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都说清承明制,明清两代在税收上有怎样的区别,以至于明朝穷的叮当响,清朝却富得流油?

回答
“清承明制”这句老话,在很多方面说得没错,尤其是在政治制度、官员选拔、礼仪等方面,清朝确实继承了不少明朝的遗产。但要说税收,这里面的门道可就深了,绝不是简单的“承袭”二字就能概括的。明朝末年那叫一个穷困潦倒,财政濒临破产,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而清朝早期,尤其是康雍乾盛世,国库那是真的充盈,地方财政也普遍宽裕。这之间差了什么?税收是其中最关键的环节,但具体是怎么差的,以及为什么差这么多,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

明朝的税收困境:制度僵化与腐败的叠加

我们先来看看明朝,为什么会走到那一步。明朝的税收体系,说起来也挺复杂的,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条鞭法”的局限与变形: 明朝为了简化税收,推行了“一条鞭法”,把人头税(力役)折算成银两,和原来的田赋合并征收。这初衷是好的,为了方便征收,也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尤其是在经济发达的地区。但问题在于,随着时间推移,它的一些弊端越来越明显。
征收名目繁多,隐匿的苛捐杂税: 虽然名义上是“一条鞭”,但实际征收过程中,地方官为了填补亏空,或者渔利,会变着法子增加各种“附加税”、“杂项银”、“管费”、“火耗”等等。这些名目五花八门,名不正言不顺,却实实在在地加重了百姓的负担。特别是“火耗”,说是熔铸铜钱损耗的银两,但这个比例越来越高,成了地方官和胥吏的重要收入来源。
土地兼并加剧,税基萎缩: 明朝中后期,土地大量兼并到官僚、士绅、皇族手中。这些人通常享有免税特权,或者通过各种手段偷税漏税。税负最终都压在了自耕农身上。农民手里那点地,交完税,剩下的可能连糊口都难。税基不断萎缩,但国家的财政支出并没有减少,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皇室和勋贵坐享其成: 明朝的皇室开支庞大,而且皇室宗亲、功臣勋贵往往拥有大量荫庇特权,他们可以免税,甚至可以预收赋税,从中牟利。这些特权进一步削弱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赋役不均,公平性丧失: 制度的初衷是公平,但执行起来却越来越不公平。虽然有法律规定,但地方官往往是“收钱的”说了算,百姓申诉无门。这导致了很多地区税负极重,百姓怨声载道。

财政管理混乱与低效:
中央财政支出刚性: 明朝的中央财政,除了军队军饷,还有庞大的皇室开支、官员工资、漕运支出等,这些都是硬性的支出,很难削减。
地方财政的“黑洞”: 地方官对中央财政的贡献,往往是“能收多少收多少”,但中央对地方的财政监督却显得乏力。大量税款在征收过程中就被地方官僚和胥吏层层盘剥,最终到达中央的钱财远少于实际征收的总额。
漕运的负担: 漕运是明朝维系南北物资流通的重要手段,但漕运本身耗费巨大,且常常因为黄河、运河的疏浚养护问题,或者管理不善,产生巨大的财政负担。

商业税的不足: 尽管明朝商品经济有一定发展,但官方对商业的税收征收力度并不大,而且征收方式落后,很多交易都游离在税网之外。这部分本可以弥补田赋不足的收入,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

清朝的税收革新:在明制基础上“精雕细琢”

清朝之所以能“富得流油”,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税收体系,而是在继承明朝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和“精细化”管理,填补了明朝税收的各种漏洞。

