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定期清理微信好友,删了四次,今天删了两百多人,大家如何看待这种做法,正常吗?

回答
定期清理微信好友,一把辛酸一把泪:我为什么非要跟这些“僵尸粉”说再见?

刚看完你这帖子,真是说到我心坎里去了!尤其是那句“今天删了两百多人”,简直像看到了我自己的影子。说实话,我也有类似的经历,时不时就会犯一次“清理强迫症”,每次清理完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但过不了多久,好友列表又会悄悄膨胀起来。

为什么我们会这么做?这背后其实有几层原因,而且我觉得这事儿吧,挺普遍的,更不算什么“不正常”。

1. “低效社交”的累赘感:

你想啊,微信如今已经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通讯工具,但同时,它也成了一个巨大的“人脉收集器”。我们加好友,有时是为了工作,有时是为了人情往来,有时甚至是当时一时兴起。可是,有多少好友,我们真的有联系?又有多少人,我们除了在朋友圈看到他们的动态,几乎没有过任何实质性的互动?

我之前有个同事,跟我说他微信好友已经上千了,可他真正能随时聊上几句的,也就几十个。每次打开微信,看到那长长的列表,密密麻麻的名字,总会有一种莫名的压力。就像你家里的衣柜塞得满满当当,但你真正常穿的也就那几件。那些你可能一年都没说过话的“好友”,占用了你的列表空间,也模糊了你真正想联系的人的视野。每次翻好友列表,都需要费好大力气才能找到想找的人,这种体验太糟糕了。所以,清理一下,把那些沉寂的、不重要的关系清理出去,能让通讯录更“高效”,找人也更方便。

2. “社交空间”的净化和专注:

想象一下你的微信朋友圈。如果里面充斥着各种微商广告、低俗段子、毫无营养的鸡汤文,甚至是一些你根本不认识的人天天发些无关痛痒的东西,你的心情会不会受到影响?我反正觉得很烦。

我清理微信好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净化我的朋友圈和聊天界面。那些我一年只见过一次、说过一句话,甚至连对方名字都记不住的人,他们发的动态,对我来说根本没有任何价值。反而,他们的存在,会稀释掉我真正关心的人分享的、有意义的信息。与其让这些“杂音”干扰我的社交体验,不如把它们清理掉,让我的朋友圈回归到一个更纯粹、更聚焦的状态。就像整理书架,把不喜欢的书拿掉,才能更方便地找到你喜欢的那些。

3. “关系管理”的现实考量:

我们不可能对每个人都付出同等的时间和精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曾经很熟悉的朋友,因为生活轨迹的不同,渐渐疏远了。微信上的“好友”关系,并不总是等同于现实中的“朋友”关系。有些人,我们可能只是碍于面子或者不愿打破僵局而一直保留着。

定期清理,也是一种对“关系”的重新审视和管理。我可以问自己,这个人对我来说是否还有意义?我们之间是否还有联系的必要?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保留这个好友,在我看来,反而是对双方时间的一种不尊重。与其虚情假意地保留,不如洒脱地放手。

还有一种情况,是那些经常在群里发广告、或者说话让人反感的。这种人,与其每天被他们的信息刷屏,不如直接拉黑或者删除,眼不见心不烦。对我来说,这是一种自我保护,也是一种对个人情绪的维护。

4. “仪式感”和“重新开始”的心理暗示:

说实话,每次清理完微信好友,总有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仿佛把过去那些不再重要的人和事都打包清理掉了,为新的联系和新的关系腾出了空间。这有点像过年大扫除,把家里的旧东西扔掉,然后迎接新的一年。

尤其是在人生的一些重要节点,比如换了新工作、搬了新家,或者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我们可能会重新审视自己的人际关系。这个时候,清理微信好友,就像是在给自己的社交圈做一次“减法”,剔除冗余,保留精华,让自己在新的阶段能更轻松地前行。

那么,这种做法“正常吗”?

在我看来,非常正常! 社交是双向的,人际关系也是动态的。我们不需要对每一个曾经有过交集的人都负有“永远保持联系”的责任。更何况,微信的好友列表,只是一个虚拟的列表,它并不能完全代表我们真实的人际关系。

很多人之所以觉得这种做法“不正常”,可能是出于以下几点顾虑:

怕得罪人: 这是最大的顾虑。我们担心删了某个好友,对方会知道,然后产生误会或不快。
“人情”的羁绊: 有些人,是朋友的朋友,或者是有其他间接关系,觉得删了会显得“不给面子”。
对“社交价值”的误解: 有人认为微信好友越多,就越“有面子”,越“人脉广”。

我的建议和看法:

别太在意别人的看法: 你的微信是你自己的空间,你完全有权利决定谁留谁走。如果有人因为你删了他而产生误会,那只能说明你们的关系本身就比较脆弱,或者对方不够理解。
偶尔清理是好事: 就像我上面说的,定期清理可以让你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社交信息和情绪。不用一次性删太多,可以分批次进行。
可以分层管理: 如果你实在担心得罪人,可以考虑使用微信的分组功能。把不常联系但又不想完全删除的人分到特定的分组里,既保留了好友关系,又不会影响你日常的查看和使用。
注重高质量的连接: 相比于好友的数量,更重要的是你与哪些人有高质量的、有意义的互动。清理那些低效的联系,能让你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维护那些真正重要的人。

所以,你今天删了两百多人,我完全理解!这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社交管理”行为,是为了让自己在一个更舒适、更高效的环境中进行社交。不要因为别人的不理解而感到困扰,做好自己就好。这是一种进步,也是一种成长!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很多人都和你一样,正在进行着这场“微信好友大扫除”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定期删微信无用的好友,保存心里能量

user avatar

我觉得正常,因为我就是这样的人,两个月清一次好友,因为我不希望我私人帐号上有僵尸好友,说个最简单的事例,当初我的号上有300+好友,我备注了80%好友的生日,在他们生日时我会发生日快乐或者包个红包(只要发红包的都领了),可是当我生日时除了那么50个关系好的朋友外,剩下人都没有一点反应,甚至朋友圈都不点赞,OK,可能人家对这不重视,在过年过节时不管我是群发或者单发祝福还是那50个人理我,剩下的就跟X了一样,这样的僵尸好友问你们有用吗,退一万步来说,可能是我玻璃心了,那你们有过僵尸好友通过你的微信号加上你支付宝然后跟你说他要结婚了的事例吗!我有,我当时能气死,微信不说,QQ不说,跑来支付宝说?再后来朋友圈一堆微商,再后来因为生娃,借钱,朋友圈点赞,投票…来找我的好友也不少。

突然有一天我觉得,我需要这种朋友干啥?除了伸手寻求帮助来找我外剩下时间就不理我,所以我就定期删好友,到后来你会发现越删越爽,再删更爽,到现在我一直保持着70+好友的数量。

