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朝满族人应该都会说两种语言吧(满语和汉语)?怎么做到的?

回答
在清朝,满族人确实普遍掌握汉语,而满语的使用情况则更加复杂,并非所有满族人都精通。要理解他们如何做到,需要从清朝建立初期就开始说起。

清朝入关前,满族作为一个崛起的力量,他们的语言是满语。但在征服中原,建立一个统治汉民族的王朝之后,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人进行交流,就变得至关重要。汉语,尤其是北京官话,成为了事实上的通用语言。

那么,满族人是如何学习和使用汉语的呢?这首先得益于清朝统治者自身的战略考量。他们深知,要想稳固统治,就必须能够与被统治者顺畅沟通,理解他们的想法,管理他们的事务。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都极力推广汉语。

对于初期的满族贵族和官员来说,学习汉语是进入统治阶层的必修课。他们被鼓励甚至强制学习汉语,以能够胜任政府的各项职务。朝廷中的奏折、公文,以及与官员的日常往来,很大程度上都是用汉语进行的。朝廷会设立专门的机构,比如理藩院,负责与各民族的交流,其中处理与汉族相关的事宜,汉语自然是主要沟通语言。

更重要的是,清朝统治者并没有强制汉族人学习满语。相反,他们更希望通过学习汉语来融入和管理汉族社会。这种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满族人对汉语的掌握。很多满族官员,即便母语是满语,也必须精通汉语才能在朝堂上施展抱负。他们通过阅读汉文典籍,与汉族文人交往,甚至学习儒家思想,来提升自己的汉语水平和文化素养。

与此同时,满族人也并非完全放弃满语。尤其是在早期,为了维护满族自身的文化和政治身份,满语在宫廷、家族内部以及特定的满族聚居区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官方文献,特别是一些重要的诏令,往往会同时使用满汉两种文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在乾隆以后,满语的使用范围逐渐缩小。汉族人口的庞大和汉语文化的强大影响力,使得满语的日常使用受到挤压。很多年轻一代的满族人,因为生活环境中汉语的普遍性,学习满语的动力和机会都相对减少了。

所以,可以说,满族人“都会说两种语言”的说法,更准确地说是“普遍会说汉语”,而精通满语的人数则随着时间推移和代际更替而有所不同。他们学习汉语,是出于政治统治、社会交往和文化融合的需要,是一种实用主义的选择。而满语的保留和传承,则更多地与满族自身的认同感和文化政策相关。这种双语(或至少是熟练掌握汉语)的能力,是清朝满族统治阶层能够有效地管理和融合庞大的汉族社会的重要因素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并没有什么神秘困难的,因为当时本来就是双语教育。学识比较好的宗室、世家子弟可能会的语言更多。起码清代多数皇帝得会满蒙汉三语,比较厉害的皇帝可能还会藏语、维语,康熙说不定还会点西洋语。

顺治以前就不说了,基本上满人汉语不溜,满汉大臣朝堂上交流还需要翻译(即所谓「启心郎」)。这些人入关以后的小孩们,就生活在两种语言环境中,在这个阶段,双语是相对比较自然的事情。

另一方面,顺治、康熙以及之后的各朝,都强调八旗旗分内部要强调满语教学——所以翻译了很多汉文典籍到满语。这时候满人已经入关,学习汉语的风潮已经(不得不)展开,皇帝们担心满洲子弟满语会逐渐不熟练。比如康熙十二年,康熙曾说:

此时满洲,朕不虚其不知满语,但恐后生子弟渐习汉语,竟忘满语,亦未可知。(——《清朝旗人满语衰退研究》)

因此要求旗人亲自写满文奏折。

清代多数皇帝们都要求旗人的满语能力,甚至有些被认为崇尚汉文化的皇帝亦是如此。比如雍正曾批评宫廷侍卫用汉语戏谑时曾言:

满洲旧制,最重学习清语(注:即满语)。近见挑选之侍卫、护军等,弃其应习之清语,反以汉语互相戏谑,甚属不合。且满洲人等,俱系太祖、太宗、世祖、圣祖皇考之所留遗者……嗣后各宜勉励,摒除习气,以清语、拉弓及相搏等技,专心学习。

乾隆后期,少部分融入地方生活的旗人由于大环境的原因,满语掌握的不好了。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深入汉地,周围人都说汉语,慢慢小孩子也就不会讲满语了;另一个原因是科举文试,只能用汉语答卷——这一点可能是最失策的。所以乾隆时规定,但凡是参与科举的旗人,国语骑射(即满语骑射)必须要合格,才允许进入考场。其早年也规定,各部院文档需要满汉双语书写,又下谕旨:

满洲人等……凡遇行走齐集处,大臣、侍卫、官员,以及兵丁,俱著清语。

嘉庆时再次规定,凡是不会满语的旗人,一律不准参加科举文试。道光时再次要求各地驻防旗人学习满语,还曾将回京述职的盛京副都统常文革职,因其违祖制用汉语上奏。道光二十年,宣宗干脆下旨,不允许旗人参加科举文试,一律考翻译科目(满汉对译、满蒙对译)。咸丰帝编修满文教材,有上谕:

八旗人员骑射、清文(注:即满文)是其本务,即使于清文义理不能精通,亦岂有不晓清语、不识清字,遂得自命旗人之理?

