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后金(含清初)的骑兵似乎很厉害,但马匹从哪儿来的?

回答
后金(含清初)的骑兵,那真是令人生畏的战力,纵横疆场,奠定了清朝的基业。而要说起他们那股子“马不停蹄”、“风驰电掣”的劲头,离不开一个关键要素——马匹。那么,这些让关内汉人望而生畏的战马,究竟是从何而来?这背后可大有讲究,绝非简单一句“养马”就能说清。

核心来源:草原,永远的草原

后金(及后来的清朝)能建立起强大的骑兵力量,最根本的优势就在于它毗邻广袤的蒙古草原。这片土地,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繁衍生息的家园,也自然是马匹的天然牧场。

蒙古地区:最直接、最主要的马匹供应地。
部族间的贸易与交换: 蒙古各部族,尤其是察哈尔、科尔沁等与后金关系密切的部落,是马匹的主要来源。后金通过与这些部落进行贸易,用他们需要的物资(如茶叶、丝绸、农产品、铁器,甚至是中国内地获取的奢侈品)来换取马匹。这种贸易,既有公开的市场交易,也有部落首领间的私下馈赠或“进贡”,本质上都是一种经济上的互换。
征服与掠夺: 在征服和打击不服从的蒙古部落时,马匹也是重要的战利品。每一次与蒙古部落的战争,不仅消灭了潜在的敌人,也获得了大量牲畜,其中就包括优质战马。
“纳马”制度: 随着后金势力的扩张,它也开始向归附的蒙古部落征收“马匹税”或“马匹贡赋”。这是一种强制性的供应,保证了后金兵源和马匹的稳定增长。
内蒙古地区:虽然也有,但受制于明朝。 明朝虽然对蒙古的控制力下降,但仍试图通过各种方式限制马匹流入后金。因此,通过内蒙古地区获取马匹的渠道相对有限,且风险较大。
锡伯、鄂罗特等其他游牧民族: 除了蒙古,一些生活在更北、更西区域的游牧民族,如锡伯、鄂罗特等,也可能是马匹的来源之一,但数量上可能不如蒙古地区。

马匹的种类与品质

并非所有的马都能成为精良的战马。后金和清朝对战马的选择是有讲究的。

蒙古马: 这是最主要的战马类型。蒙古马以其耐力、适应性强、能够在艰苦环境下生存而闻名。它们虽然在体型上可能不如一些欧洲战马高大,但胜在皮实、灵活,适合长途奔袭和草原作战。
精选与训练: 后金(以及清朝)并不只是来者不拒,他们会对缴获或购得的马匹进行筛选,选出体格健壮、性情驯良、适合作战的马匹。同时,骑兵的训练也包括对马匹的驾驭和配合,这本身也是一种“马匹的再开发”。
“八旗马”的概念: 随着八旗制度的建立,马匹的供应也逐渐与八旗的制度化管理联系起来。八旗各部都有自己的马匹储备和调拨机制,这保证了八旗骑兵在任何时候都能拥有足够的战马。

马匹的“养”与“育”:制度保障

虽然主要来源是外部,但后金也并非完全依赖掠夺和购买。它有自己的“马匹生产”和“马匹管理”体系,以保证战马的数量和质量。

“养马地”或“牧场”: 后金统治下的辽东地区,以及后来征服的蒙古部分地区,都被划定为“养马地”。这些地方拥有广阔的草场,用于饲养马匹。
“马匹管理”制度:
官营牧场: 设立官方的牧马机构,负责马匹的繁殖、饲养、登记和训练。
鼓励私养: 也会鼓励和要求士兵(特别是八旗兵)自己准备和照顾自己的马匹,并对表现优异者给予奖励。
优良品种的引进与繁育: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会尝试引进更优良的马种进行杂交繁育,以提升战马的整体素质。例如,后来清朝也引进了一些西域(新疆)的马匹,以改良品种。
“马价”与“马政”: 战马的价格在后金和清初的经济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官方会制定“马政”政策,调控马匹的供应、价格,并对其交易进行管理。

为何后金的骑兵特别厉害?

