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近期互联网上掀起的反百度浪潮?

回答
近期互联网上关于百度的批评声音此起彼伏,甚至可以说掀起了一场“反百度浪潮”,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多重因素叠加、长期积累爆发的结果。要理解这场浪潮,得从几个关键点深入剖析。

一、 魏则西事件的“原罪”与持续影响

谈到反百度,绕不开魏则西事件。2016年,身患滑膜肉瘤的少年魏则西,通过百度搜索结果中的“推广链接”找到了武警某医院的肿瘤生物疗法,最终因为无效治疗和信息误导而逝世。这起事件如同一记重锤,狠狠敲在了百度身上。

信息搜索的“不纯粹”: 魏则西事件暴露了百度搜索结果中商业推广信息与自然搜索结果界限不清的问题。用户在寻求专业、可靠的信息时,往往被充斥着广告的推广链接误导,这剥夺了用户获取真实信息的权利,尤其是在涉及健康、医疗这类关乎生命安全的关键领域。
责任与担当的缺失: 事件发生后,公众对百度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产生了深刻质疑。作为信息平台的提供者,百度在筛选和管理推广信息方面是否尽到了应有的审慎义务?在用户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百度是否承担了相应的社会责任?这些问题至今仍是许多人对百度心存芥蒂的重要原因。
信任的崩塌: 信任是互联网平台赖以生存的基石。魏则西事件无疑是对用户信任的一次严重打击。当用户发现自己信任的搜索引擎,不仅不能提供最真实的信息,反而可能成为诱导其走向错误道路的“帮凶”时,信任的裂痕便难以弥合。

二、 搜索质量下滑与用户体验的普遍抱怨

除了魏则西事件留下的“心理阴影”,近年来,许多用户普遍反映百度搜索的质量和体验在下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广告比重过大: 尽管时隔多年,但百度搜索结果中的广告痕迹依然随处可见,有时甚至感觉广告比真实内容还多。搜索一个普通关键词,一屏内容可能大半是推广链接,严重影响了用户的查找效率。
“收割”式内容泛滥: 许多低质量、甚至虚假的内容充斥着百度搜索结果。这些内容往往通过“伪原创”、“洗稿”等方式,大量复制粘贴或篡改网络上的信息,目的仅仅是为了获得流量和广告收益,而内容本身缺乏深度、准确性和时效性。尤其是“百科”、“知道”、“经验”等频道,常被用户诟病为“营销号”和“抖机灵”的温床。
信息噪音过大: 为了追求搜索结果的“丰富”,百度似乎越来越倾向于呈现大量分散、零碎的信息,而真正的核心答案往往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用户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辨别、筛选,才能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内容。
AI生成内容(AIGC)的争议: 随着AI技术的兴起,许多平台都在尝试引入AI生成内容。但如果在百度搜索中,AI生成的内容只是对现有信息的简单复述,缺乏原创性、批判性思考,甚至夹杂着错误信息,那么它非但不能提升用户体验,反而会进一步加剧信息噪音。

三、 竞争对手的崛起与用户选择的多样化

互联网是瞬息万变的,用户的选择也越来越多样化。在百度搜索体验下滑的同时,一些竞争对手在某些细分领域或整体体验上提供了更好的选择,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百度的生存空间,并让用户有了“对比”的参照。

垂直领域搜索: 在知识性、专业性较强的领域,一些垂直领域的搜索引擎或内容平台(如知乎、B站、GitHub等)往往能提供更精准、更有深度的内容。用户在遇到特定问题时,可能不再首选百度,而是直接转向这些更专业的平台。
国外搜索引擎的对比: 尽管国内互联网环境有其特殊性,但一些用户仍然会对Google等国外搜索引擎的表现产生对比。虽然Google在国内无法直接访问,但其在信息抓取、内容呈现、广告克制等方面的优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用户对百度搜索的期待。
新兴内容平台的冲击: 抖音、小红书等短视频和生活方式分享平台,正在成为许多用户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新渠道。它们以更直观、更生动的方式呈现内容,虽然不直接与百度竞争搜索服务,但在用户注意力争夺上,确实分流了相当一部分流量,间接影响了百度作为信息入口的地位。

