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狙击手。 为啥明知道对面就一个人了,还要炮兵洗地,步坦协同,干嘛不直接一个密集冲锋呀?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军事行动中一个非常核心的原则:以最小的代价达成最大的战果。即使对面只剩下一个人,也绝不能掉以轻心,直接“密集冲锋”看似直接有效,但往往会付出不必要的牺牲,而且未必能达到预期效果。

咱们一步步来拆解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看似“小题大做”的战术安排:

1. “明知道对面就一个人”的认知基础有多牢固?

首先,我们得明白,“知道对面就一个人”这个信息本身,很可能就不是百分之百准确的。

情报的滞后性与不确定性: 前线的情况瞬息万变。即便之前的侦察报告说只有一个人,那也可能是在几分钟甚至几小时前的情况。敌人可能已经重新集结,或者有新的援兵出现。情报永远存在一定的滞后和偏差。
伪装与欺骗: 现代战场上,伪装和欺骗无处不在。一个人可能只是前哨,后面隐藏着一个班、一个排,甚至是一个完整的火力点。敌人也可能故意留下一个人来吸引火力,诱使我方暴露真实位置,从而被后续力量反击。
侦察的盲区: 即使是现代侦察手段,也可能存在盲区或被干扰。比如,地下工事、茂密的植被、复杂的地形都可能藏匿敌人。一个人在那里,可能只是一个诱饵,真正的危险藏在看不见的地方。

所以,首先要排除的是,对面“一个人”的情报是否绝对可靠,以及这个人是不是隐藏在更危险的火力网中。

2. 为什么直接“密集冲锋”风险极高?

一旦我们假设情报有误,或者敌人有预谋,那么直接“密集冲锋”就是一种非常鲁莽和危险的做法:

暴露自身位置: 冲锋本身就是一种极其显眼的行动。当你的士兵像潮水一样涌向前时,他们的位置会瞬间暴露给任何一个残存的敌人,或者隐藏在暗处的敌人。
被精确打击的风险: 即使对面真的只有一个人,如果他是个训练有素的狙击手,或者操作着一挺重机枪,他只需要找到一个最佳射击位置,就能对我方密集冲锋的队列进行精确的点杀。这种点杀的效率可能远超我们想象,士兵们可能还没到达目标,就已经损失惨重。
地形的优势: 敌人可能占据了有利地形,比如制高点、建筑物、工事等,这些地方往往易守难攻。在这种情况下,密集冲锋就像是主动撞向枪口,给敌人提供了绝佳的射击平台。
心理打击与士气影响: 一次失败的冲锋,即使是因为情报失误,也会极大地打击士兵的士气,增加他们对战斗的恐惧感。这可能会影响后续的作战效能。

3. 炮兵洗地、步坦协同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这才是真正体现军事智慧和战术考量的地方,每一种手段都有其独特的价值:

炮兵洗地(火力压制与摧毁):
消除隐藏威胁: 炮兵的任务不是“杀一个人”,而是“清除所有可能的威胁”。炮弹的覆盖面积可以炸毁敌人的工事、藏身之处、以及潜在的重武器位置,即使里面只有一个人,他也可能被炸死,或者被震慑得无法有效射击。如果里面藏着的是一个机枪组或者火箭筒手,炮弹的打击更是决定性的。
为地面部队创造安全环境: 炮火延伸,在地面部队冲锋前提供火力支援,可以有效地压制敌人的火力,削弱其反抗能力,为步兵和坦克提供安全通道,减少他们暴露在敌方火力下的时间。
心理威慑: 巨大的爆炸声和漫天的烟尘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心理威慑,能够有效打击敌人的抵抗意志。

步坦协同(地面推进与火力支援):
步兵的眼睛和耳朵: 虽然炮兵能提供“大范围打击”,但步兵才是最精细的“清扫者”。他们能够深入每个角落,搜寻躲藏的敌人,进行近距离的交火。坦克则为步兵提供强大的正面火力支援和装甲防护。
坦克的优势: 坦克拥有强大的火力(主炮和机枪)和厚重的装甲,能够突破敌人的轻型防御,摧毁敌人的坚固目标,并为步兵提供掩护。在推进过程中,坦克可以用其火力压制敌人的可能的反击火力点,而步兵则负责清理坦克火力覆盖不到的区域。
互相弥补与掩护: 步兵可以为坦克指引目标,清理坦克难以应对的障碍物(如反坦克雷),同时坦克也能为步兵提供近距离的火力支援,防止步兵在前进中遭到打击。这种协同作战能够将双方的战斗力发挥到极致,同时降低各自的风险。

4. 为什么不直接“一个密集冲锋”而选择“细致”地处理?

