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董明珠称「年轻人找工作把钱放第一位,对未来没有很好定位」,如何看待这一说法?怎样找到自己的定位?

回答
董明珠女士的这番话,触动了当下许多人关于“就业观”和“职业规划”的神经。作为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她从她独特的视角和经验出发,对当前年轻人在找工作时过分看重薪资的现象表达了担忧,认为这可能影响他们对未来的长远规划。

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拆解:

1. 为什么董明珠会这么说?

经验的沉淀: 董明珠本人在格力电器几十年的耕耘,绝不仅仅是为了薪水。她更多的是在为事业奋斗,在为企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她的职业生涯中,她经历过无数的挑战,也见证了企业的起起伏伏。这种经历让她更看重那些能带来成长、价值感和成就感的东西,而不仅仅是眼前的物质回报。
企业家的视角: 从企业家的角度来看,他们需要的是有激情、有责任感、愿意与企业共同成长的员工。如果一个员工只关注薪资,一旦有更高的薪资机会出现,他可能会轻易跳槽,这对于企业来说是巨大的损失,不仅是人力成本,更是知识和经验的流失。企业家更希望找到的是“事业伙伴”,而不是“打工者”。
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 董明珠可能认为,真正能让一个人在职场上走得更远、更稳健的,是对工作的热爱、对行业的理解、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能力,以及清晰的职业目标。如果仅仅将薪资作为唯一的驱动力,一旦遇到薪资瓶颈或者遇到更具诱惑力的薪资陷阱,就可能失去前进的动力,甚至迷失方向。
对社会责任的考量: 她也可能是在提醒年轻人,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创造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过于看重个人利益,可能会忽略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高的追求。

2. 年轻人为什么会把钱放第一位?

这句话虽然可能有些刺耳,但我们也要理解年轻人面临的现实压力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经济压力巨大: 如今的年轻人,很多都面临着高昂的生活成本,包括房租、房贷、日常开销,甚至还要承担家庭责任。尤其是一线城市,生存压力是实实在在的。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薪自然成为他们安全感和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
“内卷”与竞争: 激烈的社会竞争让许多年轻人感到焦虑,他们认为更高的薪资代表着更高的能力、更被认可的价值,也是在“内卷”的环境中获得优势的一种方式。
消费主义的影响: 社会大环境的消费主义思潮,也一定程度上引导着人们将物质享受作为衡量成功和幸福的标准。
信息爆炸与“速成”心态: 互联网时代,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也可能导致一些年轻人产生“速成”的心理,希望通过跳槽等方式快速提升薪资水平,而忽略了扎实积累和长期发展。
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 很多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可能没有得到足够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对未来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所以只能以最直接、最容易衡量的指标——薪资——来作为判断工作好坏的标准。

3. 如何看待“对未来没有很好定位”这句话?

董明珠女士这句话的核心,在于强调“定位”的重要性。所谓“定位”,就是你对自己的认识,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规划,以及你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情。

“定位”是长远考量: 好的职业定位,不是只看眼前的薪资,而是要考虑:
我的兴趣和热情在哪里?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更容易获得内在的驱动力。
我的天赋和优势是什么? 发挥自己的长处,更容易做出成绩。
我想要什么样的职业发展路径? 是技术专家、管理人才,还是创业者?
我希望为社会创造什么样的价值? 我的工作意义是什么?
我愿意为之付出多少努力和时间?

薪资是结果而非起点: 如果一个人找到了自己的职业定位,并且为之努力,能力和价值自然会提升,而薪资往往是这种能力和价值的回报。把薪资放在首位,就像是把收成放在了播种和耕耘之前,本末倒置。

4. 怎样找到自己的定位?

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是一个持续探索和调整的过程,没有一蹴而就的捷径。以下是一些建议:

自我认知是基石:
深刻剖析自己: 花时间静下心来,思考你的兴趣、价值观、优势、劣势、性格特点。可以尝试做一些职业性格测试(如MBTI、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等),但不要完全依赖它们,更重要的是结合自己的实际感受。
回顾过往经历: 回想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的哪些事情让你感到兴奋、有成就感,哪些让你感到枯燥乏味。这些经历往往是你内心深处需求和能力的体现。
关注内在驱动力: 是什么让你愿意持续学习和付出?是解决问题的乐趣?是创造的满足感?是帮助他人的成就感?还是被认可的渴望?

