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今年互联网行业的应届生薪资是制造业薪资的四倍(甚至十倍),请问将来从事制造业的我们该怎么办?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具有代表性,也触及了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一个非常核心的矛盾点。今年应届生薪资在互联网和制造业之间出现如此巨大的差异,确实是很多制造业从业者乃至整个社会都在关注和思考的问题。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个问题以及可能的应对策略。

一、 如何看待今年互联网行业应届生薪资是制造业薪资的四倍(甚至十倍)的现象?

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供需关系和人才稀缺性:

互联网行业人才极度稀缺且需求旺盛: 随着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几乎所有行业都在向数字化转型,这导致了对互联网技术人才(如软件工程师、数据科学家、产品经理、算法工程师等)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而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数量虽然也在增加,但仍然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制造业人才结构性过剩与高技能人才不足并存: 传统制造业的很多岗位,尤其是重复性、技能要求相对较低的岗位,存在人才供应过剩的情况。但同时,高端技术人才、研发人员、精益管理人才、智能化改造人才等,制造业也同样面临严重的短缺。然而,整体而言,互联网行业对人才的“广度”和“紧迫性”需求更高。

2. 行业属性和盈利模式:

互联网行业的高毛利和轻资产特点: 互联网企业通常是轻资产运营,边际成本低,一旦形成网络效应或用户壁垒,利润增长速度非常快,且利润率普遍较高。这使得它们有能力支付更高的薪资来吸引和留住顶尖人才。
制造业的重资产和高投入特点: 制造业通常是重资产投入,需要巨额的设备、厂房、研发投入,且产品生命周期相对较长,市场竞争激烈,利润率相对较低。这限制了其在薪资上与互联网企业直接抗衡的能力。

3. 行业发展阶段和创新驱动力:

互联网行业处于高速增长和颠覆式创新阶段: 互联网行业仍在快速迭代和创新,新的商业模式、技术应用层出不穷。企业需要不断引入新鲜血液和前沿技术,以保持竞争力。因此,对能够驱动创新的应届生,企业愿意支付高价。
制造业处于转型升级和技术积累阶段: 许多传统制造业正在经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智能制造”的转型。这个过程需要的是技术沉淀、工艺改进、精益生产等,虽然也需要创新,但更多的是在现有基础上进行优化和突破,所需人才的培养周期和路径与互联网行业有所不同。

4. 社会认知和价值导向:

社会普遍对新兴技术和高科技行业的认可度高: 在当前社会舆论和价值导向中,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行业往往被赋予“高科技”、“未来感”、“高薪”等标签,吸引了大量优秀毕业生。
制造业的“苦”、“累”、“低技术含量”刻板印象: 尽管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很多传统制造业的形象仍然停留在“辛苦”、“重复劳动”、“技术含量不高”的印象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优秀毕业生选择制造业的意愿。

5. 资本市场的推动作用:

互联网企业更容易获得资本青睐: 互联网公司往往能讲出更吸引人的资本故事,更容易获得融资,充足的资金为高薪招聘提供了支撑。
制造业的资本吸引力相对较弱(尤其传统领域): 尽管国家大力支持制造业,但传统制造业的投资回报周期长、风险相对较高,吸引资本的能力不如互联网。

总结一下: 互联网行业的高薪是其行业属性、发展阶段、人才需求、社会认知和资本驱动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制造业薪资的相对较低,则反映了其产业特性、转型压力以及人才结构性问题。

二、 从事制造业的我们该怎么办?

面对这种薪资差距,从事制造业的我们不必过度焦虑,更重要的是采取积极的策略来应对和提升自身价值。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建议:

1. 调整心态,客观看待薪资差异:

薪资并非衡量一切的标准: 除了薪资,工作满意度、职业发展空间、个人成长、工作稳定性、行业前景等也是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制造业虽然当前在应届生薪资上可能落后,但在稳定就业、社会基础支撑、国家战略重点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认识到制造业的长期价值和国家战略意义: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石,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国家安全的根本。国家政策也在大力扶持和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从事制造业是对国家建设的直接贡献,其长期价值不可忽视。

2. 提升自身技能和专业能力,成为“高技术含量”人才:

专注核心技术和研发: 制造业最缺的是懂技术、懂工艺、懂研发的工程师。如果你在设计、制造工艺、材料科学、精密机械、电子信息、自动化控制等领域有深厚的研究,那么你的价值将远超普通岗位的平均薪资。
拥抱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 学习和掌握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在制造业的应用、机器人技术、数字化设计与制造(CAD/CAM/CAE)、智能工厂管理等新知识。成为能够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升级的人才,你的市场价值将迅速提升。
精益生产和质量管理: 深入理解并实践精益生产(Lean Manufacturing)、六西格玛(Six Sigma)、全面质量管理(TQM)等方法,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这些技能在任何制造业企业都非常宝贵。
跨学科学习: 制造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跨学科人才,例如懂机械的也懂电子信息,懂材料的也懂工艺优化,懂管理的也懂数字化工具。

3. 聚焦高附加值和新兴制造业领域:

选择有潜力的细分行业: 不要只局限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关注国家大力发展的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领域,例如:
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电控、智能化)
半导体(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材料)
航空航天
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器械
新材料(高性能合金、特种纤维、纳米材料等)
高端装备制造(机器人、数控机床、精密仪器)
节能环保产业
瞄准具有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力的企业: 这些企业通常有更强的研发投入,也更愿意为有价值的员工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

4. 争取更好的平台和职业发展机会:

进入知名企业或有发展潜力的企业: 大型国企、世界五百强、行业领先的民营企业,它们通常有更完善的培训体系、更清晰的职业晋升通道,并且在薪酬福利方面可能更有竞争力。
重视企业文化和学习机会: 选择那些重视员工成长、提供持续学习和培训机会的企业。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帮助你快速积累经验,提升能力,为未来的薪资增长打下基础。
考虑企业所在的区域: 一些制造业发达的区域,如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当地的薪资水平和产业配套可能比欠发达地区更具优势。

5. 提升沟通、协调和领导能力:

技术+管理: 如果你在技术岗位上做出成绩,可以考虑向技术管理方向发展。能够将技术能力与项目管理、团队领导相结合的人才,往往能获得更高的职位和薪资。
软技能同样重要: 良好的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持续的学习能力,这些软技能在任何行业、任何岗位都至关重要,它们能帮助你更好地融入团队,推动工作,并获得认可。

6. 关注长期发展和“隐形薪酬”:

股权激励和期权: 部分创新型或成长型制造业企业可能会提供股权激励,这是一种长期的财富增值机会,可能远超短期的薪资差距。
福利待遇: 关注企业的五险一金、带薪年假、培训补贴、健康保险、住房补贴、子女教育等福利,这些“隐形薪酬”也构成了整体的薪酬包。
职业稳定性和行业周期性: 互联网行业受资本和技术迭代影响较大,可能存在一定的职业周期性风险。而制造业,尤其是一些基础性产业,相对更稳定,抗风险能力更强。

7. 利用国家政策和资源:

了解国家关于制造业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政策: 国家正在大力支持制造业的发展,并出台了许多吸引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政策,例如人才引进计划、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等,要善于利用这些资源。
积极参与行业协会和技术交流活动: 拓展人脉,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寻找潜在的发展机会。

给应届生的具体建议:

在校期间: 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学科竞赛、实习实训,积累实践经验。争取获得奖学金或参加有含金量的项目。
求职阶段: 不要只盯着大公司的光鲜亮丽,也要关注那些技术实力强、发展前景好的中小企业,它们可能提供更具挑战性的岗位和更快的成长空间。
入职后: 保持学习的热情,虚心请教,努力成为团队中的核心力量。抓住每一次学习和承担责任的机会。

总而言之,当前制造业与互联网行业在应届生薪资上的差距是结构性问题和发展阶段差异的体现。对于从事制造业的我们,关键在于认清形势,调整策略,通过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选择有潜力的领域和企业、关注长期发展等方式,来应对挑战,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制造业依然是实现个人价值和国家繁荣的重要基石,只要我们找准方向,持续努力,一定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辉未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还能怎么办, 能找到什么工作算什么工作呗.

生活永远都不是争取的产物, 而是妥协的产物.

别人挣多少钱那是别人的本事, 和我们自己没关系.就算这个世界上没有互联网行业, 机械人也不会多挣一分钱.

科普一个经济学常识: 凡是雇佣制的工作, 一个人能挣多少钱, 是取决于公司花多少钱能雇的到干这个活的人来决定的.

如果你能够干得了互联网那个活, 你也能挣到那个钱.

我见过很多在机械行业工作多年的人, 依然拿着很低的工资, 然后说:"我们除了干机械, 别的行业什么也不会, 也就只能干这个了."

