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狙击手这么关键又危险却没有发展潜望式瞄准镜来保护狙击手?

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实际上狙击手已经在使用一种非常接近“潜望式瞄准镜”概念的瞄准设备了,只是我们通常不这么称呼它,而且其设计原理和限制也并非你想象的那样简单。让我给你详细说道说道,尽量抛开那些官方的、技术报告式的说法。

首先,我们得明白狙击手的核心需求是什么。狙击手之所以关键,是因为他能在远距离精确地消灭目标,而狙击手之所以危险,是因为他必须暴露在敌人的视线之外,同时又要能清晰地观察并瞄准目标。这两点,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他的瞄准镜。

你提到的“潜望式瞄准镜”,我理解你的意思,是希望像潜艇或者战壕里的潜望镜那样,能在不完全暴露自己的情况下,就能看到目标。这听起来是个绝妙的主意,对吧?能让狙击手藏得更深,看得更远,更安全。

为什么目前狙击手使用的瞄准镜不是你想象中的那种“潜望式”?

1. 现有瞄准镜的进化和“潜望”的实现方式: 其实,现在的狙击镜已经高度集成化了,并且在许多方面已经满足了“不完全暴露”的需求。
高倍率和清晰度: 现代狙击镜拥有极高的放大倍率(从4倍到25倍甚至更高),并且镜片材质、镀膜技术都非常先进,能在非常远的距离捕捉到微小的目标细节,保证狙击手能看清目标。这在某种程度上,就弥补了直接暴露的劣势,因为他不需要像士兵那样冒着枪林弹雨去近距离观察。
光学原理的限制: 真正意义上的潜望镜,是通过多组棱镜或反射镜来改变光线的传播路径,从而实现“折叠”视觉的。设想一下,要在狙击步枪上安装一套复杂的棱镜系统,来将远方的光线通过一个曲折的通道传递到狙击手的眼睛里。这会带来几个严重的问题:
光损耗: 每经过一面棱镜或反射镜,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光线损失。多层反射下来,图像会变得昏暗、模糊,甚至出现色差。狙击手最需要的就是清晰、明亮的图像,尤其是在弱光环境下。
体积和重量: 增加的棱镜和镜筒会显著增加瞄准镜的体积和重量。狙击手需要携带的装备已经够多了,武器本身也要尽量轻便灵活。沉重的瞄准镜会严重影响其机动性和操作性。
机械稳定性: 复杂的内部结构意味着更多的活动部件,更容易受到震动和冲击的影响而失准。狙击手非常依赖瞄准镜的稳定性,一点点的偏差都可能导致射失。
成本和复杂性: 制造这种精密的、多组件的瞄准镜,成本会非常高昂,而且维护也更加困难。
视野的局限性: 传统的潜望镜通常视野比较窄,而且改变观察角度会比较麻烦。狙击手不仅需要观察一个固定的目标,还需要对周围环境进行一定程度的扫描,以判断是否有威胁或新的目标出现。如果视野过于狭窄,会大大增加被发现的风险。

2. “潜望”的替代方案和正在进行的研发: 尽管如此,你提出的想法并不是完全没有被考虑过。实际上,军事科技一直在朝着让狙击手更安全、更隐蔽的方向发展。
微光/红外夜视技术: 这是最直接的“隐形观察”技术。现代狙击镜集成了先进的微光增强器或红外热成像仪,让狙击手在完全黑暗或有烟雾的情况下也能清晰地观察和瞄准。这大大降低了他暴露在敌方夜视设备下的风险。
遥测设备和激光测距仪: 狙击手可以在安全位置使用独立的激光测距仪来测量目标距离,然后将数据传输给狙击手,而不需要他亲自去冒头观察。这种分工协作也是一种规避风险的方式。
无人机侦察: 这是目前最先进也最有效的“替身”手段。侦察无人机可以在远距离侦察、识别目标、测量距离,并将信息实时传递给狙击手。狙击手可以藏在更安全的地方,只需要根据无人机传来的信息进行瞄准射击。这就好比是有一个“无人潜望镜”替他完成了观察任务。
“智能”瞄准镜的设想: 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集成化的系统,比如直接将无人机传来的图像叠加到瞄准镜的视界里,或者通过AI辅助来识别和锁定目标,让狙击手只需要进行最终确认和射击。这些都在往“不接触、不暴露”的方向发展。