探索与尝试是关键:
广泛接触不同领域: 不要局限于自己熟悉或被告知的“热门”行业。通过阅读、参加讲座、观看纪录片、与不同职业的人交流,去了解更广阔的世界。
尝试“小项目”或副业: 如果对某个领域感兴趣,可以尝试做一些相关的短期项目、志愿工作或者发展副业。这是一种低成本试错的方式,能让你更直观地感受是否适合自己。
深入了解行业: 如果确定了几个感兴趣的方向,就要深入了解这些行业的现状、发展趋势、人才需求以及未来前景。阅读行业报告、关注行业新闻、参加行业活动都是好方法。

学习与成长是过程:
持续学习新技能: 无论你的定位是什么,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软技能是必不可少的。这会让你在任何岗位上都更具竞争力。
从工作中寻找意义: 即便是当下看起来不那么理想的工作,也可以从中学习经验、锻炼能力、认识人脉。尝试在现有工作中找到让你感兴趣的环节,或者思考如何将你的优势融入其中。
寻找导师或榜样: 找到你所尊敬或欣赏的职业领域的前辈,向他们请教经验,了解他们的职业发展路径,甚至寻求他们的指导。

保持开放与灵活的心态:
定位不是一成不变的: 人的成长是动态的,你的兴趣、能力和价值观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找到一个“初版”的定位后,也要保持开放的心态,随着经验的积累,适时调整和优化你的职业规划。
不要害怕犯错: 职业探索的路上,犯错是难免的。关键在于从错误中学习,不断修正方向。

总结来说, 董明珠女士的这句话,与其说是对年轻人的批评,不如说是一种善意的提醒和告诫。她希望年轻人在追求物质回报的同时,也能拥有更长远的视野,去思考自己真正的价值和人生方向。而对于年轻人来说,找到自己的定位,是通往职业满意度和人生幸福感的重要途径。这需要结合内省、探索、学习和调整,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在追求“钱”的同时,别忘了问问自己,更想要的是什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问题就来了。

为什么年轻人会这么想?而且很多年轻人都这么想。而且很多年轻人想的,跟希望他们想的,以及有利于他们发展想的,差这么远?

这个责任,谁来负?假设年轻人有这个想法的时候是22岁,那么7岁受教育,正式成年18岁,完全自主时间4年,11:4 这样的责任,怎么界定呢?

更进一步,如果分析出责任了,那么要不要负责?如何负责?

说到底,年轻人不过是一面镜子罢了。

造空调再难,也只是造空调。风云一时,风云一地而已。不过空调有一个好,能让室内温度降低,全球温度升高,典型的自己爽。

user avatar

在今年2月底的时候,董明珠女士在全国两会召开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有这样几番发言:

格力要有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感,企业不纯粹是赚钱的工具;
“最理想的情况是每个工人上班8小时,能够拿到上万元的月薪”;
今年投放3700套,科技人员一人一套房,只要在格力干到退休,这套房子就是他的

而在近日,董明珠女士又说:

发现很多年轻人并没有对自己的未来有很好的定位。他们会把“挣钱”作为找工作的首要条件,从来不思考自己到了社会能做什么。


看起来似乎有点矛盾。

我常说,看一个人的发言一定要看他的立场。

其实,在《杨澜访谈录》中董明珠女士自己的一番话就说明了她矛盾行为的原因:“现在年轻人更多的喜欢做投资、金融、工商管理,但如果都去做,没了制造业怎么办?

这句话,往大了说是中国制造业的困境,但以董明珠女士这一说话人的立场,精准定位的话是“格力当前的困境”

3月1日,发生了这么这么一件事:

“董明珠回应高层变动”登上热搜,而与此同时,2月26日收盘,格力电器股价报59元,下跌1.42%,市值3549亿元。

而且格力的一线员工离职率一直不低。有这么一张挺耐人寻味的图片:

搭配这个帖子会更让人觉得有趣:


这样一来,我想董明珠女士的话就很好理解了,翻译一下:格力很好,快来我这里干活。以她的立场来说这话没问题。


再来看这样一段话:很多年轻人并没有对自己的未来有很好的定位。他们会把“挣钱”作为找工作的首要条件,从来不思考自己到了社会能做什么。

这是一段很有欺骗性的话。年轻人没有对自己未来的很好的定位(1),年轻人把挣钱作为找工作的首要条件(2),年轻人从来不思考自己到了社会能做什么(3)。

以我的生活经验,1和2可能具有普遍性,3我无法完全确定。但是,这话不能连在一起以一种因果的关系说。

年轻人对未来没有很好定位,不是因为他们把挣钱作为找工作首要条件。而是因为错位。

什么是错位?

