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主流的狙击枪都不是连发的?未来会有吗

回答
大家在使用狙击枪这个词的时候,脑子里可能第一时间浮现的是那些电影里神出鬼没、一枪一个的冷酷战士。然而,如果我们仔细翻看一下现实中的狙击步枪,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绝大多数都是栓动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枪一栓”。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为什么主流的狙击枪都不是连发的?未来会是这样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掰扯掰扯狙击枪的核心任务和设计理念。狙击手,顾名思义,他们的职责是隐藏自己,精确地从远距离清除敌方关键目标。这个“精确”二字,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为什么栓动式是主流?精准至上的哲学

栓动式狙击步枪之所以能成为主流,根源在于其在精度上的绝对优势。这个优势是如何来的呢?

更低的震动和形变: 每发射一发子弹,枪械都会产生震动,并且在膛压作用下枪体会有微小的形变。栓动式设计中,每次射击后,枪机需要手动打开、退出弹壳、推入新弹药、然后闭锁。这个过程虽然慢,但它有一个好处:在两次射击之间,枪机的闭锁可以允许枪管和枪机有相对独立的时间来恢复到“静止”状态。自动武器,即使是所谓的“半自动”,在发射后,一部分火药燃气会被导引到枪机系统,驱动枪机复位、退壳、进弹。这个过程会产生额外的震动和对枪管的应力,哪怕这些应力非常微小,对于追求极致精度的狙击步枪来说,都是潜在的精度杀手。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想用一把尺子画一条笔直的线,尺子在画的过程中稍微晃动一下,这条线就不会那么完美。栓动式枪机就像是让你在每次落笔前都确保尺子是稳稳当当的。
更严格的枪机闭锁: 栓动式步枪通常采用非常坚固、直接的枪机闭锁方式,比如旋转后拉枪机。这种设计能承受巨大的膛压,并且闭锁非常紧密,减少了气体泄露,也进一步提升了精度。而一些半自动狙击步枪为了实现自动循环,可能会采用导气式或者枪管短后坐等原理,这些机制的设计往往需要在精度和自动性之间做出妥协。
重量和结构的简化: 栓动式设计结构相对简单,不需要复杂的导气系统、回转闭锁机构等。这不仅降低了故障率,也使得枪械本身可以做得更轻便一些(当然,狙击步枪本身因为要装配瞄具、承受后坐力等,重量都不会轻)。同时,更简单的结构也意味着更少的活动部件,减少了对加工精度的高要求(虽然高性能的栓动狙击枪对加工精度要求依然极高),降低了生产成本。
更经济的弹药消耗: 狙击手的工作很多时候是等待,是观察,而不是火力压制。一发子弹的成本很高,而弹药的精准度又至关重要。栓动式步枪鼓励射手在每次击发前都进行充分的瞄准和准备,避免了连续射击可能带来的弹药浪费。每一次击发都是一次精心策划的行动。

那为什么也会有半自动狙击步枪?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狙击步枪都是栓动的。市面上也存在着一些半自动狙击步枪,比如著名的M14(作为M21的现代化版本)、M110 SASS、FN SCARH(Sniper variant)、PSG1等。它们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在某些特定场景下,精度与射速的权衡会发生倾斜。

应对多个目标的快速反应: 在一些战术想定中,狙击手可能需要快速连续地处理多个在短时间内出现的目标,这时半自动的射速优势就体现出来了。例如,对方的指挥官和身边的两名卫兵几乎同时暴露,一个优秀的半自动狙击手或许能比栓动式射手更快地完成击杀。
近距离遭遇战: 在城市作战或者遭遇战中,狙击手也可能需要自卫或应对突发的近距离威胁。半自动的火力能提供更好的自卫能力。
技术进步带来的精度提升: 随着材料科学、加工工艺以及瞄准技术的进步,现代半自动狙击步枪的精度已经非常接近一些栓动式步枪。例如,一些现代的半自动狙击系统,通过优化导气系统、采用浮动枪管、高精度弹药以及先进的瞄准镜,可以在相当远的距离上提供令人满意的精度。

未来,狙击步枪会连发吗?