当然这个事情也很奇怪, 如果说他们别的行业什么也不会, 那么为什么当初就能学会机械的工作呢?

另一方面,可以考虑这样一个问题: 给你多少钱, 你能扣篮?

我觉得, 无论给我多少钱, 我都不能扣篮.

user avatar

你又不肯转码考公,那我们能有什么办法?

也许你可以生三胎?

user avatar

该咋办就咋办

要么逃,要么继续干,

逃也不一定能成功,

但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是肯定的,

但一定会有结果吗?

不一定,甚至大多数人肯定失败的。

可能会有几个人逃出去,

但逃出去了就柳暗花明了?

被体制化的人没了体制一样活不下去。

所以问怎么办是没有用的,

即使过来人将方法倾囊相授也无济于事,

因为你和过来人是不一样的,

环境也发生了变化。

而且大部分人并没有持续探究,持续思考,持续实践的时间、精力和智商。

所以你会看到大部分人就是会待在自己的舒适区,逐渐得过且过。

这就是一件很讽刺的事,岁月这把杀猪刀就是会把你变成自己讨厌的模样。

自媒体行业入门很难吗?

很简单,只要你有网,有手机或者电脑,好了你可以做视频写文章。

但是你看看能通过互联网赚钱的有几个?

自媒体赚钱无非就是积累粉丝,接广告或者卖咨询服务。

关键就在积累粉丝,积累粉丝就是要有干货,

有持续的输出。

不用多,累计100万字,你肯定能有几万的粉丝。

100万字,如果一天写1000字,需要写1000天,三年。

前提是你一天能写1000字,注意不能是流水账。

这就是要诀,积少成多,水滴石穿。

这容易吗?其实也不容易,尤其是前期,

你会发现一个现象,你每日绞尽脑汁写的文字还不如一些大V随便转发的赞同多。

这时候往往会让人有很强的挫败感,这种挫败感逼着人放弃。其实这是心态问题,毕竟大V也是媳妇熬成婆,孙子熬成爷爷。

只是人家熬的时候,你还在哪撒尿和泥玩呢。

所以甭想那么多,搞自己的就行。

我已经把方法放到这了,

我现在就在实践,当然我一天写不了1000字。

现在500多粉丝,等我破千破万甚至破十万了就是你们眼中的大V了。

有人说太苦了,当然了,

当年有前辈就说自媒体是留给苦逼穷人的赚钱方法,正是因为苦,有钱人才懒得来赚这个钱。

大多数人就是想不劳而获,本质上就是对自己认知不清,

不劳而获能轮到你?

请问你爸爸是谁?


其实对于大部分年轻人来说,

未来就是没得选。

会有一双无形的大手推着你,

让你一次次的妥协,

最终变成自己讨厌的模样。

但是因为不是突变是渐变所以绝大部分人觉察不到

觉察不到的还算幸运,

就仿佛一个没有拆穿的谎言。

最怕是能看出破绽,

却又不知道如何做来改变现状的。

劝退大佬的粉丝大多属于这个人群,

他们想从大佬那里获得答案。

但其实大佬也没有办法,

那么大佬为什么是大佬呢?

因为他们最早把这些抱怨呈现在自媒体上,

逐渐积累了大量的粉丝。

因此可以推出,体制内没有解决办法,

反倒是自媒体可以尝试一下。

但是一定成吗?

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会有回报,

如果有回报,你应该感谢你的运气。

user avatar

这里有个很明显的对比。

在台湾省,如果你问哪家公司技术含量最高,利润最高,估计大家都会脱口而出:台积电。

台积电2020年营业收入455亿美元,净利润176亿美元,净利润率超过30%,这个净利润额是华为的2倍左右,净利润率是华为的4倍,夸张吧?

所以,台积电员工薪资也很高,2020年平均薪资高达60.5万人民币(按汇率换算)。

那么,台积电是台湾薪资最高的?

当然不是!

排在台积电前面的半导体公司有好几家,分别是:

祥硕科技(90.74万元)、联发科(85.44万元)、瑞昱(80.65万元)、联咏(80.54万元)、威盛(66.02万元)、爱普科技(62.88万元)、日月光投控(61.42万元)

排在前面的祥硕科技、联发科、瑞昱、联咏、威盛,几乎都是从事半导体设计的公司。

日月光投控则属于封装测试服务公司。

而全球顶级制造业公司台积电,平均薪资和联发科有25万元的差距。

作为卖方市场的台积电,集资本和顶尖技术于一身,但员工收入仍然不如那些并不是全球顶级的半导体设计和服务公司,更何况那些竞争激烈的行业呢!