我经常用一句话来形容这种错位:出生成长在红旗下的孩子们长大后发现教育和社会的错位,以及理想和现实的错位,还有付出与收入的错位。

同时,这种错位,造成了一种安全感的缺乏,“老师说就业前景好,老板许诺加薪,公司是家。”年轻人早已对这样的话充满警惕,这些话都是虚的,那么握在手里的钱才是实的。

至于3的所谓年轻人从来不思考自己到了社会能做什么。当然思考啊,不过是他们的行为和某些老板的期许存在错位而已。所以在董明珠女士的眼里,就是他们不思考。或者说,非得发出“他们不思考”的批评。


对了,董明珠小姐作为成功的企业家,肯定是需要洞察很多事情的。其实她挺明白年轻人的错位的。不然,总是宣传钱和房子干嘛?

难不成是为了钓鱼?

user avatar

董明珠和年轻人唯一的区别是,她认为对方有未来

user avatar

董小姐说的非常对。年轻人找工作的确不应该把钱放第一位。对于自己的对未来进行定位,对职业生涯需要进行规划。

因此上,类似于格力这种传统制造业的公司尽量不要去。珍惜生命,尽量不要去工厂。

user avatar

我觉得,董明珠的这段话是基本没有任何毛病的。注意一下,她说的是思考自己“到了社会能做什么”,而不是“能为社会做什么”。

后者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高谈阔论,但是前者是个很实际的问题。

事实上,董明珠在这段访谈里,从来没有直接否定“年轻人找工作把钱放在第一位”这件事,做出否定的是杨澜。哪怕在杨澜跟着董明珠的话去提问——如果你认为对于年轻人来说,找工作赚钱不是第一位的,那什么是第一位的时候,董明珠都没有扔出来一个自己的“第一位”,而是在接着说赚钱的事情。所以很多人从一个标题感受到的所谓“企业家的嘴脸”,其实是有偏差的。

我认为董明珠在这段话里想强调的,是一个因果关系。她不否认赚钱这件事的重要性,但是她认为赚钱是“果”,而年轻人应该把更多精力去放在“因”上,也就是自己凭什么能赚钱。这其实是个非常好的思考角度,因为想清楚这个因果关系,会让你目光更长远,可能能赚更多更稳定的钱。

举个略显极端的例子,一个女士大学毕业,有一家KTV来接洽她,说每个月底薪2W,小费抽成。这个收入比她能找到的任何其它工作都要高很多。抛开道德观,如果按照某些人的“钱是第一位”的观点,这是毫无疑问的选择。

但是如果这个女士去想一下,自己凭什么能挣这么多钱,就能意识到这是因为自己现在年轻漂亮有性吸引力。而这种吸引力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迅速下降,下降的速度远超自己的经验带来的业务能力提升。基本毫无疑问的,在十年之后,自己就不值这么多钱了。

例子有点极端,但是道理是一样的。在选择工作的时候,钱当然是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因素。董明珠在这段对话中从未表露出“钱不重要”这种观点,也没有试图告诉年轻人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或是实现宏伟的个人抱负,她在说你要去思考你能做什么,也就是为什么你能挣这些钱。而把这件事情思考清楚之后,或许短期内的收入并不是局部最优解,但是长远来看很可能是更优、更稳定的。这也就是所谓“对未来的定位”。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中国,有很多的年轻人并没有足够的选择。他们可能刚毕业甚至没毕业就面临着养家糊口的问题,不管是去送外卖开始开出租,最重要的是往家里拿钱。这种情况当然存在,而且绝非少数。

但是哪怕最愤世嫉俗的人,也应该能看到,现在的中国每年确实有大量家境尚可的大学毕业生进入职场,为自己的未来奋斗,而赚当下最多的钱并不是他们生活的必要条件。事实上,有空在社交平台上发表观点的,大部分是这类人。

