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朝时,满族和汉族有什么区别?

回答
话说清朝这会儿,满族和汉族这两个民族,虽然一块儿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但说实话,那可真不是一回事儿。他们的区别,那叫一个方方面面,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完的。

一、出身和入主中原的起点不同

咱们得先说这根子上的事儿。满族,本来是在关外,也就是现在的东北地区,过着游牧和渔猎生活的。他们原本不叫满族,是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才有了“满洲”这个称呼,并且建立起了后金,也就是清朝的前身。他们是“闯关东”进来的,带着一股子草原上的彪悍劲儿,骑马射箭那是祖传的本事。

汉族呢?那可就历史悠久了。从黄河文明开始,汉族就已经是这片土地上的主体民族了。他们耕种土地,建城池,发展文字,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体系。当满族还在关外打猎的时候,汉族已经在中原繁衍生息了几千年了。

所以,满族是“征服者”,汉族是“被征服者”。这个身份的起点,就注定了他们之间存在着一层天然的隔阂和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二、政治和经济上的统治与被统治

清朝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满族人实行了一套“满汉分治”的政策。

政治上: 重要的官职,特别是核心的决策部门,比如内阁、六部,都必须有满族官员。很多时候,一个职位会设置一个满族一个汉族,叫做“满汉对调”,但满族官员往往占据主导地位。而且,清朝皇帝本身是满族,他们的权力天然高于汉族官员。八旗制度,就是满族人核心的军事和政治组织,他们享受着特权,有专门的土地、俸禄,甚至连打仗的时候,都是他们冲在前面,但同时也被限制了不能随意与汉人通婚,也不能随意在关外经商,这都是为了保持他们的“满洲”本色。
经济上: 满族虽然是统治者,但他们并不像汉族那样懂得精耕细作,也不屑于去做生意。他们的经济来源很大一部分是国家俸禄和旗地的收入。而汉族,依旧是农业和手工业的主力,他们才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但是,清朝政府会时不时地征收各种税赋,这些税赋的负担很大一部分落在了汉族农民身上。

三、文化上的差异与融合

这方面,区别就更明显了,但也更复杂。

语言: 满语是满族的母语,一种满蒙合璧的文字。入关后,满族统治者为了便于管理,强迫推行汉文化,但他们自己也保留着满语,尤其是在宫廷内部,很多时候是用满语交流的。但随着时间推移,尤其是在一些满族官员和士兵中,通晓汉语的越来越多,满语的使用也逐渐式微。汉族人自然说的是汉语。
服饰: 这是最直观的区别。满族男子必须剃发留辫,前面剃光,后面留长辫子,这被称为“阴阳头”。这是清朝统治者强加给汉族的规定,目的就是为了区分和统治,也是一种精神上的征服。汉族男子如果敢不按规定留辫子,那就是“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女人方面,满族女性早期穿满式旗袍,腰身收紧,下摆开衩,可以骑马。汉族女性则继续穿着传统的汉服,款式多样。但后来,随着融合,汉族女性也受到旗袍款式的影响,但整体风格还是有区别的。
习俗: 满族有一些独特的习俗,比如他们有祭祀萨满教的传统,有一些关于狩猎和渔业的习俗。汉族则有更丰富的民间信仰、节日习俗、饮食文化等等。尽管满族统治者也推崇儒家文化,甚至尊奉孔子,但他们自身的文化根基和一些习惯还是保留着。
教育和科举: 清朝沿用了明朝的科举制度,汉族士子可以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但同时,也设置了“满汉分科”的考试,满族人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接受教育,担任官职。不过,科举考试的内容,很大程度上还是以儒家经典为主,这反而促进了汉族文化在官方层面的延续。
婚姻: 清朝为了保持满族的“纯洁性”,早期禁止满汉通婚。违者轻则受到惩罚,重则可能被革除旗籍。但随着时间推移,尤其是在地方上的满族人和汉族人接触多了,这种禁令也逐渐松懈,虽然官方不提倡,但实际情况是存在不少满汉联姻的。