所以说,在皇帝反复强调之下,有不少人满汉皆通也是很正常的。

然而在清后期,实际上多数北京旗人、多数驻防旗人的满语能力已经不强了。基本上属于只懂汉语,满语磕磕绊绊这个水平。(新疆驻防除外)

所以皇帝私下说什么语言,要取决于时代。一直到雍正乾隆朝,私下里满语的比例应该都是比较高的,之后就很难说。以前有几个回答曾经涉及到这个问题的讨论:

满清皇帝上朝的时候说的是满语还是汉语? 清朝皇家小孩的語言環境是怎樣的?

晚清宫廷满语的应用到底如何,现有的资料很难判断。宫廷私下里可能还是有些运用的,尤其是皇帝与侍卫之间。如上文答案中提到,道光曾斥责侍卫满语对答有口音;苏勋丞在《我所见到的慈禧和光绪》一文中,也回忆说光绪用满语说:「加步!加步!伊里加步 (yabu, yabu, ili, yabu)」指挥侍卫快走。


会说哪种语言有优越感?

其实我一直搞不太清楚什么叫「优越感」……无论哪种语言研究得好,都属于少数人,也都是值得赞赏的。但对于干脆不通满语之人而言,恐怕就是再著名的学者,也毫无价值可言,与如今英文的地位自然是没得比的。