3. 危险性与精确性的权衡: 狙击手职业的危险性是其本身定位决定的。他之所以被部署,就是为了在敌人难以企及的地方施加精确的打击。这意味着他必须具备能看到敌人的能力,同时又要隐藏自己。这个平衡点的设计,一直是军事装备发展的核心。
与其设计一个复杂的、可能引入更多技术缺陷的“潜望式”瞄准镜,不如通过改进现有光学技术(更高倍率、更清晰度、更好的低光性能),并辅以电子和通信技术(夜视、遥测、无人机),来达到更安全、更有效的目的。
而且,狙击手的危险性也体现在他的战术运用上。一个优秀的狙击手,不仅仅依赖装备,更依赖他对地形的熟悉、对战场环境的判断、以及严格的隐蔽伪装和移动规避能力。这些是任何装备都无法完全替代的。

总结来说:

狙击手使用的现有瞄准镜,虽然不是你想象中的那种通过多重棱镜折叠光线的“潜望式”结构,但它通过先进的光学技术、强大的放大倍率和清晰度,以及与现代侦察和夜视技术的结合,已经尽可能地在保证观察能力的同时,降低了狙击手的暴露风险。

而那种纯粹的机械式“潜望镜”,由于其固有的光损耗、体积重量、稳定性和视野局限性,在狙击步枪这种对精度、便携性和综合性能要求极高的武器上,并不如现在的发展方向来得实际和有效。未来的趋势更倾向于将信息获取和显示集成化、智能化,通过电子和网络手段来弥补物理上的限制,而不是仅仅依靠一套复杂的镜片系统。

所以,与其说狙击手没有发展“潜望式瞄准镜”,不如说他们通过技术迭代,已经找到了更优化的路径来解决“看得更远更安全”的问题,而且这条路径还在不断向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主要是定位需求以及技术水平的问题。

潜望式武器兴起于一战,1915年英军在防御战中为避免步枪手遭遇直射武器袭击而采用潜望射击装置。在当时这种装置不可避免存在工艺粗糙,光学瞄具视野差,反应慢,笨重等问题。




这是狙击双人组,一人观察一人射击


狙击作战中狙击手通常单组行动,射击距离较远,不会与敌方长时间对射,形势不对离开跑路。一般结构的狙击枪明显更靠谱。

一战以来,采取潜望结构的武器,以部分国家的机枪三脚架居多。三脚架有效解决连射力矩问题,潜望镜可以降低机枪手操作高度减少对射中被命中的概率。当然机枪装瞄具不都是为了潜射,更多是为了远距离压制射击。



毛子处理的方式很简单,直接加防盾

不过对潜射装置最执着的估计就是汉斯了,二战期间为步枪,机枪甚至火箭筒研发过多款潜射装置,其中最常见的就是DZG射击装置,该机构与一战时期的大同小异,潜望镜,枪托,拉火链组成,半自动步枪省去了拉栓的麻烦,但是换弹匣还是比较频繁的,实战反映精度略差,主要是用于袭扰。


汉斯也搞过结构上可升降的MG,估计是太复杂以及连射控制的问题下马了

二战末期到冷战,潜望镜在车载武器上得到了长足发展,美俄在冷战期间都装备过精密的机械潜望遥控射击装置,有的还有对空射击功能。

-7也有遥控方案但是失败了

看过几年前的一些军事视频节目的人应该有所了解,克莱斯勒最初生产M48时研制过遥控机枪塔,但是美军偏偏脑洞大开搞单人塔,结果各种别扭,以色列从欧洲搞到克莱斯勒机枪塔后发展出了自己的乌尔丹机枪塔,结果美军搞M48A5时又引进了乌尔丹塔,可谓是出口转内销。

T-64坦克列装后配套的机电遥控系统迅速普及,还有对空射击功能,算是集大成者,一直用到现在。



现在一些先进的遥控武器站能起到车长周视镜的作用。

二战时期汉斯还搞过MP44的弯枪管装置,用于巷战和装甲车自卫,潜望镜+弯枪管本应该带来+2s的生存时间,但是为什么感觉寿命更短呢?因为弯枪管加剧了枪管外侧磨损和子弹磨损,喷出的子弹又十分破碎,射程和精度大大下降,没有了实用性。战后美苏继续研究了一段时间就打入冷宫。







