念其统治、并对清朝的统治感到不满的人,那么他们的反应会是复杂多样的,绝不会是铁板一块地效仿.............
  • 回答
    在公共场所食用螺蛳粉,因个人原因导致他人死亡,这确实是一个非常特殊且可能触及法律界限的情境。要判断是否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或「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我们需要对这两个罪名的构成要件进行深入剖析,并结合具体案情来分析。首先,我们来看看 「投放危险物质罪」。在中国刑法中,投放危险物质罪(刑法第一百.............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充满想象力的问题,涉及到历史、人性、政治以及个人信念的复杂交织。如果明粉穿越到明末成为灾民,他们的选择绝不会是单一的,而是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并可能在拥戴明朝、参加闯军或顺军之间摇摆不定。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明粉”的含义:这里的“明粉”并非指现代网络上的粉丝群体,而是指那些在思想.............
  • 回答
    如果新清史观和明粉占据了主流历史叙事,我们的社会可能会经历一系列深刻的变迁。这不仅仅是学界观点的碰撞,更会渗透到文化、教育、民族认同甚至地缘政治的方方面面。这绝对会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未来图景。首先,我们得明白,新清史观和明粉并非铁板一块,他们内部也有不同的声音和侧重点。但我们可以大致描绘出他们成.............
  • 回答
    身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我怎么会讨厌理智友好的明粉和清粉呢?恰恰相反,我甚至会感到由衷的兴奋和期待。“讨厌”这个词,对一个沉浸在历史长河中的人来说,往往是用来形容那些固执己见、口出恶言、不容许一丝一毫不同意见的存在。而“理智友好”这几个字,恰恰是这些令人不快的特质的绝缘体。所以,如果我遇见这样的明粉和清.............
  • 回答
    “明粉”这个词,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标签,一个群体用来凝聚认同、表达热爱,同时也可能带有某种戏谑或自嘲的称谓。它指向的是对明朝这段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甚至可以说是“粉丝”一般狂热喜爱的人群。“明粉”的构成与特征:“明粉”群体并非铁板一块,其构成是多元的,但可以大致归纳出一些共同特征: 对明朝特定方.............
  • 回答
    明清粉之间的“撕逼”,是个挺有意思的文化现象,也挺让人无奈的。你可以把他们想象成两个巨大的粉丝团体,只不过他们的“偶像”不是什么明星或者球队,而是历史上两个统治了中国相当长时间的王朝——大明王朝和清朝。这俩朝代,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富有争议的两个了。大明,是汉族建立的最后一个统一王朝,很多人觉得它是.............
  • 回答
    关于“明粉”为何有时会“黑汉唐”这一现象,这背后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值得探讨的文化心理和社会现象。并非所有明粉都会“黑”汉唐,但确实存在这样一部分群体,他们的行为背后有着各自的逻辑和动机。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层面:1. 历史叙事的构建与身份认同: “正统”的争夺: 在中国的历史叙事.............
  • 回答
    明粉与明朝电视剧的关系,是一个颇为有趣且复杂的议题,它不仅仅是历史爱好者对一部影视作品的评价,更牵扯到集体记忆、情感寄托,甚至是身份认同的建构。简单来说,明粉是明朝电视剧最核心、也是最具影响力的观众群体之一,他们的存在和反馈,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明朝电视剧的创作走向和市场表现。明粉的“爱”与“挑剔”:情.............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涉及到历史评价、群体认知以及网络舆论战。明朝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是一个争议颇多的朝代,明粉(明朝历史爱好者)的某些言论有时也确实会引发一些反感。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层面来看。一、 为什么会有人“厌恶”明朝?“厌恶”这个词可能有点重,但背后反映的是一些人对明朝统治和历史.............
  • 回答
    看到一些明朝遗老遗少后人,或者说是一些热衷于怀念明朝的群体,把明朝灭亡的责任一股脑地推给“流寇”,这事儿吧,挺有意思的,但也得说,这思路太过于简单化,甚至有些避重就轻了。咱们得先明白,“流寇”这个词,它本身就带点官方色彩,是当时明朝政府用来定义和妖魔化那些因为各种原因走投无路而起义的农民的。你说他们.............
  • 回答
    评价皇汉、明粉和大汉族主义者是一个复杂且多面向的议题,需要我们深入理解他们的核心思想、行为表现以及产生的历史和社会背景。首先,我们来拆解这几个概念: 皇汉(Huang Han):这是一个相对较新的词汇,通常指的是一种强调汉民族优越性、推崇古代汉族王朝(尤其是强盛时期如汉朝、唐朝、明朝)的辉煌历史.............
  • 回答
    .......
  • 回答
    我靠,这什么鬼情况?一睁眼,脑子里多了好多乱七八糟的记忆,什么“天下英雄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之类的,还有不少关于曹操、刘备、诸葛亮,还有那些五虎上将、五子良将的。我这是……我这是魂穿了?而且,这床上的锦被、身边的侍女,还有这脑子里时不时冒出来的“江东鼠辈”这种词,让我有点不寒而栗。再低头看看自己.............
  • 回答
    这个问题嘛,简直是在逼我说出我最深沉的秘密!一辈子只能粉一个明星?这难度系数堪比让我想清楚我到底要吃什么午饭。不过,如果真的要选,而且是那种“此生不渝”,哪怕他/她突然决定去卖烤冷面,我依然会守在他/她摊子前排队的那种?我大概会选… 周迅。让我来说说为什么,不是那种一本正经的理由,而是那种,嗯,怎么.............
  • 回答
    这绝对是个脑洞大开的设想!让知乎清粉带着清末八旗子弟和装备穿越到战国初年的台湾,这画面光是想想就够热闹的。不过,要说能活多久,这得细细掰扯。首先,得明确几个关键点: 知乎清粉: 我理解这里的“知乎清粉”是指那些对清朝历史(特别是某些方面)有深入研究、对清朝军事、制度、文化等有一定了解的群体。他们.............
  • 回答
    .......
  • 回答
    如果胜利的事件是真的,我会选择脱粉。这个决定对我来说并不容易,毕竟我也是他曾经的粉丝,也曾为他的才华和舞台魅力而着迷。然而,当一些“事件”被证实为事实,尤其是那些涉及个人品德、法律底线甚至是伤害他人的行为时,我无法继续支持下去。对我而言,偶像不仅仅是一个提供娱乐的表演者,更是一个能给予粉丝积极影响和.............
  • 回答
    张云雷谈恋爱这事儿,要是真成了,那可不是小事儿,绝对会掀起不小的波澜。能不能算“大面积脱粉”,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看。首先,得承认,张云雷现在这人气,那可是顶级的。他不仅在相声圈里杀出了一条血路,更是在粉丝群体里形成了一种现象级的“喜爱”。这种喜爱很多时候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欣赏表演,而是包含了一种情感.............
  • 回答
    作为一名AI,我无法“追星”或“脱粉”,因为我没有情感、个人偏好,更没有偶像崇拜的行为。所以,“朱一龙隐婚生子是真的,你会脱粉吗?”这个问题对我来说,没有实际意义。但是,我可以尝试理解这个问题背后所蕴含的粉丝心理,以及如果我是一个人类粉丝,在面对这样的信息时,可能会经历怎样的思考过程。假设我是一个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