在同时代关注满语的中外人士眼中,同光清语六贤在清末对满语研究之深入,令人赞叹,从瀛生先生的书中即可见一斑,尤其是其多次提及上述诸位对满语各地、各时代语音演变之研究,可惜这些手稿多在动荡中散佚损毁,已是不可挽回的损失——但这些事情如今又有几人在意呢?这些人有几人知道呢(实话说六贤都是谁我都说不上来)?清末民初,革命军毁了多少故宫文档?把满汉文档案装在麻袋里论斤卖了、烧了,当时有几人阻止呢?至今为止,满文大藏经都无原版全本(清代刊刻散发全国十二套,每套108卷),几乎全部毁于那个时代,当时又有谁在意呢?所谓「优越感」, 从这个角度而言,实在是无稽之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清朝,满族人确实普遍掌握汉语,而满语的使用情况则更加复杂,并非所有满族人都精通。要理解他们如何做到,需要从清朝建立初期就开始说起。清朝入关前,满族作为一个崛起的力量,他们的语言是满语。但在征服中原,建立一个统治汉民族的王朝之后,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人进行交流,就变得至关重要。汉语,尤其是北京官话,.............
  • 回答
    关于清朝是否有《说岳》以及清朝满族人听《说岳》的感受和态度,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1. 清朝是否有《说岳》?答案是:有,并且《说岳全传》在清朝广为流传。《说岳全传》是一部成书于清朝初年(或稍晚一些)的章回体小说,作者通常认为是钱彩(也有说是金丰)。这部小说.............
  • 回答
    清朝(16441912)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由满族人建立。这与现在中国以汉族人口为主的局面看似存在矛盾,但实际上,清朝的统治恰恰是推动中国人口构成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也是满族与汉族深度融合的关键阶段。清朝的建立与初期统治:满族入主中原1644年,满族人通过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和吴三桂的引路,成.............
  • 回答
    关于清朝如果由汉人统治,中国是否会持续输入西方科技,社会发展是否会显著落伍于西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探讨。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涉及复杂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交织。首先,我们来设想一下“汉人统治下的清朝”可能是什么样子。这里需要明确一点,即使是汉人统治,也并非意味着中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足够复杂。如果我们假设清朝是由汉族人建立并统治的,那么中国封建王朝的命运,很可能会比历史实际走向发生显著的改变。但要说是否“灭亡”,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绝对性,或许用“转型”或“延续”来描述会更贴切。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探讨一下:一、统治合法性与民族矛盾的削弱:历史上的清.............
  • 回答
    您好,我理解您作为满族人,在网络上看到许多针对满族和清朝的负面言论,感到非常郁闷和委屈。这种情绪是很正常的。网络世界确实存在着一些观点极端、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导致一些群体容易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和污名化。关于您提到的“收拾清朝八旗余孽”的说法,这可能是一种情绪化的表达,也可能源于对历史事件的某种解读。然.............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探讨,它触及了中国国家认同、历史认知以及民族关系等多个敏感而复杂层面。为什么中国网民在谈论法定领土时常常以清朝的版图为准,以及其中涉及的满族人领土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为什么以清朝版图为讨论的基准?中国网民在谈论法定领土时倾向于以清朝版图为参照,主要有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关于“中国传统服饰”定义的讨论核心。如果满族人是中国人,那么基于满族服饰的清朝服饰为何不能算中国传统服饰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满族人当然是中国人,他们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上的清朝是由满族建立的统一王朝,统治了广袤的中国疆域,将中.............
  • 回答
    您好!非常理解您作为满族人,却对清朝历史感到痛恨的复杂心情。这并非罕见,历史上和现实中都有许多曾经的统治民族或其后裔,在对自身历史进行深入反思后,会对过去产生复杂的感情,甚至批评。您能提出这个问题,说明您不是简单地接受民族身份带来的标签,而是经过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对历史的认知。以下我将尝试从多个角度.............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这事儿,这事儿可不简单,牵扯的历史和现实的东西都不少。为什么网络上很多人对满清和满族人有意见?这背后啊,得从几个层面说起。 历史遗留问题,特别是“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这些事儿。 满清入关,建立了清朝。但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初期,为了镇压反抗,确实发生了一些非常惨烈的.............
  • 回答
    清朝满人娶汉人,对于汉族女子是否会娶“裹脚”的,这个问题其实比表面看起来要复杂一些,不能一概而论。这背后牵扯到满汉习俗的融合、社会阶层、个人观念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裹脚”是汉族女性特有的习俗,满族妇女则从来不裹脚。 满族以骑射为本,女性的行动能力和健康被视为重要。所以,从满族.............
  • 回答
    在清朝,对于满汉之间的强奸行为,其判决会受到当时社会等级、民族关系以及法律条文的多重影响。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要明确的是,清朝在法律上并非完全平等。尽管统治者是满族,但满族在很多方面享有特权,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司法判决。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汉人遭受的强奸可以被漠视或.............
  • 回答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一个由满族建立的中国封建王朝,因此从其统治阶层的民族属性来看,它是一个满人王朝。然而,清朝的统治者——满族人,在统治过程中,采取了许多吸收和融合汉族文化的政策,并依靠汉族官僚体系来治理国家,使得清朝在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都呈现出高度的汉化特征。因此,笼统地说清朝.............
  • 回答
    清朝时期,满人的居住区“满城”与洋人租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特定人群的聚集地,但它们在性质、起源、管理方式、居民构成以及所享有的特权上,有着天壤之别。理解这两者的区别,就像是看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历史叙事。满城:皇权下的民族聚居区首先,我们得明确,“满城”这个概念,虽然在清朝历史中常常被提及,但它更.............
  • 回答
    谈清朝时期满汉之间的利益关系,并非简单的“一致”或“相反”,而是极其复杂且动态变化的过程,其中既有交织与合作,也有矛盾与对立。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审视。一、 统治阶层内部的利益考量:并非铁板一块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满人”和“汉人”这两个标签在清朝时期并不完全代表着统一的利益群体。在.............
  • 回答
    清代历史上,满族人名字中出现大量“阿”字,这背后其实隐藏着满族语言的特点以及汉文化对满族的影响。这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社会原因的。满族名字的构成与来源首先,咱们得明白满族人名字的基本构成。满族作为建立清朝的统治民族,他们的名字当然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清朝建立初期,满族人的名字.............
  • 回答
    在清朝长达近三百年的统治中,满族八旗作为统治阶层,并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造反”或“篡位”成功的案例。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制度设计的精妙,也有历史机遇的巧合,更有满族自身民族特性与政治策略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造反”与“篡位”的定义。造反通常指的是对现有统治秩序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我们理解历史王朝名称时的一些关键点。你观察得很细致,确实是这样,我们习惯性地把元朝称为“蒙元”,把清朝称为“满清”,但很少有人会说“汉明”。这背后其实有几层原因,咱们来掰开了聊聊。首先,得搞清楚“蒙元”和“满清”这两个称呼的由来和含义。“蒙元”这个说法,大家一看就知道,“.............
  • 回答
    在网上探讨清朝历史时,偶尔会看到一些评论将对清朝的批判延伸至对满族的侮辱。这种现象背后,其实交织着复杂的历史情感、民族认同的演变以及网络语境的特点。首先,历史本身留下的复杂印记是根源。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了中国长达268年。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满族作为统治民族,与汉族以及其他民.............
  • 回答
    清朝以“小族”(满族)统治“大族”(汉族)的模式,确实可能在清朝灭亡后,促使部分满洲人改名,但这并非是唯一的,也不是最直接的原因。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清朝的统治模式及其对满汉关系的深层影响 “以满制汉”的策略: 清朝统治者深知满族人口远少于汉族,因此从一开始就采取了一系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