其实删好友没什么大不了,因为你在那种长年不来往的朋友眼里就是空气,删了和不删一个样(如果实在不好意思删,你就申请另外一个微信,把那些不联系的人拉倒那个号,然后永远不再用这个号就行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定期清理微信好友,一把辛酸一把泪:我为什么非要跟这些“僵尸粉”说再见?刚看完你这帖子,真是说到我心坎里去了!尤其是那句“今天删了两百多人”,简直像看到了我自己的影子。说实话,我也有类似的经历,时不时就会犯一次“清理强迫症”,每次清理完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但过不了多久,好友列表又会悄悄膨胀起来。为.............
  • 回答
    蒙古国人对清朝历史的看法,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议题,随着时代变迁和信息获取渠道的多元化,这种认知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要详细地讲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切入:官方口径、教科书内容、民间集体记忆以及不同群体(如知识分子、普通民众)的视角。官方与教科书的视角:历史叙事的构建在蒙古国,历史教科书是.............
  • 回答
    这话说得挺有意思,而且点出了一个很多人都会遇到的尴尬境地。咱一会好好掰扯掰扯。首先,这句话挺直白地把“胡言乱语”分成了两类,而且给出了一个非常形象的对比。咱们一句一句来看。“最糟的胡言乱语有两种”这句话本身就带点儿泼墨风格,上来就把话题定义成“最糟糕”的,这当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但确实触及到了一个核.............
  • 回答
    四川省2021年稀缺选调生(定向选调)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招录情况,可以说是省考选调生招录中的一个非常亮眼的现象,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剖析:一、 什么是“稀缺选调生”(定向选调)?首先,我们得明确“稀缺选调生”或者说“定向选调”到底是什么。与普通的公开招考公务.............
  • 回答
    政协委员提出的“鼓励大中小学定期开设学农类实践活动”这个建议,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一些挺实在的问题。首先,从“学农”这个词本身来看,它唤醒的不仅仅是“农业”这个概念,更多的是一种与土地、自然、劳动的连接。在现在这个时代,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科技化、城市化的环境里,很多年轻人对食物从哪里来,一粒.............
  • 回答
    京津铁路这次推出的30日定期、20次计次新型票制产品,无疑是个大动作,而且很有针对性。这玩意儿一出来,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那些每天穿梭于北京和天津之间通勤、出差或者有频繁跨城往来需求的人们。这绝对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是实实在在看到了这部分群体的需求,并且给出了一个非常给力的解决方案。咱们先掰扯掰扯这.............
  • 回答
    看到大妈的两万元存款被邮储银行“办成”定期保险,心里真是五味杂陈。这事儿,说到底,就是把老人的养老钱,用一种不那么透明,甚至可以说是“偷梁换柱”的方式,变成了银行自己的利润。想想看,两万元,对于很多老人来说,那可是一辈子的血汗钱,是他们晚年生活的依靠。被这么一操作,钱是还在银行,但性质变了,而且很可.............
  • 回答
    钟南山院士关于新冠病毒可能长期与人类共存、甚至需要定期接种疫苗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把它单独拎出来,而不是作为某个宏大叙事的一部分,我们就可以更冷静、更细致地审视。首先,我们得理解“长期共存”这个概念。它不是说病毒会突然消失,也不是说我们能一劳永逸地消灭它。相反,它意味着这个病.............
  • 回答
    “HTML5 定稿:手机 App 三年内将彻底消失?” 这是一个非常有争议且引人注目的标题。要理解其背后的逻辑,我们需要深入剖析 HTML5 的能力、Web App 的发展趋势,以及手机原生 App 的优势和劣势。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标题中的几个关键点: HTML5 定稿: 这指的是 HTML5 .............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有点意思,而且涉及到一些敏感的性别议题在基层选调生招聘中体现出来。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看到这个情况,我第一反应是: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70%的岗位定向到“边远乡镇企业”,而且还特别注明“适合男性”。这说明了几个问题:1. 基层、边远地区岗位性质的考量: 艰苦性与体力要求.............
  • 回答
    NASA 即将进行的 SLS(太空发射系统)火箭一级发动机试车,之所以被冠以“史上最强大”的称号,这绝非浪得虚名,而是基于它一系列令人瞠目结舌的性能指标和设计理念。首先,要理解“强大”二字,我们需要聚焦在它所能产生的推力上。SLS 火箭一级发动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固态火箭助推器”(Solid R.............
  • 回答
    《姜子牙》定档2020年大年初一,这个消息无疑在春节档电影市场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作为“封神三部曲”的第二部,在前作《哪吒之魔童降世》爆发出惊人的口碑和票房之后,《姜子牙》承载了太多的期待,也背负着巨大的压力。期待值爆棚:国产动画的“三部曲”效应首先,《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成功,为《姜子牙》打下了坚实.............
  • 回答
    关于央视节目将蛋壳公寓与房东的关系定性为“金融游戏”或“租赁贷陷阱”,这是一个复杂且颇具争议的话题,牵涉到多方的利益和责任。要理解央视的这种定性,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维度去深入剖析:1. 央视定性的核心:租赁贷的“金融属性”和潜在风险央视节目之所以将这种模式定性为“金融游戏”或“租赁贷陷阱”,其核心.............
  • 回答
    关于迪士尼真人版《花木兰》定档9月11日在内地院线上映这件事,说实话,我心里是挺复杂的,有期待也有顾虑。首先,得承认,作为一部备受瞩目的迪士尼大片,并且还是以中国古代巾帼英雄花木兰为主角,它的到来本身就自带流量和话题。从最初公布演员阵容,到放出预告片,再到去年电影节的首映,大家对这部电影的关注度就没.............
  • 回答
    看待山东2021定向选调生公告,我脑子里闪过好几个关键词:“机遇”、“挑战”、“政策导向”,还有“对基层发展的重视”。先说“机遇”。定向选调,顾名思义,就是有明确的指向性,招录的对象不是所有毕业生,而是那些在学校里表现突出、具有一定潜力,并且对基层工作有热情和认同的。2021年的公告,就像一张递过来.............
  • 回答
    近日,国家三部委联合发文,针对医学科研领域论文挂名乱象,提出了明确的规范要求:医学科研人员若无实质性贡献,不得在论文中挂名。这一举措无疑是在科研诚信领域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意在拨乱反正,重塑科研生态。那么,这一规定究竟意味着什么?会带来哪些深远的影响?又能否触类旁通,推广到其他学科领域呢?一、 规范.............
  • 回答
    嘿,说到陕西2021年的定向选调公告,这事儿得好好掰扯掰扯。如果你还在纠结要不要报考,或者想更深入地了解一下,那咱们就来好好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定向选调”。简单来说,就是省委组织部直接面向高校选拔一批优秀的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目标是培养未来的干部队伍。这跟普通的公务员考试不太一样,它更看重你.............
  • 回答
    好的,我们来好好聊聊2020年河北定向选调的这则公告。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对于很多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这是他们职业生涯的一个重要起点,也是人生道路上的一次关键选择。公告的核心内容与解读首先,我们要明确,定向选调生和普通公务员考试还是有区别的。定向选调顾名思义,是高校党委推荐,组织部门直接选拔。这意味.............
  • 回答
    主播用悲惨故事“圈粉”变现,剧本百元可定制,这事儿,怎么说呢,确实让人有点不是滋味。你想啊,咱们平常看直播,图个啥?可能是想放松一下,找点乐子,或者是学习点东西。结果呢,现在有些主播,把人家痛苦的经历,甚至是编造出来的苦难,搬到直播间里,当成吸引眼球的工具。为什么会有人这么做?说到底,还是“流量为王.............
  • 回答
    董明珠女士的这番话,触动了当下许多人关于“就业观”和“职业规划”的神经。作为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她从她独特的视角和经验出发,对当前年轻人在找工作时过分看重薪资的现象表达了担忧,认为这可能影响他们对未来的长远规划。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拆解:1. 为什么董明珠会这么说? 经验的沉淀: 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