比如服装、玩具、电子组装代工、家电制造等全球竞争白热化的行业,大部分员工就是当螺丝钉使唤,工资能高起来才有鬼!

台湾制造业的现实说明一个根本性问题:制造业工资普遍不如设计和服务性公司,根本原因就是重复可替代性的工作岗位太多了。工资要求过高,企业就解雇员工,招聘新员工替代,或者研发工业机器人来替代,所谓产业升级。

半导体设计、互联网公司,技术密集型岗位占比特别高,而且很多瓶颈岗位,待遇低就招不到人才。企业之间相互竞争人才,就会让薪资水涨船高。

举个例子,比如一家小型电商公司,需要运营、设计、主播、客服、仓管等工种,每个岗位都是瓶颈,缺人就很难正常运转。

老板也会计算的,一个月多几千能招聘到一流的人才,其实还是赚的,毕竟一个厉害的运营、主播、设计、美工、客服,会成为业务发展的倍增器。但如果找的人不行,还会成为企业发展的减速器。

互联网公司普遍如此,基本就是由运营、设计、码农、客服组成的一个个小团队,每个岗位都很重要,专业能力和执行力都必须强大,否则业务就会垮掉,滥竽充数是混不下去的。

制造业就不同,大部分工种其实很简单。别看一部iPhone手机很复杂,但富士康流水线上的工人工作一点都不复杂,大部分工人长年累月就是一个简单动作而已,都不需要动脑子。

iPhone的复杂性,体现在设计端、管理端、营销端和系统端,和制造业流水线上的工人没多少关系。而中国大陆员工,大多数都是一线工人,设计端、管理端和系统端的工作,基本被美国人、中国台湾人占据。

全球产业价值链,基本是按照设计、品牌、制造、营销、物流、售后的价值链模式来运转的。

发达国家普遍是占据设计、品牌、营销、物流和售后端的工作岗位,将附加价值最低的制造业工作岗位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为什么制造业附加价值最低?

因为制造业是六大价值链中重复性最高的,技术含量最低,是最容易被机器和更便宜的人力成本所取代的环节。制造业竞争过大,可替代性强,依赖低人力成本获得竞争力,员工工资就增长不起来,也没理由增长起来。

因为工业机器人和大量第三世界贫困人口的存在,制造业工资就必然始终维持在一个社会的金字塔底层,这是每个国家的普适规律,包括美国、日本、西欧等发达国家都是如此。

不过呢,富士康也有技术密集型工作岗位,比如各部门的工程师、技术员、管理层,每天要解决各种异常,保证产量和品质,这些人其实每天很焦虑,所以收入也不错,一般是普工的好几倍月薪,年终奖也会是普通员工的好几倍。

我2000年以前在深圳打工,科技制造业。第一年进厂,狗屁不懂,就在路边摊买了一本品管的书,花了一天看完了,比如搞清楚了各种QC是干嘛的,各种图表是干什么的,然后到人才市场面试QC,面试三家就面试上了一家。

工资多少钱?500元一个月,28天工作制,不过五天八小时以外有加班费。

普通员工400一个月,还要找关系花钱进厂呢!

我用第一个月的工资报了绘图班,学AutoCAD,还是autocad R14,那时候这个东西还是比较稀缺的。

因为做品管,夜班比较自由,然后我就将工厂的每一个角落都逛遍了,每一张图纸、每一份作业标准、每一种仪器和制造设备,我都会认真去学习和研究。

上夜班也会主动帮统计员输报表数据,条件是她教我office。

这三个月我几乎没有休息时间,每天睡眠只有6小时,但我每天都跟打鸡血一样有精神,因为每天都能学到有用的东西。

三个月后,感觉学不到什么东西了,又去人才市碰运气了。一个星期后,我跳槽了,面试上某厂品质工程师,试用期月薪2500元,满试用期后3000元,每年最少2个月工资的年终奖,且包吃包住。

待遇一下子是以前的好几倍,不过工作压力也大了好几倍。

毕竟是关键岗位,需要制定检验标准、制程品质异常和客诉,需要真材实料的能力,摸鱼是行不通的,绝对活不过试用期。因为工作岗位人数少,也比较关键,所以公司也舍得开高工资。