四、心理上的隔阂和认同

除了外在的制度和文化差异,更深层的是心理上的隔阂。

满族人的优越感: 作为入主中原的征服者,一部分满族人带着一种天然的优越感,认为自己是“天命所归”的统治者,对汉族人有一定的轻视。
汉族人的屈辱感和反抗: 很多汉族人对满族的统治感到屈辱,虽然明面上不敢反抗,但在思想、文学、艺术等方面,常常会流露出对失去故国的怀念和对满族统治的不满。一些秘密结社,比如天地会,就是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的。
渐进的融合: 尽管存在隔阂,但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统治,也必然带来融合。满族人学习汉族的语言、文字、制度、文化,汉族人也受到满族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到了清朝中后期,很多满族人已经深度汉化,说汉语,写汉文,过着和汉族人差不多的生活。

总的来说,清朝的满族和汉族,就像是两个原本生活在不同世界的民族,一个以武力征服了另一个,然后在这个新建立的国家里,尝试着既要保持自己的统治优势,又要利用被统治者的资源和文化。这种关系,注定了他们之间既有明显的界限,又有不可避免的互动和融合。这种区别,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全抹平的,它贯穿了整个清朝的历史,也塑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清代这两个民族都还没有最终成形……

现代民族的定型,要晚到解放后的民族识别之后。

user avatar

认为清代只分旗民的显然是一种围阶救民的老套路了。在整个清朝期间,“满汉之分”是事实存在的,“首崇满洲”是常识性的清朝国策,“满语骑射”是历代帝王都强调的大清国本。而八旗内部,也是要分满蒙汉的!


仅在八旗之中,满汉就有所不同:

1、在军事编制及武器配备上:

前清开国时 , “汉军旗与满洲八旗界限甚严, 饮食坐卧俱不得同在一处, 出军 , 则备充前敌, 驻扎 , 则别为一营 , 官级只能就汉军中升擢 , 不能与满蒙八旗相掺” 。

清朝规定 :“满洲、 蒙古壮丁 , 每二名披甲一副。汉军壮丁, 每五名披甲一副。”不仅汉军旗人披甲的机会少于满、 蒙兵丁 , 而且在八旗编制方面, 前锋营 、 健锐营 、 内外火器营等重要部门,都由满洲、蒙古组成 , 而无汉军名额;较为次要的藤牌营、长枪营都由汉军组成, 而无满洲、蒙古 。

2、在政治方面

北京周边的驻防始终以满洲统治者最倚重的八旗满洲兵丁为主,顺治初期间有八旗蒙古兵丁,康熙朝又有添设,但八旗汉军始终不预其内 , 这是与其他各省驻防殊为不同之处 。

汉军不得预畿辅地区, 一方面由于畿辅是其控制的核心地区,另一方面也由于满洲统治者对汉军始终存有戒惕之心(尤其是三藩之乱之后)。所谓“京师为辇毂重地,八旗满洲官兵居之 , 则犹室家之有门户 , 如同子弟之护父兄, 手足之捍头目 。”

为了确保北京和满洲的安全,清朝把河北视为防汉前线,在河北安置了大量满洲族民,并安排满洲官员占据了河北所有府、州、县官府的官职,对河北实行严密的控制。这与三百年后日本侵略者为了“保护”伪满洲国而要求“华北自治”,有惊人的相似。

嗣后除直隶巡抚 、 顺天府府尹及各府州县副职以外, 凡守巡, 通、 永、 霸、 吕 、 天津此五道 , 保定等八府知府 , 通州等二十州知州 , 良乡等一百二十县知县以及四路缉匪同知之缺, 俱于满洲内挑选可信、 贤能会汉文之文员补任, 至直隶三总兵、九副将、十四参将、十八游击之缺, 亦于满洲内挑选可信善于管切之武员补任。


