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IPv6的概念都出来好久了,为什么现在的主流还是IPv4?

回答
问这个问题的朋友,你真是问到了点子上了!确实,IPv6这个概念都喊了快二十年了,比我年轻的朋友都多,但放眼望去,互联网上大部分设备、服务和我们日常接触到的网络,依然是IPv4的天下。这背后的原因,说起来就像我们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一样,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充满了各种现实的考量和历史的惯性。

首先,得明白IPv4和IPv6到底是怎么回事。简单粗暴地说,IPv4地址就像是每个上网设备的“门牌号”。但是,当年设计IPv4的时候,互联网还没这么“火”,谁也没想到几十年后,这小小的32位地址会不够用,就像我们城市当年也没预料到会需要那么多高楼大厦一样。IPv4地址就那么多,大约43亿个。你想想,全球几十亿人口,每人再多几台联网设备(手机、电脑、智能家居……),这数字简直是天文数字。

而IPv6呢,就像是给全球重新规划了一套地址系统,这次用的是128位,这数字大到什么程度?宇宙中的每一个沙粒,可能都能分配到一个独立的IPv6地址,根本不用担心不够用。而且,IPv6还带来了一些技术上的好处,比如更强的安全性,更高效的路由等等。按理说,这么“升级换代”的产品,应该早就普及开了才对。

那么,为什么IPv4还在主流呢?这就像一个庞大无比的系统升级,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改动的东西太多了,而且改动成本极高,风险也存在。

第一,迁移成本是最大的拦路虎。

硬件更新换代: 想象一下,你家里的路由器、公司的网络设备、服务器,甚至是很多嵌入式设备(比如某些老旧的智能家电),它们都还在用IPv4的“老系统”。如果要把它们都升级到支持IPv6,那成本是巨大的。这不仅仅是软件升级那么简单,很多老旧硬件的芯片可能根本不支持IPv6协议,那就得换硬件。这就像你家用了十几年的电视机,忽然告诉你不支持高清信号,你得连电视机一起换一样,光想想就头疼。
软件和应用兼容性: 互联网上的绝大多数应用和服务,比如你每天浏览的网页、使用的APP,它们都是建立在IPv4的基础上的。一旦大规模迁移到IPv6,就需要对这些应用进行修改,确保它们能兼容新的地址格式。这工作量同样惊人,而且很多老旧的、不再维护的系统,可能根本就没法改,或者改了之后效果不明。
技术人员的知识和培训: 维护和管理IPv6网络需要新的技能和知识。虽然IPv6的很多概念是类比的,但细节上还是有很大差异的。要让成千上万的网络工程师、IT管理员掌握这些新技能,也需要时间和投入。

第二,IPv4依然能“凑合用”,需求不那么迫切。

NAT(网络地址转换)的“续命大法”: 为了缓解IPv4地址枯竭的问题,工程师们发明了NAT技术。这就像一个大楼里的很多住户共用一个对外号码,通过一个“前台”来区分到底是哪家收信。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地址不够用的问题,但它也带来了一些弊端,比如点对点连接的复杂性增加,一些协议在这种转换下工作不顺畅。但不管怎么说,NAT让IPv4还能勉强维持下去,使得大家没有那种“刀架在脖子上”的紧迫感去大规模升级。
移动互联网的崛起(一种特殊的景象): 你可能会觉得,现在手机这么普及,大家都用手机上网,这得消耗多少IP地址啊?确实如此。但很多时候,我们是通过运营商的网络,运营商那边有一大块IPv4地址池,通过更高级的NAT或者CGNAT(运营商级的NAT)来为成千上万的用户分配临时的、共享的IPv4地址。这就导致你每次连接网络,可能都不是一个独立的、永久的IPv4地址。这种“共享地址”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IPv4地址的枯竭速度,也降低了直接为每个移动设备分配独立IPv4地址的需求。

