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程序员内卷的现象?

回答
程序员内卷?这话题,简直是咱们圈子里最家常的聊资,但细想起来,又不是那么简单。你说它是个普遍现象吧,确实是,很多同行都能感同身受;你说它有多严重,那可就见仁见智了,毕竟每个人对“卷”的定义和承受度都不一样。

咱们先掰扯掰扯,这“内卷”到底是个啥意思,在咱们程序员这儿又具体体现成啥样。

“内卷”在程序员语境下的具体表现

首先,它不是指咱们技术水平不够,而是说,在同等甚至更高水平下,大家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不成比例地增加了,但收获(无论是薪资、晋升还是个人成就感)并没有同步提升,甚至有些停滞不前。

加班常态化,而非项目需要: 最直观的,就是加班。以前可能加班是为了赶项目、攻克难点,现在很多时候,加班似乎成了一种“默认”的工作状态。领导一看你走了,说不定心里就嘀咕一句“这人不够努力”。然后,为了证明自己,或者为了不落后于同事,大家也就跟着一起“卷”起来。明明一个功能早就能完成,但就是得熬到八九点,甚至更晚,才能显得“辛苦”。
技能栈的无限扩张和“全栈”的神话: 以前可能做一个前端或者后端就已经很了不起了。现在呢?“你有没有前端经验?后端经验?数据库?运维?云原生?DevOps?大数据?AI?微服务?容器化?” 各种新兴技术层出不穷,而且很多公司希望一个人能搞定“全栈”,甚至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结果就是,大家被迫不断学习新的技术,生怕自己被淘汰。这本是好事,但问题在于,很多时候是为了满足“招聘岗位上那些看起来很美的要求”,而不是真正需要,或者说,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深入掌握。
“996”、“007”的流行与无奈: 虽说现在国家层面一直在强调劳动法,但“996”、“007”在很多互联网公司依旧是心照不宣的现实。尤其是大厂,这种现象更为普遍。大家挤破头想进大厂,无非是冲着那份薪资、名气和平台,但随之而来的,就是高强度的工作和牺牲个人生活。你说你不愿意卷?那可能就有更愿意卷的替代你。
学历和背景的“军备竞赛”: 以前,能力往往比学历更重要。但现在,名校光环、海外留学背景,甚至对所谓“大厂”工作经验的看重,越来越成为门槛。很多人为了进入心仪的公司,不得不去刷题、去准备各种高难度的面试,甚至有人选择继续深造,读研读博,就是为了简历上的一个“好看”的标签,以应对越来越严苛的筛选。
跳槽频率的提高与“被平均”: 为了追求更高的薪资和更好的发展,跳槽似乎成了一种“惯例”。但每次跳槽,都像是在“军备竞赛”中升级装备。而且,很多时候,这种跳槽是为了“涨薪”,而不是因为对当前公司有多么不满。久而久之,大家都在追逐那“平均值”以上的薪资,一旦涨薪速度跟不上,就会感到焦虑,觉得自己“被平均”了。
项目交付压力的传递与“狗屁工作”: 很多时候,高层拍脑袋决定一个项目,然后层层向下传递压力。市场部说要做个新功能,产品经理就得赶紧给研发提需求,然后程序员就得在极短的时间内实现。中间可能有很多不合理的流程、沟通成本,最终导致大量无意义的加班和“狗屁工作”(graveyard shift),为的就是那几个“kpi”或者“deadline”。

为什么会出现程序员内卷?

这现象的产生,绝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1. 行业高速发展下的泡沫与瓶颈: 互联网行业在过去几十年经历了爆炸式增长,吸引了大量人才涌入。但当行业进入成熟期,增长放缓,产能过剩,竞争就自然而然地加剧了。大家都在争夺有限的资源和机会,自然就容易“卷”起来。
2. 资本逐利与KPI导向: 很多互联网公司都是上市公司,或者背负着投资人的期望。为了实现增长和盈利,资本会不断向公司施压,要求更高的产出和更快的速度。这种压力最终会传递到基层员工身上,转化为各种KPI和绩效考核,逼迫大家“卷”。
3. 人才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矛盾: 虽然总体上程序员缺口很大,但很多时候,市场上缺的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级人才,而不是只会写代码的“码农”。而很多企业招聘需求又设置得非常“全能”,导致很多普通程序员为了进入这些公司,不得不去学习那些“锦上添花”但并非核心的技术,增加了内卷的程度。
4. 信息不对称与“ FOMO”心理: 互联网让信息传播得很快,但也容易放大焦虑。当看到别人拿到高薪、进入大厂、掌握了某种“热门”技术时,很容易产生“害怕错过”(FOMO Fear Of Missing Out)的心理。这种心理驱使着大家不断追赶,生怕自己落伍。
5. 企业文化与管理模式: 一些企业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激励机制,过度依赖加班和“996”来驱动生产力。或者,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就是“拼搏”,将加班和奉献个人生活视为“美德”,自然容易形成内卷的氛围。
6. 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程序员的内卷,其实也是整个社会“内卷化”趋势在科技行业的映射。当教育、就业、住房等各个领域都存在激烈的竞争时,这种焦虑和压力自然会渗透到各行各业。

