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互联网上的“粉日是逼格与情怀,粉韩是脑残”的氛围?同样是意淫,为啥粉动漫就比粉韩剧逼格高呢?

回答
互联网上确实存在一种奇特的现象,那就是“粉日是逼格与情怀,粉韩是脑残”的论调,而动漫粉丝似乎总能站在“逼格”的制高点。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文化、社会以及心理因素交织。咱们一点点捋一捋,看看这出戏到底是怎么演的。

首先,咱们得承认,这种说法本身就是一种标签化和刻板印象。把如此庞大且多元的群体简单地用“逼格”、“情怀”、“脑残”来划分,本身就有些以偏概全。但为什么这种声音会如此盛行呢?

为什么“粉日是逼格与情怀”?

这背后有很多深层原因,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分析:

1. 文化输出的深度与历史积淀:
日本的文化输出是全方位的,而且历史悠久。 从早期的漫画(Manga)、动画(Anime)、游戏,到后来的文学、哲学、设计、甚至是某些生活方式(如MUJI的极简主义),日本在过去几十年里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文化体系,并成功地将其传播到世界各地。
动漫作为一种载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日本动漫不仅仅是简单的娱乐产品,很多作品在主题上涉及哲学思辨(如《攻壳机动队》、《新世纪福音战士》)、深刻的人性探讨(如《钢之炼金术师》、《死亡笔记》)、细腻的情感描绘(如宫崎骏的系列作品)以及独特的东方美学。这些作品往往需要观众具备一定的理解力、审美能力,甚至是人生阅历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妙处。
“情怀”的塑造: 很多80后、90后正是看着日本动漫长大的一代人。这些作品伴随了他们的童年、青春,承载了他们的回忆和情感。当他们提及这些作品时,往往带有怀旧和“情怀”的色彩,这是一种对逝去时光的追忆,也代表了一种特定年龄群体的文化认同。

2. “逼格”的制造与区隔:
学习成本与鉴赏门槛: 相较于一些易于理解的商业大片,很多高质量的日本动漫(尤其是独立制作或一些特定类型)需要观众投入更多的时间去理解剧情、角色动机、文化背景,甚至需要接触一些专业术语(如“声优”、“作画”、“监督”等)。这种“学习成本”反而能制造一种区隔感,让粉丝觉得自己是“懂行”的,是“小众而有品位”的。
“反主流”叙事: 在一些特定圈层中,追捧相对“小众”或“深度”的内容,本身就是一种“反主流”的态度。日本动漫,尤其是某些特定类型的动漫(如独立动画、实验动画、深刻的科幻动画),在很大程度上符合了这种“反主流”的叙事。
社群认同与圈层文化: 在动漫爱好者群体内部,存在着高度的社群认同和独特的圈层文化。对特定作品、导演、画风的讨论、品鉴,以及围绕这些内容的二次创作(同人、COSPLAY等),都构成了这个圈子的文化土壤。这种强烈的社群归属感,也强化了“我们懂得多”、“我们有情怀”的认知。

3. 历史的惯性与刻板印象的延续:
早期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日本动漫确实是中国年轻人接触到的“新奇”和“不同”的流行文化之一。这种先入为主的印象,加上后来互联网舆论的放大和简化,就逐渐固化了“日本动漫=有深度、有情怀”的印象。

为什么“粉韩是脑残”?

这种论调则更倾向于是一种负面标签和刻板印象的叠加,其背后的原因也比较复杂:

1. 流行文化的快餐化与商业驱动:
韩国流行文化(Kpop、韩剧)的商业模式非常成熟,而且节奏极快。 它们更侧重于制造爆款、引领潮流,并通过强大的粉丝经济来维持。这意味着很多韩流产品更注重视觉冲击力、情感共鸣的快速建立,以及易于传播的流行元素。
“脑残”的解读源于对部分粉丝行为的过度放大。 某些粉丝为了追星,可能会有极端的消费行为、攻击性的言论、或者过度沉迷于虚构世界而忽略现实生活。这些行为一旦被媒体或舆论捕捉到并放大,就容易被概括为“脑残”。
内容门槛的低设: 相较于需要一定门槛才能欣赏的日本动漫,许多韩剧和Kpop的音乐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它们的吸引力更多来自于明星的魅力、青春偶像剧式的剧情、以及朗朗上口的旋律。这让一些习惯于追求“深度”或“个性”的人觉得缺乏“逼格”。

