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今年大量「幕后」制造工厂直接参与双十一?网购时你会选择工厂直供吗?

回答
今年双十一,咱们老百姓能明显感受到一股新风潮:以往藏身幕后、默默生产的工厂们,直接跳到了台前,跟咱们消费者来了一场“亲密接触”。这事儿吧,我个人觉得挺有意思的,也挺实在的。

为什么工厂今年这么“卷”?

我猜有这么几个原因吧:

流量红利变化了: 以前品牌商砸钱在平台打广告,效果还行。但现在平台规则变来变去,广告费也水涨船高,效果不一定成正比。工厂自己下场,就像是找到了新的流量入口,直接把产品送到咱们面前,中间省了好几层环节。
渠道扁平化是大势所趋: 大家伙儿都想把利润最大化,工厂也是。中间商、品牌商加价太多,最终买单的还是消费者。工厂直接卖,能砍掉不少不必要的成本,理论上咱们就能买到更便宜、性价比更高的东西。
供应链韧性在升级: 疫情之后,大家对供应链的稳定性都特别重视。工厂自己能直接面对消费者,也就能更直接地了解市场需求、消化库存,这对于整个生产和销售环节来说,都是一种优化和升级。就像一个医生,不光会看病,还能直接跟病人沟通病情一样,效率和针对性都更高。
品牌意识觉醒: 很多工厂其实早就积累了很强的生产能力,但一直为别人代工。现在有了互联网这个大舞台,他们也想打造自己的品牌,直接面向消费者,积累口碑,这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

网购时我会选择工厂直供吗?

会的,而且会更倾向于考虑。

我这么想,主要有几个层面的考量:

1. 价格优势是硬道理: 说实话,作为普通消费者,买东西最关心的还是性价比。如果工厂直供确实能把价格压下来,而且质量有保障,那谁不心动呢?想想看,以前买个品牌衬衫,可能一半的钱都给了品牌溢价和中间商。现在工厂直接卖,我直接掏钱,感觉更值。

2. 对产品源头的信任感: 虽然听起来有点矛盾,但“源头”这个词有时候反而能带来一种更纯粹的信任感。它不像某些品牌,可能包装得天花乱坠,但实际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工厂直接卖,我能看到他们是怎么生产的,了解原材料,这会让我觉得更踏实,更知道自己买的是什么。当然,前提是这个工厂展示出来的生产流程和信息是透明的、可信的。

3. 更直观的了解: 有些工厂会直播生产过程,或者详细介绍他们的工艺和技术。这种直观的展示,比那些写满了华丽辞藻的商品详情页要更有说服力。我能看到的是实打实的东西,不是营销口号。

当然,选择工厂直供也需要我更“精明”:

毕竟,工厂直供听起来好,但也需要我们自己多做点功课:

看工厂的口碑和资质: 如果是第一次接触某个工厂直供的店铺,我会先去看看其他买家的评价,特别是对产品质量、发货速度、售后服务的评价。如果工厂在其他平台上也有销售渠道,或者有自己的品牌官网,我也会去搜集一些信息。
关注产品细节: 工厂直供的产品,很多时候包装可能没那么精致,但这不代表质量差。我会更关注产品的材质、做工、细节处理,比如缝线、拉链、面料质感等。
留存好购买证据: 无论是聊天记录、订单详情,还是与客服沟通的记录,我都会保存好。万一出现问题,这些都是维护自己权益的依据。
理性看待“超低价”: 虽然价格是优势,但如果价格低到离谱,我也会警惕。毕竟生产成本在那里摆着,太不符合常理的价格,可能隐藏着其他问题。

总结一下我的看法:

今年双十一工厂直接参与,我觉得是一件好事,它让消费更加透明、直接,也让消费者能获得更多实惠。作为消费者,我乐于尝试这种新的购物模式,它不仅能帮我省钱,还能让我更了解自己购买的商品。当然,我也不会盲目跟风,还是会保持一份理性判断,去选择那些真正靠谱的工厂直供。这是一种消费者力量的体现,也是市场进步的一种信号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不就是原教旨主义的淘宝么?甚至比元初的淘宝更加原教旨主义:减少供应链的层级,让货物直达消费者。