3、经济和生活方面

在京的八旗满洲、 蒙古兵丁遇有婚丧之事 , 均享有资生银两, 在京汉军官员如遇丧事 , 可以支借俸银 。但是,在京汉军兵丁遇有喜丧之事 , 既不能享受与满洲 、 蒙古兵同等的待遇, 也不能循汉军官员借俸之例。遇有丧事 , 汉军兵丁往往无从措办。又如,八旗内部有一个特殊兵种叫“养育兵”,满 、 蒙养育兵发给米 , 而汉军养育兵不发米。

在八旗内部,清朝统治者对汉军的满语学习极为严苛。自清军入关之后,满语衰落乃是大势所趋,不仅八旗汉军,连满洲、蒙古兵也渐渐不会说了。但满洲人说不好需要鼓励,汉军说不好便是罪行。乾隆元年, 乾隆引见汉军子弟陈遵等人时 , 问及满语。陈遵等人满语水平不佳, 只能 “温习履历, 问及他语 , 具不能奏对” 。乾隆明谕 , 如果今后引见八旗汉军子弟时, 若仍 “不能清语之人” , 将 “ 不准列入保举” 。于此同时,满洲蒙古子弟说不好满语的人,乾隆却“温言鼓励”,对于说得好的,更是“不吝赏赐、破格提拔”。

4、首崇满洲与羞辱汉军

康熙:

汉军与绿旗官兵 , 未可尽恃……满兵一心奉法, 假如千人会于一处, 死则同死 , 断无离心……凡地方有绿旗兵丁处, 不可无满兵。满兵纵至粮缺 , 艰难困迫而死 , 断无二心。若汉军绿旗兵丁, 至粮绝少或窘迫, 即至怨愤作乱……

评:皇协军士气低落很奇怪吗?待遇不同,难道要人家“勿与满兵论薪酬,要与满兵比奉献”?

从前汉军人材壮健, 骑射亦优 , 与满洲相去无几。近日汉军渐以庸懦 , 皆似绿旗。汉军人等相聚会时, 多谈无益之事, 在满汉之间恣肆行事, 习俗甚坏 ……汉军居父母之丧, 亲朋聚会 , 演戏饮酒,这种不善之习 ,满洲所无, 惟汉军则有之……汉军习尚之恶,已至于极!

评:在这位大帝眼中,满八旗的堕落都是被汉军带坏的……


雍正大帝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把营私 、 狡猾、 油气一类的特质特征归为 “汉军习气” 。

常用语:

对汉军武官:“你们汉军习气甚是不好”;

对正黄旗汉军人、陕西汉阴县知县徐耀:“像包衣贪碎人”;

对镶蓝旗汉军、特授山西绛州知州李 , “但有些汉军油气” ;

对镶红旗汉军、特授延平府知府郭朝鼎:“经许多人言好,甚不配、亦不似有暗才、 不过像一老汉军”;

对正白旗汉军、候补同知马世藻 , “老实人 , 不过非混账汉军耳” 。


乾隆大帝:

乾隆几乎是满汉之分最严重的清朝君主。雍正时虽对汉军多加鄙夷,但仍把汉军与汉人区分开,而到了乾隆时期,终于作出了官方论断“汉军其初本系汉人”。这一论断后来成了清朝统治者将大量汉军旗“出旗为民”的“道义所在”。

我朝封爵之制, 亲亲之外 , 次及勋臣,所以隆报功之典, 广世禄之恩也。次所记载首满洲, 次蒙古 , 又次汉军……
(汉军)虽曰旗籍, 皆辽沈边氓及明之溃军败卒。今生齿日繁, 其从龙丰沛旧臣, 尚不能生计富饶 , 而聚若辈数万人于京华, 又无以令其谋生之道 , 其当轴者宜有远略欤?