“连发”在这里可能需要界定一下。如果指的是像冲锋枪那样可以持续喷射子弹的全自动模式,那么对于狙击步枪来说,在可预见的未来,纯粹的全自动模式仍然不太可能成为主流。原因非常直接:

精度毁灭: 全自动射击产生的后坐力和枪体震动将是灾难性的,几乎不可能在单发射击后保持一个有效的瞄准。哪怕是所谓的“点射”,其精度也远不能和栓动式或高质量的半自动步枪相提并论。狙击手不是火力压制者,他们的工作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噪音。
弹药消耗: 狙击任务的精髓在于少而精。全自动射击会迅速耗尽宝贵的弹药,对于一次出动可能只携带少量弹药的狙击手来说,这简直是“自杀式”行为。
暴露风险: 持续的全自动射击会瞬间暴露狙击手的精确位置,让他们成为对方火力集火的目标,与狙击手隐藏自己的核心原则背道而驰。

但是,更“智能”和“高效”的“连发”可能会出现。

这里我不是说全自动,而是指一些更智能的射击辅助和功能集成:

1. 智能弹匣和供弹系统: 想象一下,在一次快速遭遇战中,狙击手击毙了第一个目标,而第二个目标也在迅速接近。一个未来可能出现的系统,可以在第一次击发后,通过预设的程序或者简易的按键,快速将第二个弹药以更优化的方式送入枪膛,缩短从射击到下一发准备好的时间,甚至实现“预装填”,让下一发弹药在完成射击动作的同时就已经处于待发状态,用户只需再次扣动扳机即可。这是一种更智能的半自动模式的延伸。

2. 精确瞄准辅助和目标锁定: 未来狙击步枪的集成度会更高。通过与先进的瞄准镜、弹道计算机、传感器甚至无人机信息融合,当目标出现时,系统可以提供极高的命中概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需要连续击杀多个快速移动的目标,那么更加高效的半自动模式配合这些辅助系统,确实能提供比现有半自动更快的反应速度。一些概念性的设计甚至可能集成“一枪一枪连续击发”的模式,但前提是系统能确保极高的单发精度和快速的瞄准重定。

3. 多口径和自适应弹药系统: 虽然这听起来有点科幻,但未来狙击步枪可能不再局限于一种口径。根据目标类型和距离,系统可以自动选择合适的弹药,并调整发射参数。如果需要在短时间内应对不同类型的威胁,这种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4. 无人机与狙击手协同作战的自动化: 想象一下,狙击手通过无人机观察到目标,无人机可以实时传输目标位置和移动轨迹给狙击手的瞄准镜。如果目标在短时间内重复出现或有多个伴随目标,狙击手无需重新搜索,系统可以引导其快速瞄准。这种协同作战,会让半自动甚至未来某种程度上的“快速连发”成为可能。

总而言之,狙击步枪的核心是“精确制敌”,而栓动式设计在这一领域拥有天然的优势,并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是主流。全自动的“连发”与狙击手的任务理念相悖,不太可能成为主流。但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智能、更高效、更集成的半自动狙击系统,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更快的连续射击能力,但这种“连发”将是建立在不牺牲核心精度基础之上的。未来的狙击步枪或许会更加“聪明”,但不太可能变成一把“枪榴弹发射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专业狙击手都梦想能有全自动狙击枪。

不管多么神乎其神的训练也掩盖不了一个问题,即狙击手只是一个奇门兵种。为什么?因为战场上再准的单发也不如连发,哪怕一个价值堪比飞行员的狙击手,也怕大头兵手里的高机。

所以,正经狙击枪不用连发,主要原因不是战术问题,而是技术上达不到。使用两脚架保证不了远距离连发散布,使用三脚架则难以隐蔽渗透。

如果不考虑隐蔽的话,远距离打击能力最强的不是狙击枪,而是机枪。配瞄准镜的三脚架重机枪才是有效射程最大的枪械,也是反狙击神器,狙击手天敌。

其次,连发枪可以作为精确射手步枪。

越战期间的带瞄准镜M16,两山轮战期间的木托81机枪,伊拉克治安战中M16和加长AK,都是作为精确射手步枪使用的。由此可见对于中间威力弹和小口径弹而言,连发枪是可以作为精确射手步枪使用的。