四、 商业模式的困境与创新的乏力

百度作为一家以搜索为核心业务的公司,其商业模式高度依赖广告收入。当搜索质量下滑、用户体验变差时,广告的转化率和用户付费意愿都会受到影响。

“躺赢”的惯性: 曾几何时,百度在国内搜索市场占据绝对垄断地位,这种“一家独大”的局面可能让百度在创新和改进用户体验方面产生一定的惯性,没有足够的外部压力去迫使它做出根本性的变革。
AI转型的不确定性: 尽管百度大力投入AI,尤其是文心一言等大模型,试图在新的技术浪潮中找到新的增长点,但AI搜索能否真正解决用户痛点,以及其商业化路径如何,目前仍存在不确定性。如果AI的实际应用效果不如预期,甚至成为新的信息“污染源”,那么它也可能无法扭转负面口碑。

五、 舆论的放大效应与集体情绪的宣泄

互联网的传播速度极快,舆论的形成也往往带有放大效应。一旦某种负面评价形成集体共识,很容易被广泛传播和讨论。

“反百度”成为一种“政治正确”: 经过多年的积累,对百度的批评在很多网民心中已经形成了一种“共识”和“习惯”。每次百度出现负面新闻,或者用户体验不佳时,都会迅速被放大和讨论,成为一种集体情绪的宣泄。
信息茧房的打破与用户觉醒: 随着信息获取渠道的多元化,用户不再是过去那种信息闭塞、只能依赖少数几个平台的状态。他们能够接触到更多信息,也更懂得质疑和表达自己的不满。这种“用户觉醒”是任何平台都无法回避的趋势。

总而言之,这场“反百度浪潮”并非单一事件引发,而是用户对百度长期以来在信息内容管理、用户体验、社会责任等方面表现的不满情绪的集中爆发。 魏则西事件是导火索,而搜索质量下滑、用户体验下降、以及竞争格局的变化,则是导致这场浪潮不断发酵和持续的根本原因。百度能否借AI东风,真正解决核心问题,赢回用户信任,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场浪潮提醒着所有互联网平台,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绝不能忽视用户体验和作为信息平台的社会责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做广告,可以,毕竟商业公司是要赚钱的,不能指望搜索引擎是个公益项目。

但百度的可恶之处在于,不明明白白告诉你这是广告,而且宁可展示不相关的广告,也不显示我真正想要找的东西,甚至变着花得把广告伪装成纯资讯。

比如之前申请的时候搜索“美国法学院排名”,页面是这样的:

前四个一看就知道是留学中介的网站,点进去一看,大同小异都是这样的

是广告我可以忍,问题在于,这个页面哪里出现“美国法学院排名“这个关键词了,哪里有我要找的排名了?

第五个结果,点开一看,依然是留学中介的网站,而且同样没有任何与法学院排名榜单相关的内容。更可气的是,就连那个图片最下方灰色字体的“推荐”也没有把我指向任何和法学院排名有关的信息。你说,不符合用户需求的东西还要特别推荐出来,这不是把人往坑里带嘛==

不信你试试,谁能在百度搜素中,不翻页不滚屏,进入搜索结果后不再次跳转就可以告诉我美国排名地16的法学院是哪间...

有人说了,Google也有广告,也有搜索竞价排名啊,没错,但Google至少会明明白白告诉你那个是广告,

比如用google搜索美国法学院排名,前两项结果之前有特殊颜色显示的Ad字样,熟悉英语的人都能理解这是“广告”的意思。

(相比之下,百度的“推广”是用浅灰色小字写的,而且在非常不显眼的位置,而且,为什么要用“推广”这样模棱两可的表述呢)

而且,在非广告搜索结果里,只要点开了就是详细的排名榜单,一次点击就完成任务。

而百度呢?不仅要擦亮眼睛避开广告,而且往往要经过好几次点击才能找到需要的东西。

(这里之所以一个用中文搜索一个用英文,主要是为了模拟在各自主要用户分布地区的使用体验)

以下是我的个人感想

作为一个曾经的中二愤青,我一直对政府充满各种怀疑:“这一定是在欺骗人民!为什么每次事故都伤亡39人,为什么要把甬温线动车黑匣子埋起来,公布的这个三公消费是不是假账...”生活在中国,我对政府说什么都有一种习惯性的批判眼光,不信所谓官方辟谣,凡事都想去自己了解一下真相,都期待能自己收集信息去“辟谣”