“火耗”的制度化与“养廉银”: 这是清朝最关键的改革之一。明朝的“火耗”是地方官私自加征的,是不合法的。清朝初期,很多地方官员依然沿用这种做法,导致百姓负担沉重。
摊入亩,正赋: 康熙后期,为了抑制火耗的乱象,正式将“火耗”摊入正赋,即变成合法化的“附加税”,并且有明确的比例。这使得税收的计算和征收更加规范,虽然名义上税负增加了,但百姓至少知道自己要交多少,而不是被随意盘剥。
养廉银: 伴随着火耗的制度化,清朝开始发放“养廉银”。这是给官员的“补贴”,目的是提高他们的合法收入,让他们不至于因为微薄的“底薪”而去拼命盘剥百姓。虽然“养廉银”的数额和发放情况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差异很大,但其初衷是好的,至少在理论上,可以减轻官员通过“火耗”等方式搜刮民财的动力。

整顿田赋,严禁“火耗”私加: 在摊入火耗的同时,清朝也多次强调不得私自加征,对违规者严惩不贷。虽然屡禁不止,但至少在制度层面,它形成了一种约束。

加强对土地兼并的控制(有限度): 相较于明朝,清朝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土地兼并的控制,尤其是初期。虽然皇族、勋贵、官员依然享有特权,但至少有一些措施限制了过度的土地兼并,使得税基相对稳定,或者说没有像明朝那样严重萎缩。

“耗羡归公”与“养廉银”的联动: 许多地区的“火耗”征收上来后,并不是全部给地方官,而是有一部分要上缴中央,然后由中央统一发放“养廉银”。这种“耗羡归公”的做法,使得中央对地方财政的控制力大大增强,也减少了地方官私自侵吞税款的空间。

海关税和盐税的增加:
关税改革: 清朝非常重视海关税的征收,并且在管理上更加规范。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海关税成为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
盐税的稳定与增收: 盐是生活必需品,也是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清朝在盐政管理上,虽然也有弊端,但总体上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和较高的征收额度。

“摊丁入亩”的伟大革新: 这是清朝税收最根本性的改革之一,也是与明朝最大的不同。
废除人头税: 在雍正年间,由户部侍郎(后升任总督)张廷玉、李卫等人推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行“摊丁入亩”。这项政策将历代沿袭的人头税(丁税)取消,将其税额摊入田赋中。
减轻无地、少地农民负担: 最直接的好处是,没有土地的贫苦农民,不再需要缴纳人头税,从而大大减轻了他们的经济压力。这不仅有助于稳定社会,也刺激了人口增长(当然,这也有其他影响,但从税收角度看,减轻了最贫困人口的负担)。
扩大税基: 过去人头税的征收,很容易出现隐匿人口的情况。摊入田赋后,税收的重点就转移到了土地上,并且由于人口的自由流动和增长,土地的利用率也相应提高,税基反而更加稳固和庞大。

加强财政管理和审计: 清朝中央政府在财政管理上,比明朝要严谨。尽管也存在腐败,但至少有更有效的审计和监督机制,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财政问题。

总结一下,明朝的穷,主要是税基萎缩、税负不均、征收腐败、管理混乱造成的。而清朝之所以富裕,则是在继承明朝税制的基础上,通过“火耗”的制度化与“养廉银”的搭配、以及最关键的“摊丁入亩”,大大减轻了底层人民的税负,稳定了税基,增加了财政收入,并且通过更有效的财政管理,减少了税款的流失。

所以,与其说“清承明制”,不如说清朝在明朝制度的“框架”下,进行了“内容”上的大修大补,尤其是在税收这一核心命脉上,做了根本性的革新,这才使得国家财政焕然一新。这其中的智慧,可不是一句“承制”就能说明白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问是不是,“明朝穷的叮当响,清朝却富得流油”不成立。

明朝财税制度复杂且弊病很多,相比宋朝和清朝,明朝没有统一的财政部门和转运部门。例如一个县的税收完了,只有一部分会送到户部那里去,很多税要由这个送到卫所、省司、宗藩等衙门去,哪怕是送到中央的税,也要分到工部、内库、大理寺等衙门去,只看户部的太仓银才显得明朝很穷