5、乾隆之后汉军与汉民的待遇日趋一致

清代官员的官缺是分满汉的。一开始其实设立的是旗民之分,奈何后来清朝统治者眼中还是满洲人最亲近。于是旗民之分慢慢演变为满汉之分:

譬如遇到官缺不足的时候:

汉军御史宜归并汉缺 , 不必另立汉军之名也……将各部汉军郎中 、 员外郎中、 员外等缺一并裁去, 今于额设各缺内将汉军 、 汉人一体补授,每遇升转 , 汉军与汉人亦一体较俸

当满人需要更多官职的时候,让满人抢夺汉军汉人的官缺:

满洲亦应与汉军汉人相同(官缺),外省自州县以上府道以下 , 守备以上总兵以下之官宜应补放……则有才能之官员俱可得以使用,而满洲闲散未成丁者将备受鼓励,各习文武之才

这一系列操作在乾隆时期达到顶峰。乾隆帝即位后, 清朝立国已有百年 , 统治日臻巩固, 满洲生齿日繁。于是, 扩大满人入仕途径的问题便更为迫切。

一方面,对于传统的汉军汉人官缺,乾隆将其开放给满人。乾隆二年九月 , 乾隆帝采纳御史舒赫德的建议,准许满人蒙古人和汉官一起保举道员 。而后不久, 保举范围进一步扩大 , 中央政府中任职的满洲科道官员在内升时又取得了优先拣选的权利。乾隆六年二月 , 又敕令知县以上的各级官员皆可任用满官。至此 , 朝廷内外各级行政机构几乎均为八旗满洲开放 。

另一方面,对于传统的满缺,乾隆仍然对汉军、汉人封闭。乾隆帝以绿旗营营伍废弛, 兵力软弱, “ 是以分用满员,以资钤辖”的冠冕堂皇理由 , 将大批满蒙旗员补用绿营守备以上的各级官员 。根据兵部奏报, 至乾隆三十八年, 在直隶 、 山西、 陕西 、 甘肃、 四川五省副将至守备 1826 缺中 , 满洲、 蒙古在绿营者, 已经超出原定额 647 名的一倍以上。

至此,满洲官员不但掌握着中央与地方的主要权力 , 而且在绝对数额上也将及半数。

6、关于通婚的特别说明

关于“满汉不能通婚”的政策,常有人辩称实为“旗民不能通婚”,那么这个争端是怎么来的呢?

实际上,在清朝建国之初,的确是“旗民不能通婚”。但是这个政策到了雍正年间,由于满清统治者开放了开放了汉军与汉人的婚姻,譬如福州将军两次奏报福州满城中的汉军旗与汉人通婚现象。

驻防兵丁均系旗人 , 竟有与汉人做亲者 ……查得此地四旗……一万二千六百余名之内, 兵壮娶民人之女以及营兵之女为妻者共二百一十四名 , 将女聘与营兵为妻者二名, 余皆四旗互相嫁娶

而雍正的批复是:

向来既未定例禁约,此非目前要务 , 姑且缓之

由于清朝统治者开放了汉军与汉人之间的通婚,但对满蒙与汉人通婚仍是严厉禁止,所以就部分演变为了“满汉不通婚”。这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将基于八旗内部越来越高的繁殖压力对外向汉人泄压,保证满洲血统纯正的一种方式。

从另一个角度说,虽然明面上说的是“旗民不通婚”,但是根据现在的民族识别,汉军旗基本都是按照满族算的(而不是汉族),所以“满汉不通婚”也是没错的。

顺治五年,清廷曾颁布满汉通婚令,名义上“ 满洲旧俗, 凡所婚娶, 必视其民族之高下, 初不计其一时之贫富”。但这条法令是由多尔衮颁布,这位摄政王两年后过世,死后被顺治反攻倒算,“满汉通婚令”被鳌拜等人作为多尔衮的罪证之一大加攻讦,在实际上被废除。

在清朝操作中, 满人娶汉女为妻, 就要取消他享有的满人特权, 如不能上档和领红赏, 也不能再领钱粮。如满族的姑娘嫁给汉人, 不仅取消享有的特权, 还要受到舆论的非议。这一系列骚操作表明满清统治者既想立“满汉一体”的牌坊,同时又想做“首崇满洲”的婊子行为。

