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问题就来了。
为什么年轻人会这么想?而且很多年轻人都这么想。而且很多年轻人想的,跟希望他们想的,以及有利于他们发展想的,差这么远?
这个责任,谁来负?假设年轻人有这个想法的时候是22岁,那么7岁受教育,正式成年18岁,完全自主时间4年,11:4 这样的责任,怎么界定呢?
更进一步,如果分析出责任了,那么要不要负责?如何负责?
说到底,年轻人不过是一面镜子罢了。
造空调再难,也只是造空调。风云一时,风云一地而已。不过空调有一个好,能让室内温度降低,全球温度升高,典型的自己爽。
在今年2月底的时候,董明珠女士在全国两会召开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有这样几番发言:
格力要有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感,企业不纯粹是赚钱的工具;
“最理想的情况是每个工人上班8小时,能够拿到上万元的月薪”;
今年投放3700套,科技人员一人一套房,只要在格力干到退休,这套房子就是他的
而在近日,董明珠女士又说:
发现很多年轻人并没有对自己的未来有很好的定位。他们会把“挣钱”作为找工作的首要条件,从来不思考自己到了社会能做什么。
看起来似乎有点矛盾。
我常说,看一个人的发言一定要看他的立场。
其实,在《杨澜访谈录》中董明珠女士自己的一番话就说明了她矛盾行为的原因:“现在年轻人更多的喜欢做投资、金融、工商管理,但如果都去做,没了制造业怎么办?”
这句话,往大了说是中国制造业的困境,但以董明珠女士这一说话人的立场,精准定位的话是“格力当前的困境”。
3月1日,发生了这么这么一件事:
“董明珠回应高层变动”登上热搜,而与此同时,2月26日收盘,格力电器股价报59元,下跌1.42%,市值3549亿元。
而且格力的一线员工离职率一直不低。有这么一张挺耐人寻味的图片:
搭配这个帖子会更让人觉得有趣:
这样一来,我想董明珠女士的话就很好理解了,翻译一下:格力很好,快来我这里干活。以她的立场来说这话没问题。
再来看这样一段话:很多年轻人并没有对自己的未来有很好的定位。他们会把“挣钱”作为找工作的首要条件,从来不思考自己到了社会能做什么。
这是一段很有欺骗性的话。年轻人没有对自己未来的很好的定位(1),年轻人把挣钱作为找工作的首要条件(2),年轻人从来不思考自己到了社会能做什么(3)。
以我的生活经验,1和2可能具有普遍性,3我无法完全确定。但是,这话不能连在一起以一种因果的关系说。
年轻人对未来没有很好定位,不是因为他们把挣钱作为找工作首要条件。而是因为错位。
什么是错位?
我经常用一句话来形容这种错位:出生成长在红旗下的孩子们长大后发现教育和社会的错位,以及理想和现实的错位,还有付出与收入的错位。
同时,这种错位,造成了一种安全感的缺乏,“老师说就业前景好,老板许诺加薪,公司是家。”年轻人早已对这样的话充满警惕,这些话都是虚的,那么握在手里的钱才是实的。
至于3的所谓年轻人从来不思考自己到了社会能做什么。当然思考啊,不过是他们的行为和某些老板的期许存在错位而已。所以在董明珠女士的眼里,就是他们不思考。或者说,非得发出“他们不思考”的批评。
对了,董明珠小姐作为成功的企业家,肯定是需要洞察很多事情的。其实她挺明白年轻人的错位的。不然,总是宣传钱和房子干嘛?
难不成是为了钓鱼?