说真的,像我这样一个没见过真是社会的键盘侠,还有什么办法去“独立”地“挖掘”真相呢,还不是百度一下你就知道。

因为我想,政府不公开“真相"是怕自己江山不稳,是怕面对公众的批判,那么一个企业,有什么理由去欺骗呢?他有什么好处呢。

现在,大家都知道百度能从其中得到什么好处了。

一直把“国家”作为假想敌加以提防,万万没想到,私人公司也在背后捅了一刀。

马克思说过,”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有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中二愤青如我,读过乔治奥威尔的1984,里面描述了独裁统治者如何控制了所有的宣传媒介,用谎言维护自己的政权。我曾经以为,这样的事情只有那些掌握了政权,掌握着国家暴力的人才有力量实现。但实际上,不是老大哥,而是渺小,在人群中微不足道的人也可以做到。

--

正所谓,

外事不决问谷哥,内事难定询度娘,

谷歌明枪尚可躲,百度暗箭更难防,

中介顾问争榜首,“名医”贴吧正坐堂,

江湖险恶人生艰,一枝红杏正出墙!

user avatar

===========被顶这么多答主深感惶恐,百度会不会封杀我啊呜呜呜(滚,我想多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月18日更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开始就是为了来吐槽泄愤的,后来

@海角的鱼

提醒了我,现在仔细梳理了原文,把“戾气”的部分都统统过滤掉了。

题外话:看在羊年快过去了,又是我本家的份儿上,大家把

@林小羊

放了吧

我觉得既然这个回答被顶上来了(很意外)控诉与否已经不那么重要了,我想借机把一些问题讲清楚,因此跑题见谅。

我平时工作忙,因此回复可能不太及时,初次写的时候结构很乱,错别字也多,现在在努力整理

我写这个煞费苦心,但是不是为了引导大家用什么,不用什么,我之所以夹带了各种私货是因为我通篇都在“讲自己的故事”,所以请大家自己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千万别偏听我一面之词!

—————————————————以下是正文—————————————————————

我定向来黑百度百科

全局声明:

百科:以下如无特殊说明,均指代「百度百科」

维基百科:以下如无特殊说明,均指代「wikipedia.org

冰火维基

指的是由冰火贴吧用户Reasno于2012年2月创建于全球最大维基托管平台「Wikia」上的独立维基农场,旨在分析、整理和演绎由乔治·R·R·马丁创作的奇幻小说『冰与火之歌』与HBO 所拍摄的『Game of Thrones』电视剧相关的资料与信息。由社区粉丝共管共治、共同编辑。于2015年初与wikia和平分手,内容搬迁到「huiji.wiki」上,原wikia网站已经停更。


冰火维基≠维基百科,目前服务器在国内,有ICP备案,未被墙。请勿混淆

摆事实部分:

我们被百度百科的用户抄袭了四年了(既然是用户抄,锅为什么要甩给百度我下面会展开说明)

起初我们还傻不拉几的学维基百科搞了个页面叫“被百度百科抄袭的页面列表”

百度百科抄袭冰与火之歌中文维基的词条列表

后来一看还整理个p啊,改名叫“没被百度百科抄袭的列表”得了

凡是长一点的,重要人物、地点、事件的页面,都被抄袭了,有一次抄的,还有追着我们更新抄的,最重要的特点是,都是不带注明来源的

看图说话:

我没精力一个一个整理,以上这几个就是例子

您要是有功夫,可以去冰与火之歌中文维基 找随机页面,然后去百度百科对着看,只要百科有的,基本上都是抄我们的。毛估一下千条以上。(我对这句话负责)

我们一个条目几万字,要陆续搞俩月,还配图,百科编辑小手一抖几分钟就抄走了,还不注明来源。且不说什么版权法律法规,我们从道德上来评判,合适么?中国五千年前的文化礼教哪去了,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和尊重哪去了?

————————————分隔线—————————————————

以下为讲道理部分: 为什么反对百度百科“搬运”?