真正废除满汉不通婚,其实已经是1901年的事情了。



总的来说,清朝开国时期由于满洲人丁较少,对于汉军还是较为重视的。但随着清朝统治逐渐稳固,汉军逐渐失去了地位,到了乾隆时期,已与汉人无异。

最后,让我们复习一下满洲崛起时的民族主义宣号:

得朝鲜人十 , 不若得蒙古人一;得蒙古人十, 不若得满洲部落人一。族类同 , 则语言同, 水土同, 衣冠居处同, 城郭土著射猎习俗同 。故命文臣依国语制国书, 不用蒙古、汉字 ;而蒙古 、汉军各编旗籍, 不入满洲八旗。所以齐风气, 一心志, 固基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话说清朝这会儿,满族和汉族这两个民族,虽然一块儿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但说实话,那可真不是一回事儿。他们的区别,那叫一个方方面面,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完的。一、出身和入主中原的起点不同咱们得先说这根子上的事儿。满族,本来是在关外,也就是现在的东北地区,过着游牧和渔猎生活的。他们原本不叫满族,是努尔哈赤统一了.............
  • 回答
    想了解为什么汉族人口众多却被满族统治了近两个世纪,这背后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得从历史的方方面面掰开了揉碎了看。这事儿挺复杂,得从几个大方面讲,才能把这脉络捋顺了。一、军事上的根本差异与战略优势首先,得承认在征服中国这事儿上,满族在军事上是占了绝对优势的。你想啊,清朝建立之前,满族人的生活方式就是.............
  • 回答
    在清朝,满族和汉族之间的通婚问题,并非一概而论的“可以”或“不可以”,而是存在着复杂的历史背景、政策规定以及社会观念的演变。要详细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剖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清朝的统治基础。清朝是满族建立的王朝,满族作为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一方面需要维护其统治的合法性和特殊性,另一方面也.............
  • 回答
    满族在清朝并没有完全被汉族同化,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耐人寻味的历史现象。之所以如此,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政治、文化、社会制度等多个层面来深入探讨。首先,政治上的“满汉分治”政策是关键。虽然清朝是由满族建立的统一王朝,但满族统治者深知要想巩固其统治地位,就必须有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假设性问题,如果清朝的统治者不是满族而是汉族,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答案绝非简单的是或否。这涉及到政治体制、民族认同、文化交流以及社会结构等多个层面,其复杂性远远超出我们简单的想象。首先,我们要思考一个关键问题:一个汉族统治的清朝,其“进步”的方向和速度会与实际的满族.............
  • 回答
    清朝(16441912)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由满族人建立。这与现在中国以汉族人口为主的局面看似存在矛盾,但实际上,清朝的统治恰恰是推动中国人口构成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也是满族与汉族深度融合的关键阶段。清朝的建立与初期统治:满族入主中原1644年,满族人通过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和吴三桂的引路,成.............
  • 回答
    满族人口在清朝时期,相对于庞大的汉族人口来说,确实是微不足道的。粗略估算,满族人口可能只占汉族人口的零点几,或者最多一两个百分点。这种悬殊的人口比例,使得“满族人口是汉族的几百分之一”这个说法在很多时间点和地域上都是成立的。那么,这样一个数量上处于绝对劣势的民族,是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建立并维持了一.............
  • 回答
    清朝宫廷里,语言的使用是一个相当复杂且随时间推移有所变化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是“只用满语”或“只用汉语”。事实上,满语和汉语在清朝的上朝议政以及后宫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之间的界限也并非泾渭分明。上朝议政:满汉并用,但以满语为尊(早期)清朝建立之初,作为征服民族,满语自然是统治阶层的核心语.............
  • 回答
    在清朝,满族人确实普遍掌握汉语,而满语的使用情况则更加复杂,并非所有满族人都精通。要理解他们如何做到,需要从清朝建立初期就开始说起。清朝入关前,满族作为一个崛起的力量,他们的语言是满语。但在征服中原,建立一个统治汉民族的王朝之后,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人进行交流,就变得至关重要。汉语,尤其是北京官话,.............
  • 回答
    好的,我来试着从你的角度出发,分析一下这组图(虽然我目前无法看到具体图片,但我会根据你提供的“知乎上对清朝和满族的普遍敌视和皇汉主义”这一背景,以及“这组图能否说明其问题所在”的提问,进行一种推演式的、尽可能详细的分析)。理解“敌视”与“皇汉主义”的语境在我们开始分析“这组图”是否能说明问题之前,首.............
