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后金和清朝时期,蒙古族为啥那么为满族卖命?

回答
这问题触及到了一个相当复杂而又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节点。后金崛起直至清朝建立的那个时代,蒙古各部与满族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的,也不是简单一句“为满族卖命”就能概括的。其中蕴含着利益纠葛、政治博弈、军事结盟,甚至还有一些文化层面的影响。想要把这事儿说透,咱们得从头捋一捋。

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后金和清朝时期,“蒙古族”也不是铁板一块。当时北方的蒙古,大的势力就有蒙古高原上的察哈尔部、科尔沁部、喀喇沁部等等,还有一些在长城以北、辽宁一带的,比如敖汉部、奈曼部等。这些部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有差异,他们与满族的关系自然也就各有不同。

1. 利益驱动:抓住机遇,抱团取暖

后金刚起步的时候,说实话,实力跟当时如日中天的明朝比,那是天差地别。明朝在北方有强大的边防体系,辽东地区一直是它重要的军事和经济基地。在这种情况下,蒙古各部想要维持原有的生活方式,抵抗明朝的压力,其实也不容易。

这时候,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出现了。他们提出了一个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利益蛋糕”:

经济上的互利: 满族人以其强悍的骑兵和在辽东地区的优势,能够提供蒙古部落急需的金属制品(如武器、工具)、牲畜所需的盐、茶叶等商品。而蒙古部落则能提供皮毛、马匹等后金发展的关键资源。这种以物易物的贸易,对双方都是有好处的。特别是对于那些被明朝限制贸易的部落来说,后金提供了一个新的贸易渠道。
军事上的保障: 蒙古部落,尤其是那些与明朝关系紧张,甚至长期遭受明朝军事打击的部落,看到了后金是一个可靠的军事盟友。后金的军队以其纪律性和战斗力著称,加入后金阵营,就等于有了强大的靠山,能够抵御明朝的侵扰,甚至有机会在辽东地区分一杯羹。
政治上的出路: 明朝对边疆的蒙古部落,有时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扶持一部分打压一部分,导致很多部落内部矛盾重重,外部也难以获得稳定的生存空间。后金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整合性的政治平台。对于那些希望改变现状、获得更大政治影响力的部落首领来说,依附后金,分享其扩张带来的权力,显然比在明朝的夹缝中生存更有吸引力。

2. 战略考量:联蒙制明,分散敌人力量

满族统治者非常清楚,要想最终战胜强大的明朝,必须拥有一个强大的盟友,而蒙古人恰恰是他们理想的盟友。

“联蒙制明”是核心战略: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早就看准了蒙古地区的潜力。他们采取了非常灵活的策略,拉拢那些愿意合作的蒙古部落,并将其纳入八旗制度的框架内。通过分化瓦解明朝与蒙古之间的联系,并将蒙古各部编入军队,等于将明朝的潜在敌人变成了自己的力量。
削弱明朝的边防力量: 当蒙古骑兵与后金军队一同作战时,明朝的边防线就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原本驻守边关的明军需要同时应对来自辽东和北方的蒙古骑兵,这无疑大大分散了明朝的兵力,减轻了后金正面进攻的压力。
利用蒙古骑兵的优势: 蒙古骑兵以其机动性和远程作战能力闻名于世,这与后金步兵的协同作战,形成了强大的军事合力。在攻城略地、野战突袭等方面,这种组合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3. 政治联姻与封赏:收买人心,巩固统治

满族统治者在拉拢蒙古部落方面,也下了不少功夫,其中政治联姻和高额的封赏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政治联姻: 皇太极本人就娶了多个蒙古福晋,他的儿子们也和蒙古王公的女儿联姻。这种婚姻关系,直接将满族贵族与蒙古贵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一旦联姻,就意味着双方在政治上要相互支持,在军事上也要互相支援。
封赏与册封: 那些积极效忠后金的蒙古部落首领,会被授予王、公、贝勒等封号,并在制度上给予优待。他们的地位会得到提升,家族也会因此获得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这种封赏机制,能够有效地激励蒙古贵族及其部众,让他们更愿意为后金效力。
制度上的吸纳: 后金后来建立了八旗制度,并将蒙古部落纳入其中,称为“蒙古八旗”。虽然地位可能略低于满洲八旗,但在军事、政治和经济上,蒙古八旗与满洲八旗享受了相似的待遇和权力。这种制度性的吸纳,使得蒙古部落在政治上拥有了归属感,也让他们在国家机器中获得了参与感。