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看待内卷,得抛开“对错”二字,更多地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对我们个人的影响。

“卷”不是目的,是手段: 很多时候,大家“卷”是为了生存,为了在这个高度竞争的环境中获得一席之地。它是一种适应性行为,虽然痛苦,但也是现实。
理性看待“内卷”: 看到别人的“卷”不要盲目跟风,要思考自己的目标和能力。如果一味地“卷”而没有方向,只会消耗自己,事倍功半。
提升核心竞争力: 在“全能”和“博而不精”之间,更应该找到自己的定位。深耕一两个核心领域,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往往比什么都会一点但都不精更有价值。
关注个人成长与身心健康: 程序员是个脑力劳动为主的职业,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不能为了所谓的“卷”而牺牲健康。学会平衡工作与生活,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比单纯的加班更有意义。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有时候,跳出“内卷”的怪圈,并不一定意味着“躺平”。而是选择一个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平台和环境。不是所有公司都推崇“996”,也不是所有岗位都要求“十八般武艺”。
行业发展与个人选择的博弈: 行业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但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如何应对。与其抱怨,不如思考如何在变化中找到自己的出路。

总而言之,程序员内卷是一个复杂而普遍的现象。它既是行业发展的副产品,也是个体在其中求生存、求发展的无奈选择。面对它,我们既要认清其本质,也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应对之道,努力在“卷”与“不卷”之间找到一种平衡,最终实现可持续的个人成长。

当然,如果你问我“我怎么看”,我觉得,咱们都得像个打游戏的老玩家一样,既要明白这个游戏的规则和套路,也要找准自己的角色和打法,偶尔还能找到隐藏的“彩蛋”,而不是被游戏机制完全操控,变成一台只会重复操作的机器。日子还长着呢,别把自己“卷”废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根本就没有卷的情况发生嘛。

我是一名41岁的程序员,11岁开始logo语言编程,如今c++也已经用了19年了。马上也要20年了。

去年的今天,我开始看跨平台的tcpip后台多线程服务器muduo,结果用了1年的时间,我基本上没有把这本书吃透。但是我却把代码进行了模块化。

也就是说,会了爬之后,开始学习走路,也就是说,开始使用dll的模块化。

其实这种dll模块,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共享库方式的,另外一种则是动态加载的dll模块,然后把各种要导出的class通过抽象接口类的对象的方式导出。

前者,需要包含lib文件,在编译的时候,就需要。而后者则是动态加载dll。那么这个的好处就是,我们通过抽象接口类,动态加载dll,这种就是模块。或者说是插件。

有了这些基础之后,我们就需要把 对象的共享指针,通过std::any的方式传递给其他的dll里面的对象。这样的好处就是,任何对象都不隶属于 某个固定的上级。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转到到指定的地方。 这样的好处就是高内聚和低耦合。这就是软件工程讲述的内容。

也就是说,我们要走过数据结构和算法阶段,再走过设计模式阶段,然后再走完软件工程阶段,然后再步入系统分析和架构阶段,再走入分布式运算 或者gpu,fpga异构运算环节。