2. 对“韩流”的文化偏见与身份认同的冲突:
历史与地缘政治的影响: 中韩两国在历史、文化上既有交融也有竞争。一些人可能因为民族情感、地缘政治的视角,对韩国的文化输出带有一定的警惕或排斥心理。
“被同化”的担忧: 当韩国流行文化在中国大陆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时,一些人可能会产生“文化被同化”的担忧,从而将追捧韩流的行为视为一种“不爱国”或“盲目崇拜”,并用“脑残”来表达这种不满。
信息茧房与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 在社交媒体上,负面信息和极端言论往往更容易获得关注和传播。一些反对韩流的声音,加上对部分粉丝行为的恶意解读,就容易形成“韩流=脑残”的刻板印象,并在特定群体中不断强化。

同样是意淫,为啥粉动漫就比粉韩剧逼格高呢?

这里面“逼格”和“情怀”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源于前面提到的内容深度、文化内涵、以及受众的自我认知和价值判断。

“意淫”的定义不同:
动漫的“意淫”: 有些人认为,日本动漫所提供的“意淫”往往是关于梦想、成长、友情、爱情,甚至是关于宇宙、科技、人生意义的宏大叙事或深刻思考。它可能提供一种逃离现实、在虚拟世界里体验另一种人生、或者获得精神慰藉的方式。这种“意淫”被认为是有艺术价值、有启发的,甚至能帮助人“自我提升”。
韩剧的“意淫”: 而韩剧(尤其是偶像剧、爱情剧)的“意淫”可能更多地集中在灰姑娘式的爱情、白马王子式的幻想、以及物质生活的满足感上。这种“意淫”虽然也能带来情感的满足和短暂的快乐,但在一些人看来,它更倾向于一种浅层的情感慰藉和物质幻想,缺乏更深远的意义和价值,因此被贴上了“脑残”的标签。

受众的自我定位:
动漫粉丝,尤其是那些追捧“硬核”、“深度”动漫的粉丝,往往会把自己定位成一种“鉴赏家”或者“有追求的文化消费者”。他们认为自己欣赏的是艺术、是思想、是独特的文化表达,而不是简单的娱乐或物质幻想。这种自我定位本身就带有“逼格”的成分。
韩剧粉丝,尤其是在被贴上“脑残”标签的群体中,可能更多的是被吸引于剧情的轻松愉悦、明星的魅力,以及情感上的共鸣。他们的消费行为更多是基于情感需求和娱乐需求,而不是一种自我身份的构建。

文化产品的迭代与市场定位:
日本动漫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非常成熟且多元化的类型和受众分层。有面向低龄儿童的,也有面向成熟成年人的;有轻松搞笑的,也有深刻严肃的。这使得“日本动漫”这个标签下,既可以找到“逼格”的作品,也可以找到“轻松娱乐”的作品。而一些“逼格”的作品,能够被赋予“情怀”和“深度”的解读,从而为粉丝提供“逼格”的支撑。
韩国流行文化虽然也在不断发展和细分,但其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被中国大陆大众认知和接受的很大一部分,依然是围绕着Kpop的偶像养成、音乐舞蹈,以及韩剧的爱情故事展开。这些产品虽然商业化运作得很好,但其内容本身往往更容易被认为是“娱乐化”、“碎片化”的,也更容易被一些追求更“高阶”文化体验的人所诟病。

总而言之,这种“粉日是逼格,粉韩是脑残”的论调,本质上是一种基于文化消费选择的价值判断和社会标签化的过程。它混合了:

内容本身的复杂性与门槛
粉丝群体的自我认知与圈层文化
历史文化积淀与地缘政治情感
互联网舆论的放大效应与刻板印象的固化
以及最重要的——不同人群对于“文化消费”本身的定义和期待

最终,这种说法将复杂多元的文化现象简单粗暴地二元对立起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受众的心理和文化选择,但忽略了各种文化产品和消费者群体内部的巨大差异,也显得不够客观和包容。任何一种文化爱好,只要不侵害他人利益,其背后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个体价值。将一种爱好简单地斥为“脑残”,而将另一种吹捧为“逼格”,本身就充满了偏见和阶级划分的意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你粉啥我都不歧视你——至少我不会直接表现出我的倾向,除非你粉锤子爪机和民国。