董明珠和年轻人唯一的区别是,她认为对方有未来
董小姐说的非常对。年轻人找工作的确不应该把钱放第一位。对于自己的对未来进行定位,对职业生涯需要进行规划。
因此上,类似于格力这种传统制造业的公司尽量不要去。珍惜生命,尽量不要去工厂。
我觉得,董明珠的这段话是基本没有任何毛病的。注意一下,她说的是思考自己“到了社会能做什么”,而不是“能为社会做什么”。
后者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高谈阔论,但是前者是个很实际的问题。
事实上,董明珠在这段访谈里,从来没有直接否定“年轻人找工作把钱放在第一位”这件事,做出否定的是杨澜。哪怕在杨澜跟着董明珠的话去提问——如果你认为对于年轻人来说,找工作赚钱不是第一位的,那什么是第一位的时候,董明珠都没有扔出来一个自己的“第一位”,而是在接着说赚钱的事情。所以很多人从一个标题感受到的所谓“企业家的嘴脸”,其实是有偏差的。
我认为董明珠在这段话里想强调的,是一个因果关系。她不否认赚钱这件事的重要性,但是她认为赚钱是“果”,而年轻人应该把更多精力去放在“因”上,也就是自己凭什么能赚钱。这其实是个非常好的思考角度,因为想清楚这个因果关系,会让你目光更长远,可能能赚更多更稳定的钱。
举个略显极端的例子,一个女士大学毕业,有一家KTV来接洽她,说每个月底薪2W,小费抽成。这个收入比她能找到的任何其它工作都要高很多。抛开道德观,如果按照某些人的“钱是第一位”的观点,这是毫无疑问的选择。
但是如果这个女士去想一下,自己凭什么能挣这么多钱,就能意识到这是因为自己现在年轻漂亮有性吸引力。而这种吸引力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迅速下降,下降的速度远超自己的经验带来的业务能力提升。基本毫无疑问的,在十年之后,自己就不值这么多钱了。
例子有点极端,但是道理是一样的。在选择工作的时候,钱当然是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因素。董明珠在这段对话中从未表露出“钱不重要”这种观点,也没有试图告诉年轻人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或是实现宏伟的个人抱负,她在说你要去思考你能做什么,也就是为什么你能挣这些钱。而把这件事情思考清楚之后,或许短期内的收入并不是局部最优解,但是长远来看很可能是更优、更稳定的。这也就是所谓“对未来的定位”。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中国,有很多的年轻人并没有足够的选择。他们可能刚毕业甚至没毕业就面临着养家糊口的问题,不管是去送外卖开始开出租,最重要的是往家里拿钱。这种情况当然存在,而且绝非少数。
但是哪怕最愤世嫉俗的人,也应该能看到,现在的中国每年确实有大量家境尚可的大学毕业生进入职场,为自己的未来奋斗,而赚当下最多的钱并不是他们生活的必要条件。事实上,有空在社交平台上发表观点的,大部分是这类人。
董明珠这段话的背景,本身也是湖南台的那档综艺节目,面对的就是刚毕业的职场人,所以交流的对象是合适的。
最后我想说,虽然我不认同董明珠的所有观点,但是在这件事上,我和她的想法是基本一致的。钱非常重要,但是为了赚最多的钱,你恰恰不应该把眼光全都盯在钱上。眼界太窄,是很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出不来的。
我觉得这句话很应景,也想到了身边很多这样的人!刚毕业他们找工作时,无一不是哪个公司给得钱多、发展前景好就去哪个公司。毕竟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嘛。这么想我觉得一点错也没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可是刚开始能这样,一两年能这样,长期又会怎样呢?
结果虽然不得而知。但我想绝大多数为钱而频繁跳槽的人,自然不会好过那些能在一个企业长期干下去的人。
据我所知,很多企业在招聘的时候,都会非常看重一个人在之前工作企业的时间和经历。因为,入职一个月才初步了解公司的情况,入职半年才能基本熟悉公司的同事和环境,入职一年才能熟练工作规定的内容,入职两年才能熟悉公司的企业文化。入职三年到五年,才会有所作为。
所以,那些为了钱频繁换工作的人,真的是不如长期在一家公司的人保值。
当然,我说的也完全不是绝对的。有那些非常优秀的人,可能会与我说的有些出入。但是,对于我们绝大多数普通频繁的打工人而言,这是无可奈何,必须要经历的一件事。
董明珠的话确实也是指出了当代年轻人的一个“通病”。说得难听点就是,有些年轻人还没有让自己变得值钱,就想去赚钱。
打个比方,若你是董明珠,你会优先考虑雇佣一个说自己能赚大钱,但是过去没有任何成绩的人,还是优先考虑雇佣一个过去有成绩,未来可能会挖掘出无限潜力的人?
我想一定是后者,毕竟它的投资回报率明显要高于前者不少!
当奴隶考虑能为这个充满压迫的社会做点啥的时候,董大妈您可就危险了。
视野小了,来知乎看看:
10万xx打工,和某某公务员,一边倒选公务员。
20万xx打工,和某某公务员,一边倒选公务员。
30万xx打工,和某某公务员,一边倒选公务员。
60万互联网打工,和省厅公务员,大部分选公务员。
100万投行打工,和省厅公务员,有了各种不同意见。
显而易见,知乎上的年轻人:
1、并没有把钱放在第一位;
2、也并没有完全不看钱。
有张有弛,有进有退,定位清晰。
话是没错,唯一的缺点是不接地气。
为啥现在丧文化流行?
为啥好多年轻人选择了躺平?
不就是因为机会少了?
不就是看不到上升的通道?
不就是收入水平和消费支出,特别是房价比起来,太低了?
你让他们先别考虑钱,去制造业为国家做贡献,可社会会等他们?