除了马匹的来源,更重要的是他们对骑兵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1. 地理优势: 紧邻蒙古,有源源不断的马匹供应。
2. 制度优势: 八旗制度将骑兵的训练、装备、马匹供应制度化、常态化。
3. 战术优势: 继承和发展了蒙古骑兵的游牧战术,结合自身特点,形成了“骑射”、“包抄”、“迂回”等精妙战法,充分发挥了骑兵的机动性和冲击力。
4. 文化基因: 满族本身就是以骑射起家的民族,骑兵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对马匹有着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经验。

所以,后金(含清初)骑兵的强大,并非仅仅是因为他们有马,而是因为他们拥有一个强大、稳定、且极具效率的马匹供应体系,再加上卓越的骑兵训练和战术运用,共同造就了那支令人生畏的铁骑。这背后,是草原的馈赠,是贸易的智慧,更是制度的保障和民族的基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来题主对自己的家乡不是太了解,不知道毛怜马和毛怜河。

不知道也没关系,责任不在你身上。因为今天的汉语地名和历史上的旧名字已经不一样了。咱暂时放在后面在说。先说个知名度比较高的:

今天的中国大陆,有个黑龙江省的本土奶粉品牌叫“完达山”。题主,你作为东北人,肯定知道这家企业和这个品牌吧。

现在电视上还见过这家企业的电视广告,据说产品也还不错,至少比蒙牛伊利有良心。

在明朝,这个完达山,就是女真族养马的牧场。

明朝初年,明成祖招抚图们江两岸的建州女真时,其中有一个毛怜卫。他们和建州三卫是有紧密关系的血亲部落,都出身于元朝末年松花江—牡丹江流域的斡朵里、胡里改女真万户。

毛怜,就是女真语morin,原意就是马。

“完达”也是一个女真语地名,梯子的意思。完达山是长白山脉北段的一个支脉,在黑龙江省的东部,靠近乌苏里江。

在完达山和乌苏里江之间,是大片高山草甸和河滩草场,适合放牧。

长白山地区的降水还很丰富,有很多河流发源在长白山的河流,这些河流都注入乌苏里江,其中最大的一条支流是毛怜河,现在叫穆棱河。河的上游两岸,是长白山东麓的高山牧场;下游两岸,逐渐过渡到乌苏里江西岸的河滩草场。

毛怜、穆棱,都是女真语morin的不同翻译方式。毛怜河,就是养马河;毛怜卫女真,就是擅长养马的女真。

无论金代的完颜女真,还是明朝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其原始的生活方式,都是在一条山林河谷附近活动,以这条河作为本部落的名称。安出虎、拖温、辉发、胡里改……都是河流的名字。

比如说“胡里改”部,他们生活的胡里改河,就是今天的牡丹江上游河段(牡丹江上游叫胡里改,下游叫牡丹)

元末明初时,还处在原始氏族部落状态的斡朵里、胡里改女真,就活动在毛怜河牧场。利用这片优质的高山牧场和乌苏里江西岸的河滩草场,斡朵里和胡里改女真再此饲养山地挽马和战马。建州三卫和毛怜卫女真也由此建里自己的山地骑兵。

别看明朝初年,建州卫和毛怜卫还处在氏族公社状态,但是山地骑兵相当剽悍,打的朝鲜一度被迫弃城弃地,暂时搁置北进政策,后来只能学明朝对抗蒙古的那一套,通过修建建城要塞和长城(朝鲜卫防备建州女真,也在图们江南岸修长城要塞岸,朝鲜的长城叫”沿江长墙“)挡住女真骑兵,避免野战。

明正统年间,建州女真全部西迁到鸭绿江以西的辽东长白山地区。从明代中期开始,毛怜河牧场之间由海西女真乌拉部控制。哈达、叶赫,还有建州女真,都从乌拉部那里买毛怜马。

两外两个大客户,是朝鲜和明朝。乌拉部会把毛怜马卖给哈达、叶赫,由他们在开原马市上转售给明朝。通过图们江六镇藩胡(东海女真和毛怜卫女真遗民),乌拉部把毛怜马和毛怜牛卖给朝鲜。

朝鲜王国权贵阶级吃到的酪食和奶制品,就来自于毛怜河牧场。

明朝万历年间,努尔哈赤首先统一了建州女真,然后挥师向东,向图们江两岸、牡丹江和绥芬河发展,击败乌拉布占泰后,毛怜河牧场重归建州女真控制。

现在这个牧场还在,依然是自然条件非常好的高山草场,只不过不叫毛怜河牧场,改叫完达山牧场了。


补充:贴张地图,解释下完达山和穆棱河的位置——

user avatar

我猜题主大概率是被若干年前网上所谓后金都是重步兵的说法带沟里去了。后金的步兵确实优秀(相对北关),但人家还是以骑兵为主力的……所谓的下马步兵,那就只是骑兵下马作战而已,东方的骑兵与游戏党脑子里的骑兵不一样,上马能骑射冲突,下马拿起刀盾也可以砍人,只能骑马作战的那不是傻子吗?