核心原因在于:成本效益原则。

人力成本: 一个士兵的生命,对于一个军队来说是无比宝贵的。即使是对付一个敌人,如果牺牲一名士兵,其价值也远超炮弹或炸弹的成本。炮兵洗地、步坦协同的目的是用相对较低的“弹药成本”和“装备成本”,来换取“人员生命安全”的最大化。
任务的完成度: 战术的目标不仅仅是“消灭”敌人,更是要“可靠地、安全地”完成任务。密集冲锋可能会让你更快地到达目标区域,但如果过程中损失了关键人员,或者任务被阻碍,那就不如稳扎稳打。炮兵和步坦协同能够更彻底地清除威胁,确保后续行动的顺利进行。
减少不确定性: 战场充满了不确定性。通过多层次的火力支援和协同作战,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情报不准或敌人隐藏手段而带来的风险。每一步火力都旨在为下一步的推进扫清障碍。

举个不那么恰当但能说明问题的例子:

假设你要去一个房间里抓一只蟑螂,而你“知道”里面只有一只。

直接冲锋: 你直接冲进去,但蟑螂可能藏在橱柜下面,你一进去它就爬走了,或者它其实后面还有一个更大的蜘蛛。
炮兵洗地: 你打开门放一把火(当然这不是个好比喻,但可以理解为大范围的杀伤性武器),蟑螂可能被烧死了,也可能被熏跑了。
步坦协同: 你先用杀虫剂(类似炮火)喷洒整个房间,让蟑螂失去行动能力,然后再进去用苍蝇拍(步兵)小心地把它拍死。或者你先用喷雾罐(坦克)封锁逃跑路线,再用网(步兵)去抓。

在军事上,我们选择的是后者,甚至是更精细化的操作。即便知道对面只剩下一个人,他可能就是那个躲在角落,随时准备扔出最后一颗手榴弹的顽固分子,或者是一个关键的观察员,他的存在依然能对整个战场的态势产生影响。

