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来个消息源,其实减的不光是清北,基本上是普减
不过高校的总预算其实并没有减,大部分还是增加
长远来看,高等教育体系普遍性地靠政府烧钱是不行的,这应该是建制派和自由派的共识,谁反对谁sb
为什么?建制派关心财政分配,高等教育投入都是纳税人兜里的钱,短期内补欠账可以接受,长期普遍海量输血这说明高校发展方向有问题,钱花得不值;自由派关心学术独立,财政不独立谈个屁学术独立
不是说国家不应该养高校,但是不应该普遍地养,应该养的是基础研究和国家安全(广义的,包括而不限于军工,通信,公卫,农业等等等等),这终究是少数,在双一流里也是少数,在全国3000所高校里看就是忽略不计了,大多数专业是应该也有能力自己养自己的,不管你是靠转化还是捐赠
这道理不言自明嘛,你科研做得好就应该转化出价值;你教育做得好就会有校友支持;如果都没有,你证明你对国家很重要,国家来养你;实在不行你给地方政府当儿子,画几个产业集聚和人才流动的大饼,换它个三瓜两枣,如果都做不到,那你不是吃空饷吗?
有钱才能自由而无用,没钱只能红专并进,这道理没啥可辩的
或者换句话说,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的高教建设要进入下半场了,上半场是补欠账,国家带头烧钱把高校整体水平抬上去,不谈什么经济效益,先把架子搭起来,下半场不一样了,花钱要有的放矢了,有的架子能长果子,那你自己养自己,有的架子撑着房子,那国家来花钱修,有的纯属看着好看,那看心情投点钱,至于啥用没有而又占地方的,那就自求多福了
这事对清北的影响不会是负面的,清北要论造血能力比其他高校的优势可能比学术成果和生源质量来得更大。但是这会是一个强烈的信号,下半场要来了,某些all in生化环材的,某些闷头刷论文数的,某些胡搞八搞躺着混的,在未来几年里大概都要好好想想自己的那点东西还能不能说服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了
太少了。
我说的太少了,是指,给清北的拨款削减得太少,和给西电的拨款追加得太少。
包括哈工大,西工大,成电,华中科技,华南理工,北航北邮等等这些学校,都应该大幅度增加拨款,不需要教育经费的总体增加,只需要从清北的拨款里,降一些出来就有了。
看看2019年75所高校的经费预算:
清华一家就有290亿,是其他高校的几倍到几十倍之多,但问题是,对国家发展的贡献,你清华也有这个比例么?
这两所学校,每年都是将各省前十名到前100名的尖子生统统拨走,包括各省优秀的竞赛生,但放眼看去,国之重器里:北斗,航空航天,信息技术,AI,芯片,船舶重工…这些行业有多少清北人正在做贡献、以及在担重梁的?
再说难听点,老美打压我们的科技,无所不用其极,连川大都被列入了实体清单,结果我们Top1、2的大学却安然无事,是你太没用、还是太懂事?
清北耗费全国大量人力物力,结果90%的出国生没有回来,大部分留在英美做贡献,金灿荣说过,仅仅在硅谷,就有两万以上的清华本科生正在为MAGA而奋斗,它一年才招生多少?
当然如果有人非要说等他们以后在国外有成就了,五六十岁再回来贡献更大,我也无FUCK可说。
众所周知,自2018年以来北大增加财政拨款,主要加在保卫部头上。保卫部拨款当年就增加了100%,在校园里增设了若干个摄像头,在宿舍楼和校门加装人脸识别,扩编保安编制。
当然了负责经费分配的专家们比你懂也比我懂,比如自2017年起生科学院发给博士研究生的补助就下降了,但为了学生们的安全,这是相对次要的事情。
现在摄像头已经安装饱和,人脸识别走进千家万户,非法组织已被剿灭,不经请假两星期未参加教学活动的学生也打发退学回家复读了,学生的安全保卫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那自然就不需要那么多财政拨款了。
希望转移的经费能用在其他学校的保卫事业上,让学生们在校园里更为安全。就像这样:
总的来说,削减在京各种部门的拨款、补贴、员额,增加京外相应部门的拨款、补贴、员额,在大方向上是完全正确的,绝对不会错的,也是国家近期一直在努力推行的。需要考虑的只不过是具体的数额和流程。
当然阻力肯定是有。但是必然要做,也必然在做。
高校当然也属于其中的一部分。但高校只是其中的极小一部分。
年轻人应当看到国家对于这一点的决心和历史的大势所趋,适时调整自己的发展规划。
统计口径可能有问题。
看图说话。财政拨款减少的北清,2020年预算总额继续增加。表格意味着北清在今年仍然计划获得巨量的社会资源。当然,预算不代表学校实际收支情况,甚至预算增加不代表学校发展向好。表上有个学校,名义预算增加了十亿,但是学校目前可支配的年收入数字少了十亿。原因包括经常性财政拨款与自然基金等缩水、校办企业无条件划归驻地国资委、社会捐赠意向取消等原因。
中国的留学政策其实有两条暗线。一条是以城市中产阶层子女的留学为主。
第二条是以清华为代表的顶尖理工院校的“跳板式”留学,其主体是通过高考&竞赛&自招筛选出的平民阶层中的智力天才。清华北大每年的财政拨款,有相当一部分是用来提供给这些“天才”做前期的“公费套磁活动”。譬如大一大二选GPA前5%甚至更靠后的,提供雅思托福成绩,即可报名去死蛤蟆耶搞暑期研修,获得教授赏识之后,即可毕业之际飞赴大洋彼岸,成为一名PhD。
这两条暗线可谓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在过去的20年里,进程一直很顺利,直到川普上台的前的几年,清华特奖的答辩中,留学归来报国的不在少数,但着这一切,都随着麦卡锡主义的复苏戛然而止。
去年潘建伟和清华部分学生的拒签只是冰河纪到来时广阔湖面的第一道冰凌,现在回看那时候毕竟凸羊的清华学生,还多半抱有侥幸心理,以为是偶然。直到黑名单列出,虽然清华不在高优先级的位置,但是学术疯锁的闸门已经落下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校长的抗议,犹如格陵兰冰原上偶尔冒出的温泉,并不能左右大局——蓬丝、古巴裔议员的诸多言论,代表的才是未来美国的主流声音。
逆国际化背景之下,一旦技术输血管道受到不利影响,就只能重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遗产来。
这时,策略自然会随之改变——那些本来提供给留美预科计划的钱,会转移到下面学校的建设上面去。
承接前面的隐喻,当面临困难的时候,家族的最优策略是让每个人都吃饱。
当然教育一盘大棋的每一步都不是孤立的,高校的策略变化必然伴随着下一层高考制度的变化。
参考最新分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