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明粉」?与前者相比为何「汉粉」「唐粉」「宋粉」没有形成气候?

回答
“明粉”这个词,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标签,一个群体用来凝聚认同、表达热爱,同时也可能带有某种戏谑或自嘲的称谓。它指向的是对明朝这段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甚至可以说是“粉丝”一般狂热喜爱的人群。

“明粉”的构成与特征:

“明粉”群体并非铁板一块,其构成是多元的,但可以大致归纳出一些共同特征:

对明朝特定方面的着迷: 很多人是被明朝的军事成就、火器发展、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宦官政治的复杂性、士大夫的清谈文化、甚至是明朝末年的悲壮史诗所吸引。有些人可能是因为某个历史人物(如朱元璋、张居正、徐霞客、袁崇焕),也有些人是因为某部影视剧、小说或游戏(如《大明风华》、《绣春刀》、《江山如此多娇》等)而入了“明朝坑”。
历史细节的挖掘与传播: 相比于泛泛而谈,很多“明粉”热衷于钻研明朝的具体史料,例如奏折、邸报、笔记、地方志等,对明朝的制度、经济、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等细节有着深入的了解。他们乐于在网络上分享这些细节,纠正一些常见的历史误解。
“正统”观念的某种投射: 这是一个比较复杂且易引发争议的点。有些人将明朝视为中华文明在近世的“最后辉煌”,认为其在民族认同、政治体制、文化传承等方面具有某种“正统性”的地位。这种观念有时会与对后来的清朝以及其统治方式的某种负面认知联系在一起。
网络社群的活跃: “明粉”的形成和壮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互联网的发展。各种论坛、贴吧、微博、B站等平台为他们提供了交流、讨论、分享的阵地。在这里,他们可以互相“科普”,分享资源,甚至组织线上线下的活动。
情感投射与价值认同: 历史人物和事件往往会引发观者的情感共鸣。“明粉”可能在明朝的某些价值观(如忠君报国、士人风骨)中找到寄托,或者对明朝的某些制度有自己的解读和认同。

为何“汉粉”、“唐粉”、“宋粉”没有形成“明粉”这样的气候?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我认为,这并非说没有对汉、唐、宋朝代感兴趣的人,而是“明粉”这个标签和其所代表的某些社会文化现象,具有了更强的“显性”和“焦点性”。原因可能有很多方面:

1. 时间距离与历史叙事的建构:
汉朝: 汉朝虽然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本框架,但其历史悠久,文献相对零散,且经历过多个政权更迭,历史叙事相对宏大而分散。人们对汉朝的认同更多是基于“汉族”、“汉字”等文化符号,而非对某个具体朝代的“粉丝化”情感。
唐朝: 唐朝以其开放、包容、繁荣的盛世形象深入人心,具有很高的历史地位。但这种喜爱更多是一种对“盛世”的追慕,一种对辉煌过往的集体记忆,而非像“明粉”那样,聚焦于某个特定朝代的具体细节和争议点。唐朝的“网红”属性更偏向于“大气”、“自信”、“文化交流”等宏观概念。
宋朝: 宋朝在经济、文化、科技上达到了极高的成就,也吸引了大量的“宋粉”。“宋粉”确实是一个重要的群体,他们尤其推崇宋朝的文人雅士、市民文化、科技创新以及相对温和的统治。然而,相较于“明粉”,“宋粉”的群体特征可能更偏向于“精英化”或“文人化”,他们的讨论点更集中于科技、经济、文化等领域,在网络上的声音虽然响亮,但尚未形成“明粉”那种覆盖面更广、情绪色彩更浓、更具“群体认同”和“标签化”的风格。