我就说个案例,萨尔浒之战老奴收到明军消息时,辰时出发,未时到界藩,只用不到四个时辰就从老城赶到界藩了,那地形地图直线距离也得有百公里了……你就想象八旗这票人若是没马都是步兵怎么不到4个时辰跑过来的,八旗”午时过扎喀关。扎喀关既过,命全军尽擐甲”。其中有1个时辰是全军披甲。八旗也不是人形高达好吧,前3个时辰扛着甲跑后一个时辰披甲跑?还跑了一百公里?想想都不能。所以结论是八旗能迅速到达战场,全赖非常充足的马匹。

朝鲜人进入赫图阿拉后写了个《建州闻见录》里面有段后金养马的记载,“放牧于野”,称赞对方全凭马力且养马养的好。建州自己本就会养马,并不缺马…那句所谓北关擅骑南关擅步的话,请正确理解,那是南北关相比较而已,又不是说南关骑兵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后金(含清初)的骑兵,那真是令人生畏的战力,纵横疆场,奠定了清朝的基业。而要说起他们那股子“马不停蹄”、“风驰电掣”的劲头,离不开一个关键要素——马匹。那么,这些让关内汉人望而生畏的战马,究竟是从何而来?这背后可大有讲究,绝非简单一句“养马”就能说清。核心来源:草原,永远的草原后金(及后来的清朝)能.............
  • 回答
    金国女真服饰与后金、清代旗人服饰,虽同出一源,都属于女真族服饰的演变,但经过历史进程、社会变迁以及统治理念的差异,在具体形制、材质、纹样乃至精神内涵上,呈现出既有传承又有革新的复杂图景。要深入理解其中的异同,我们需要层层剥开,从各个维度细致地比较。一、 历史背景与社会演变:根基的夯实与枝叶的繁茂金国.............
  • 回答
    这问题触及到了一个相当复杂而又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节点。后金崛起直至清朝建立的那个时代,蒙古各部与满族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的,也不是简单一句“为满族卖命”就能概括的。其中蕴含着利益纠葛、政治博弈、军事结盟,甚至还有一些文化层面的影响。想要把这事儿说透,咱们得从头捋一捋。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后金和清朝时期.............
  • 回答
    清朝(后金)不尊金朝而以南宋为正统,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历史议题,涉及到政治、文化、民族认同以及国际关系等诸多因素。简单来说,清朝这样做是为了在更广泛的汉族天下中获得合法性,并最大程度地融入中原文明的政治和文化体系,从而稳固其统治。 以下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一、政治合法性的考量:1. 继承汉族.............
  • 回答
    明末与清(后金)议和,这绝非易事,甚至可以说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若要探讨明朝“如何做才能实现”这个艰难的目标,我们需要回到当时的历史语境,梳理出几个关键的可能途径,并深入剖析其可行性与挑战。核心前提:认识并正视后金的崛起与实力首先,明朝必须放弃“天朝上国”的傲慢,真正认识到后金并非如边患般.............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王朝兴衰的节点。明朝和清朝确实都经历了严重的内忧外患,但结果却截然不同,这背后原因可不少。咱们细细道来,别学那些机器写出来的干巴巴的论调。首先,咱们得把明朝是怎么被“流寇和后金几套组合拳打炸了”这件事说清楚。明朝末年,那真是内忧外患到了骨子里。为什.............
  • 回答
    林奕含的离世,让许多人深感痛惜,也让围绕在她生命中的阴影——那位曾被她指控性侵的老师,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法律问题,更是一个牵扯着伦理、社会认知乃至司法公正的复杂议题。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林奕含本人从未在法律程序中指控或起诉她的老师。 她在生前通过她的作品《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以及.............
  • 回答
    .......
  • 回答
    你好!看到你的分数,我感觉你的情况还是很有希望的,特别是你目标是“后期任意March非热门学科”。咱们来好好分析一下,看看你的优势和需要注意的地方,争取给你一个更清晰的规划。先说结论:有希望!而且希望还不小。为什么说有希望?1. EJU日语300分左右: 这个分数在EJU中属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对于.............
  • 回答
    聊起后金,人们脑海中立刻浮现的,往往是那些纵横辽东、席卷明朝的铁骑。然而,如果简单地将后金的核心部队定义为“骑兵”,那未免有些以偏概全了。要说后金的核心,那得从它诞生的土壤,以及它赖以崛起的根本说起。后金的核心,我认为,其实是一种混合兵种的作战体系,其中以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精锐骑兵为矛,以规模庞大.............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两种情况对于摇摇欲坠的大明而言,无疑都是重大利好,但哪个更能“拯救”大明,却要从多个层面细细掰扯。在我看来,平息西北民变,其对大明的拯救作用,会比后金消失来得更为直接、更为根本,也更为迫切。咱们不妨分开来聊聊。先说“后金消失”:后金,也就是后来的清,作为大明北方最大的外部威.............