  • 回答
    谈清朝时期满汉之间的利益关系,并非简单的“一致”或“相反”,而是极其复杂且动态变化的过程,其中既有交织与合作,也有矛盾与对立。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审视。一、 统治阶层内部的利益考量:并非铁板一块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满人”和“汉人”这两个标签在清朝时期并不完全代表着统一的利益群体。在.............
  • 回答
    关于清朝如果由汉人统治,中国是否会持续输入西方科技,社会发展是否会显著落伍于西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探讨。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涉及复杂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交织。首先,我们来设想一下“汉人统治下的清朝”可能是什么样子。这里需要明确一点,即使是汉人统治,也并非意味着中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足够复杂。如果我们假设清朝是由汉族人建立并统治的,那么中国封建王朝的命运,很可能会比历史实际走向发生显著的改变。但要说是否“灭亡”,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绝对性,或许用“转型”或“延续”来描述会更贴切。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探讨一下:一、统治合法性与民族矛盾的削弱:历史上的清.............
  • 回答
    清朝并没有对汉人进行“洗脑”以让他们改族为满族,这是因为以下几个主要原因,我们可以从历史、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1. 清朝统治的性质与策略: “以满治汉”而非“以汉治汉”的初期策略: 清朝入关后,面对的是一个人口远超满族的汉族社会。其统治的根本在于维持满族的统治地位和特权。如果强.............
  • 回答
    清朝时期,满人的居住区“满城”与洋人租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特定人群的聚集地,但它们在性质、起源、管理方式、居民构成以及所享有的特权上,有着天壤之别。理解这两者的区别,就像是看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历史叙事。满城:皇权下的民族聚居区首先,我们得明确,“满城”这个概念,虽然在清朝历史中常常被提及,但它更.............
  • 回答
    这问题触及到了一个相当复杂而又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节点。后金崛起直至清朝建立的那个时代,蒙古各部与满族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的,也不是简单一句“为满族卖命”就能概括的。其中蕴含着利益纠葛、政治博弈、军事结盟,甚至还有一些文化层面的影响。想要把这事儿说透,咱们得从头捋一捋。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后金和清朝时期.............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探讨,它触及了中国国家认同、历史认知以及民族关系等多个敏感而复杂层面。为什么中国网民在谈论法定领土时常常以清朝的版图为准,以及其中涉及的满族人领土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为什么以清朝版图为讨论的基准?中国网民在谈论法定领土时倾向于以清朝版图为参照,主要有以.............
  • 回答
    在清朝长达近三百年的统治中,满族八旗作为统治阶层,并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造反”或“篡位”成功的案例。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制度设计的精妙,也有历史机遇的巧合,更有满族自身民族特性与政治策略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造反”与“篡位”的定义。造反通常指的是对现有统治秩序的.............
  • 回答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伟大变革。然而,在革命过程中以及革命胜利后,对满族同胞出现了一系列的清算行为,这些行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有其复杂的原因,事后看来,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和值得反思的地方。当时的背景与清算行为的出现:要理解当时的清算行为,.............
  • 回答
    明末满清入关与近代日本侵华,这两段历史都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苦难,但细究其动机、过程、方式以及最终目标,实则有着本质的区别。同时,即便日本人“侵占”中国,其行为模式也未必会与清朝完全一致,这取决于当时的国际环境、日本自身的战略考量以及中国当时的社会状况。一、 明末满清入关与近代日本侵华的区别首先,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