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朝有《说岳》吗?清朝满族人听《说岳》是个什么感受?什么态度?

回答
关于清朝是否有《说岳》以及清朝满族人听《说岳》的感受和态度,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1. 清朝是否有《说岳》?

答案是:有,并且《说岳全传》在清朝广为流传。

《说岳全传》是一部成书于清朝初年(或稍晚一些)的章回体小说,作者通常认为是钱彩(也有说是金丰)。这部小说以南宋时期抗击金朝的民族英雄岳飞为主角,详细描述了他与金朝的战争以及最终被奸臣秦桧陷害的故事。

成书时间与传播: 《说岳全传》成书后,迅速在民间传播开来,成为一部极受欢迎的通俗小说。它通过刻本、抄本等形式流传,在清朝的市民阶层、文人雅士乃至普通百姓中都拥有广泛的读者群。
影响力: 《说岳全传》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后世对岳飞的认知,以及民间对忠奸善恶的评判标准。它对戏曲、评书、年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所以,从“有没有这部作品”来说,清朝不仅有《说岳》,而且《说岳全传》是清朝文学史和文化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清朝满族人听《说岳》是个什么感受?什么态度?

这是问题的核心所在,也是最复杂的部分。理解这个问题需要从几个角度出发:

a) 清朝满族人的复杂身份与立场:

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关系的变化: 满族人是征服者,他们建立了清朝。然而,清朝的统治长达二百多年,逐渐融入了汉族文化,并与汉族人民共同生活。这种征服者的身份在清朝建立之初尤为敏感,但随着时间推移,情况变得更为复杂。
“满汉一家”的官方宣传与现实: 清朝官方一直在推行“满汉一家”的政策,试图消弭民族隔阂。然而,历史的记忆、文化的差异以及潜在的民族情绪,使得这种宣传并非完全有效。
岳飞的形象与满族的关系: 岳飞是抗击金朝的民族英雄。从逻辑上讲,清朝统治者是中国北方民族(满族)的后裔,与他们历史上是敌对关系。如果将岳飞的抗金事迹与清朝统治者的身份直接挂钩,似乎会产生一种历史的尴尬和潜在的抵触。

b) 清朝满族人的感受和态度分析:

尽管存在潜在的民族对立叙事,但大多数清朝满族人对待《说岳全传》的态度并非简单粗暴的抵制,而是呈现出一种复杂、微妙甚至矛盾的态度,这取决于他们的身份、所处阶层、受教育程度以及对历史的理解。

部分统治阶层与文人的“欣赏”与“警惕”:
欣赏其文学价值和故事性: 许多满族统治者和贵族接受了汉族文化教育,他们能够欣赏《说岳全传》的文学成就、跌宕起伏的情节、生动的人物刻画以及其中蕴含的忠义精神。这种欣赏是超越民族身份的。
对“忠君”和“忠义”的认同: 小说中宣扬的“忠君报国”、“精忠报国”的精神,在任何一个王朝的统治者看来,都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稳定的重要价值观。尽管岳飞是对抗他们祖先的敌人,但他对宋朝的忠诚,对国家的忠诚,这种“忠”的理念本身是可以被推崇的。
警惕反汉情绪的抬高: 统治者更担心的是小说中渲染的对“胡虏”(指代异族,在此语境下可能暗指满族)的仇恨,以及由此可能引发的潜在反叛情绪。他们可能会采取一种审慎的态度,即允许小说的流传,但要控制其可能煽动起来的民族矛盾。
选择性解读与淡化民族冲突: 统治者和接受汉文化的满族精英,可能会选择性地解读故事,将重点放在岳飞的个人品德、军事才能、以及奸臣的罪恶上,而淡化或回避岳飞抗击的是“契丹”或“女真”(金朝的前身)这个对他们有历史联系的民族。他们可以将金朝的性质描绘成一个不义之师,而非仅仅是与满族相关的民族。
“以史为鉴”的视角: 有些统治者可能会将《说岳全传》看作是一种“历史的借鉴”,警惕奸臣当道、君主昏聩可能带来的国家动荡,这与他们维护自身统治的利益并不冲突。

