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今年高考作弊现象猖狂?

回答
“今年高考作弊现象是不是有点太夸张了?” 这个问题最近在我们朋友圈、网络论坛里,乃至饭桌上,都被反复提及。 一方面,每年高考季,总会有一些违规行为被曝光,这是常态;但另一方面,今年大家普遍感觉到的“猖獗”,似乎比往年更加触目惊心,也更让人忧虑。

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作弊手段的“高科技化”和“隐蔽化”是大家最直观的感受。 过去我们可能更多听到的是夹带小纸条、偷看别人答案这种相对原始的方式。 但今年,各种匪夷所思的高科技手段层出不穷。 比如,隐形耳机、微型摄像设备藏匿在文具或衣服里,通过无线技术传递答案。 有些甚至涉及到智能手表、眼镜等,伪装性极高,在监考人员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完成作弊。 这种“暗度陈仓”的方式,让传统的监考手段显得力不从心。 试想一下,一个小小的纽扣摄像头,或者藏在笔里的微型扫描仪,要发现它们需要多么专业的设备和警觉的眼神?

其次,组织化、团伙化的趋势愈发明显。 作弊不再是零星的个人行为,而是逐渐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有专门的机构或个人提供培训、设备,甚至有“枪手”代考。 这背后可能涉及更复杂的利益链条,也意味着作弊的规模和危害更大。 一旦这种组织化运作成功,就能批量制造“高分”考生,这对于那些辛勤付出却分数不理想的学生来说,是极大的不公平。 而且,这种团伙作弊一旦形成,其背后往往有更深层的社会问题,比如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或者一些人钻营取巧的心理。

再者,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加剧了作弊的扩散。 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旦有作弊行为被成功利用,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迅速传播开来,很容易形成示范效应,刺激更多人铤而走险。 这种“破窗效应”一旦形成,会严重侵蚀考试的公信力,让本来应该公平竞争的环境变得污浊不堪。 考生们会觉得“大家都这样,我不作弊是不是亏了”,这种心态的蔓延是非常可怕的。

为什么会感觉今年特别“猖獗”?

这背后有多重原因。

考生压力与焦虑的叠加:高考作为人生中的重要节点,其承载的期望值非常高。 激烈的竞争、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会让一部分考生产生极大的压力和焦虑。 在这种情绪的驱使下,他们可能会选择走捷径,忽视道德和法律的底线。
技术进步带来的挑战:就像前面提到的,科技的双刃剑效应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监考技术在进步,但作弊技术也在“与时俱进”,这种“猫鼠游戏”的升级,对我们防范作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尤其是一些新型的通讯和信息传输技术,一旦被滥用,其侦测难度会大大增加。
对作弊成本的认知偏差:尽管国家对高考作弊有严厉的处罚措施,但一些考生可能对实际的惩罚力度和后果存在误判,或者觉得“被抓的可能性不大”。 一旦侥幸心理战胜了理性判断,后果不堪设想。 他们可能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影响,比如学籍被取消、影响个人征信等等。
监管的“盲点”和漏洞:尽管国家和各级考试机构一直在加强监管力度,但毕竟高考规模庞大,涉及人数众多,在实际操作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盲点”或被钻的漏洞。 比如,监考人员的培训是否到位,考场周边的信号屏蔽措施是否完善,信息审查机制是否足够严密等等。

这种“猖獗”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对公平的严重侵蚀:这是最核心的危害。 高考的本质是选拔人才,而公平是其生命线。 作弊行为彻底打破了这种公平,让那些凭真本事、踏实努力的学生处于不利地位,这是一种赤裸裸的剥夺。
对人才选拔机制的破坏:如果一个以作弊为捷径的“人才”能够进入高等学府,那么整个教育体系的选拔机制就会失灵,最终影响到社会人才的质量。
对社会诚信的伤害:高考作弊不仅仅是个人的道德沦丧,它还会传递一种错误的价值导向,即“投机取巧比勤奋踏实更有效”。 这种观念一旦蔓延,对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都会造成难以估量的伤害。
对考试公信力的动摇:当人们对高考的公平性产生怀疑时,对整个教育评价体系的信心都会动摇,这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教育焦虑。

我们该怎么办?