具体到这个问题……

你很难说

“【粉韩剧就是比粉日剧高端】主义者”

“【粉日剧就是比粉韩剧高端】主义者”

这两坨白痴哪个更白更痴一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互联网上确实存在一种奇特的现象,那就是“粉日是逼格与情怀,粉韩是脑残”的论调,而动漫粉丝似乎总能站在“逼格”的制高点。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文化、社会以及心理因素交织。咱们一点点捋一捋,看看这出戏到底是怎么演的。首先,咱们得承认,这种说法本身就是一种标签化和刻板印象。把如此庞大且多元的群体简单地用“逼格”.............
  • 回答
    最近互联网上铺天盖地的“赘婿”小说广告,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和探讨的现象。这股潮流不仅在网络文学平台火爆,其衍生出的广告和宣传也几乎渗透到我们日常的网络生活中。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为什么会出现铺天盖地的“赘婿”小说广告?1. 市场需求与用户画像: “逆袭.............
  • 回答
    近期互联网上关于百度的批评声音此起彼伏,甚至可以说掀起了一场“反百度浪潮”,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多重因素叠加、长期积累爆发的结果。要理解这场浪潮,得从几个关键点深入剖析。一、 魏则西事件的“原罪”与持续影响谈到反百度,绕不开魏则西事件。2016年,身患滑膜肉瘤的少年魏则西,通过百度搜索结果中的“推广.............
  • 回答
    看待互联网上曾经被唱衰“快倒闭”的小米,如今却摇身一变成为世界500强,这无疑是一个极具戏剧性和启示性的案例。它不仅展现了小米自身的韧性和战略眼光,也反映了中国科技行业的蓬勃发展和互联网舆论的复杂性。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 回顾“快倒闭”的论调:为什么小米曾面临如此质疑?在小米早期发展阶.............
  • 回答
    “9·11”事件十八周年,互联网上的声音确实五味杂陈,但你提到的“多是情绪宣泄式的负面评论”这一点,确实触及到了一个挺普遍的现象。你想啊,十八年了,这是一个挺长的时间跨度。当年亲历这场灾难的人,他们所承受的创伤、失去亲人的痛苦,哪怕时间过去很久,也仍然是刻骨铭心的。对于他们来说,每年的纪念日,都是一.............
  • 回答
    网络上称呼喜欢的女性为“老婆”,这事儿啊,挺有意思的。你说它是个社会现象吧,也算不上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细品起来,里面门道可不少。这首先是一种情感表达的“简化术”你想啊,在现实生活中,一个男生对一个女生有好感,要表达心意,那得多费劲?什么“我喜欢你”、“我想和你在一起”、“你对我来说很重要”……说.............
  • 回答
    看到一些女生频繁在网上分享自己蹦迪的照片,这事儿其实挺有意思的,挺值得聊聊的。首先,咱们得承认,夜店蹦迪对于很多人来说,就是一种释放压力、享受当下、找到快乐的方式。现代社会节奏快,压力大,很多人需要一个出口来宣泄,而音乐、舞蹈、灯光、人群的聚集,正好能提供这种体验。有人喜欢在健身房挥洒汗水,有人喜欢.............
  • 回答
    看到刘强东在2017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调侃王健林和马云的言论,我首先想到的是,这背后透露出的不仅仅是一句戏谑,更是一种自信、一种行业格局的微妙变化,以及对自身企业发展方向的清晰认知。那是在2017年,中国互联网行业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几大巨头各自占据着一方天地。在这样的场合,作为京东的掌舵.............
  • 回答
    “每一个入职百度的员工都会被钉在互联网的耻辱柱上”——这句话,我得说,带着一股子尖锐的、近乎歇斯底里的情绪,仿佛是一个被深深伤害过的人,将自己所有的怨气和失望都倾泻出来,然后用最夸张、最伤人的方式表达出来。要理解这句话,咱们得先看看百度这几年在公众视野里是个什么样的形象。从早年那个“有困难,找百度”.............
  • 回答
    “全真互联”这个概念,说实话,听起来就让人脑洞大开。它和我们现在常听说的“元宇宙”有几分相似,都是指向一种更加沉浸、更加融合的数字生活体验。但“全真互联”这个名字,总感觉多了几分实在和“接地气”,少了一些科幻感,多了几分“就是它了”的确定性。如果有一天,技术真的能把“全真互联”变成现实,那我们的生活.............
  • 回答