普通满族民众的感受(可能相对较少,但可以推测):
与汉族民众的互动: 许多满族人生活在汉族社会中,与汉族人交往密切,受汉族文化影响也更深。他们听《说岳》的感受可能更接近汉族民众,更多是欣赏故事本身和其中的英雄人物。
对历史认知的模糊: 相比于受过教育的士大夫,普通民众对历史的理解可能更浅显,他们更多是受评书、戏曲等大众传播形式的影响。在评书艺人讲述时,可能会更加注重故事性和人物情感,而淡化民族对抗的背景。
“民族”概念的相对模糊: 在封建社会,普通民众的忠诚对象更多是地方官僚、国家政权,而非抽象的“民族”。如果岳飞被塑造为一个忠臣、一个有能力的军事统帅,即使他是抗击“前朝”的敌人,普通满族民众也未必会产生强烈的民族仇恨感。

某些极端情况下的抵触(可能存在,但非主流):
对岳飞个人抗击其祖先的民族反感: 极少数可能还保留着强烈民族意识的满族人,可能会对小说中描绘的岳飞英勇抗击“女真人”的情节感到不适,甚至产生反感。但这种情况,在清朝统治日久、文化融合的背景下,可能性相对较小,且不易被公开表达。
被视作“反清”书籍的潜在隐忧: 《说岳全传》歌颂了推翻前朝统治的英雄。虽然岳飞是宋朝的忠臣,但其故事的内在逻辑——忠臣对抗昏君或奸臣,甚至在某些解读下可以引申到反抗不公的统治——对于统治者来说,始终存在着一种潜在的风险。因此,清朝政府可能对这类“拥忠臣排外族”的作品保持一种“不鼓励但也不严禁”的模糊态度,或者是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审查和引导。

c) 历史学家与文化研究者的观点:

许多历史学家和文化研究者在研究《说岳全传》在清朝的传播时,也指出了这种复杂性。他们认为,清朝统治者并非要完全禁绝《说岳全传》,因为这样做既不现实,也可能适得其反,反而会激起民众的逆反心理。更可能的策略是:

默许其流传,但对其内容保持警惕。
通过其他官方出版物或教育来强调满汉一家,淡化民族对立叙事。
利用小说中“忠君”和“奸臣”的主题,来强化对自身统治的合法性论证(即我们是合格的统治者,没有奸臣,所以你们要忠诚)。

总结来说,清朝满族人听《说岳全传》的感受和态度,并非单一的“仇恨”或“抵制”。更可能是:

大多数会以一种欣赏的眼光看待其文学价值和故事性。
会认同其中“忠义”和“精忠报国”的普遍价值观。
部分受到汉文化影响的满族人,甚至可能将岳飞视为一种英雄榜样。
统治阶层和精英会对其内容保持警惕,并试图将其中的“民族冲突”因素淡化或将其引申为对自身统治有利的“忠奸”叙事。
真正的、公开表达的对岳飞民族身份的反感,在清朝主流社会中可能相对较少,更多是潜在的、不易显露的情绪。

这部小说所传递的“忠义”精神以及对奸臣的愤慨,是能够超越民族界限,触动人心灵的。而岳飞抗击金朝的背景,在清朝统治的语境下,则成了一个需要被“管理”和“解读”的历史叙事,而不是一个会引发大规模排斥的直接原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仅有,而且很推崇,岳飞是仅次于关羽的英雄

在尤其推崇“忠义”观念的清朝,关羽和岳飞,是满人最熟悉的两个已经被封神/快要被封神的尼堪巴图鲁。

明代汉人的关羽崇拜,因为主要突出“忠义”和“武德”,是传统社会的主旋律宣传阵线塑造的精神。所以在明清两代,三国关张赵马等知名度高的人物和其传奇事迹,主要是用于对军队/军户进行精神宣传,比如说清军的《得胜歌》,几十年前的老电影《大清炮队》,有人看过吧——