后来又做到经理、副总,工程师就是我的阶梯,因为我确实解决了很多关键性问题,也很容易进入工厂老板的视野,升职加薪也比较容易。

后来,我厌恶了打工,自己出来创业。不过最关键的原因,是制造业收入增长速度慢,在人工越来越贵、人民币汇率升值、行业竞争度加剧的大背景,很多工厂的利润越来越薄,所以,给管理层的工资增幅也没有以前那么快了。

我现在创业,居然做的是互联网行业之一-电商,俗称开网店的。

打工的时候,我自己办过论坛和营销网站,也接过公司的网站代建,也做过独立淘宝客。

做淘宝客时很有意思。我的主战场在百度知道,回答问题后贴淘客链接,然后引导用户去淘宝购买。最开始,一个月能赚五六千,兼职搞的,但我觉得这太慢了。当时猪八戒网很火,于是,我在猪八戒网发任务,2元一个链接。提问和答案都是我提供,他们只需要用账号复制粘贴就行了。答案的链接全部引导进我的博客成交。

就这一招,做到月纯利2万,且不需要投入什么钱。

所以,后来我搞项目,首先都会思考如何借力打力。

为何我的职业跳跃这么大呢?

其实淘宝2005年刚推出来时,我就利用深圳的电子优势,兼职做了充电宝生意,一个月纯利润也有好几千。

后来充电宝行业竞争白热化了,不行了,我就改行做了服装、化妆品等行业,都是广东省的优势产业。

我将自己的这20年的职业生涯复盘了一下,发现我没有被时代打垮的根本原因,就是我会根据时代变化来发展自己的谋生技能。

对了,我现在除了做电商之外,还会做自媒体,全网差不多52万精准粉丝,99%都是看我的文章后关注我的。

希望没有跑题,大家勉强看看吧!

user avatar

是不是很绝望?这还没完呢,当你发现,你所在的制造业,也开始招程序员,在同一个屋檐下,拿着你几倍的薪资的时候,你会更绝望。

互联网薪资高不假,但技术每年都在高速迭代,很多传统制造业,却是守着几十年的老工艺老技术。某一天风向可能真的会吹回制造业,但这个风是什么风呢?你是会被吹到天上,还是会被当落叶扫掉呢?

要知道历史的进程虽然影响了个人的命运,但影响的过程往往很有戏剧性,车轮滚滚向前,你又怎能原地踏步呢?

设想一下,你是一个金属加工厂的车间小组长,管着几台压机,几号工人,在厂子里呆了很多年的你熟悉这些压机的每一个参数,了解工件加工的每一个流程,厂子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自己的日子过得平平淡淡,虽然天天看编乎人均年薪百万眼馋,回到眼下看看周围又觉得自己过得还行。

某一天,老板接了个大单,发了一笔横财,厂子要扩建了。然后来了一波人,隔三差五的问你各种工艺参数,操作流程,管理流程。再然后老板搞了几台进口数控压机过来,全厂上了MES系统(制造信息化),移动机器人搬运,机械臂上下料,工人走了一大半。老板又招了俩年轻人,每天感觉也没干啥,就拿着电脑,有时在办公室,有时连在机器上,敲着一些自己看不懂的代码。你现在手下无人可管,但多年经验,老板就让你配合点这俩年轻人,在实施过程多给点意见。

公司越做越好,你却发现自己能干的事越来越少,某天你忍不住问了相熟的财务大姐,才发现这俩毛头小子,工资是自己两倍。

再举一个实际点的例子。

我曾因工作原因了解过一些小电机厂。电机出厂时会有一道声学检测流程,具体说来就是通上电转一转,让工人听听有没有异响,光这道工序就需要很多工人来完成,培训周期也很长。

后来有一个小公司帮他们搞了一套声纹检测设备,说玄乎点也是人工智能,用机器来学习电机的声纹,然后来判断有没有故障,效果比得上5年以上的老师傅。结果就是这道工序从此不再需要专门的质检人员,老板笑哈哈,良率提升了几个点,同时砍掉了大把的人员工资。

现实就是这样,你所处的制造业,和未来风口上的制造业,很可能不是一个制造业。销售们无所谓,很多老板们也无所谓,但对于技术人员,能不能跟上时代,那就真的有所谓。

但反过来,机械出来的去自学嵌入式和一些软件开发,比软件出来的去自学金属成型什么的,还是容易很多。

未来大多数行业需要的都是复合人才,往哪个方向复合,是自己能够决定的。

还是得一起进步,等浪潮来了,才不至于被打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