企业家只知道抱怨现在的大学生不喜欢毕业后进车间干活,更多的喜欢做投资、金融、工商管理,怕没了制造业怎么办。
他们却不去反思怎么提高制造业工人的待遇。
一个年轻人在工资水平总体比较低的制造业呆久了,想转行,其他老板,其他公司,会看在你情怀的份上,额外给回报?
没有的事嘛。
制造业工资水平总体不如互联网行业
不如金融、投资的原因,是因为行业利润率太低。
这背后的原因就太复杂了。
这不是老板个人,更不是年轻人个人能解决的。
成功的企业家总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来绑架年轻人,我们要为理想奋斗,要为社会作出贡献,不能一心想着赚钱。
换位一下,如果成功的企业家在是一个落魄到无法解决生计,甚至只是没有像现在这么“不需要”赚钱的人,他们会考虑价值、意义、社会吗?
我不能相信他们一定比年轻人更具有社会责任感。
有理想,有追求,有能力要回馈社会,但这一切是我们先得把自己活好,让自己不是这个社会的负担,而做到这一步的前提就是我们得赚到钱啊
这么说他们,不公平。
这一届年轻人也真是可怜,被各种抽脂、榨汁,拔完鸡毛后,最后还被资本家说教说把钱放在第一位,没有定位……
相反我倒觉得这届资本家,越来越少对于底层的共情能力。
白岩松和董明珠都是我比较尊重的两位大咖,但两位最近的两次言论真的不敢恭维。
白岩松说房价下跌,年轻人可以轻松买房,可以轻松找工作,不利于年轻人打拼。
董明珠又批评年轻人找工作把工资放第一位。
对于前者的话,奋斗很大程度就是为了买房为了有好工作,如果可以轻松拥有,为什么要给年轻人那么多负担?
董明珠这句话就更不好认同了,年轻人追求高工资难道不好吗,有高工资才有工作的动力。
“奉献”,“社会价值”这些应该是建立在生存的基础上的,年轻人也要结婚,也要买房,刚走上社会压力更大。
---------------------------------------
补充一点,找工作,该找什么样的?当然是能够保障他的基本温饱为前提。
所以,我觉得看钱没有什么错。
是不是钱越多就是好工作呢?
年轻人也分很多种,不差钱的自然不看重钱,看重钱自然是因为差钱。
所以,这是年轻人认识这个世界时就决定了的,人和人不一样。
不赞同把所有年轻人拉到一个筐里来谈论。
别着急喷,我们先看看她暴言「年轻人找工作把钱放第一位,对未来没有很好定位」后面说的什么:
杨澜问:你觉得赚钱不是第一位?那什么才是第一位呢?
董明珠:“赚钱是因为你做出了这种成绩之后所得到的的收获,但我们这种收获是由你自己主宰的,不是说我去要,就能有。”
什么意思呢?我翻译下:
“公司的钱也不是大水飘来的,给你高工资是因为你有能力或者已经做出这个薪水对应的业绩,而不是反过来,我给你一个啥都没干过的高材生高薪,然后你才来我这干活,不然你不见兔子不撒鹰,这是不正常的。”
别搞错了,这不是啥资本家发言,董明珠作为老板还是比较关注年轻人的民生和死活的,不论是员工福利还是员工住房她都有持续在做事,她之所以这样说完全是因为她这些年就是这么干的:
1990年,董明珠毅然辞去工作,南下打工。当时已经36岁的她,到了格力公司,要从一名基层业务员做起。不知营销为何物的董明珠却凭借坚毅和死缠烂打,40天追讨回前任留下的42万元债款,令当时的总经理朱江洪刮目相看,成为营销界茶余饭后的经典励志故事。这位女强人的创业传奇就是从这里开始。靠着勤奋和诚恳,董明珠不断创造着格力公司的销售神话,她的个人销售额,曾经飙升至3650万元。
年轻的时候董明珠每天只睡5个钟头,据说现在董明珠也往往是在睡眠或打盹时想问题,一有什么想法,半夜一两点,董明珠会跳起来,拿起本子就记下来,甚至半夜打电话给老总。正是她的这种奋斗精神,许多营销绝招就是这样诞生的。——《格力总裁董明珠的励志故事》
这情况就好像之前别人采访科比你为什么那么强,科比会回答你知道洛杉矶凌晨四点钟是什么样子吗?
不是说在装,是因为的确人家是这么干的……
但是你说这个成功经验……咱们能学个啥?