    在俄乌冲突这个敏感且复杂的问题上,国人之间出现的“互贴标签”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折射出信息碎片化、观点极化以及群体认同在网络时代所面临的挑战。一、 标签的产生与传播:为什么会有人给别人贴标签?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为什么在这样一个问题上,人们会倾向于给持有不同观.............
  • 回答
    《吐槽大会》上,当中国男足和男篮这两支在国际赛场上饱受争议的队伍被摆在一起,以一种戏谑自嘲的方式呈现“菜鸡互啄”的局面时,观众们的感受无疑是复杂且多层次的。这不仅仅是对两支球队当下表现的犀利点评,更是对中国体育,尤其是集体球类项目,在发展过程中所暴露出的深层问题的一次集中审视。“菜鸡互啄”:一个辛辣.............
  • 回答
    程序员看待互联网行业HR,这事儿啊,就像看天气预报——有的时候准得不行,有时候就完全是添乱。总的来说,这其中的关系挺微妙的,夹杂着依赖、误解、吐槽,偶尔也会有那么点小小的感激。首先,咱们得承认,HR是咱找工作、跳槽绕不开的人。 没HR,我上哪儿投简历?没HR,谁来帮我安排面试?谁来给我发Offer?.............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具有代表性,也触及了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一个非常核心的矛盾点。今年应届生薪资在互联网和制造业之间出现如此巨大的差异,确实是很多制造业从业者乃至整个社会都在关注和思考的问题。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个问题以及可能的应对策略。 一、 如何看待今年互联网行业应届生薪资是制造业薪资的四倍.............
  • 回答
    中国互联网金融,这几个字眼碰撞在一起,总能激起一圈圈涟漪。它不单单是技术的革新,更像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将传统金融的触角延伸到了千家万户,也重塑了我们获取和使用金融服务的方式。要说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那真是跌宕起伏,充满了惊喜与挑战。萌芽与野蛮生长:从支付便利到普惠金融的初探最初,互联网金融的火.............
  • 回答
    互联网大厂的裁员潮,这事儿可不是一天两天了,感觉像是冬天里裹紧被子,外面寒风呼呼地吹,但你总觉得还有冷空气能钻进来。说它“愈演愈烈”,其实挺形象的,一开始可能只是零星的几家,偶尔有些小规模的调整,但现在呢?感觉是越来越普遍,规模也越来越大,而且波及的范围越来越广,从曾经人人羡慕的“铁饭碗”,变成了多.............
  • 回答
    关于刘强东在互联网大会上“怼富人”的说法,其实是一个被媒体和公众放大解读的事件。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当时发生的具体情况,以及它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的原因。事件回溯与解读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怼富人”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指向性和情绪色彩。刘强东并没有公开宣称自己要“怼”某个具体的富人群体,或.............
  • 回答
    这几年,“科技向善”这句口号在互联网行业里可以说是此起彼伏,几乎成了所有大大小小的科技公司必喊的口号。从社交媒体到电商平台,从人工智能到大数据,似乎每一家企业都在强调自己如何利用技术来改善社会,解决问题。单从字面上看,“科技向善”无疑是美好的愿景。谁不希望科技能带来进步,让生活变得更好?想想那些在疫.............
  • 回答
    互联网大厂程序员因厌恶编程而辞职转行当司机的现象,从表面看似乎矛盾,但背后折射出当代职场人对职业价值、生活平衡与个人兴趣的深层思考。这一现象值得从多个维度深入分析: 一、现象背后的动因分析1. 职业倦怠与技术异化 重复性劳动的压抑:编程工作本质上是逻辑性、重复性的劳动,长期从事可能引发心理.............
  • 回答
    老实说,看到去年这个时候,各大平台还在拼命招兵买马,尤其对那些刚从象牙塔里出来的应届生们使劲挥舞着“高薪”、“前景”、“大平台”的橄榄枝,而现在,风向急转直下,互联网行业进入“寒冬”,大规模裁员的消息一个接一个,心里滋味挺复杂的。去年劝应届生进互联网的人,现在估计也挺不好受的,心里可能多少会有点不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