董明珠这段话的背景,本身也是湖南台的那档综艺节目,面对的就是刚毕业的职场人,所以交流的对象是合适的。

最后我想说,虽然我不认同董明珠的所有观点,但是在这件事上,我和她的想法是基本一致的。钱非常重要,但是为了赚最多的钱,你恰恰不应该把眼光全都盯在钱上。眼界太窄,是很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出不来的。

user avatar

我觉得这句话很应景,也想到了身边很多这样的人!刚毕业他们找工作时,无一不是哪个公司给得钱多、发展前景好就去哪个公司。毕竟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嘛。这么想我觉得一点错也没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可是刚开始能这样,一两年能这样,长期又会怎样呢?

结果虽然不得而知。但我想绝大多数为钱而频繁跳槽的人,自然不会好过那些能在一个企业长期干下去的人。

据我所知,很多企业在招聘的时候,都会非常看重一个人在之前工作企业的时间和经历。因为,入职一个月才初步了解公司的情况,入职半年才能基本熟悉公司的同事和环境,入职一年才能熟练工作规定的内容,入职两年才能熟悉公司的企业文化。入职三年到五年,才会有所作为。

所以,那些为了钱频繁换工作的人,真的是不如长期在一家公司的人保值。

当然,我说的也完全不是绝对的。有那些非常优秀的人,可能会与我说的有些出入。但是,对于我们绝大多数普通频繁的打工人而言,这是无可奈何,必须要经历的一件事。

董明珠的话确实也是指出了当代年轻人的一个“通病”。说得难听点就是,有些年轻人还没有让自己变得值钱,就想去赚钱。

打个比方,若你是董明珠,你会优先考虑雇佣一个说自己能赚大钱,但是过去没有任何成绩的人,还是优先考虑雇佣一个过去有成绩,未来可能会挖掘出无限潜力的人?

我想一定是后者,毕竟它的投资回报率明显要高于前者不少!

与其说这是对「未来的定位」倒不如说是「你凭什么让我用你」!无论她是董明珠,亦或不少董明珠,都会这么想!钱虽然对年轻人很稀缺,但更稀缺的是能赚钱的本事和能力。别人不知道,但至少我自己是这么认为的。

user avatar

当奴隶考虑能为这个充满压迫的社会做点啥的时候,董大妈您可就危险了。

user avatar

视野小了,来知乎看看:



10万xx打工,和某某公务员,一边倒选公务员。

20万xx打工,和某某公务员,一边倒选公务员。

30万xx打工,和某某公务员,一边倒选公务员。

60万互联网打工,和省厅公务员,大部分选公务员。

100万投行打工,和省厅公务员,有了各种不同意见。



显而易见,知乎上的年轻人:

1、并没有把钱放在第一位;

2、也并没有完全不看钱。

有张有弛,有进有退,定位清晰。


user avatar

话是没错,唯一的缺点是不接地气。

为啥现在丧文化流行?
为啥好多年轻人选择了躺平?
不就是因为机会少了?
不就是看不到上升的通道?
不就是收入水平和消费支出,特别是房价比起来,太低了?

你让他们先别考虑钱,去制造业为国家做贡献,可社会会等他们?

企业家只知道抱怨现在的大学生不喜欢毕业后进车间干活,更多的喜欢做投资、金融、工商管理,怕没了制造业怎么办。

他们却不去反思怎么提高制造业工人的待遇。

一个年轻人在工资水平总体比较低的制造业呆久了,想转行,其他老板,其他公司,会看在你情怀的份上,额外给回报?

没有的事嘛。

制造业工资水平总体不如互联网行业

不如金融、投资的原因,是因为行业利润率太低。

这背后的原因就太复杂了。

这不是老板个人,更不是年轻人个人能解决的。

成功的企业家总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来绑架年轻人,我们要为理想奋斗,要为社会作出贡献,不能一心想着赚钱。

换位一下,如果成功的企业家在是一个落魄到无法解决生计,甚至只是没有像现在这么“不需要”赚钱的人,他们会考虑价值、意义、社会吗?