元初的淘宝为什么能便宜,因为减少了经销商的物流费用。之前也有一些诸如“外贸尾单”之类的货物在淘宝上卖,打的旗号就是,我们是某某牌子的代工厂,质量是有保证的,现在货物在网上卖着便宜,是省了人家挂牌子的那道钱。

当然,这样的货买起来,也要承担没有牌子的售后风险。

正因为这样的风险存在,淘宝一度成了网销假货的所在。这才有了天猫。同时天猫的意义也是统一当时混乱的网上网下的价格:曾经有案例就是顾客在实体店里试衣服尺码,试好之后拍下衣服标码然后到网上搜,以较低的价格从网上购得同款衣服。而有了天猫这样的网络销售体系以后,这样的线上线下价格逐渐走向统一,实体店也会根据双十一之类的折扣节来同步进行折扣,使得网销折扣也能反哺线下。

我现在用的手机就是618前夕在线下实体店买的,当时说好跟618的价格一致。


之前曾经有一阵火过“无实物网店”,做的就是网络“经销商”或者说“推销商”的活。店主自己手上是没有库存的,顾客在网店下单后由工厂直发。现在在咸鱼上也能看到一些这样的卖家。

现在淘特直接对接工厂,等于把这种推销商的供应链层级再砍一道,让消费者直面工厂。从元初的淘宝来说,这样的做法非常原教旨主义,能给顾客以最直接的价格,省去一切可能加价的中间环节。

这很符合淘特的定位。

拼多多抢的就是淘宝升级为天猫之后,元初淘宝那种低价的网购生态位。为了对抗拼多多,淘特走回了元初的路线。

但我觉得,未来淘特和淘宝会走向两个不同的方向。淘特专注于轻工业产品,淘宝注重大件的、贵重的商品。

user avatar

这两天有个新闻热点,说美国港口大拥堵,20万集装箱堵在港口待卸货,原因可能是工人人手不足。比较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集装箱大部分是些生产用的物料、部件或者半成品。

前段时间,还有有关越南、印度的热点爆出来,一个是越南开放封锁,但是工人都跑老家去了,老家有吃喝,不愿在工厂上班了;另一个,是印度处在了大停电的边缘,电力不足,工厂难开工。

我在后面会说明下,提出这两个消息的原因。


国内也不少热点,尤其是双十一临近,各个商家品牌都非常活跃,为了销售,各自施展自己的才华。

因为自个行业也属于制造业吧,又是在做供应链,所以对工厂和制造这方面的消息挺关注的。事实上,不管贸易商和品牌商多热闹,幕后的工厂才是决定了这一切繁荣的根本。

不过,我却注意到了今年双11的一个新变化,越来越多的工厂选择在双11宣发新品,这大概就是上游不太灵活和擅长运营的工厂的一种尝试了,可以说真的进步了。

其中,这两年和工厂在一起的一个新电商平台淘特,则成了这些厂长们新品宣发的首选,大概是想借着这个有IP效应的节点做新品宣发,既能省点营销费用,也能集中向下沉市场的消费者输出雏形中的品牌概念吧。

这个新变化,有两个地方值得关注,一个是工厂开始走向前台,另外一个是突显为工厂走向前台提供品牌输出服务的淘特平台。


先说说第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

一直以来,供需上游的许多中国制造工厂被藏在幕后,做海外品牌商和贸易商的代工厂。这种模式远离消费者、利润空间小、抗风险能力弱,发展壮大比较难。

尤其是这两年,到现在海外疫情还没消停下来,不确定因素更加突出了,所以广大的制造厂商就有个特别紧迫的需求:外贸转内销。海外风险太大,需要内销的缓冲区来平衡风险,增加销售和利润。

在我所在的电子制造行业,许多华南的中小型工厂都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它们主要是依靠外贸单的,在疫情加上各种不确定国际环境因素下,受到很大冲击。

比如前段时间的亚马逊关闭5万家中国卖家账号这样的事情,产业链条上会有许多倍数量的企业受到影响。去年,这些工厂的老板还被媒体形容为“趴在悬崖边上的人”。冲击之下,他们急需找到发展的出口。


需求有了,平台就应运而生,这是要说的第二点。淘特诞生于全球疫情背景下,定位就是产业带工厂外贸转内销核心产业电商平台。在2020年9月,淘特与国内最大的线上供应链平台1688打通,直供模式成为全国上游产业带工厂的一个特选项。