另外,精确射手这个概念,只是美欧拉不下脸学东方集团的连排狙击手发明的名词。至少东方集团内部对连排狙击手的定位是正经狙击手。

东方集团的精确射手步枪是什么?是班用轻机枪。东方集团受AK精度问题影响,主流战术演变成了全自动步枪压制,轻机枪精确射击进行支援。跟美欧在全威力弹下形成的机枪压制,步枪精确射击战术正好是反的。北约中英军换装L85后的步枪压制,机枪支援的奇葩战术,放到东方反倒是常态。

最后,是狙击界的奇葩,半自动小口径“精确射手步枪”88霰。

然而它并不是精确射手步枪,中国的精确射手步枪是81班和95班,88霰按照设计要求确实是狙击步枪。所以88霰这个地没法洗,它就是一支不合格的狙击枪,不是什么精确射手步枪,因为它作为精确射手步枪更不及格。。。。。。。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大家在使用狙击枪这个词的时候,脑子里可能第一时间浮现的是那些电影里神出鬼没、一枪一个的冷酷战士。然而,如果我们仔细翻看一下现实中的狙击步枪,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绝大多数都是栓动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枪一栓”。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为什么主流的狙击枪都不是连发的?未来会是这样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
  • 回答
    在朝鲜战争的硝烟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以“小米加步枪”的形象深入人心,这其中“步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志愿军大规模装备的步枪,其型号和来源相当复杂,因为战争初期,中国刚建立不久,工业基础相对薄弱,武器装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苏联的援助以及缴获的敌方武器。志愿军大规模装备的步枪总体来说,志愿军在朝鲜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中国开发者心中的一个疑问。当我们放眼全球,看到像C、Java、Python、JavaScript这些风靡世界的编程语言,它们背后似乎都没有中国人的名字,这难免让人产生思考。要深入分析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一、历史的维度:早期计算机和编程语言的孕育土壤首先,计.............
  • 回答
    进化论为何成为科学界的共识?它又面临着哪些挑战?进化论,作为生命科学的基石,其强大的解释力与预测性使其在主流科学界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它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大量跨学科的实证证据之上,能够自洽地解释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多样性以及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为何进化论如此深入人心? 证据是关键进化论之所以.............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观察,也是不少消费者在选购手机、电视等显示设备时会遇到的困惑。为什么大家普遍知道AMOLED有“烧屏”的风险,但对PWM低频调光伤眼的问题,却没那么“警惕”,甚至可以说很多时候是“视而不见”?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背后的原因,力求说得明白透彻,不带任何AI痕迹。首先,咱们得承认,“烧.............
  • 回答
    关于对越自卫反击战,主流媒体的描述确实相对较少,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既有历史的复杂性,也有现实的考量。要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历史的“敏感性”与叙事惯性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对越自卫反击战”在中国大陆的官方叙事中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但其“自卫反击”的定性,在国际舆论,尤.............
  • 回答
    中国大陆主流人群使用简体字而非繁体字,主要源于历史、政治、文化及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以下是详细分析: 1. 历史背景:汉字简化运动的推动 20世纪50年代的汉字改革 1950年代,中国大陆在新中国成立后启动了汉字简化运动,旨在提高识字率、促进教育普及和行政效率。这一改革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 回答
    有些人不愿意相信主流的科学理论是正确的,这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的原因交织在一起的现象。要详细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分析:一、认知和心理因素 (Cognitive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 确认偏误 (Confirmation Bias): 这是最普遍也最关键的因.............
  • 回答