4. 部分蒙古部落的独立性丧失与被迫选择

我们也不能忽视,在那个时代,有些蒙古部落并不是完全自愿地“为满族卖命”。

察哈尔部的覆灭: 曾经强大的察哈尔部在林丹汗时期,在与后金的较量中失利,其残余力量最终被后金所收编或驱赶。这表明,并非所有蒙古部落都能自主选择。
部分部落的无奈之举: 有些部落可能原本依附于明朝,但由于明朝统治的衰弱和对边疆的控制力下降,他们为了生存和抵御其他威胁,不得不转向后金。这是一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选择。
战争的延续: 满族统治者与明朝的战争持续了几十年,在战争期间,被俘获的蒙古人可能会被编入军队。即便不是主动参战,也可能是在被征服或胁迫下的参与。

总结来说,后金和清朝时期,蒙古族之所以会与满族紧密合作,乃至在军事上协同作战,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

共同的利益诉求: 在与强大的明朝对抗时,蒙古部落和后金有共同的敌人和利益。
战略上的互补: 满族的军事组织和战略眼光,与蒙古部落的骑兵优势相结合,形成了强大的军事力量。
满族统治者的恩威并施: 通过政治联姻、高官厚禄和制度吸纳,拉拢和激励了蒙古贵族。
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明朝的衰落和对边疆的控制失策,为后金提供了崛起和联合蒙古的机会。

因此,与其说蒙古族是“为满族卖命”,不如说是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双方通过战略合作、利益共享和政治整合,共同构建了一个新的政治军事联盟,并最终促成了清朝的建立。这个过程充满了复杂性和多面性,既有主动的选择,也有被动的适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问是不是 再问为什么

1、在整个明清战争时期,蒙古部落就没有主动愿意来为后金卖命的,反而是被后金/清朝通过军事征服、政治怀柔等等手段拉拢过来的,包括科尔沁在内。

“那蒙古人为啥能打过满人的情况下还甘愿当奴才和炮灰那么帮助满人呢”

2、题主的这句话同样是不成立的。后金/清朝崛起时期,蒙古完全不是对手,被打的满地打滚。



首先,在晚明隆万时期,蒙古人的文化优越感、心理优越感和实力,都超过女真。无论是右翼俺答还是左翼察哈尔、内喀尔喀,都强过海西哈达和叶赫。建州努尔哈赤更是三、四流的没落小贵族。

女真诸部当中,和蒙古关系最紧密的是海西叶赫、其次是乌拉和哈达。察哈尔图们汗组织会盟,不会邀请哈达王台,但会邀请叶赫杨吉奴兄弟。

古勒山之战发生时,九部联军里也有科尔沁。

明清战争爆发后,明朝长期采取“联虏抗奴”路线,挑唆内喀尔喀和察哈尔去对抗努尔哈赤。林丹汗派使者去和努尔哈赤交涉,盛气凌人、态度倨傲无礼,原因也是如此——他以成吉思汗、大元宗主自居,看不起努尔哈赤。

但是在万历47年萨尔浒之战结束后,后金军全面转入战略进攻姿态,攻占辽沈、辽北开原和辽西广宁,与喀尔喀、察哈尔相邻,双方冲突加剧。因故后金在和明军交战的同时,也与喀尔喀、察哈尔发生发生多次小规模冲突和大会战。真刀真枪打起来,事实证明——蒙古打不过后金。

萨尔浒之战结束后,经略杨镐就派人去联络内喀尔喀的宰赛和察哈尔林丹汗,采取语言激将和抚赏财物刺激的方式,挑动蒙古出兵。当年7月下旬,后金刚攻下铁岭后,宰赛就带兵赶来,内喀尔喀军和后金军在铁岭城外发生第一次交战,蒙古人被毫无悬念的击溃。宰赛溃逃时,因坐骑四蹄陷入辽河河滩淤泥里,后金军活捉,当了俘虏。