可能许多人会误以为,淘特会延续升级前的淘宝特价版采取继续低价策略,抢占市场份额为主。他们没有注意到,它从根源上就是为工厂而生的,可以优先帮助那些因为疫情影响或者政策影响不能顺利做外贸的工厂转入内贸市场,进而奏响工厂连接零售市场的序曲。


淘特的商品流通模式:工厂-品牌商-经销商-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

淘特直供的流通模式:工厂-淘特-消费者


淘特直供是一种短链的经济模式,也更简单,甚至可以量身定制,帮助工厂捕捉热点商机、做素材优化和提供仓储物流服务。

淘特目前拥有2亿消费者,超过200万卖家。今年双11,覆盖全国近1000个产业带的工厂通过淘特直连2亿县域消费者,和品牌商一样直接参加双11。这个数据,也佐证了短链经济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因为我们的多个合作伙伴和客户,都在1688上有入驻,所以这样也再介绍下这个国内最大的线上供应链平台,堪称是一个爷爷级的APP。



据说,1688在全国拥有173个一级产业带,100多万源头工厂,约占全国一级产业带数量的70%,覆盖了原材料、工业品、服装服饰、家居百货、消费电子等所有行业大类。淘特背靠着这样一个宝藏平台,可以说,挖宝就能让消费者感受各种惊喜了。

这么大的产业规模,就在身边静悄悄地发生、成长、壮大,这种短链模式依托中国优良的基础设施建设、强大的物流体系和完备的产业链及几十年的工业积累,集中体现了中国制造的强大集中优势。中国独有的商业经济模式,不是随便一个哪怕是发达国家也难以复制。这也是我开头提了一下那两条热点的原因所在,没有储备、没有积累,这种产业短链模式就搞不起来(当然对它们来说,长链的搞起来也非常有难度)。

淘特直营模式的价值,对于工厂来说,确实解决了迫切由外转内的需求,而且还可能有更多收获,比如开拓新市场、经营模式的转型等。


从消费者角度,一直有一种困惑,就是“厂货”到底行不行?我举个我自己的例子。

海外市场,我们做了多年的ODM/OEM,就是给海外的大型经销商做贴牌,当然他们的渠道都是世界上最顶级的大卖场大超市了,但从最底层的代码到芯片到外包装的小标签,都是我们自己做的。

现在的中国制造,就是这样类似我们这样的千千万万的企业组成的,货都是我们自己研发、制造的,但是牌子用的是海外大牌,这些海外企业基本丧失了“制造心”。

所以,这些厂货,品质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当然,要最终比较快赢得消费者的信赖,需要平台助力,有平台做保证和背书,工厂走向前台,做工厂直供,就会在难度上下降一个数量级。

最后,我去淘特上看了下,我刚买了台r9000p,淘特价格竟然比我买的便宜了500块,好可惜,当时为啥没关注呢。

总之,国货崛起大背景下,新一代的消费者回归理性的性价比消费趋势,不一味的追求品牌、大牌,让工厂走到前台,成为供给的主角成为必然。再说了,从流通的高效性上来讲,这还是一种低碳模式,符合经济大趋势。

user avatar

不邀而来

双十一的步伐是越来越快了,连带着我回答双十一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就这个问题而言,我还是很感兴趣的。

你说巧不巧,恰好在前段时间我跟大佬探讨过这个问题。

如何看待今年大量「幕后」制造工厂直接参与双十一?

我觉得很好,今年的网民又有福利了。

首先问什么是代工厂?

我长话短说,代工模式有两种,一个是ODM,一个是OEM。

ODM就是代工厂生产设计,品牌方贴牌销售。

OEM就是代工厂生产,品牌方挂牌设计销售。

一般来说,对于工厂来讲ODM跟OEM模式是混合的,尤其是在电子电器生产上面。

Ok,言归正传。

首先我个人网购是会选择工厂直销的,反正就我本身而言,是没有品牌忠诚这一说的。

以服装举例子

说真的当下某些品牌太贵了

某些人可能觉得不过就是一件T恤几百块而已,但是让我买我真的觉得贵。

贵就是让人失去忠诚的最重要理由

还有就是我比较胖,品牌给不了我想要的2333

所以我自然谈不上什么品牌忠诚可言

面对自己的囊中羞涩,高昂的生活成本。

我想更多的人跟我其实一个想法,对品牌用爱发电太难了。

你大牌又不是奢侈品对吧2333

所以题目上工厂平价直销对我而言,反而是在生活水平不变的情况下节约且降低了我个人的生活开销。

有的人问,工厂直营就一定便宜么?