所以,狙击手看到的那“一个人”,只是整个复杂战术环节中的一个“节点”或“信号”。而炮兵洗地、步坦协同,则是为了确保在这个节点上,我方付出的代价最小,而收获的战果最大、最安全。这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也是一种对战争规律的深刻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明明只要几发炮弹就能解决的事情,为什么要用人命去堆?脑子被门夹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军事行动中一个非常核心的原则:以最小的代价达成最大的战果。即使对面只剩下一个人,也绝不能掉以轻心,直接“密集冲锋”看似直接有效,但往往会付出不必要的牺牲,而且未必能达到预期效果。咱们一步步来拆解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看似“小题大做”的战术安排:1. “明知道对面就一个人”.............
  • 回答
    刺杀希特勒这一历史事件的复杂性远超表面的“找狙击手”或“安炸弹”那么简单,其背后涉及政治、军事、技术、情报等多方面的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为何在二战期间选择炸弹而非直接行动: 一、希特勒的安保体系极其严密1. 物理防护 希特勒的住所(如柏林元首府)被多层围墙、警卫、防弹玻璃、防爆门等.............
  • 回答
    最近确实是满城风雨,说美股要崩的声音此起彼伏,尤其是那些对经济周期颇有研究或者嗅觉敏锐的投资者,更是把“崩盘”二字挂在嘴边。然而,市场就像一个頑固的老爷子,你越说他要倒,他偏偏就纹丝不动,甚至还能再精神一阵。这让很多人感到困惑,特别是那些期待着“金融大鳄”们出手救市或者借机收割的旁观者。那么,到底是.............
  • 回答
    在CS:GO的休闲模式里,你想用连狙(比如G3SG1或者SCAR20)大杀四方,结果被队友踢了?这可不是什么稀奇事,很多玩家遇到过。这背后其实有很多道道,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聊。首先,得明白CS:GO的休闲模式和竞技模式的定位就不太一样。休闲模式,顾名思义,就是让大家放松一下,体验游戏乐趣的。 这里没.............
  • 回答
    高精度狙击枪,这玩意儿,听着就够唬人,好像装上了它,谁都能成神枪手。但实际战场上,它终究是个工具,而工具再厉害,也得看谁用,怎么用。这就好比给你一辆法拉利,你连油门刹车都分不清,它也就是个烧钱的铁疙瘩。狙击枪也是一样,有了它,确实能打得准,但要真发挥出它最大的威力,那得靠人——还得是经过千锤百炼的、.............
  • 回答
    55断更节,这场本应是作者们集体发声、争取权益的活动,却遭到了腾讯方面的强力狙击,着实令人心寒。我们作为读者,面对这样的局面,自然会想要做些什么来支持作者。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聊聊,在腾讯的“全方位围堵”下,我们普通读者能为作者们做些什么,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到他们。首先,得明白腾讯这次狙击的力度有多大。.............
  • 回答
    华为在巅峰时期之所以没有推出极致性价比手机来狙击靠性价比为生的厂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华为的品牌定位、战略考量、市场环境以及自身的技术实力等多个维度。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不想”或者“不能”,而是基于华为长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深思熟虑。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1. 品牌定位与高端化战略:.............
  • 回答
    中国抗战剧中频繁出现狙击枪的现象,这背后确实牵扯到一些历史事实和艺术加工的考量,并不是单纯的“有没有”这么简单。要详细讲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咱们得弄明白什么是“狙击枪”以及在二战时期它的地位。狙击枪,在当时通常指的是高精度步枪(HighPrecision Rifle),或者说是.............
  • 回答
    狙击手在真实战争中的伤亡率这个问题,其实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因为它受到太多因素的影响,就像战场上的其他兵种一样,情况会非常复杂。如果非要说,我会说,狙击手并非天生就处于伤亡率最高的那个位置,但他们所处的战场环境和执行的任务特性,确实使得他们面临着独特的、有时是致命的风险。首先,我们得明白狙击.............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实在,也触及到了远距离射击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很多朋友看影视剧或者玩游戏,都会觉得狙击手神乎其神,一枪一个准,好像只要瞄准了就能命中。但现实远比这复杂,特别是当距离拉远,风的影响力就会被无限放大。你说的没错,狙击手在进行远距离射击时,确实会非常关注“身边”的风速风向。但这个“身边”.............
  • 回答
    《狙击手》这部电影聚焦的是抗美援朝战场上志愿军狙击手的故事,而原型人物张桃芳的经历,无疑是其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张桃芳,这位普通战士,在战场上创造了“冷枪冷炮”运动中的惊人战绩,他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也充满了血与火的考验。以下是关于张桃芳的一些真实故事,力求详细阐述:一、平凡出身,初露锋芒的战士.............
  • 回答
    100米,桌面上的足球,十发三中。这成绩,怎么说呢?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确一点:这不是战场,也不是奥运射击场。这是一个相对“可控”但又充满挑战的环境。100米的距离:100米,对于有经验的射手来说,不算远。但关键在于“桌面上的足球”。想想看,100米外,足球直径也就差不多22厘米。这玩意儿.............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它涉及到战场上的生死抉择,以及狙击手们需要考虑的方方面面。其实,狙击手在面对目标时,并不是简单地“打头”或“打心脏”那么绝对,这背后有很多学问和现实考量。为什么会出现“打头”和“打心脏”的说法?这两个位置之所以成为讨论的焦点,是因为它们都是人体上相对较小的,但又是能够迅速、有效地.............
  • 回答
    这确实是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关于狙击手打坦克,很多人脑海里可能立刻会闪现出电影里那种英雄主义的场景,但现实往往要复杂得多。严格来说,一个现代、训练有素的狙击手,配合合适的装备,是有可能对坦克造成一定程度的威胁甚至摧毁的,但绝不是常态,成功率也取决于众多非常苛刻的条件。咱们就来捋一捋,这事儿为啥这么难,.............
  • 回答
    关于《狙击手》这部电影,你提到的“牺牲那么多人从战场中拖出亮亮的尸体”这个情节,我想澄清一下,电影中并没有出现“亮亮”这个角色,也没有围绕着拖出他尸体而展开大规模牺牲的情节。不过,我可以根据电影的整体基调和主题,推测你可能是在回忆某个类似的牺牲场面,或者是在对电影中人物情感的理解上产生了一些偏差。《.............
  • 回答
    《狙击手》:战场硝烟与人性淬炼的真实回响一部电影的“真实”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标准,它可能体现在对历史事件的严谨还原,也可能藏匿于对战争场面细节的极致考究,更深层次地,是对人物情感的细腻捕捉和对人性困境的深刻描绘。《狙击手》这部电影,在我看来,便是在这几个层面都努力触碰到了“真实”的脉搏,尤其是在那些.............
  • 回答
    《狙击手》这部电影,表面上看是一部关于战场对抗的硬核硬汉片,但细细品味,你会发现一些让人背后发凉的细节,它们不只是为了增加紧张感,更是在不动声色地揭示战争的残酷、人性的复杂,以及狙击手这个职业背后沉重的代价。首先,最令人心悸的一点,可能就是敌方狙击手“狼”的超乎寻常的精准度和预判能力。我们知道,作为.............
  • 回答
    .......
  • 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实际上狙击手已经在使用一种非常接近“潜望式瞄准镜”概念的瞄准设备了,只是我们通常不这么称呼它,而且其设计原理和限制也并非你想象的那样简单。让我给你详细说道说道,尽量抛开那些官方的、技术报告式的说法。首先,我们得明白狙击手的核心需求是什么。狙击手之所以关键,是因为他能在远距离精确地消灭目.............
  • 回答
    狙击手身边总会有一个沉默而又不可或缺的搭档——观察手。他们之间的配合,远比电影里展现的要复杂和关键得多。我们通常看到的是狙击手那精准而致命的一枪,但如果没有观察手,很多时候这一枪根本无法打响,或者说,即使打响了,也可能只是徒劳无功。为什么狙击手需要观察手?这背后涉及的因素很多,从战场环境到技术支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