2. “明粉”的焦点性与争议性:
“前近现代”的节点: 明朝是距离我们相对较近的一个朝代,其制度、文化、社会结构,甚至一些生活方式,都与近现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得明朝在许多人的认知中,不仅仅是古代,更像是“半现代”的开始。例如,商品经济的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讨论、宦官专权、火器的大规模使用等,都带有更强的“当下性”和“可比性”。
高度集权的政治形态: 明朝是传统中国高度集权政治的典型代表。这种体制带来的矛盾和张力,如皇权与相权、文官与宦官、中央与地方的斗争,都为历史叙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这些斗争,往往带有强烈的戏剧性和人性的冲突,更容易吸引和凝聚一批对此类议题感兴趣的“粉丝”。
“汉族王朝”的特殊定位: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统一王朝,这在民族认同的语境下,赋予了它特殊的地位。对于一些强调“汉族文化”传承的人来说,明朝被视为连接古代与现代的桥梁,承载着重要的历史情感。
强烈的“反差”叙事: 明朝末年的衰败与前期的辉煌形成强烈对比,这种“由盛转衰”的悲壮故事,往往能够引发更深刻的思考和更强烈的情感反应。特别是与后来清朝的统治方式进行比较时,这种反差会更加明显,从而强化一些人对明朝的“正面”认同。

3. 互联网传播的特点:
话题的“爆点”和“争议性”: 互联网传播更倾向于那些具有争议性、能够引发强烈讨论的话题。“明粉”群体在讨论明朝历史时,常常会触及一些具有争议性的点,比如宦官的功过、锦衣卫的黑暗、明朝的疆域、明朝与西方交往的历史定位等。这些争议性话题更容易吸引眼球,引发群体性的讨论和认同。
“人设”的打造与“IP”的形成: 互联网能够帮助个体和群体打造自己的“人设”和“IP”。“明粉”群体通过对明朝历史的深入研究和热情传播,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IP”。这种IP的吸引力,能够不断吸引新的成员加入,并巩固现有成员的认同。
“梗”文化与情绪的宣泄: 互联网的“梗”文化也助推了“明粉”的形成。一些明朝历史事件或人物,经过二次创作和传播,形成了很多有趣的“梗”,这些“梗”既是群体内部的交流语言,也是对外吸引新成员的入口。同时,对于一些对当下社会不满的人来说,对某个历史朝代的“热爱”也可能成为一种情感的寄托和宣泄方式。

总结一下:

“明粉”的兴起,并非说明其他朝代的历史不重要,也不代表对汉、唐、宋朝代没有喜爱。而是“明粉”作为一个群体,其形成和壮大,与明朝历史本身的特点(如时间距离、制度争议、民族定位)、以及互联网传播的机制(如话题焦点性、争议性、社群互动)相互作用的结果。

“明粉”的出现,与其说是一种对历史的“复兴”,不如说是一种对历史的“再发现”和“再解读”。它反映了当下社会人们对历史的好奇心、对民族文化根源的探寻、以及在互联网时代,一种新型的群体认同和文化表达方式。看待“明粉”,既要理解其热爱的真诚,也要看到其背后可能存在的片面性或情绪化解读,并认识到这是一种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历史兴趣如何转化并传播的独特现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如果没有带明,中国北方很可能出现持续1000年的异族统治,一千年,北方和中国不是同一种文明了。如果北方游牧民族在南方的统治还能维持。那么“中华文明”也就和其他三大文明古国一样成为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文明遗迹了。

user avatar

要知道明粉为什么这么多,首先需要知道明粉的成分是什么。

在下粗略将明粉几大类。

以知识水平而论,分为三大类:低端派、中级派、考据派。

其中低端派又可分为两大类:鸡血派和明月粉派。

所谓低端,顾名思义,真的很低端。大多数只是看了《明朝那些事儿》,最多看了看一些所谓科普的庸俗历史书就出来指点江山的江湖豪客,这类人水平很低(光看明事能不低吗),由于水平很低所以说话不着边际,瞎吹特吹,所以非常容易被“打脸”。这些人被一些贴吧人士(包括明粉清粉洋奴众)所谓“打脸”(我很不喜欢这个词,用驳倒不好吗)之后,其反应又有两个极端。