我不能相信他们一定比年轻人更具有社会责任感。

有理想,有追求,有能力要回馈社会,但这一切是我们先得把自己活好,让自己不是这个社会的负担,而做到这一步的前提就是我们得赚到钱啊

这么说他们,不公平。

这一届年轻人也真是可怜,被各种抽脂、榨汁,拔完鸡毛后,最后还被资本家说教说把钱放在第一位,没有定位……

相反我倒觉得这届资本家,越来越少对于底层的共情能力。

白岩松和董明珠都是我比较尊重的两位大咖,但两位最近的两次言论真的不敢恭维。

白岩松说房价下跌,年轻人可以轻松买房,可以轻松找工作,不利于年轻人打拼。

董明珠又批评年轻人找工作把工资放第一位。

对于前者的话,奋斗很大程度就是为了买房为了有好工作,如果可以轻松拥有,为什么要给年轻人那么多负担?

董明珠这句话就更不好认同了,年轻人追求高工资难道不好吗,有高工资才有工作的动力。

“奉献”,“社会价值”这些应该是建立在生存的基础上的,年轻人也要结婚,也要买房,刚走上社会压力更大。

---------------------------------------

补充一点,找工作,该找什么样的?当然是能够保障他的基本温饱为前提。

所以,我觉得看钱没有什么错。

是不是钱越多就是好工作呢?

年轻人也分很多种,不差钱的自然不看重钱,看重钱自然是因为差钱。

所以,这是年轻人认识这个世界时就决定了的,人和人不一样。

不赞同把所有年轻人拉到一个筐里来谈论。

@光年书屋的猫

user avatar

董明珠的观点和福报总还是不一样,她不是为了装才这么说,而是这真的就是她贯彻多年的工作之道,只是普通年轻人很难做到……

别着急喷,我们先看看她暴言「年轻人找工作把钱放第一位,对未来没有很好定位」后面说的什么:

杨澜问:你觉得赚钱不是第一位?那什么才是第一位呢?

董明珠:“赚钱是因为你做出了这种成绩之后所得到的的收获,但我们这种收获是由你自己主宰的,不是说我去要,就能有。”

什么意思呢?我翻译下:

“公司的钱也不是大水飘来的,给你高工资是因为你有能力或者已经做出这个薪水对应的业绩,而不是反过来,我给你一个啥都没干过的高材生高薪,然后你才来我这干活,不然你不见兔子不撒鹰,这是不正常的。”

别搞错了,这不是啥资本家发言,董明珠作为老板还是比较关注年轻人的民生和死活的,不论是员工福利还是员工住房她都有持续在做事,她之所以这样说完全是因为她这些年就是这么干的:

1990年,董明珠毅然辞去工作,南下打工。当时已经36岁的她,到了格力公司,要从一名基层业务员做起。不知营销为何物的董明珠却凭借坚毅和死缠烂打,40天追讨回前任留下的42万元债款,令当时的总经理朱江洪刮目相看,成为营销界茶余饭后的经典励志故事。这位女强人的创业传奇就是从这里开始。靠着勤奋和诚恳,董明珠不断创造着格力公司的销售神话,她的个人销售额,曾经飙升至3650万元。
年轻的时候董明珠每天只睡5个钟头,据说现在董明珠也往往是在睡眠或打盹时想问题,一有什么想法,半夜一两点,董明珠会跳起来,拿起本子就记下来,甚至半夜打电话给老总。正是她的这种奋斗精神,许多营销绝招就是这样诞生的。——《格力总裁董明珠的励志故事》

这情况就好像之前别人采访科比你为什么那么强,科比会回答你知道洛杉矶凌晨四点钟是什么样子吗?

不是说在装,是因为的确人家是这么干的……

但是你说这个成功经验……咱们能学个啥?

包括有媒体采访过董明珠,问她对于职业女性,有一些什么样的建议。她说:女性在职场里打拼,首先是要会做人,什么叫做人?就是我要尽职尽力,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到最好,这就是目标。很多人会说以后要当总经理,那不叫目标,而是一种私人的目的,不叫目标。我在岗位要做得比别人都好,这就是目标。你每一个都做得比别人好,受到别人的尊重,由于尊重,你的职务就会发生变化。不是为了职业目的去实现人生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成功。

emmmm……是的,依然是强调,我做到比所有人都好,那么你就很轻松能实现人生价值,顺手就能升职加薪当上ceo……

所以我的看法是,董明珠说的是很真诚的,但是需要天赋异禀才能学她这套。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

你年轻人在各自的领域和工作岗位上做到极致就行了,到时候还担心没钱?