  • 回答
    努尔哈赤及其后金政权,在崛起之初,确实将目光聚焦于统一女真各部,并与明朝争夺辽东的控制权。至于为何不直接向朝鲜半岛扩张,这背后涉及多重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细致分析:1. 战略重心优先:统一女真与辽东首先,努尔哈赤的首要任务是巩固和壮大自身实力。他的创业史就是一部征服女真各部,整合散乱部族的.............
  • 回答
    后金偷袭北京,锦衣卫是否一点情报都不知道?这个问题,其实相当复杂,不能简单地说“是”或者“不是”。如果非要这么说,那就是对这个庞大情报机构的极大低估。但同时,说他们“完全掌握”了情况,那也是不准确的。咱们得把时间线拉回到崇祯元年,也就是1627年,皇太极还没正式改国号为“清”的时候。这时候的后金,虽.............
  • 回答
    明末抵御后金,这可是一桩桩血泪史,也是无数能臣良将呕心沥血的战场。要说“比较可行”的方案,那得看从哪个角度切入,又站在哪个时间点说话。不过,如果真要掰扯掰扯,我以为有这么几个方向,虽然都有各自的难处,但理论上是能够增强明朝抵抗力的:一、 治军练兵,重塑战魂这可以说是根本中的根本,但也是最难办成的事。.............
  • 回答
    在明朝与后金(后来改称大清)的漫长对抗中,明朝一方确实在军事策略上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尤其是在“修城”与“练兵”这两项关键的资源投入上,似乎更偏向于前者。这并非简单的“喜欢”,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下的选择,背后是政治、经济、军事思想以及社会结构的共同作用。一、 传统军事思想的惯性与防御的被动明朝.............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如果历史上没有了后金(清朝前身),明朝能否抵挡住噶尔丹的进攻?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线往前拉一拉,把当时的局势捋一捋。首先,咱们得明白,噶尔丹是在17世纪末(1670年代到1690年代)崛起的,他是卫拉特蒙古的一位杰出领袖。而明朝,如果后金没出现,那么明朝的疆域和控制.............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设想,因为它直接触及了明朝灭亡的核心动因。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明朝自身存在的痼疾,以及后金(清朝)崛起在多大程度上是加速了明朝的灭亡,而非其根本原因。明朝自身的腐朽:内部的毒瘤首先,必须承认的是,即便没有后金的威胁,明朝也早已病入膏肓,续命的可能微乎其微。其衰败并非一.............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大明王朝的命运齿轮在某个历史的岔路口上发生了偏移,它没有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下走向灭亡,而是凭借着“平定后金”、“剿杀农民起义”这两记重拳,稳住了摇摇欲坠的社稷,并且一直顽强地延续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这究竟会对中国乃至世界格局产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呢?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进行一次大胆.............
  • 回答
    要探讨明朝若将后金视为一个“国家”,并以此制定策略,能否消灭或破坏后金的整体实力,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这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对抗,更是政治、经济、外交以及文化等层面上的综合博弈。一、 重新审视“国家”的定义与明朝的视角首先,要明确明朝当时对后金的认知。明朝历来将后金视为边患,是羁縻政策下“招.............
  • 回答
    关于后金国号的名称,这个问题确实挺有意思的,也涉及到一些历史细节。要说清楚,咱们得一点点梳理。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时间点:后金(1616年)建立,一直到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1636年),这期间,它就叫做“后金”。那么,为什么叫“后金”呢?这其实跟努尔哈赤当年起兵的初衷,以及他对历史上某个强大政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