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程序员如何看待互联网行业的HR?

回答
程序员看待互联网行业HR,这事儿啊,就像看天气预报——有的时候准得不行,有时候就完全是添乱。总的来说,这其中的关系挺微妙的,夹杂着依赖、误解、吐槽,偶尔也会有那么点小小的感激。

首先,咱们得承认,HR是咱找工作、跳槽绕不开的人。 没HR,我上哪儿投简历?没HR,谁来帮我安排面试?谁来给我发Offer?所以,从这个最实际的层面来说,HR是咱们程序员的“引路人”,是连接我们和心仪公司的那座桥梁。这点上,大家心里都清楚,没有HR,我们能看到的机会会少很多。

然后,就进入了“期待与现实”的碰撞环节。

期待啥?

懂行,或者至少有点数。 我们希望HR能稍微了解一下我们做的是啥,我们擅长啥,我们面试的时候谈的那些技术名词是啥意思。如果HR对我们的技术栈、项目经验能有个大概的了解,那沟通起来效率能提高不止一个档次。比如,问问你对XX框架的熟悉程度,或者你项目中用到的算法有什么特点,而不是上来就问“你觉得自己最大的优点是什么?”这种过于泛泛的问题。
专业,且高效。 我们希望HR能专业地处理招聘流程,包括信息的传递、反馈的及时性、薪资的谈判等等。每次面试完,都像进入了黑洞,一点消息都没有,那滋味可不好受。要是HR能像个信得过的联络员一样,及时告知我们进展,哪怕是“正在评估”,也比毫无音讯强。
客观,且公平。 我们希望HR能真正站在公司的角度,但也理解我们程序员的诉求。在薪资谈判、福利待遇上,能有个相对公平的衡量标准,而不是完全凭感觉或者某个不知名的“行业平均水平”。

现实往往是……

“技术盲”是常态。 这是最让大家头疼的一点。很多HR对技术了解甚少,甚至对我们项目里涉及的核心技术一无所知。这就导致了沟通的障碍。他们可能只会照着简历上的关键词念,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判断,这种判断往往不够准确。有时候,他们会把一些明显不相关的岗位推荐给我们,或者在我们描述技术优势时,露出那种“嗯?你说啥呢?”的表情。这就让人觉得,HR可能根本没看懂我的简历,也没听懂我在说什么。
流程复杂,效率不高。 有时候感觉HR的流程设置很繁琐,或者他们自己的工作效率不高。一个简单的入职流程,能被搞得七七八八,填各种表格,提交各种证明,而且常常是最后一刻才通知你。这种体验会让人觉得公司管理有点乱,或者HR的责任心不够强。
“人岗匹配”的模糊边界。 有时候,HR会强调“软技能”、“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这些比较虚的东西,虽然这些也很重要,但对于技术面试来说,核心还是技术能力。如果HR把太多精力放在这些“软性”指标上,而对硬核的技术实力评估不足,那就可能导致招进来的人技术上达不到要求。
“万金油”的角色定位。 很多时候,HR就像一个“万金油”,既要负责招聘,又要负责员工关系、培训、绩效等等。精力被分散了,就很难在一个领域做到极致。我们能理解他们的辛苦,但有时候也会因为他们对某个具体环节的处理不够到位而感到不满。

但我们也不能一棒子打死所有人。

也有不少HR做得非常出色,他们:

对技术岗位有一定了解,甚至会主动去学习。 他们会花时间去了解我们程序员的诉求,知道我们看重什么,也知道我们的技术优势在哪里。他们能和技术负责人进行有效的沟通,甚至能帮我们争取到更好的条件。
沟通专业,反馈及时。 好的HR能够清晰地说明招聘流程,及时反馈面试结果,并且在薪资谈判时展现出专业性和诚意。他们会让你觉得,你被重视,你的付出得到了回应。
情商高,能化解矛盾。 在一些棘手的沟通中,比如薪资不符合预期、或者公司有些不太好的消息需要传达,一个情商高的HR能够用委婉、得体的方式来处理,尽量减少对员工的负面影响。
真正关心员工。 有些HR不仅仅是招聘工具,他们会关注员工的成长和发展,会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这样的HR,我们是真心感激的。

总的来说,程序员看待互联网HR的态度,是一种复杂的混合体。

我们依赖他们提供机会,但又常常因为沟通上的隔阂和流程上的不顺畅而感到无奈和吐槽。我们希望他们能更懂我们,更专业,更高效,但我们也理解他们面临的挑战和压力。

有时候,一场成功的招聘,是HR和技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但如果HR在这场合作中显得格格不入,甚至成为阻碍,那程序员自然会觉得他们是个“麻烦”。