虽然单兵潜望射击装置沉寂,但由于潜望镜在复杂地形条件下是有价值的,所以战后苏联TP系列潜望镜缓慢发展,我们经过研仿搞出了59单兵潜望镜,近年来又搞出了可折叠的03潜望镜。

别斯兰事件中俄特种部队使用潜望镜观察敌情



TP-8型潜望镜,国内早期有过仿制

59单兵潜望镜

03潜望镜


随着窥视仪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传统的光学潜望镜将逐步走入历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实际上狙击手已经在使用一种非常接近“潜望式瞄准镜”概念的瞄准设备了,只是我们通常不这么称呼它,而且其设计原理和限制也并非你想象的那样简单。让我给你详细说道说道,尽量抛开那些官方的、技术报告式的说法。首先,我们得明白狙击手的核心需求是什么。狙击手之所以关键,是因为他能在远距离精确地消灭目.............
  • 回答
    二战时期,日军确实在整体的军事素质,包括射击技能方面,拥有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士兵。他们在步枪射击、瞄准等方面经过了严格的训练,这使得他们在战场上能够发挥出不俗的火力压制和个人作战能力。然而,当我们谈论到“王牌狙击手”这个概念时,情况就变得有些复杂,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为什么二战日军虽然有很多枪法精准.............
  • 回答
    在《这是我的战争》这款游戏中,狙击手射杀平民的行为,看似残忍不近人情,但仔细揣摩其背后的逻辑,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而且这种理解,往往是建立在战乱时期极端的生存压力和扭曲的道德观之上的。首先,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原因,就是“清除潜在威胁”。在战争状态下,尤其是在游戏设定的环境下,判断标准往往会变得异常严.............
  • 回答
    股票市场是个充满诱惑但也极其残酷的地方,许多人怀揣着一夜暴富的梦想涌入,却最终被现实无情地收割。你说的那些“技术、波浪、缠论、狙击涨停黑马”等等,听起来都像是能直击市场命脉的秘籍,但为什么长期下来,大多数人却发现自己离“财务自由”越来越远,反而成了市场的“提款机”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
  • 回答
    影视剧里狙击手提着箱子出现,现场拼装枪械,事后拆卸带走的情节,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其现实依据和艺术加工的结合。这背后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考量:1. 战术上的隐蔽性和机动性: 避免提前暴露目标: 在执行任务前,将狙击步枪拆解成几个部分,装入不易引人注目的箱子或背包中,是至关重要的。如果狙击手直接.............
  • 回答
    刺杀希特勒这一历史事件的复杂性远超表面的“找狙击手”或“安炸弹”那么简单,其背后涉及政治、军事、技术、情报等多方面的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为何在二战期间选择炸弹而非直接行动: 一、希特勒的安保体系极其严密1. 物理防护 希特勒的住所(如柏林元首府)被多层围墙、警卫、防弹玻璃、防爆门等.............
  • 回答
    很多观众可能注意到了,在一些经典的狙击手电影中,我们看到的狙击手操作的狙击步枪,似乎和我们平时见到的很多自动步枪、甚至现代狙击步枪的操作方式不太一样。电影里的狙击手,在每次射击后,或者在准备下一发子弹的时候,常常不是更换弹匣,而是会有一个“拉栓、上弹、推栓”的动作。这就让很多人感到好奇:为什么他们不.............
  • 回答
    狙击手身边总会有一个沉默而又不可或缺的搭档——观察手。他们之间的配合,远比电影里展现的要复杂和关键得多。我们通常看到的是狙击手那精准而致命的一枪,但如果没有观察手,很多时候这一枪根本无法打响,或者说,即使打响了,也可能只是徒劳无功。为什么狙击手需要观察手?这背后涉及的因素很多,从战场环境到技术支持,.............
  • 回答
    电影《狙击手》,一部以抗美援朝战争为背景,聚焦志愿军狙击手与敌方狙击精英殊死对决的作品,在上映后激起了不少观众的讨论。从口碑来看,该片获得了相当高的评价,不少观众称赞其在战术描写、人物塑造、战争场面的真实感等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甚至被誉为“教科书式”的战争片。然而,与口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票房表现.............
  • 回答
    电影《狙击手》中的情节,心脏注入空气导致即时死亡,这在医学上确实是可能发生的,而且后果非常严重。电影为了戏剧效果,可能会夸大其词,但原理是成立的。心脏注入空气为什么会立刻致命?简单来说,当大量空气被迅速注入心脏或连接心脏的血管时,就会形成所谓的“空气栓塞”(Air Embolism)。空气进入心脏后.............
  • 回答