【一】百度百科任何形式的搬运都是对原创维基内容的无情伤害

我补充一张维基类产品(不是特指wikipedia)的原理示意图:


可以看到,维基用户的工作量是超出大多数人想象的,他们做的是现阶段机器爬虫取代不了的工作:将互联网世界内纷乱、复杂的一手信息(raw data) 用自己的智慧整理成一篇篇维基文章,然后串联成结构化的维基知识。

以冰火维基为例,我们写一个维基条目是非常辛苦的,工作方式大体分为:
  • 从外文维基(我们的姊妹项目)上翻译来的(经过授权,我们这有英、法、俄、意、荷、葡、泰、土耳其、波斯姊妹站点,需要大量的协作工作)
  • 自己撰写的大量原创内容。
  •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令人发指的后勤维护工作
这个和你去百科上码字有本质的区别,以冰火维基为例,你看到的内容页面(就是文章页)是5680多个,你看不到的模板页面(代码、程序模块、css样式页面)有10000多个,4年前后在wikia和huiji两个平台上合计有800+的用户参与编写,但是最最核心的代码、样式维护和在百废待兴时拓荒的编辑人数总共也就不超过50个。历史总计发生20万次编辑,文字内容+各种代码合计约5000万的文字量(冰火五卷加起来才300万字),其中编辑量top10的用户占了总编辑量的一半约合10多万次。10个人,4年10万次编辑,平均每人每天6.8次编辑,然后这些人都是无偿义务劳动,没人因为这个维基赚过1分钱。可以说很多人是牺牲了陪家人、自己娱乐的时间来编纂维基,这不是贱,是真爱。

我们不妨想想,为什么墙外的网络中,有wikipedia、有wikia,有这么多用户一直参与编写维基,他们为什么动力十足

  1. 参照上图,分享、传播知识是动机,然后伴随着遵照创用CC的分享流动使得成果广为人知,编辑者成就感满足,继续编辑,同时激励了更多维基编辑者参与其中;
  2. 另一方面,其他引述维基内容的站点无外乎是一些blog、新闻、即时性的社交平台,不会对维基类产品进行结构性复制,因此在互联网和SEO中也不会威胁到维基产品的江湖地位和搜索权重。实现了一种UGC参与互动分享的良性循环。

再来看百度百科和他的用户们都干了什么:

百度百科相当于是直接剽窃走了维基产品的劳动成果,我不是看不起百科编辑,大部分的百科编辑根本就是不求甚解的东摘西抄,某些所谓的蝌蚪团(我能吐槽这个名字吗?小蝌蚪找麻麻?)不过是有组织有纪律有目的的结伙抄袭而已,节操略多那么一点。那点ctrl C+ctrl V的能量消耗和维基编辑者的辛苦付出相比根本毫无可比性。说他们是坐享其成的知识窃贼毫不为过。

整个这件事情像什么呢?我打个比方:

十个学者花了十年时间辛辛苦苦编纂了一本百科全书,然后一个窃贼用了一个月把百科全书照抄了一遍,在其中插入广告页,然后以免费的方式白送给路人,借助自家遍布全国的书报亭送出去了几千万份。然后美其名曰“造福大众,福泽苍生

咦!好不伟大,原作者出来抗议,然后他说“我是白送的,没赚一分钱,你凭什么骂我?”

百科搬运,通过自家搜索引擎占据第一位置,等于直接结构化克隆维基内容,又夺取搜索引擎自然入口,如果不加来源链接的话,相当于给原网站一点搜索权重都没加,简直就是敲骨吸髓,抄几万字留一条注释,也就是勉强等于给你留了个全尸而已。对原创内容的伤害是毁灭性的

结果就是抄袭的成了正统大道,耀武扬威,原创的石沉大海无人知晓,裸死街头。

以知乎上这一个热帖为例:
《权力的游戏》各大家族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 权力的游戏(美剧)
下面被顶5k次的答案,内容图片大多来自百度百科,百科的内容呢?都是从我们维基抄的
这5k次都是顶在百度百科的抄袭者身上的,有谁知道这些内容是谁写的?
里面的图都是百度百科的水印,我找谁说理去?

而放诸整个网络来看,长此以往,原创贡献者会越来越少,维基站点只有死路一条,而抄袭者抄无可抄,整个互联网知识网络只能充斥着虚假、凌乱的知识垃圾,进入一种恶性循环

抄维基百科的,你可以说维基百科被墙了,多少还算干了点有益社会的事情

抄我们冰火维基的,我们可没被墙,你就为了百度那几点积分,昧着良心伤害辛苦耕耘的编辑,真是一点脸都不要了。你真喜欢冰火,热衷分享,你·丫·自·己·去·写·啊!