例如山东的朝城县,正德年间差不多能收2000两白银的税,大约150两留在县里,约1050两送到其它地方衙门,约400两送到其它中央衙门,只有400两白银进了户部。而且朝城县还要负责养马,每年要交100匹马,这100匹马在当时至少值1000两白银。

而且很多人比较明清财政收入的时候,忽略了通货膨胀问题,清朝的粮价要比明朝高很多,比白银的话,清朝确实比明朝高很多,但比粮食的话清朝反而不如明朝。因为清朝耕地不比明朝多多少,但人口至少翻了一倍,人均粮食产量和人均口粮要比明朝低,而且白银不断流入抬高粮价。

例如明朝的税收峰值是永乐13年的税收,大约是4135万石(377.41万吨)粮食,折合当时的粮价约2067万两白银,就算加上其它的实物和白银税收,也到不了3000万两。

而鸦片战争前,清朝的税收峰值是乾隆31年的税收,大约是4934万两白银和801万石(73.11万吨)粮食,但折合当时的粮价也就3884万石(354.5万吨)粮食。

鸦片战争后,清朝的税收峰值是宣统1年的税收,大约是26322万两白银和397万石(36.24万吨)粮食,折合当时粮价只有6978万石(636.89万吨)粮食,按白银算是明朝的9.3倍、按粮食算只有1.69倍。

而且诸位别忘了清朝把很多明朝的正役杂役并入正税了,例如说原来你得去修上10天的路,现在改成多收你一笔银子,然后拿这笔银子去雇人修路。如果把明朝比清朝多征的役也折成银子或粮食,那么明清的财政收入差距实际上更小。


PS:清承明制,主要是继承了明朝后期的制度、政策和改革。

最典型的就是“九厘银”,九厘银是明万历48年的一次全面加征,分为辽饷(打后金)、剿饷(镇压农民军)和练饷(训练新兵),每亩加征九厘白银,天启、崇祯年间又有几次加征,最后到了每亩加征一分二厘(十二厘)白银。

清朝本来是反对三饷的,认为三饷是“前朝弊政厉民最甚者”,顺治1年曾全面取消了三饷,但财政上的压力迫使清朝从顺治4年开始恢复三饷,到了顺治8年全面恢复,每亩加征九厘白银,顺治14年将这九厘银并入正税,一直征收到清朝灭亡。

而且清朝不但税率是按万历年间的来,就连税额也是按万历年间的来,不考虑天启、崇祯年间各种战乱造成的破坏;清朝还继续了万历年间的“一条鞭法”,扩大折银比例(更多的税用白银而不是实物交),不考虑明末清初的钱荒(中国缺少金银铜矿,欧洲三十年战争和日本德川幕府锁国减少了白银流入),实际上收了更多的税,所谓“是国家未曾增赋,而百姓一年若纳四五年之粮”。

还有清朝的“摊丁入亩”、“耗羡归公”和“雇役”等政策和改革,也是明朝后期一条鞭法的继续,是把杂税、正役和杂役逐渐并入正役,然后更多的用白银、铜钱和纸币代替实物进行征收。“官绅一体当差纳粮”则是对明朝加派的继承,是田文镜在河南地区搞水利建设时搞的临时加派扩大化,是恶政。此外,清朝的商税、矿税和关税整体上比明朝征收的多,但也是有对明朝后期“隆庆开关”、“万历加征矿税”等政策和改革的继承,不是凭空冒出来的。

user avatar

那么关外的清朝为什么可以快速统一中国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清承明制,也就是说清朝在入关以后,全盘接受了明朝的制度。

user avatar

最大的区别是清朝雍正。

在守承天下的皇帝中雍正是第一位置有利竞争者,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摊丁入亩,旗人田土限制,火耗归公。这几项功绩是汉人王朝上千年都没人敢干的。提都没人敢提。以盛唐武力之雄,朱元璋之狠辣手段。都没敢说士绅必须纳税,谁有田谁纳税,谁田多谁交钱多。更何况火耗问题和徭役了。