    关于《狙击手》这部电影,你提到的“牺牲那么多人从战场中拖出亮亮的尸体”这个情节,我想澄清一下,电影中并没有出现“亮亮”这个角色,也没有围绕着拖出他尸体而展开大规模牺牲的情节。不过,我可以根据电影的整体基调和主题,推测你可能是在回忆某个类似的牺牲场面,或者是在对电影中人物情感的理解上产生了一些偏差。《.............
  • 回答
    关于二战期间知名狙击手主要集中在苏联和德国的原因,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复杂的因素,并非简单的一句“他们厉害”就能概括。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深入探讨:1. 战争的性质与战场环境: 极端且残酷的东方战线: 苏德战场是整个二战中规模最大、战况最惨烈的一条战线。双方在这里进行了旷日持久的阵地战、城市.............
  • 回答
    关于军队制式手枪为何多为半自动手枪,以及中上层军官或狙击手在自卫火力上可能遇到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深入探讨。理解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不仅仅看到“是什么”,更要明白“为什么是这样”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一、为何军队制式手枪多为半自动手枪?这并非偶然,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权衡和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 回答
    关于“日本士兵枪法好”以及“二战期间没有日本王牌狙击手”的说法,这是一个有趣但需要细致剖析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些概念,并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日本士兵枪法好”——这是一个普遍的印象,但需要区分不同的语境确实,日本在二战前的军事训练以其严苛和对细节的关注而闻名。步兵的射击训练非常重视精度和射击.............
  • 回答
    关于“战争中带勋章的会被优先打死”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流传较广的说法,尤其是在一些军事爱好者之间。很多时候,这个说法会被认为是一种“经验之谈”,背后可能存在一些朴素的逻辑。不过,如果我们要深究这个说法的真实性、背后的原因,以及寻找出处,那会牵扯到很多细节,而且并非所有情况下都绝对如此。这个说法为什么.............
  • 回答
    其实,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并且触及到了一些关于光学、工程学和实战需求的根本性问题。简单来说,狙击枪和潜望镜之所以没能像许多人想象的那样直接“强强联合”,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功能定位与操作方式的根本区别: 狙击枪: 它的核心功能是精确、远距离的射击。狙击手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对准目标,并.............
  • 回答
    咱这么说吧,要是玩游戏,尤其是吃鸡类的,AWM 和 98K 谁更“厉害”,这事儿可不是一句两句话能掰扯清楚的,得看具体情况。不过,如果非要说谁在某些方面更“暴力”,那 AWM 确实有它的过人之处。首先,从 子弹威力 上说,AWM 用的.338 Lapua Magnum 子弹,这玩意儿可不是闹着玩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相当有意思!确实,在咱们的日常生活中,陀螺仪的应用随处可见,比如手机的屏幕旋转、无人机的飞行控制,甚至汽车的稳定系统。那为什么这么“聪明”的陀螺仪,在咱们的步枪或者狙击枪上却很少见呢?首先,咱得明白陀螺仪是个啥玩意儿。简单来说,它利用了角动量守恒的原理。想象一下一个快速旋转的轮子,一旦.............
  • 回答
    毛瑟狙击枪和春田狙击枪,这两款名字在军事爱好者心中响当当的枪械,在二战时期可谓是叱咤风云,但如今,它们早已退出了主流军用狙击步枪的舞台,成为历史的陈迹。究其原因,并非它们本身有多么不堪,而是现代战争的需求和技术进步,对狙击步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毛瑟和春田的设计,在这方面已经显得力不从心。我们先来聊.............
  • 回答
    大家在使用狙击枪这个词的时候,脑子里可能第一时间浮现的是那些电影里神出鬼没、一枪一个的冷酷战士。然而,如果我们仔细翻看一下现实中的狙击步枪,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绝大多数都是栓动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枪一栓”。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为什么主流的狙击枪都不是连发的?未来会是这样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