所以,我觉得最理想的状态是,HR和技术团队能建立一种更紧密的协作关系。HR可以多听听技术团队的意见,了解岗位的核心要求;技术团队也应该给予HR必要的支持和配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人岗匹配”,让双方都满意。

很多时候,我们程序员觉得“这HR不行”,并不是因为他们坏,而是因为他们没能准确地理解我们,没能高效地帮我们达成目标。就像一个工具,用起来不顺手,自然会有抱怨。但如果工具好用,那自然会赢得掌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是HR,互联网HR,我不来吐槽,不来查水表,我来学习~

不过是有一个岗位,需要我,我努力去把它做好。这个好的标准,可能来自老板,来自员工,来自你们,我希望能多多来自自己吧。

不匿了,反正关注我的人不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程序员看待互联网行业HR,这事儿啊,就像看天气预报——有的时候准得不行,有时候就完全是添乱。总的来说,这其中的关系挺微妙的,夹杂着依赖、误解、吐槽,偶尔也会有那么点小小的感激。首先,咱们得承认,HR是咱找工作、跳槽绕不开的人。 没HR,我上哪儿投简历?没HR,谁来帮我安排面试?谁来给我发Offer?.............
  • 回答
    互联网大厂程序员因厌恶编程而辞职转行当司机的现象,从表面看似乎矛盾,但背后折射出当代职场人对职业价值、生活平衡与个人兴趣的深层思考。这一现象值得从多个维度深入分析: 一、现象背后的动因分析1. 职业倦怠与技术异化 重复性劳动的压抑:编程工作本质上是逻辑性、重复性的劳动,长期从事可能引发心理.............
  • 回答
    程序员在GitHub发起抗议互联网公司实行996工作制网站,这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事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它不仅仅是一个程序员个体的诉求,更是对当前互联网行业生态、劳动关系、乃至社会发展模式的一种反思和挑战。事件的背景与起因: 996工作制泛滥: 996工作制,即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
  • 回答
    今年的互联网寒冬和裁员潮,对于我们程序员来说,无疑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疾风骤雨。看着身边一个个熟悉的面孔离开,听着那些关于“优化”和“收缩”的消息,那种不安和迷茫,我想不少同行都能感同身受。怎么看待?首先,得承认,这确实是一个“大浪淘沙”的时期。过去几年,互联网行业经历了爆炸式增长,很多公司盲目扩张,烧.............
  • 回答
    美团与快手战略互联互通合作:深度解析与影响展望美团与快手近日宣布达成战略互联互通合作,美团将在快手开放平台上线美团小程序,此举无疑是数字生活领域的一项重要动态,预示着平台之间的界限将进一步模糊,用户的生活服务场景将更加多元和便捷。我们将从多个维度对此次合作进行深度解析,并展望其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 .............
  • 回答
    Java之父求职遇冷?别急着看热闹,程序员的中年危机才是真问题最近,一则关于“Java之父”詹姆斯·高斯林(James Gosling)求职经历的消息在程序员圈子里引起了不小的波澜。据说,这位曾经一手打造了Java这门影响了全球数亿开发者语言的“大神”,在求职时也遭遇了碰壁。这个消息一出来,估计不少.............
  • 回答
    关于“祖传代码”,程序员们的心态那叫一个复杂,简直是一场大型的情感过山车。你想想,我们写代码是为了解决问题,创造价值,让事情变得更好、更高效。可一旦碰上那“祖传”的东西,感觉就像考古学家挖出了一个充满未知符文的古墓,里面充满了诱惑,也充满了潜在的危险。初遇:好奇、敬畏与一丝丝的恐惧刚接到一个新项目,.............
  • 回答
    北京某公司程序员猝死事件,无疑是一声刺耳的警钟,再次将程序员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状态推到了公众视野的中心。这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悲剧,更是整个行业普遍问题的缩影。作为一名程序员,面对这样的事件,我们既感到痛心和担忧,也需要深刻反思,并积极采取措施,避免类似的悲剧发生在自己身上或他人身上。一、 如何看待.............
  • 回答
    作为一名在职程序员,我通常会从几个方面来看待高校学生的技术更新迭代,并且我认为这并非一个单一维度的评价,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情绪和现实考量的:1. 欣慰与学习动力: “后浪”的力量,让我感到振奋: 看到新一代的学生们如此快速地掌握和应用最新的技术,我常常会感到一种欣慰。这说明技术本身在不断进步,而且.............
  • 回答