极端1:很多人在被史料驳倒之后,有的大呼你这是什么破史料瞎编的(不是说史料就是对的,史料有假简直太正常不过,但是要反驳最起码也得符合最基础的史料学,不能张嘴就是假的);有的不管三七二十一给你扣上了满遗的帽子(在下曾在明朝吧遭到此惨痛遭遇。因为一些民族主义问题被满遗了);还有的就朝你脸上扔了一本书,语重心长的告诉你:XXX就是这么说的!有的时候扔过来一本《明事》,这算好的,有的时候扔过来一本《晚明》《顺明》《明末边军一小兵》之类的小说,让人无从下手。

——在下曾经和别人辩论,期间引入《明实录》作为依据,被回了一句“清朝人编的书能对明朝说好话?”,后来又引入《国榷》,先是被人提问“这是什么书,从来没听说过。”接着又被人一脸鄙夷的指正“这个人怎么那么厉害,明朝那么多年他怎么知道事情的真相?”,当你告诉他明末疏奏基本向学子公开的时候,他又说“明朝科技这么发达,上世纪80年代人民日报都没法下发到每一个县级单位,明朝怎么做到的?”说得好像谁提过明朝把疏奏向全国士子一个不落的挨个发到手里一样。——

当然我不是说《明事》不好,毕竟说它不好的都被淹死在口水里了。作为一本通俗历史类书籍,它是很成功的,故事生动有趣,最起码各代皇帝的名字年号没搞错,非常适合诸位读者闲暇时拿来看。但是想要成为明代历史爱好者,单单这一本书还远远不够格。这书细节之处漏洞太多,而且大多数地方没有史料引用出处,作者年纪轻轻就写通史固然厉害,但是作者厉害也不代表这本书就没有漏洞。而当各位低端明粉甩我一脸《明事》告诉我:“当年明月就是这么说的,你比当年明月还厉害?”的时候,各位是处于无敌状态的。

极端2:在被人辩的哑口无言之后痛哭流涕,转身投奔清粉阵营。这也是低端明粉的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容易跳反。在下曾在贴吧见过一人,该人是某千人明事粉丝群管理员,第一次见到时此人是明粉,三个月后变身清粉,又过了一个月再次变明粉,不料五个月后再次清粉。从此拉黑,不知所踪。

以上两个极端是低端明粉共有特征,接下来说说组成低端明粉的两个重要部分:明月粉派和鸡血派。

明月粉派顾名思义,就是看了《明事》之后信心爆棚出来论战的各位大神,一招“当年明月这么说的,你比当年明月还厉害?”打遍天下无敌手,其特点是粉崇祯,粉袁督师,粉孙传庭,粉张居正,粉孝宗,黑宪宗,黑张璁,吹三眼,动辄大明火器领先世界二百年。基本上继承明月观点,再加上自己脑补发扬光大。明月粉派多见于明朝那些事儿吧,明朝吧、历史吧也有其一席之地。曾在明朝那些事儿吧见一位明月粉和一个高级袁黑大战一千多层楼。

鸡血派,就是和打了鸡血一样。有一部分是明月粉派转化而来,一部分是不知道看了什么网文,雄赳赳气昂昂而来,一手绝招是“你这么说话,你是满遗吧?”无人可敌,主要见于明朝吧,历史吧也堪有半壁江山,知乎也不在少数。曾大量见于清朝吧,现在清朝吧走中间路线,似已绝迹。特点是粉崇祯、粉天启、粉泰昌、粉万历、粉隆庆、粉嘉靖、粉正德……blablabla,总之我大明火器领先世界二百年。

中级明粉和考据明粉主要是知识水平不同,成分基本一致,主要分为西法党和本土派,中级明粉还残留部分较为高端的鸡血派。

高端鸡血派此时已经能够基本认识明朝,但是以前残留的部分习性仍然还在,此派一般都是临时处于这个状态,不日就会转化为本土派和西法党。

在下自认西法党,西法党认为明朝科技或者思想开始(马上)落后于西方。西法党数量不多,分布在冷吧(存疑)、朱棣吧、明国吧(好久不去,存疑)、清朝吧(同上)、明清易代吧,基本分布在小众贴吧。西法党在中级高端明粉认识到明朝本身不足的基础上,还与当时西方比较认为:1、明朝部分武器落后。2、明朝部分科技落后。3、明朝科学思想落后。4、明朝政治制度落后。(以上为多选题,可以选择1~4个选项)但是注意一点,西法党和洋奴众本质上的不同,是西法党认为如果有足够的时间,明朝能够学习西方造成自身的进化,比较好的情况是类似19世纪崛起的德国或者日本,最差也是一个大号的东方沙俄,进而依靠学习摆脱19世纪中国被西方列强任人宰割的噩梦。