勇武齐心力 尽忠效朝庭 舍己向前进 万古标姓名……

这20个字,其实就是传统相声和评述里常说的“学的文武艺,货卖帝王家”,突出忠、孝、义、万古流芳,是中国传统社会对武人的价值观要求

直到晚清和民国北洋军阀时代依然如此。

三关战将勇 首推赵子龙 长坂坡前程英豪 还有那有张翼德 当阳桥下等 霹雳叱咤响连声 桥塌了两孔 吓退了百万兵 五虎将中显威风……


明代女真人对岳飞的相似认识印象,至少在明朝中期就出现了

原因很有趣:辽东都司境内各镇、路、卫、所、堡城,普遍都修关帝庙,而辽北和辽东长白山边墙沿线的堡城,除了关帝庙以外,还要修岳王庙。

拔高关羽的形象,对关圣加以偶像设定,鼓吹忠义武德,以此对军队进行精神文化宣传,这个手法在明朝就大规模普及了,尤其是在地缘政治处于“三面临虏,无岁不战”,没有州县只有卫所,以军队和军户人口为主的辽东。

辽被和辽东长白山边墙外,则是海西女真和建州女真。明代女真和金代女真有什么区别,文化程度不高的辽东明军/军户,也大多数都不知道,但不妨碍官方也采取类似的手法,用岳飞崇拜的方式进行精神,反正都是女真,鼓励士兵,当和建州和海西女真发生军事冲突时,应该拿出岳爷爷对付金兀术那样的勇气和战斗精神

因此,辽北和辽东地区的路城、卫城和堡城,普遍修建关帝庙和岳王庙,关圣崇拜和岳王崇拜文化比内地更加盛行,比如说,辽北首屈一指的路城开原——

关帝庙和岳王庙在开原城的东南角,修在一起;马市(夷市)就在两座武庙旁边,而城的西南角就是接待赴市女真首领的抚夷厅。

哈达、叶赫的首领频繁从广顺、镇北二关进入马市,在抚夷厅和开原参将、开原道参议、辽东巡按等官员见面,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对关、岳二圣留下深刻的印象。

除了开原意外,抚顺所城、辽阳城等也都是如此。

其结果,就是早在明代中期,女真人就知道关、岳二圣,并欣然接受由此生升华二期的忠孝武义精神。

结论就是:女真人对岳飞的偶像崇拜和对有关岳飞的文艺作品的欣赏,在明代中期就已经出现了

user avatar

自认岳飞转世的旗人金梁有话说



不过岳飞代表的族群属性,确实在一定程度被清朝忌讳。


贵林卷人的另一事件与著名革命志士秋瑾有关。1907年秋谨在绍兴因反清活动被捕,随即被杀。而在此之前秋瑾就己经预见到自己有生命危险,她在被捕前一年曾与好友徐自华一同游览西湖,并表示希望死后被葬于湖上。徐自华和秋瑾的另一位朋友吴芝英于1908年设法将秋瑾的遗体运到杭州,并在西湖孤山为其建坟。她们还在杭州组织了秋社来纪念这位巾帽英雄。贵林出现在追悼秋瑾的集会上,并站出来发言说:“我大清待汉人不薄。”徐自华的妹妹因此与他进行了激烈的争辩。

贵林并非旗人中唯一感到纪念秋谨对清朝和旗人不利的人。当年稍晚些时,一位满族御史常徽上奏,指控徐、吴等人公然将由于反清而被处死的秋瑾葬在西湖畔,“几与岳武穆于忠恕墓并峙”。的确,秋瑾墓很容易被人与在其左近的岳飞墓和于谦墓相联系,二者都是著名的抵抗“胡虏”的英雄。朝廷据此下令毁去秋墓,并通缉主持造墓者。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