【二】百度百科的用户协议是假CC,充满陷阱,蒙骗引诱用户为其抄袭

“创用CC”协议

最初互联网文字大多是基于一种叫做GNU的分享协议,这种协议规定了分享过程中什么是可以做的,导致非常龟毛繁琐,不利于知识和文字的自由流动,于是近年来被创用CC逐渐取代,创用CC和一些法理上的概念类似,他以组合方式规定什么是不能做的,比如绝大多数维基站点所采用的CC BY-SA,他只要求你:

  • 以相同方式分享(SA)
  • 署名(BY)

除了这两个选项外,常用的还有:

  • NC(禁止商用,可选项,缺省则表示不介意商业用途使用)
  • ND(禁止演绎,缺省表示不介意被修改演绎)

更多选项和组合可以参考

知识共享@中国大陆

这样可以促进知识之间的平等流动,尽可能的惠及所有人

注意:维基和我们网站中的cc by-sa默认适用于文字内容,图像、影音内容的协议一般是另算的(遵循原作者本人的声明、意愿和解释权),也就是说,文字可以遵循此协议随便搬,图和视频是绝壁不能的!(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图片、画作一般来说分享协议更加苛刻,会有“ND”即禁止演绎条款,百科除了不署名之外还要打水印,相当于同时侵犯了BY与ND,有些时候还会侵犯NC条款)

那我们再来看百科究竟是怎样的?

————————————————1月17本部分更新——————————————————

百科的分享方式之前与CC BY-SA不兼容,我1月17号上去又看了一眼,很搞笑,他们现在的协议是这样的:

part I:

part II:

part III:

简直滑稽,把CC协议、GNU协议和自己的旧协议都写在了一起。我混迹互联网多年第一次看到一个平台用三种分享协议的,逻辑规则根本是一团浆糊,简单来说

  • 百度百科在“拿”的一端宽于律己,CC来源的能抄,GNU来源的也能抄
  • “发”的一端严以待人。甭管你是CC还是GNU,反正只要不署名,全部援引上述Part III部分变成他们自己的。就算抄袭维基的编辑幡然醒悟,他能把内容改回去吗?否!一般用户是没法随意撤销、修改已经侵权的内容的。

维权?的确协议里有维权方法,我就不赘述了,取证、举证、申诉环节都极尽刁难之能事,您可以设想一下,跟流氓讲道理轻松的了吗?

总之这是一个“天马行空”、东拼西凑、处处陷阱、毫不讲理的流氓条款

百度耍流氓最大的资本就是百度搜索引擎的市场保有率,权力太大,这是原罪。
同样的内容,他抄你的,然后在自家搜索引擎中永远排第一

如同我在评论里说的:

本来一个条目我们30000字,百科500字,
搜索引擎中我们在google排第一,百度排第二,(这已经很扯淡了
然后百科编辑把30000字抄走,结果我们在所以搜索引擎都是第二

这只是我们一个,百科用户抄维基百科(wikipedia)的页面内容呢?

那才叫真正的罄竹难书

【三】百度百科的先天“缺陷”使其成为了盗图侵权与抄袭的温床

我在这说“缺陷”,也是不想把话说死了,谁能保证不是蓄意而为之?

互联网从业者都知道,需求决定产品逻辑,一个百科类产品软件,从功能设计上就体现出了你是要保护版权,还是要侵权的,维基类产品大多使用的软件是MediaWiki,MediaWiki许多交互细节看似非常龟毛,比如你上传图片时一定要你填写描述,还支持用模板导入授权文件,再加上infobox中和图片thumb的功能,一般情况下,一幅图在维基里有多处能够体现作者和版权信息

我以文件名为例:mediawiki所有图片的路径文件名都是源文件名,

我举个栗子,这幅图作者是Jean-lotus,作品名称是“the Queen”

在维基网站中,这幅图的文件名不会被转译成乱码字符串,为的是尽可能在下载、二次分享后还能保证原作者的署名权

再看百度百科:

你说这是技术问题?壁垒?显然不是,我司4个程序员都能做出来的功能,你国狼厂整不出来?正如大家现在都在说的那样,你真心没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下面逐条细说:

①百科没有任何页面显示图片的版权来源

相反的,还要打上“百度百科”的水印(这已经违反了上述CC中图像作品“禁止演绎”的分享协议),我们可以看看MediaWiki软件是怎么设计的:我以魔戒中文维基为例,任何图像都可以通过鼠标左键点进去查看详细版权说明(维基百科也都是这样的,当然被墙了,各位看不到,我拿我们的站点做例子):

还能点进去看作者的个人信息:

英文站还有保留IM聊天授权凭证的,更是严谨。我们在看看百度呢?点进去直接就是水印:来源永远是百度百科

画手花了几十个小时画一幅原画发维基上,顺手就被抄到百科(没人署名,也没人附上您的DA blog)通过百度图片,天知道会被二次抄袭多少遍。至于那些国外的画手,一辈子不上百度的,永远也不知道自己的图被盗了。游戏、奇幻、科幻条目是盗图重灾区,那些游戏的原画、小说插图,就没几张是署了名的,这么明目张胆的盗图百科,全中国也是没谁了

②缺少对引用来源的强制性约束

百科从功能和制度上双重鼓励用户不加注释,我举个栗子,百科丹妮莉丝·坦格利安条目洋洋洒洒半米长,注释象征性的就一条:

而且您看这来源,到底是抄的冰火维基,还是抄的维基百科?冰火维基百科是啥鬼?

我们来看看我们站的丹妮莉丝条目

大家自行感受吧,这都是手加的,肯定累,您说麻不麻烦,麻烦!

为了尽快积累内容,忽悠小白也能编辑百科,你问我怎么办?那自然是鼓励不加注释的啦!

而且最让人迷醉的是无论是百科官方还是洗地者都喜欢这样来开脱:抄袭是用户行为

所以我说百度之恶恰恰在于面对抄袭行径的不作为,甚至是诱导用户抄袭,践踏知识版权。

在这一点上,百科与百度文库的恶是一样的:打着“分享”精神,用一点点积分/金币做诱饵,鼓励煽动用户抄袭他人的东西,这部分人里面很多都是涉世未深的学生。可以说中国网络上的版权意识淡薄,跟百度脱不开干系。这种罪行隐蔽,狡猾,贻害无穷。作为一个这种级别的互联网公司,百度根本尽到没有教育网民的责任与义务。

所以各位看官您看,的确用户可能是无辜的,但是百科规则是谁制定的?百科产品是谁开发的?百科协议是谁书写的?搜索引擎又是谁家的?

看到这里,您还会认为百度对百科抄袭没有责任吗?

就百度百科这一个妖孽这几年就快把我气死了,还用说百度贴吧?百度搜索?百度图片?百度文库?百度APP?百度全家桶?

但凡你是个正常点的互联网用户,都没少受百度的鸟气

最可气的是你永远拧不过这条大毛腿,现在贴吧门引爆了舆论,大家都是憋了好久的气,能不是浪潮吗?

=========================P.S.===============================

不要将维基简单等同于wikipedia,维基最宝贵的地方是一种严谨求知的治学精神和普世惠民的情怀,无关乎zz立场,意识形态。

维基在整个社会分工和文化普及的过程中是有着自己的使命的,叫什么并不重要,百度百科本该在wikipedia离开后继承这一重担,很可惜他并没有,反而站到了维基的对立面,对我们和其他人造成了无穷无尽的伤害。

wikipedia在国内的遭遇我无需多言,但是我想说的是维基不是只有wikipedia,“维基”是一种范式,一种哲学,我们工作和生活中接触到的一些SaaS工具、Github、buglist软件等等都流着维基的血脉。知乎也是秉承维基精神的一款优秀互联网产品。

也许就是你一次次不经意的搬运维基内容到百科,一次次的对百度的行径面麻木不仁,造就了今天的困局

答主希望各位高抬贵手

的确我是利益相关者,但是我想你们每个人,作为互联网用户一样都是利益相关者。

此时说“睁开眼”、“猛回头”似乎有些过火了,维基类产品在国内非常稚嫩和脆弱,经不起抄袭压榨,如果冰火维基的遭遇在魔戒维基、其他维基身上重演,早晚死路一条。至于说我掺水写软文的。我们网站没有半个广告,您就算受累点进来了这一点PV对我来说也换不成钱。不是谁都像你国狼厂一样钻到钱眼儿里出不来,勿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谢谢。