宰赛的俘虏生涯持续了大约两年。

天启元年春,后金攻占辽沈之后,再度强化了他的战略优势,努尔哈赤认为可以释放宰赛为条件,再次逼迫内喀尔喀结盟地位。

当年八月初,内喀尔喀五部凑出两千匹马、三千头牛和五千只羊作赎金,赎回宰赛,并向努尔哈赤卑言盟誓。打十四世纪末,明朝和北元开始展开对抗算起,二百多年,一贯是蒙古骑兵入塞袭抢明朝人的财物,现在居然被建州女真勒索这么一笔巨额财产,简直是天下奇闻。

林丹汗北征科尔沁,被努尔哈赤吓跑;天启末年西迁等行为,不必多说了。


在整个明清战争中,明朝一方虽然败多胜少,但好歹还是能找出几场成功守住坚城要塞、确实获得战术胜利的战例,涌现出一批取得胜利的文物官员和一些虽败犹荣、值得一提的人物。

但蒙古从未对后金取得一场胜利。尤其是内喀尔喀和察哈尔两家,全程让后金军摁在地上揍的屁滚尿流。

满人皇太极能当蒙古大汗,清朝能“满蒙同盟”,不是靠联姻和亲与财物抚赐,而是以当时清军对蒙古的绝对军事优势和一系列军事胜利为前提的。

user avatar

后金-满清打得过蒙古部族,和亲大法也没有那么玄,但确实很管用,特别是后金-满清愿意带着部分蒙古人入关,一起去当汉人的老爷。

蒙古诸部可大致分为:本部、卫拉特部、布里亚特部,本部又分为察哈尔部、兀良哈部、喀尔喀部、土默特部、喀喇沁部、鄂尔多斯部、科尔沁部等部族,卫拉特部也分为准噶尔部、和硕特部、杜尔伯特部、土尔扈特部等部族,这些部族往下还能分。

这些蒙古部族并非亲如一家,时常互为仇寇,明末清初先后有比较强大的三个领袖:察哈尔的林丹汗、和硕特的固始汗、准噶尔的噶尔丹,此外还有喀尔喀蒙古。

林丹汗被后金-满清干掉了,察哈尔等部跟着入关吃肉;喀尔喀蒙古归顺的比较早,喀尔喀等部还能跟着喝点汤;和硕特汗国向满清称臣,后来被准噶尔汗国灭了;准噶尔汗国和满清前后打了七十年,最后被满清给屠了。

PS:准噶尔汗国和俄罗斯有往来、有交战不假,但是当时的俄罗斯连家门口的克里米亚汗国都没干掉,与准噶尔之间还隔着哈萨克的三个玉兹等中亚汗国。


以军机处为重臣标准,雍正朝:

博尔济吉特(孛儿只斤)·马兰泰,军机处行走、领侍卫内大臣;

博尔济吉特·班第,军机处行走、兵部尚书;

萨尔图克·纳延泰,军机大臣、理藩院尚书。

乾隆朝:

西鲁特·梦麟,军机处行走、翰林院掌院院士;

玛拉特·松筠,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少保。

嘉庆朝:

博尔济吉特·文孚,军机处行走、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太子太傅。

道光朝:

阿鲁特·赛尚阿,首席军机大臣、户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

萨尔图克·长龄,军机大臣、领侍卫内大臣、文华殿大学士。

咸丰朝:

巴鲁特·柏葰,军机处行走、兵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

光绪朝:

鄂卓尔·荣庆,军机大臣、户部尚书。


不统计贵妃等嫔妃,只统计皇后和皇贵妃,太宗:

孝端文皇后、孝庄文皇后、敏惠恭和元妃、懿靖大贵妃。

世祖:孝惠章皇后。

宣宗:孝静成皇后。

穆宗:孝哲毅皇后、庄和皇贵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