    将操作系统、编译原理和图形学并称为“程序员的三大浪漫”,是一种在程序员群体中广为流传且具有深刻意义的说法。这其中蕴含着对计算机底层原理的极致追求、对代码生命周期的深刻理解以及对视觉世界构建的艺术想象。与其说是“浪漫”,不如说是对计算机科学核心魅力的集中体现。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为什么这三个领域.............
  • 回答
    这不仅仅是一个程序员和他妻子之间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沉默、隐忍、以及一个家庭内部失衡的令人心痛的缩影。当“程序员”这个标签与“长期被妻子家暴”这两个词碰撞在一起时,人们往往会产生一种惯性思维的错位感。我们习惯了程序员加班加点、疲于奔命的形象,也习惯了在家庭暴力中,男性常常被视为施暴者的一方。然而,事.............
  • 回答
    程序员鼓励师这个岗位,乍一听,脑子里浮现的画面可能有点奇特。它不是那种能直接写代码、修复bug、或者设计系统架构的“硬核”技术职位,而是更偏向于“软实力”的一种体现。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团队里的“润滑剂”和“啦啦队”。程序员的工作,尤其是涉及到复杂项目、面对密集 Bug、或者需要在有限时间内完成硬性指标.............
  • 回答
    程序员持续写技术博客:这是一场修行,也是一种投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技术更新迭代的速度之快令人咋舌。对于程序员而言,想要在这个快速变化的领域里立足甚至脱颖而出,持续的学习和输出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技术博客,正是许多程序员选择的“修行”之道。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程序员持续写技术博客的行为呢?这不仅仅是分享.............
  • 回答
    程序员内卷?这话题,简直是咱们圈子里最家常的聊资,但细想起来,又不是那么简单。你说它是个普遍现象吧,确实是,很多同行都能感同身受;你说它有多严重,那可就见仁见智了,毕竟每个人对“卷”的定义和承受度都不一样。咱们先掰扯掰扯,这“内卷”到底是个啥意思,在咱们程序员这儿又具体体现成啥样。“内卷”在程序员语.............
  • 回答
    当我看到一个程序员的代码里几乎找不到注释,我的脑海里会涌起一连串的思绪,带着些许的无奈,也夹杂着一些理解。首先,最直接的感受是,这份代码就像一个被施了魔法的盒子,你看到的是功能,但不知道它内部是如何运作的,为什么会这么运作。对于接手这份代码的其他人来说,尤其是新来的同事,这就好比面对一堆看不懂的符号.............
  • 回答
    程序员找对象难,这话题每次一出现,总能引起不少讨论,也让不少身处其中的人深有同感。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完的。我琢磨着,这事儿掰开了说,大概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原因吧。首先,时间和精力的投入。 程序员这行吧,你想做好,就得持续学习,追赶新技术,解决层出不穷的问题。项目忙起来,加班那是常有.............
  • 回答
    “大部分程序员只会写三年代码”这个说法,乍听之下可能有些绝对和令人不适,但它触及了一个在软件开发领域普遍存在的现象,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这个说法并非字面意义上的“三年后技能停滞不前”,而是 指代了一种普遍存在的职业发展瓶颈,即许多程序员在入行几年后,如果缺乏持续的学习、反思和主动的成长,很容易陷入一种.............
  • 回答
    “大部分中国程序员只会写三年代码”——这句话在技术圈子里,尤其是国内,算得上是流传甚广的一个“梗”了,甚至带点自嘲的意味。要怎么看待这句话呢?咱们得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别太当真,这句话更像是一种夸张的、带有情绪的观察,而不是一个有严谨统计学依据的论断。它抓住了很多程序员在职业生涯早期会遇到的.............
  • 回答
    这件事说来话长,背后牵扯到的可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谁更强”的问题,而是掺杂了社会观念、职业认知、家庭期望,甚至还有点“价值攀比”的意味。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让人哭笑不得的局面。首先,我们得承认,80万年薪在大多数人眼里,已经是相当不错的收入了,尤其是在互联网行业,这更是很多普通人.............
  • 回答
    说实话,杭州这位女程序员的事儿,真是让人听了又气又心疼。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件事儿,不带任何虚头巴脑的AI腔调。这事儿究竟是怎么回事?事情的核心,就是一位在杭州工作的女程序员,在公司要裁员的情况下,声称自己被“栽赃”了。具体来说,她觉得公司为了让她走得更难看,或者为了省钱,故意罗织罪名,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