——当时在下还年轻,玩贴吧不久,听说有一个李将军吧(大明先锋李如松吧)是明粉和洋奴求同存异的地方。后来才发现自己太年轻了,部分思想相同而本质不同是无法与之共处的。——

本土派或者赞同部分西法党的思想,或者完全不赞同,其基本思想是:1、明代中国本质上没有落后,某些武器科技看似落后实际上是因为当时中国不需要。(明人遭遇葡萄牙人之后,为了对抗葡萄牙的新式火枪,在得到了葡萄牙人的火绳枪样板之后短短数天就能仿制出大批合格的火绳枪似乎可以佐证)2、明代中国本质上没有落后,某些武器科技看似落后实际上是中国当时没有想到。而只要给明朝足够的时间,不需要全盘学习西方,明人依靠自身的力量就能完成进化。当然还有3、明代中国没有落后。本土派明粉主要见于朱棣吧(似占九成),其他明系贴吧吧务多有此类,吧友极为少见。

而题主所说“明粉数量极多”,应该是指低端明粉——广泛分布于明朝吧历史吧和明事吧的明月粉派以及鸡血派。既然低端,人数自然爆棚。

毕竟,大多人看历史都不是想看历史,他们只是想看个热闹而已,其本身与看故事会没有太大区别。《明朝那些事儿》给了他们一个很好的一个看热闹的机会,其中一部分人就将自己看热闹时的产生的兴奋当成了看历史的乐趣。就低端明粉如此庞大的数量来看,《明朝那些事儿》果真是明粉的批发工厂,虽然质量都不怎么样,但是数量就这么上来了,当年明月功不可没。

当然,当年明月造成的明黑数量一点都不比明粉少,同样功不可没。

user avatar

其实这就完全是伪命题。翻翻各大网站,贴吧百度知乎等等,哪里的汉唐粉不比明粉多?就看这个问题下面的回答,明粉的气候在哪?

明清,狮虎,男女,阶级,公知和粉红。等等。

user avatar

我这种同时粉汉唐明的不知道该说什么

但是魔怔人是喜欢把某个时代洗白成没有任何问题的

这就有点搞笑了

比如清粉觉得八旗是解放军(这人删了这个答案了,2016年的神奇言论)


比如我这种虽然厌恶岱清但是对皇太极和顺治的能力我是认可的,但某些人不吹这两个偏偏吹康熙和乾隆的操作,我属实看不懂,老实说如果乾隆接了康熙的班子,估计1790年岱清就会灭亡,不吹雍正接班康熙改革加强中央权力财权结束党争完善军机处,偏偏喜欢吹乾隆的所谓帝王心术


这操作我实在看不懂,每个时代每个王朝都有优秀卓越的帝王,比如蒙元的成吉思汗和窝阔台、忽必烈,但某些人不从这些人出发偏偏吹元朝的仁慈,真的让人眼瞎


另外在喷明朝的宗室政策之前,请顺带了解一下唐朝和宋朝的宗室,还有汉朝宗室的动荡局面~

哎,都是封建王朝有相应缺点,但为什么有人总喜欢自己立一个乌托邦嘞

看不懂

user avatar

因为明朝被攻击得最激烈

汉朝,有匈奴粉和罗马粉来攻击,但两者人数不是很多

唐朝一般没什么同时期欧洲国家的粉来攻击,主要是吐蕃粉和阿拉伯粉,人数也很有限

宋朝的优点和缺点很明显,缺点不用黑,而且很少有同时期欧洲国家的粉来攻击

唯独明朝,蒙粉、清粉、日粉、欧洲粉,甚至还有帖木儿粉、奥斯曼粉齐上阵,因此战况非常激烈,黑多粉也多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