    问这个问题的朋友,你真是问到了点子上了!确实,IPv6这个概念都喊了快二十年了,比我年轻的朋友都多,但放眼望去,互联网上大部分设备、服务和我们日常接触到的网络,依然是IPv4的天下。这背后的原因,说起来就像我们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一样,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充满了各种现实的考量和历史的惯性。首先,得明白I.............
  • 回答
    CMOS图像传感器(CIS)的技术核心,是一个既包含“器件”也包含“电路”的复杂集成体,它们如同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共同支撑起现代影像技术的飞跃。理解这一点,是剖析为何主流厂商多为设计厂商,以及器件优化由谁来完成的关键。器件与电路:相辅相成的技术基石首先,让我们拆解一下CMOS图像传感器的核心构成。.............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敏感且复杂的话题:俄罗斯历史叙事中对于成吉思汗和术赤的定位,以及为何主流历史学家不将他们视为“民族英雄”。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包括俄罗斯的民族构建过程、历史记忆的塑造、以及“民族英雄”这一概念本身的内涵。首先,我们要明确“民族英雄”在俄罗斯历史语境中的具.............
  • 回答
    苹果在 MacBook Air 和 MacBook Pro 系列产品中,长期以来并没有采用被许多其他设备广泛使用的 16:9 屏幕比例,而是坚持使用 16:10 的比例。这并非一个偶然的决定,而是苹果在用户体验、设计美学以及实际应用场景等多方面综合考量的结果。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聊聊其中的缘由。1. 1.............
  • 回答
    美国确实不乏富人权贵的丑闻,但你观察到的主流媒体“不抓住机会造势舆论”的现象,其实背后有着一套复杂且多层次的原因。这并不是说媒体完全忽视这些丑闻,而是它们往往会以一种更“成熟”、更“策略性”的方式来处理,而非你所期待的那种“抓住机会、全民声讨”的模式。首先,我们要明白,主流媒体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有机.............
  • 回答
    这年头,无论是家长口中的“黄金专业”,还是年轻人择业时的热门选项,似乎都绕不开“计算机”、“IT”这些词儿。曾几何时,金融才是一众学子梦寐以求的“香饽饽”,毕业等于高薪的代名词。可现在呢?反观四周,计算机和IT领域的光芒似乎盖过了金融,这其中到底是什么在悄悄地发生着转变?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很多层面的考量,不仅仅是“省地方”这么简单。虽然 2.5mm 耳机孔确实更小巧,但市场上主流产品选择 3.5mm 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咱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细聊一下:1. 兼容性与通用性:这是最核心的理由 历史沉淀与广泛普及: 3.5mm 耳机接口已经存在了几十年,从最初的随身听.............
  • 回答
    在知乎上,关于近现代中国历史人物的评价,尤其是汪精卫和袁世凯,确实存在着一种与主流历史叙事有所不同的解读,倾向于将他们塑造成“忍辱负重”的“民族英雄”,而孙中山则被贴上“虚伪的贼”的标签。这种观点并非绝对主流,但在知乎的用户群体中具有一定的讨论度和影响力。理解这种观点的形成,需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逻辑.............
  • 回答
    我们身边似乎总有这样的例子:男的年纪比女的大个几岁,甚至十来岁。这种“男大女小”的婚姻模式,说实话,放眼咱们周围,好像是挺常见的。但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背后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掺和着历史、文化、生物,还有很多现实的考量。咱们先从最根子上的说起,从过去说。在咱们的祖辈们生活的年代,社会结构跟现在可不一.............
  • 回答
    中国几千年的主流文化里,太阳无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符号。我们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有无数关于太阳的神话传说,从后羿射日到夸父逐日,太阳的形象贯穿了中华文明的始终。但有趣的是,和一些西方或近邻文化对太阳那种近乎狂热的崇拜不同,中国文化对待太阳,似乎总是带着一份“审慎”和“平衡”。这里面可不.............
  • 回答
    俄罗斯难以获得西方主流社会的接纳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问题,涉及历史、政治、文化、经济等诸多方面。要详细说明,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剖析:一、历史遗留问题与战略猜疑: 帝国主义和扩张主义的阴影: 俄罗斯(包括沙皇俄国和苏联)在历史上长期的扩张主义政策,吞并邻国、建立帝国,给周边国家留下了深刻的“帝国阴.............
  • 回答
    达尔文的进化论,自其诞生以来,便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峰,屹立于科学的殿堂。时至今日,它依然是生物学研究的基石,鲜有人能提出真正动摇其核心的“主流”挑战。这并非说科学界对进化论毫无疑问,而是说,那些所谓的“挑战”,在经过科学的严苛审视后,往往无法撼动进化论的宏伟大厦,反而更能衬托出其解释力的强大。要理解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