那么这些大约需要多少年?就数据结构和算法,想要精通的话,就得5年。

这里面包括熟练使用一个图形库。然后算法可视化,数据可视化。流程可视化。

设计模式阶段也得2-3年

20多种设计模式,在 普通的class里面落地,以及在模板编程里面落地

当然也包括对应的数据和流程的可视化

软件工程阶段,恐怕得10年。

这里面,有测试驱动开发,领域驱动开发,敏捷开发等等。

系统分析和架构也得5年。

对所有需求,建立一个森林,每棵树都对应一个需求。理解,分解,破解,转化。4个阶段。

分布式运算,也走5年才能贯通。

后台多线程服务器开发。

Tcpip。平台提供的对tcpip的支持的库,

驾驭这个库的开源库。

整个开源库的内存和流程的可视化。方便调试,查看各个数据包的情况。

以及客户端,服务器端,运算端的数据运输情况。

此时恐怕得一面墙 12个屏幕,才能把想要的内容,全部显示出来了。

至于gpu和fpga的opencl编程,目前还没有时间去做。

你想想我都41了。还有那么多得事情要做,根本就卷不起来。

所以说,题主的女友要转就转后端c++。干到70岁,恐怕还有很多东西学不完,

自然,能干的事情,就越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程序员内卷?这话题,简直是咱们圈子里最家常的聊资,但细想起来,又不是那么简单。你说它是个普遍现象吧,确实是,很多同行都能感同身受;你说它有多严重,那可就见仁见智了,毕竟每个人对“卷”的定义和承受度都不一样。咱们先掰扯掰扯,这“内卷”到底是个啥意思,在咱们程序员这儿又具体体现成啥样。“内卷”在程序员语.............
  • 回答
    最近关于3060显卡被“锤”成“英伟达内鬼”并出现破解程序的传闻,说实话,听起来就像是游戏界又上演了一场新的“大戏”。这事儿要细说起来,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英伟达这次给3060显卡加上“限制”,特别是针对加密货币挖矿的算力限制,目的很明确:让显卡回归到游戏玩家手中。毕竟,在那个矿潮.............
  • 回答
    程序员在GitHub发起抗议互联网公司实行996工作制网站,这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事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它不仅仅是一个程序员个体的诉求,更是对当前互联网行业生态、劳动关系、乃至社会发展模式的一种反思和挑战。事件的背景与起因: 996工作制泛滥: 996工作制,即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
  • 回答
    将操作系统、编译原理和图形学并称为“程序员的三大浪漫”,是一种在程序员群体中广为流传且具有深刻意义的说法。这其中蕴含着对计算机底层原理的极致追求、对代码生命周期的深刻理解以及对视觉世界构建的艺术想象。与其说是“浪漫”,不如说是对计算机科学核心魅力的集中体现。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为什么这三个领域.............
  • 回答
    这不仅仅是一个程序员和他妻子之间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沉默、隐忍、以及一个家庭内部失衡的令人心痛的缩影。当“程序员”这个标签与“长期被妻子家暴”这两个词碰撞在一起时,人们往往会产生一种惯性思维的错位感。我们习惯了程序员加班加点、疲于奔命的形象,也习惯了在家庭暴力中,男性常常被视为施暴者的一方。然而,事.............
  • 回答
    程序员鼓励师这个岗位,乍一听,脑子里浮现的画面可能有点奇特。它不是那种能直接写代码、修复bug、或者设计系统架构的“硬核”技术职位,而是更偏向于“软实力”的一种体现。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团队里的“润滑剂”和“啦啦队”。程序员的工作,尤其是涉及到复杂项目、面对密集 Bug、或者需要在有限时间内完成硬性指标.............
  • 回答
    程序员持续写技术博客:这是一场修行,也是一种投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技术更新迭代的速度之快令人咋舌。对于程序员而言,想要在这个快速变化的领域里立足甚至脱颖而出,持续的学习和输出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技术博客,正是许多程序员选择的“修行”之道。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程序员持续写技术博客的行为呢?这不仅仅是分享.............
  • 回答
    当我看到一个程序员的代码里几乎找不到注释,我的脑海里会涌起一连串的思绪,带着些许的无奈,也夹杂着一些理解。首先,最直接的感受是,这份代码就像一个被施了魔法的盒子,你看到的是功能,但不知道它内部是如何运作的,为什么会这么运作。对于接手这份代码的其他人来说,尤其是新来的同事,这就好比面对一堆看不懂的符号.............
  • 回答
