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啥明朝对抗后金时期喜欢修城而不是练兵?

回答
在明朝与后金(后来改称大清)的漫长对抗中,明朝一方确实在军事策略上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尤其是在“修城”与“练兵”这两项关键的资源投入上,似乎更偏向于前者。这并非简单的“喜欢”,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下的选择,背后是政治、经济、军事思想以及社会结构的共同作用。

一、 传统军事思想的惯性与防御的被动

明朝作为一个以农耕为基础的庞大帝国,其军事思想深受中国古代“守成”与“固守”观念的影响。长城作为中华文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的千年象征,在明朝更是被进一步的巩固和扩建。这种对防御工事的倚重,源于一种根深蒂固的认知:北方游牧民族来去如风,难以捕捉主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利用坚固的城池和边墙来抵挡他们的冲击。

后金的崛起,虽然其作战方式和规模与以往的游牧部落有所不同,但其初期的策略仍然是利用机动性和骑兵优势进行袭扰和掠夺。明朝统治者和军事将领们,在面对这种“敌人在暗,我在明”的局面时,自然会倾向于筑牢现有阵地,将有限的兵力部署在坚固的城池之中,以求稳妥。与其冒着风险出关迎战,在开阔地带被后金骑兵包围歼灭,不如退守城池,依靠城墙的掩护和火力优势进行防御。

二、 经济与财政的现实考量

修筑城池虽然耗费巨大,但其投入相对而言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大型工程项目能够吸纳劳动力,刺激地方经济,并且在政治上能够展现统治者的“功绩”。相比之下,长期、大规模地训练一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军队,则是一项持续且无底洞般的财政支出。

1. 财政的压力与地方的负担: 明朝后期,由于内忧外患,财政状况日益窘迫。北方边镇的军费本就开支巨大,再加上辽东地区防御费用的增加,更是雪上加霜。修筑城池虽然花费不菲,但可以通过国家财政拨款、摊派给地方、甚至调动各地民力来完成,虽然也极具挑战,但其资金的筹集和使用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项目制”的。而练兵则需要稳定的军饷、装备的更新换代、马匹的供应、教官的薪资等等,这些都需要长期稳定的财政支持,这对已经捉襟见肘的明朝来说是极其困难的。

2. 财政拨款的优先次序: 在国家财政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修筑城池往往被放在了优先考虑的地位。一座坚固的城池可以有效地保障一方百姓的安全,维护地方的稳定,这在政治上是更直接、更容易向皇帝和朝廷交差的。而练兵的成果则更加难以量化,士兵的战斗力提升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受到训练方法、将领能力、士气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短期内难以见效。

三、 军事组织与训练的低效及腐败

明朝的军事制度,尤其是后期,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弊端,导致练兵的效果大打折扣。

1. 卫所制度的衰败: 明朝初年的卫所制度,是一种寓兵于农的模式,本意是减轻国家财政负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卫所的土地被侵占,士兵的训练流于形式,许多士兵名存实亡,军官更是腐败横行,克扣军饷、吃空饷是普遍现象。即使是国家拨付了练兵的费用,也可能被层层盘剥,真正用于士兵训练的微乎其微。

2. 军队的战斗力与士气问题: 由于长期训练不足、装备落后、军饷拖欠等原因,明朝军队的战斗力普遍不高。士兵缺乏严格的训练,装备陈旧,甚至出现“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投入再多的钱去“练兵”,如果军事组织和管理体系没有根本性的改革,其效果也将是杯水车薪。反而,如果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修筑城池,至少能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物理屏障,让百姓免受直接的掳掠。

四、 将领的考量与政治的制约

明朝的将领们,在面对后金时,也存在着各自的考量,这些考量与政治因素紧密相关。

1. “坐守待援”的心理: 对于边镇的将领来说,修筑城池并坚守,是一种相对稳妥的策略。一旦主动出击,一旦战败,将领可能会面临严厉的惩罚,甚至身家性命不保。而坚守城池,即使不能获胜,至少可以将损失降到最低,并等待朝廷的援兵,这是一种“保平安”的心态。

2. 政治斗争的影响: 明朝朝廷内部的党争和政治倾轧非常严重。很多时候,军事决策的制定会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如果某个将领主张主动出击,其策略和动机可能会被政敌质疑。而修筑城池这种“看得见的防御工事”,反而更容易获得朝廷的认可和支持,因为它代表着一种积极的防御姿态,能够暂时缓解朝廷对边疆安全的焦虑。

3. 缺乏统一且有效的战略指导: 在整个与后金的对抗过程中,明朝方面缺乏一个清晰、统一且能够持续执行的战略。军事决策往往是碎片化的,时而主张防御,时而又想出击,但往往在执行层面遭遇各种阻碍。这种战略的模糊性,也使得资源的分配变得缺乏明确的方向,更容易将资源投入到相对“安全”的工事建设上。

五、 对后金军事力量的误判与低估

在明朝与后金对抗的早期,明朝统治者和许多军事将领并没有完全认识到后金骑兵的战斗力、组织性和其战略目标。他们仍然按照以往对抗蒙古骑兵的经验来应对,而忽视了后金在战术创新(如火器运用、骑步结合)、组织纪律(如八旗制度)以及领导者(如努尔哈赤、皇太极)的卓越才能。

这种低估,导致他们认为仅仅依靠坚固的城池就足以抵挡,而忽略了主动出击、削弱敌方有生力量的重要性。如果对敌人的实力有充分的认识,他们或许会更愿意投入资源去训练一支能够与后金正面抗衡的精锐部队。

总结来说,明朝在对抗后金时期偏重修城而非练兵,并非简单的“喜欢”或者“偏好”,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

历史军事思想的惯性:强调防御和固守。
经济和财政的压力:练兵成本高且持续,修城是项目制支出。
军事制度的弊端:卫所制度的衰败使得练兵效果不佳。
将领的心理和政治考量:回避风险,寻求政治支持。
对后金力量的低估:认为防御工事足以应对。

这种策略的选择,在短期内或许能提供一定的安全感,但从长远来看,却导致了明朝军事力量的被动和衰落,最终未能有效阻止后金的崛起和入主中原。对军事投入方向的错误判断,也成为了明朝走向灭亡的因素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知乎惯例,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明朝确实喜欢修城,但是并没有放弃练兵啊。

明末辽东相关的大员,几乎都可以用名字+练兵的关键字找到他们练兵的事迹。

熊廷弼 孙承宗 袁崇焕 王象乾 吴用先 徐光启 王元化....等等

这是个随便查一下就知道的事情。

然后就是明庭为什么喜欢修城的事情

因为大规模修建要塞遏制攻击,是一种在嘉靖万历年已经证明过可行的战术。

为了应对蒙古右翼的崛起,

刘天和修过,翁万达修过,杨博修过,戚继光也修过


比如嘉靖二十五年在宣府到大同的路上修建的这几个堡

就光是大同镇一个镇

嘉靖24/25年间造了十二个堡

嘉靖37/38年造了二十个,

其他的墩台边墙堑壕规模更夸张。

修建要塞群对于带萌来说只是常规操作而已。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