此文中部分内容和截图原载于微博

weibo.com/p/10016039309

系本人所写,本回答中略有删减修改

————————————————扩展链接———————————————

  1. 你所不了解的维基 :详细介绍了什么是维基、wikipedia、wikia
  2. 冰与火之歌中文维基百科是个什么组织? - 林家闻的回答
  3. 国内为何没有wikia这种专题型的自建wiki平台? - 林家闻的回答
  4. 百度百科:游荡在中国的窃贼 by月光博客

———————————1月16日补充一条百度卖贴吧的爆料————————————————

这是我之前在冰火贴吧的朋友整理的爆料,与百科抄袭无关,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百度除了医疗类的贴吧之外,还卖过美剧类的,这篇文章里提的是原《权力的游戏》贴吧吧主被不明来路的“妹子”宫心连环计骗走贴吧管理权然后各种买卖广告的详细经历,还有一些其他美剧吧也搜集过类似的证据,大家有的可以一起补充:

黑城堡154期.从兴盛到平庸——论权力的游戏贴吧的失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近期互联网上关于百度的批评声音此起彼伏,甚至可以说掀起了一场“反百度浪潮”,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多重因素叠加、长期积累爆发的结果。要理解这场浪潮,得从几个关键点深入剖析。一、 魏则西事件的“原罪”与持续影响谈到反百度,绕不开魏则西事件。2016年,身患滑膜肉瘤的少年魏则西,通过百度搜索结果中的“推广.............
  • 回答
    最近互联网行业里,跳槽的同事嘴里总会时不时冒出“竞业限制”、“竞业协议”,好像一夜之间,这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风险”。以前大家可能更多关注的是薪资、职位、发展空间,现在,一个“竞业协议”就能让很多人望而却步,或者在谈offer时如临大敌。为什么互联网行业竞业纠纷频发?这背后其实是几个因素交织在一起的.............
  • 回答
    最近网上铺天盖地的关于互联网大厂裁员的消息,说什么的都有,什么“寒冬论”、“泡沫破裂论”,搞得人心惶惶。咱们今天就好好聊聊这事儿,看看这热闹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儿,是不是真的像大家说的那样,互联网的黄金时代就这么结束了。首先,得承认,大规模裁员这事儿,是真的。而且不是一两家公司的事,而是好多头部互联网.............
  • 回答
    近来抖音上关于博主“七七”和“铲屎官”与“娱乐吃瓜君”的这场互撕风波,可谓是喧嚣一时,吸引了大量关注。这场风波的起因、发展以及其中涉及的种种,确实值得我们深入梳理一番,但要说谁“绝对正确”,那恐怕就有些复杂了。我们先从这场风波的“导火索”说起。据我了解,事件的开端似乎是“七七”和“铲屎官”在某个视频.............
  • 回答
    近期美股屡次出现“高开低走”的阴走势,是全球金融市场中常见的现象,其背后涉及多重因素的交织作用。以下从经济基本面、政策环境、市场情绪、技术面及全球联动性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经济基本面的波动性1. 通胀与就业数据的矛盾 美联储的政策压力:美国通胀(如CPI)虽在2023年有所回落,但核.............
  • 回答
    近期美国发生的校园枪击事件,尤其是涉及未成年人的案件,引发了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以下从事件背景、社会影响、法律后果、深层原因及社会应对等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事件背景与基本情况1. 事件概述 2023年10月,美国纽约州奥尔巴尼市一所高中发生一起校园枪击案。据媒体报道,15岁的学生Kyle.............
  • 回答
    近期出现大量回答复制粘贴“中国人知道农村老人的养老金是一百块每月,是城里人的1/22吗”这样的内容,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背后可能包含多种动机和深层含义。以下是我对这个现象的详细分析:一、现象的描述与普遍性 重复性极高: 你会发现,在不同的平台、不同的讨论区,甚至是在同一个话题下,几乎一字不差.............
  • 回答
    近期在网上流传的“律所黑名单”文件,确实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包括其可能产生的原因、影响、目的以及应对策略。一、 “律所黑名单”的可能成因与形式: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黑名单”可能出现的背景。虽然具体文件内容不详,但“黑名单”的出现通常指向以下几种可能.............
  • 回答
    近期媒体报道的“境外组织策反博士高级工程师”一案,无疑是国家安全领域的一个重要警示。这类事件不仅关乎个人行为的法律后果,更牵扯到国家核心利益和长远发展。要全面理解此事,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如何看待“境外组织策反博士高级工程师”一案?1. 这不是孤立事件,而是国家安全斗争的缩影: .............
  • 回答