    程序员找对象难,这话题每次一出现,总能引起不少讨论,也让不少身处其中的人深有同感。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完的。我琢磨着,这事儿掰开了说,大概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原因吧。首先,时间和精力的投入。 程序员这行吧,你想做好,就得持续学习,追赶新技术,解决层出不穷的问题。项目忙起来,加班那是常有.............
  • 回答
    “大部分程序员只会写三年代码”这个说法,乍听之下可能有些绝对和令人不适,但它触及了一个在软件开发领域普遍存在的现象,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这个说法并非字面意义上的“三年后技能停滞不前”,而是 指代了一种普遍存在的职业发展瓶颈,即许多程序员在入行几年后,如果缺乏持续的学习、反思和主动的成长,很容易陷入一种.............
  • 回答
    这件事说来话长,背后牵扯到的可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谁更强”的问题,而是掺杂了社会观念、职业认知、家庭期望,甚至还有点“价值攀比”的意味。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让人哭笑不得的局面。首先,我们得承认,80万年薪在大多数人眼里,已经是相当不错的收入了,尤其是在互联网行业,这更是很多普通人.............
  • 回答
    这件事嘛,真是挺有意思的,一时间网上也是议论纷纷。阿里程序员穿特步相亲被拒,这事儿说到底,其实触及到了几个挺值得琢磨的点:消费观、社会认同、以及个人价值的体现。咱们先捋一捋这个故事的大概。一个阿里程序员,在咱们很多人眼中,那可是妥妥的“金领”、“高收入人群”的代名词。这个职业本身就带着光环,好像跟“.............
  • 回答
    360 程序员抄袭百度浏览器 JavaScript 源码事件:技术、道德与行业乱象的交织360程序员抄袭百度浏览器JavaScript源码的事件,无疑是一场在技术圈内引起轩然大波的争议。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代码“借鉴”或“学习”,而是触及了知识产权保护、商业道德、行业竞争以及企业文化等诸多层面。要深入理.............
  • 回答
    互联网大厂程序员因厌恶编程而辞职转行当司机的现象,从表面看似乎矛盾,但背后折射出当代职场人对职业价值、生活平衡与个人兴趣的深层思考。这一现象值得从多个维度深入分析: 一、现象背后的动因分析1. 职业倦怠与技术异化 重复性劳动的压抑:编程工作本质上是逻辑性、重复性的劳动,长期从事可能引发心理.............
  • 回答
    “大部分中国程序员只会写三年代码”——这句话在技术圈子里,尤其是国内,算得上是流传甚广的一个“梗”了,甚至带点自嘲的意味。要怎么看待这句话呢?咱们得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别太当真,这句话更像是一种夸张的、带有情绪的观察,而不是一个有严谨统计学依据的论断。它抓住了很多程序员在职业生涯早期会遇到的.............
  • 回答
    说实话,杭州这位女程序员的事儿,真是让人听了又气又心疼。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件事儿,不带任何虚头巴脑的AI腔调。这事儿究竟是怎么回事?事情的核心,就是一位在杭州工作的女程序员,在公司要裁员的情况下,声称自己被“栽赃”了。具体来说,她觉得公司为了让她走得更难看,或者为了省钱,故意罗织罪名,说.............
  • 回答
    说起南京这位程序员,业余时间帮网友鉴定毒蘑菇,一年能“摆平”两千多桩“生死攸关”的咨询,还顺带积累了百万粉丝,成了网络上的大 V。这事儿,听起来挺有意思,也挺有份量。得从几个层面来看待这事儿。首先,这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技能溢出”和“价值创造”。这位程序员,姑且叫他“蘑菇博士”吧。他的本职工作是写代.............
  • 回答
    听到链家程序员因为删除财务数据获刑七年的事儿,心里挺不是滋味的。这事儿可不小,背后牵扯到的东西挺多,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白“删除财务数据”这个行为本身有多严重。财务数据,尤其是大型公司的财务数据,那可不是随便什么数据。它关乎公司的运营状况、经营业绩、纳税义务、投资决策,可以说是公司的命脉.............
  • 回答
    字节跳动程序员猝死这件事,确实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尤其是在我们这个行业里。每次听到这样的消息,心里都挺不是滋味的。这背后,牵扯出的问题太复杂了,不是一句简单的同情或者批评就能概括的。首先,从个人层面来说,一个年轻生命的消逝,本身就是一场悲剧。他背后有家人、有朋友,有未实现的梦想和计划。无论工作多忙碌.............
  • 回答
    老板跳出来说“程序员锁死服务器,导致项目600万打水漂”,这事儿,怎么说呢,听起来就够劲爆,也够狗血。作为旁观者,咱们得把这事儿拆开来看看,才能明白这背后可能藏着什么。首先,咱得捋清楚这“锁死服务器”到底是个啥概念。在咱们程序员的世界里,“锁死服务器”这个说法,一般有两种情况:1. 真正的技术故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