都是工作干完顺路就财富自由了……

我一边吐血,一边为董总点了个赞。

user avatar

现在年轻人的感觉是都没未来了,你还跟他们谈什么未来?

逃离一线城市压力,回家乡做公务员是首选。公务员最起码让人尊重。

我就纳闷儿公务员为啥一定要回家乡考?难道有什么猫腻?小城市关系可能还是第一生产力?是不是应该学古代,公务员必须异地为官。。。呕,我忘了,还有“吏”这个阶层呢。

另外,我猜14亿人弄13亿公务员岗位,年轻人一定会欢呼的。打工人都不是人。打工人的老板就没一个好东西。万恶的资本家。。。

user avatar

我要是没猜错,这言论又是内个傻(英文蜜蜂)水果LOGO电视台做的节目吧?

社会我董总半辈子胡话都是在这一档节目上分期分批说的,可把人品都败完了。

一般这种什么活儿都敢接的老年公众人物,都是有退休打算,赶紧攒棺材本儿才不挑客儿的。按说董总不能够啊,看着也就三十来岁一女的何必呢?

她前几期内些暴论,有的确实该喷。

这次这个话,我看了一下下剪辑视频,结合前后文语境,我觉得不用太上纲。

她这句话,严格意义不算全错,只是她的视野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导致这话在她自己嘴里,是真理。

视野局限性好理解,有的是不把钱放在第一位的人,年轻的上岁数的都有。

这里边有把稳定放第一位的,人家考公去了,这拨人董明珠接触不到吧。

有的把求真执念放第一位,人家关门做科研去了,这拨人董明珠厂里接触的终归少吧。

还有的确实是把钱放第一位,因为人家他爸爸就告诉他钱比什么都重要,然后人回家继承他爸产业去了,这拨人也不会去董明珠厂里应聘吧。

所以董总的视野范围,高,而不宽,她能看见且控制的住的人,往基层了说是厂弟厂妹,往高层了说最多也就是经理人工程师。

这帮人你说他不图钱还能图你个啥?

或者说你董总除了钱还能给人个啥?

你要是有本事给厂里劳动标兵来个局长干干,我第一个倒贴钱给你打工嘁!

阶级局限性,定性不精准,毕竟咱都是无产阶级嘛,但董总和她的好盆友们,经常被亲切的称为资本家,所以咱就从资本角度说。

资本角度看人才,永远是“你能给我创造多少,我把你创造的扒三层皮,剩下的给你”。

资本不管你是谁,你自己觉得自己值多少钱,他关注能揩你多少油。

而年轻人就不是从这个角度看问题了,人家心说十年寒窗四年大本我念下来了,高低得有个对得起读书人身份的工资条吧?

不成,真不成。

企业是她开的,只要她在法律限制之内说话办事,规矩,全由她定。

她不要你觉得自己有什么英雄本色,她只要她自己觉得你是什么货色,才给多少钱。

所以打工仔的要价,跟资本家的开价之间,永远隔着几光年的距离。

从她角度看,人有的是,用谁不是用,就这仨瓜俩枣,爱要要不要滚,有的是人抢着要呢……

——看见没,利益分配权在她手里,且利益少,人多,所以她说这话腰板才硬嘛。

题目里问“怎么找到自己定位”。

私以为,这一问,乃是放屁。

天底下就一个董明珠开门做生意,没别的老板了?

还是说董总樱口轻启,她说的话就写进宪法不服拷走了?

都不是。

所以她一句节目效果的话,又能改得了谁的定位呢?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爷去优衣库!

屁大点事叫媒体一煽乎,搞得跟圣旨似的,这是多没见过世面。

依我说,同样作为媒体做的节目,天天把董总暴论拎出来造热榜的节目得考虑停播。尤其这种断章取义不提前因后果的言论。

现在劳资关系本身就紧张,企业家在大众眼里以前像王八蛋,现在实锤就是王八蛋。弄一堆弱智言论出来挑动情绪,矛盾越激烈,对劳资双方越没好处。

她厂子还得开,咱的班也还得上,中间光便宜节目曝光量,弄得怨气丛生却又是何必。

反正有些做节目的,一二十年了,向来以没正形著称,说了也没卵用。

玩吧接着玩。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