首先说逻辑

影响一件商品的销售费用是由什么构成的?

简单来说是物料生产成本+物流成本+渠道成本+仓储成本+营销成本=最终售价

这也是平时我们在零售店买的时候,看着那些价格很不得劲的原因之一。

尤其现在的渠道费用居高不下,从生产到零售,一般要经过几个分销商,这样物流成本跟仓储成本也增加了。

如果去掉品牌溢价,降低渠道成本会发生什么呢?

还是拿服装举例子

就我客居的苏州常熟来讲,这边是整个华东的服饰生产批发基地,无论是大的品牌也好还是一般的城市门市店,或者是个人网店经营者都在这边进货。

这边大大小小的服装企业不计其数,数不清的大牌都在这边代工订货交易。

由此形成了一个专业的交易市场-常熟服装城

常熟服装(交易)城始建于1985年5月,经过31年的努力,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服装服饰专业市场,连续三届名列“中国十大服装专业市场”榜首。2007年以来,先后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商业联合会授予中国男装中心、中国女装中心、中国童装中心、中国鞋业中心等称号,并成为国家AAAA级购物旅游景区。2010年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评为“全国纺织工业先进集体”,2012年6月,被国家工商总局评为“全国诚信示范市场”。2014年11月,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流通分会中国服装协会评为“中国服装品牌孵化基地”。2016年9月,服装城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正式获批。[1]

当你看着专卖店,大商场里动辄几千一件的某品牌新款某羽绒服时。

这边工厂直营店几百块就能拿下了

你电视上看的什么某牌广告,什么流行,这边同样的版型通常都是打骨折出售。

各种服饰琳琅满目,一年四季都有,便宜又好看。

这就是集中交易,降低了渠道成本的结果。

还是因为集中交易,减少了渠道,物流成本能节省一大块,仓储费用也降低了。

当然还有就是品牌营销费用,也是先天的少去了。

而电商让工厂省去品牌商、经销商这些销售,也就直接省了这中间流通环节,

所以你会惊讶的发现,工厂直销为什么这么便宜。

具体到这次双11,吸引了全国1000个产业带的工厂,主打性价比的淘特电商平台里面的逻辑就是

以往“工厂-品牌商-经销商-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的商品流通模式,淘特直供以“工厂-淘特-消费者”的短链经济模式,为工厂降低了物流仓储成本,解决了渠道,降低了销售成本。

让工厂熟悉和直连消费者,解决工厂普遍存在远离消费者、利润空间薄、抗风险能力低的发展问题。

所以写到最后,这次双十一工厂直销我是很看好的,一直被藏在外贸和大牌代工背后的中国工厂也该有露露脸的时候了。

尤其对于消费者来讲

在代工厂直营那里,工厂直供的产品质量跟大牌是一样的,体验是一样的,价格却是实实在在低价的、实惠的。

我们千万要纠正一个观念

咱们不要看到代工厂出来卖货就嗤之以鼻,真金白银省钱他不香么?

而且今年工厂参与双十一可以说是让本就不贵的厂货更具吸引力,如淘到比较实用实惠的商品,大牌平替不是梦。2333

祝大家双十一购物愉快2333

以上

参考

  1. ^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8%B8%E7%86%9F%E6%9C%8D%E8%A3%85%E5%9F%8E/5013950?fr=aladdin
user avatar

制造工厂走到台前,直供消费者,坦白说这事值得提倡。因为营销环节每减少一个,都会减少营销费用或其他费用,给消费者创造更多让利空间。

同样的商品,在工厂直供店,一般比层层代理店更便宜。消费者能够少花点钱,买到同样的商品,何乐不为?

对制造工厂来说,制造工厂直接参与营销,能节省更多营销费用。没有渠道商的制约,制造工厂在制定优惠方案时,能够更加主动。通过薄利多销的方式,制造工厂可以赚取更多的利润。

总之,这种模式这可能就是那句广告词说的,没有中间商赚差价,买家少花钱,卖家多卖钱吧。俗称双赢!

当然,最终还是要看疗效,即消费者是不是真的得了实惠。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