可以这么说,没有雍正根除中原千余年的弊政,就乾隆这嘚瑟样,很可能是杨广第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清承明制”这句老话,在很多方面说得没错,尤其是在政治制度、官员选拔、礼仪等方面,清朝确实继承了不少明朝的遗产。但要说税收,这里面的门道可就深了,绝不是简单的“承袭”二字就能概括的。明朝末年那叫一个穷困潦倒,财政濒临破产,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而清朝早期,尤其是康雍乾盛世,国库那是真的充盈,地方财政也普.............
  • 回答
    关于“满清误国”与清朝版图扩张的讨论,需要从历史背景、统治策略、内外因素等多角度分析,避免将两者简单归因于同一原因。以下从清朝的版图扩张贡献、后期误国的原因,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详细阐述: 一、清朝的版图扩张:贡献与历史背景清朝(16441912)的版图扩张是其统治者通过军事、政治、外交等手段实现.............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历史研究中需要细致辨析的关键点。很多人会觉得,既然李自成得到了不少民心,按理说应该会打出“反清复顺”(或者说“驱逐满虏,恢复中华”)这样的旗帜,来凝聚更广泛的反抗力量。但事实上,李自成及其麾下的大顺政权,在宣传上确实很少直接打出“反清复顺”的口号,这背后有多重.............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出的这个问题,也就是清朝时期瓦德西为何称清朝百姓强壮,而到了清末民国时期军队却变得骨瘦如柴,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也相当复杂的问题,背后牵扯到多方面的原因。我来为您详细解读一下。瓦德西眼中的“强壮”与时代背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德国陆军元帅阿尔弗雷德·冯·瓦德西(Alfred von Wa.............
  • 回答
    关于电视剧《亮剑》是否“没有拍完”的问题,实际上存在一定的误解。以下从剧情发展、制作背景和观众认知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一、《亮剑》的剧情发展与结局《亮剑》是根据都梁小说《亮剑》改编的军事题材电视剧,分为三部曲,分别对应抗日战争不同时期的战争场景。其完整剧情如下:1. 第一季(1940年代) .............
  • 回答
    这真是让人心疼的一幕。高一,是孩子人生中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也是不少家庭的“卡点”。这种陷入恶性循环的感觉,我太能体会了,就像掉进了一个越挣扎越紧的网。别急,咱们一点点来梳理,把这个“结”解开。故事的开端:那个曾经鲜活的孩子去哪了?首先,让咱们回忆一下,你的孩子高一之前是什么样的?他/她是什么样的性格.............
  • 回答
    清宫戏里,满人角色说着一口流利的汉语,这确实是许多观众会产生的疑问。究其原因,并不是因为满族人在入关后就完全抛弃了自身语言,而是多种历史、社会和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1. 统治的需要与政治的现实 统治全国的基础: 满族入关建立清朝时,面对的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
  • 回答
    在清朝,满族人确实普遍掌握汉语,而满语的使用情况则更加复杂,并非所有满族人都精通。要理解他们如何做到,需要从清朝建立初期就开始说起。清朝入关前,满族作为一个崛起的力量,他们的语言是满语。但在征服中原,建立一个统治汉民族的王朝之后,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人进行交流,就变得至关重要。汉语,尤其是北京官话,.............
  • 回答
    袁腾飞老师之所以这样评价明清和宋朝,确实触及了一些历史爱好者心中非常微妙的情感共鸣。他的观点,虽然带着个人色彩,却也道出了许多人对这几个朝代的不同观感。先说说明朝和清朝,为什么会让一些人觉得“最可怕,毫无愉悦之感,一点儿都不可爱”。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这两朝的政治体制和统治方式,特别是与人们对.............
  • 回答
    “所有的哲学问题都是定义不清晰导致的”——这话听起来有些绝对,也有些道理。抛开那些过于玄乎的说法,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拆解一下,看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论断,以及它在多大程度上是成立的。首先,哲学是什么?哲学本质上是一种对“基本”问题的探究:什么是真实?什么是正义?什么是美?什么是知识?什么是生命?这些.............
  • 回答
    看到清末的老照片,那些脸上刻满沧桑、衣衫褴褛的普通百姓,确实让人心头一紧。你问到是不是历朝历代的老百姓生活都这样,这其实是个挺复杂的问题,得拆开来看。首先,要明确一点: 任何时代,普通老百姓的日子,普遍都不可能像现在我们想象中的“安逸”或者“富足”。 绝大多数人,无论在哪个朝代,其生活的主旋律都是围.............