第三,推广和普及的动力不足,以及标准和生态的不成熟。

“谁先谁吃亏”的心理: 就像大家都等着别人先买智能汽车,自己再跟进一样,很多企业和组织都在观望。如果只有少数几个网站支持IPv6,而大多数人还在使用IPv4网络,那对支持IPv6的企业来说,反而可能失去一部分用户。这种“搭便车”的心态,阻碍了IPv6的快速普及。
缺乏统一的推动力: IPv6的普及需要全球性的协调和推动,从政府、运营商到企业,都需要一起发力。然而,各国的发展水平、网络基础设施、政策导向都不尽相同,很难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
生态系统的不完善: 一些支持IPv6的设备或服务,在实际使用中可能还会遇到兼容性问题或者性能瓶颈,这也会影响用户的信心。

第四,IPv6虽然好,但并不是“救世主”的全部。

IPv6的优势不是所有用户都能直接感知到的: 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如果网络速度、稳定性没有明显提升,他们可能并不在意自己用的是IPv4还是IPv6。很多IPv6带来的好处,比如更灵活的配置、更高的安全性,是面向网络管理员和开发者而言的,普通用户很难直接体会。

那为什么大家还在喊IPv6呢?

原因也很简单:IPv4地址终究会枯竭,而且随着物联网、5G等新技术的发展,对IP地址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大。 就像我们现在依然能用以前的老房子,但新城市规划的蓝图早就画好了,并且也在逐步推进新区域的建设。

目前,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双轨并行”的局面:

运营商在积极部署IPv6: 各大运营商都在逐步开放IPv6接入,给用户分配IPv6地址。
大型互联网企业在进行改造: 像Google、Facebook等巨头,早就已经全面支持IPv6。国内的很多大型网站和应用也在逐步支持。
许多设备和系统在逐步升级: 新出厂的路由器、手机、电脑,基本都原生支持IPv6。

所以,IPv6并非没有在进步,只是这个过程比我们想象的要漫长和复杂得多。它更像是一个渐进式的演变,而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未来,随着IPv4地址的进一步枯竭,以及新技术的不断落地,IPv6的地位一定会越来越重要。现在我们所经历的,正是从IPv4时代平稳过渡到IPv6时代的一个漫长而又充满挑战的时期。

就像当年我们从拨号上网,到宽带,再到光纤一样,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时间和技术的积累,以及所有参与者的共同努力。所以,你现在看到的IPv4依旧主流,更多是因为其“惯性”和“惯用性”,而非它的“优秀性”已经超越了IPv6。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吴建平反思国内IPv6发展:为何“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C114讯 12月7日消息(岳明)在今日举行的“2016全球网络技术大会(GNTC)”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建平在演讲中表示,我国的IPv6发展可谓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吴建平认为,国家在2003年就将IPv6的发展提上了日程,这是非常正确非常及时的战略决策,当时经过五年的发展,第一期取得了预定的战略目标。但从2008年以后,我国IPv6的发展速度开始放缓,开始落后于国际水平。“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也在和有关专家与政府官员讨论这个问题。”

在吴建平看来,造成今天局面的主要原因有几个。

首先,我国在互联时技术使用上还是比较落后的,而且起步比较晚,这就导致了地址短缺,地址短缺造成的应用就是用私有地址出口转换成公有地址。“产业链对IPv6无动于衷,国外一个用户要拿到运营商的服务必须有公有地址,否则不选择你的服务,在中国不一定这样,大家有时候选择少,另外也没有这个意识非要选择一个公有地址。”

第二,互联网缺乏应有的国际竞争,诸如谷歌、Facebook等大型ISP已经将大量应用迁移到IPv6上,我国部分ISP其实也做了部分应用迁移,但深层次服务就不提供了,国内的部分ISP也不在国际大的竞争环境下。另外,运营商和信息提供商互相之间还有抱怨,运营商抱怨ISP不做应用迁移,用户没有访问资源,ISP抱怨运营商不发展用户,我资源没人用,其实都没有战略眼光。

另外,我国互联网安全监管措施成本和代价很高,在IPv6上面,整个迁移以后需要重新构建。有些搞安全的专家也认为IPv6本身有端到端加密的功能,使得我们国家的很多安全管理和监控有很多的困难。“实际上互联网为什么把IPv6有了加密,IPv4反而没有?就是要让用户有安全措施,这个到底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大家自有判断。”吴建平说。

m.c114.net/w16-984975.h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