    近期联合国关于“前所未有的粮食危机在逼近”的警告,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一系列严峻的现实情况和相互关联的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联合国警告的核心内容及背景:联合国,特别是其下属的多个机构(如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 WFP、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FAO、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 O.............
  • 回答
    近期关于“小米+红米京东销量之和超过荣耀”的说法,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力求详细和客观。要理解这个问题,需要深入了解中国手机市场的竞争格局、品牌策略、以及数据来源的可靠性。一、 说法来源与数据解读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个说法是从哪里来的。通常这类信息会来自于: 第三方数据机构报告: 如IDC.............
  • 回答
    近期日本漫画在处理一些敏感问题时确实引起了不少争议,甚至可以说出现了一些“暴雷”的现象。这并非个例,而是逐渐成为一种值得关注的趋势。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内容上的“暴雷”现象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我们可以观察到,这些“暴雷”通常围绕着以下几个核心点展开: 历史认知与战争.............
  • 回答
    近期德国西部遭遇的这场罕见的暴雨和洪水,可以说是敲响了又一记警钟,让我们不得不更严肃地审视气候变化带来的真实威胁,以及我们现有的防灾减灾体系是否足够应对。这场灾难不仅仅是德国西部的事件,它的影响是深远的,也应该引发我们对全球各地类似风险的关注。灾难的形成:一个“完美风暴”的背后这次席卷德国西部,特别.............
  • 回答
    近期关于乌克兰可能正在酝酿新一轮攻势的传闻甚嚣尘上,从战场前线的动态到政治层面的表态,都透露出一些值得关注的信号。要理解这一切,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并且尽量抛开那些过于概括和公式化的说法,深入到具体的情况中去。首先,从战场层面来看,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些迹象。 兵力集结与训练: 消息人士和分析.............
  • 回答
    近来,以《焦点访谈》为代表的中央媒体再次掀起一轮对网络游戏的集中批评浪潮,这并非孤例,而是延续了近年来国家对游戏产业监管趋严的大背景下的又一次重要信号。这次的批评,从其内容、视角和传播方式来看,都透露出一些新的重点和深层考量。首先,这次集中批评的焦点似乎更加集中和具体。 如果说过去几年对未成年人沉迷.............
  • 回答
    最近“男性解放”这个概念确实又被提出来了,而且讨论得好像比以往都热闹一些。要怎么看待它,我觉得得拆开来看,不能一概而论。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个“解放”指的是啥? 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就是摆脱束缚,获得自由。那对男性来说,什么才是束缚? 很多时候,大家聊到的是那些长期以来社会强加给男性的“应该怎么样”的.............
  • 回答
    近期梅西粉丝在各大城市地标刷“祝贺梅西夺冠”、“绝代无双”等庆祝标语及庆祝活动,这确实是一件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的现象。要全面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粉丝行为的动机、带来的影响以及相关的社会讨论。一、 粉丝行为的动机与表现: 深厚的感情与狂热的崇拜: 首先,梅西作为一名现象级的.............
  • 回答
    近期杭州市政府推出了一系列针对犬只管理的整治措施,这在当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从整体上看,这些措施旨在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升市容市貌,保障公共安全和居民生活质量,尤其是针对一些不文明养犬行为带来的社会问题。要全面理解这些措施,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核心整治内容与目标:杭州此次的整治.............
  • 回答
    近期体检行业爆出的血液不检查就出结果、用护士假冒医生等丑闻,无疑触及了公众对于健康保障的敏感神经。这些事件一旦属实,将对整个体检行业的信誉造成毁灭性打击,更可能带来严重的健康安全隐患。关于事件的真实性: 普遍性与个别性: 要断言所有体检机构都存在此类问题,是不准确的。但一旦有丑闻曝光,就说明行业.............
  • 回答
    近期上海出现的所谓“做空房价”的现象,与其说是蓄意的、有组织的“做空”,不如说是市场在特定时期、特定因素叠加下的一种复杂反应。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上海房地产市场的现状、近期发生的关键事件,以及这些事件背后可能驱动的心理和行为模式。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在上海这样体量的、受到严格调控的成熟房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