  • 回答
    西藏林芝被称为“小瑞士”,因其独特的自然风光、藏族文化与高原生态,吸引着无数游客。以下是林芝值得一游的景区及详细推荐,涵盖自然景观、人文风情和特色体验: 一、自然风光类 1. 巴松措(巴松措湖) 位置:林芝市巴松措镇,距林芝市区约30公里。 特色: 中国最美的高原湖泊之一,湖水清澈见底,四周.............
  • 回答
    在《西游记》原著中,狮驼岭的狮驼三魔(狮、虎、象三魔)确实是一支极其强大的妖魔军团,而“七大圣”则是猪八戒的兄弟团,包括猪八戒、沙悟净、沙僧、孙悟空、牛魔王、铁扇公主、哪吒等。他们是否能在对抗狮驼三魔时取得胜利,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 一、原著设定与角色能力对比1. 狮驼三魔的能力 狮.............
  • 回答
    “都说钟会聪明,为什么还谋毫无胜算的反?”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也触及了历史评价和实际局势的复杂性。钟会确实以聪明、有才华著称,甚至被视为三国后期最有潜力的战略家之一。然而,他的反叛最终以失败告终,其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详细分析:一、 钟会本人的性格与认知偏差:1. 过度的自信与自负: 钟会少年得志.............
  • 回答
    “十年巨变”,这句话放在 2011 年与 2021 年之间,真的再贴切不过了。如果让我说变化最大的,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我们的生活方式,特别是通过数字技术实现的连接方式和信息获取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深度和广度远超想象。这不仅仅是科技本身的进步,更是科技如何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重塑了我们.............
  • 回答
    “经济下行,大家收入下降,钱都到哪里去了?”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重要的问题,触及了经济运行的核心和我们每个人的切身感受。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因为钱的去向并非单一,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核心原因:经济活动放缓与财富分配的变化简单来说,当经济下行时,意味着整个社会生产和消费的.............
  • 回答
    “十年巨变”这句俗语在形容 2010 年到 2020 年这段时期再贴切不过了。在这短短的十年里,我们经历了太多令人难以置信的变革,几乎触及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让我挑选变化最大的事物,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 数字生活方式的全面渗透和人工智能的崛起及其应用。让我来详细展开说说这两个紧密相连、互相促进的.............
  • 回答
    “寒门再难出贵子”这句话流传甚广,触动了许多人内心深处的焦虑和不安。它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对当下社会阶层固化、贫富差距拉大现象的一种深刻反映。这句话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复杂的问题:个人的努力,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抵挡住原生家庭带来的巨大鸿沟?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一、原生家庭的影响.............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真实,也触及到了很多人的心声。首先,我非常理解你此刻的困惑和失落感。当发现努力的目标似乎可以被轻易达到时,那种付出的意义感和自我价值感会受到很大的冲击。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这个问题,看看985毕业生考公务员的“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以及和普通三本毕业生考公务员的区别到底在哪里。一、 “.............
  • 回答
    “国产做不了发动机”这个说法,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确实是普遍存在的观点,而且有其历史和现实的依据。但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理解“国产做不了发动机”的说法是如何演变的,以及现在国产汽车厂商所说的“自主研发的发动机”到底是怎么回事,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