面对作弊现象的“猖獗”,需要多方面的合力:

1. 科技赋能与智慧监管: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和应用先进的防作弊技术,比如AI识别、大数据分析等,及时发现异常行为。 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监考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警惕性和专业性,让他们能够识别新型作弊手段。
2. 筑牢思想防线,加强教育引导:要从源头上抓起,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对考生进行诚信教育和价值观引导,让他们认识到作弊的危害性和不道德性,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成才观。 让学生明白,真正的能力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任何捷径都是有害的。
3. 严惩不贷,形成震慑:对于已经发生的作弊行为,必须依法依规严惩不贷,让作弊者付出沉重的代价。 提高作弊的成本,才能有效遏制这种行为。 尤其要严厉打击组织化作弊的团伙,斩断利益链。
4. 完善考试流程与细节管理:不断优化考试流程设计,堵塞可能存在的漏洞。 比如,加强考场周边环境的监控,对考场设备进行定期检查,规范考场纪律等等。
5. 社会共同监督,形成合力:鼓励社会各界对作弊行为进行监督和举报,形成全社会共同抵制作弊的良好氛围。 媒体的正面引导和曝光也至关重要。

总而言之,今年高考作弊现象的“猖獗”并非偶然,它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咎于考生,更要反思整个社会环境、教育机制以及监管体系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只有多管齐下,才能真正守护住高考的公平与尊严,让每一位考生的汗水和努力都能得到应有的回报。 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所有人共同关注和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用说今年,哪年都是。

高考严格的仅限大城市,小县城就是作弊的天堂。

有些少民作弊,老师也不敢管,管了怕惹麻烦。

user avatar

2013年时,湖北钟祥爆出高考舞弊事件,由于考前检查十分严格,很多考生的作弊工具未能带进考场。事后外地监考老师被愤怒的学生家长围攻。

8年前我还是一个愤青,对此事愤怒不已,毕竟自己也是湖北人,钟祥考生此等做法等同于以不公平的手段去占据其它人的录取名额。本人遂在各论坛转发此事博取关注度,且亲身下场,在百度钟祥贴吧与当地考生进行对线。

当然了,8年后的今天,我对舞弊的态度没变,但是可能不会做百度贴吧对线这种事情了。

根据对线的结果我发现了几个事情

第一,当年的舞弊是有产业链的,考生买的是接收装置,由考场外的工作人员迅速答完题后,将答案报过去。买这套装置及服务需花费需要几万块钱。

第二,作弊者并不会因为此事而羞愧。他们义正言辞的反驳我,凭什么全国各地都有人作弊,我们不能作弊。

第三,一定有学校的内鬼参与其中。因为高考试卷被不法份子获取和发送答案,必然要有人一开考就将试卷传出去。

第四,没有家长认为自己帮孩子作弊这件事情不对,反而将考场围的水泄不通,朝外地的监考老师抛掷矿泉水瓶,有2名监考老师甚至被袭击,阻止他们带走试卷。监考老师在躲进学校办公室一段时间后,才由当地警方护送离开。

第五,事后部分女性考生,散播监考老师在考前检查时趁机进行猥亵行为,并获得了大量考生的增援和证实。

在这里,能感觉到明显的价值观问题

首先,在一个高考舞弊猖獗的环境中,多数人甚至认为全国都是这么做的,自己不做就会落后,反而是不公平的。一开始我以为这只是狡辩的说辞,后来发现他们是真的这么认为。这说明这几乎在当地是一个共识,由来已久——大环境认为社会上不存在公平竞争

其次就是当地教育部门追求成绩

虽然没有证据证明,当地教育局是故意放任。但是在舞弊被爆之前,钟祥高考的成绩逐年上升,殊不知早已被湖北考试院盯上,因为往年的雷同卷实在太多。要说当地教育部门完全不知道,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只能说是为了成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政府官员思想觉悟低下

最后,对于监考老师的考前检查说成是猥亵,没有基本的羞愧后悔,反而进行打击报复。——没有正常的是非观念

所以,归其原因,施政者的水平极大程度上会决定社会形态的走向,大环境的共识影响在校生的价值观。

user avatar

坐标河南郑州

考场分配不合理,我在的考点学生很多来自同一学校。

我在周边地区借读,小县城就三个高中,分布集中,一个考场三分之一学生都相互认识。

回郑州考试,进场前周围就有人在商量什么偷瞄旁窥别人的答案,甚至商量互抄。考完出场时听到周围人洋洋得意的炫耀抄到什么什么,如何稳。

超级气恼,但无法举报。河南是高考大省,他们多考的几十分占了多少踏实努力的学生的名额,毕竟大多数人包括我都不是能考6,7百分,不受影响的学霸。

唉…

user avatar

坐标河南。

今年可能因为疫情原因,我们省大部分考生就在本校考。

一考场里面几乎都是本校的学生。

后面的我就不多说了吧。

附一张图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