包括有媒体采访过董明珠,问她对于职业女性,有一些什么样的建议。她说:女性在职场里打拼,首先是要会做人,什么叫做人?就是我要尽职尽力,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到最好,这就是目标。很多人会说以后要当总经理,那不叫目标,而是一种私人的目的,不叫目标。我在岗位要做得比别人都好,这就是目标。你每一个都做得比别人好,受到别人的尊重,由于尊重,你的职务就会发生变化。不是为了职业目的去实现人生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成功。
emmmm……是的,依然是强调,我做到比所有人都好,那么你就很轻松能实现人生价值,顺手就能升职加薪当上ceo……
所以我的看法是,董明珠说的是很真诚的,但是需要天赋异禀才能学她这套。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
都是工作干完顺路就财富自由了……
我一边吐血,一边为董总点了个赞。
现在年轻人的感觉是都没未来了,你还跟他们谈什么未来?
逃离一线城市压力,回家乡做公务员是首选。公务员最起码让人尊重。
我就纳闷儿公务员为啥一定要回家乡考?难道有什么猫腻?小城市关系可能还是第一生产力?是不是应该学古代,公务员必须异地为官。。。呕,我忘了,还有“吏”这个阶层呢。
另外,我猜14亿人弄13亿公务员岗位,年轻人一定会欢呼的。打工人都不是人。打工人的老板就没一个好东西。万恶的资本家。。。
我要是没猜错,这言论又是内个傻(英文蜜蜂)水果LOGO电视台做的节目吧?
社会我董总半辈子胡话都是在这一档节目上分期分批说的,可把人品都败完了。
一般这种什么活儿都敢接的老年公众人物,都是有退休打算,赶紧攒棺材本儿才不挑客儿的。按说董总不能够啊,看着也就三十来岁一女的何必呢?
她前几期内些暴论,有的确实该喷。
这次这个话,我看了一下下剪辑视频,结合前后文语境,我觉得不用太上纲。
她这句话,严格意义不算全错,只是她的视野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导致这话在她自己嘴里,是真理。
视野局限性好理解,有的是不把钱放在第一位的人,年轻的上岁数的都有。
这里边有把稳定放第一位的,人家考公去了,这拨人董明珠接触不到吧。
有的把求真执念放第一位,人家关门做科研去了,这拨人董明珠厂里接触的终归少吧。
还有的确实是把钱放第一位,因为人家他爸爸就告诉他钱比什么都重要,然后人回家继承他爸产业去了,这拨人也不会去董明珠厂里应聘吧。
所以董总的视野范围,高,而不宽,她能看见且控制的住的人,往基层了说是厂弟厂妹,往高层了说最多也就是经理人工程师。
这帮人你说他不图钱还能图你个啥?
或者说你董总除了钱还能给人个啥?
你要是有本事给厂里劳动标兵来个局长干干,我第一个倒贴钱给你打工嘁!
阶级局限性,定性不精准,毕竟咱都是无产阶级嘛,但董总和她的好盆友们,经常被亲切的称为资本家,所以咱就从资本角度说。
资本角度看人才,永远是“你能给我创造多少,我把你创造的扒三层皮,剩下的给你”。
资本不管你是谁,你自己觉得自己值多少钱,他关注能揩你多少油。
而年轻人就不是从这个角度看问题了,人家心说十年寒窗四年大本我念下来了,高低得有个对得起读书人身份的工资条吧?
不成,真不成。
企业是她开的,只要她在法律限制之内说话办事,规矩,全由她定。
她不要你觉得自己有什么英雄本色,她只要她自己觉得你是什么货色,才给多少钱。
所以打工仔的要价,跟资本家的开价之间,永远隔着几光年的距离。
从她角度看,人有的是,用谁不是用,就这仨瓜俩枣,爱要要不要滚,有的是人抢着要呢……
——看见没,利益分配权在她手里,且利益少,人多,所以她说这话腰板才硬嘛。
题目里问“怎么找到自己定位”。
私以为,这一问,乃是放屁。
天底下就一个董明珠开门做生意,没别的老板了?
还是说董总樱口轻启,她说的话就写进宪法不服拷走了?
都不是。
所以她一句节目效果的话,又能改得了谁的定位呢?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爷去优衣库!
屁大点事叫媒体一煽乎,搞得跟圣旨似的,这是多没见过世面。
依我说,同样作为媒体做的节目,天天把董总暴论拎出来造热榜的节目得考虑停播。尤其这种断章取义不提前因后果的言论。
现在劳资关系本身就紧张,企业家在大众眼里以前像王八蛋,现在实锤就是王八蛋。弄一堆弱智言论出来挑动情绪,矛盾越激烈,对劳资双方越没好处。
她厂子还得开,咱的班也还得上,中间光便宜节目曝光量,弄得怨气丛生却又是何必。
反正有些做节目的,一二十年了,向来以没正形著称,说了也没卵用。
玩吧接着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