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个十分反常识的事,虽然司马懿在大家印象里是长寿的典范,但在曹魏时期有年龄记录的15名三公(不算追赠)里,司马懿的寿命排在倒数第四,活得比他短的三个人分别是邓艾、钟会、司马望。此外还有13位没有记载具体年龄的三公,大都是王朗、陈群、满宠、蒋济这样资历深厚的人,只有诸葛诞可以确定寿命短于司马懿。
钟会三十九岁成为司徒,邑万户。这是个什么概念呢?曹魏的开国三公里,太尉贾诩七十四岁,司徒华歆六十四岁,王朗也在六十岁以上,司马懿五十六岁成为太尉是这之前最年轻的记录,唯一可能打破这个记录的人只有诸葛诞,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成为三公时都七十岁了。至于食邑,司马懿是在六十三岁才达到一万户的,这时他已经和曹爽一同辅政了,在邓艾和钟会之前,曹魏还没有非辅政大臣食邑突破一万户的先例。
在钟会之前的所有三公里,除诸葛诞之外没有任何一个人成为三公时的年龄和寿命都低于司马懿。曹魏的多数情况是在一个长寿的三公去世后,又从一群七八十岁排着队的老头子里选出下一位三公。因为年龄太大,很多三公上位都活不过一年,例如孙礼王昶,夸张一点的如卢毓只活了五个月,赵俨王观活了四个月,韩暨活了两个月,陈矫上位才十九天就去世了。某种意义上说,还没老病就当上三公的人多多少少有些反常规,而钟会的人生搞不好才刚刚经历一半。
钟会成为司徒后,朝臣除司马昭之外,位次在他之前的还有三人,分别是太傅司马孚、太保郑冲、太尉邓艾。邓艾已经被司马昭收押,下一步就是处死,司马孚当时八十五岁,郑冲是曹丕当太子时的属下,是个不问世事的老学者。毫无疑问,钟会要熬死这三个人根本不费吹灰之力,甚至当时的人都觉得这几位已经半条腿迈过鬼门关。
和邓艾钟会同为三公的还有司空王祥,此人已经八十多岁,曾被曹髦命为三老之一,以帝师自居,见到司马昭都不肯叩拜,而他的位次居然在钟会之后。事实上即使在司马昭的亲信里,钟会也属于年龄非常小的,荀顗的年龄比钟会大十几岁,靠在曹髦事件里站队正确才被提拔为尚书仆射,比钟会大三岁的杜预这时在给钟会当长史,至于贾充羊祜等武帝朝的权臣,无一不比钟会年长。钟会的兄长钟毓十四岁起家散骑侍郎,随后继承父亲的定陵侯爵位,直到去世前不久才成为荆州都督,死后追赠比三公位次略低的车骑将军。
这事有多可怕呢?如果钟会和他爹一样活到八十岁,就会活到刘渊建汉的那一年,八王之乱都快要进入尾声。想象一下钟会如果活到这时候,他在朝廷会是个什么地位?不说远了,就算钟会只活到五十岁,他在朝中也是无可争议的第一人,超过当年辅政的司马懿。和邓艾这种出身方面有短板的人不同,钟会出身大族,文化造诣非常高,又由文入武,几乎找不出短板,所以司马昭不可能不感到威胁。
但钟会在伐蜀之前一直都维持着谦退的形象,他在二十岁出头就凭借才能成为尚书郎,但此后常年保持着很低的官位,在淮南三叛立下大功后也拒绝了九卿和县侯的任命,直到三十七岁左右才终于成为司隶校尉,但依然参与司马昭的内务。可以看出钟会对自己的定位就是司马昭的机要亲信,所以并不在意自己的位次,多次辞让封赏。
但在灭亡蜀汉后一切都变得不同了,他突然发现自己站在了仅次于司马昭的位置。司马昭是个什么样的人钟会最了解,讨伐诸葛诞、构陷嵇康、抓捕邓艾都有他的参与,这是一个只要对方对自己有威胁就绝不会放过的人,而钟会也意识到自己再也无法成为身居司马昭幕后的那个人。
钟会当时收到司马昭的书信,司马昭在信上说已经派贾充率万人前往汉中,自己则带着十万大军进入长安,来帮助钟会抓捕邓艾。钟会也不是傻子,抓邓艾哪里用得上这么大阵仗,三国志记载钟会当时说凭自己这样大的功劳是不可能得到好下场的,表现出极大的恐惧。钟会有没有反心根本不重要,司马昭想安一个罪名实在太容易,毕竟邓艾的冤案就有钟会全程参与,他在灭蜀后又结交了许多蜀将,全是现成的罪状。
因而钟会最好的结局是被夺权,然后作为吉祥物被软禁供养到死,重返权力舞台是基本不可能了,因为司马昭不会允许一个功劳比自己还大的人成为手下权臣,其他结局都基本脱离不了一个死字。汉晋春秋里说姜维劝钟会功成身退,钟会说自己不能退也不愿意退,而后就和姜维关系变得越发亲密。其实从当时的环境就能知道姜维这番话正好说到了钟会心坎里,钟会当时确实是只剩身退或者身死两条路,而他能否身退,是司马昭说了算。
钟会并非不知道姜维想要利用自己,这从他在发动叛乱后还迟迟不肯杀死魏军诸将就能看得出。一旦魏军的高级指挥官被杀,钟会就必须依靠蜀将来指挥手上的军队,那他势必被姜维架空,钟会不肯杀魏将正是他没有完全信任姜维的证明。
但当司马昭的书信寄来时,钟会觉得自己没得选了,他已经看到邓艾的悲剧将要在自己身上重演,心里的念头只剩最后一搏,争取成为下一个刘备。
钟会之乱正是司马昭和钟会这两个互相恐惧的人所引发的一个死局,这二人都成为了各自最大的威胁。对司马昭而言,如果留下钟会,他将成为司马氏江山独一档的功臣,而对钟会而言,如果不反,连退隐都可能会成为一种奢望。君臣互不信任,便只能走向这样的结局。
这个问题几年前知乎上已经有比较好的回答了。
事情分两方面:
第一方面是邓艾和刘禅彻底打乱了钟会的节奏。
第二方面是司马昭已经打算弄死钟会了。
前者是钟会本来可以控制的因素。
要知道,那么快灭了蜀本身对领兵的人就不是好事。
司马昭并不是皇帝!这一点大家必须记住。很多人经常忘记这一点。
作为一个权臣,司马昭是没有法理上的容错空间的。所以他的行为方式跟一个皇帝是不同的。
征讨西蜀本来就是因为司马昭轼君后需要个台阶下才搞的。打下汉中,然后双方磨磨蹭蹭在剑阁对峙个几年,才是对钟会等人最好的选择。
但是没想到,出身低微的邓艾,为了个人军功,单纯从军事角度思考了这个问题,独走了……
他奇袭蜀国就奇袭吧,偏偏刘禅不抵抗,邓艾还按照惯例安抚蜀地,让占领地尽快地安定了下去。
这一下钟会的处境就彻底难过了。
看看一千多年后的人是怎么做的。吴三桂天天养寇自重,到最后军费把朝廷搞得受不了了……边军将领也已经在长期清剿中跟吴三桂形成了利益共同体。
钟会和邓艾等人当时的选择也应该如此。
不能立急功。立了急功,就不是司马昭领导有方了。
慢慢打,慢慢耗。有战果也有不利。
钟会一开始的思路挺正确的,慢慢地打下汉中,不搞大新闻,就是单纯地一点点推进。然后被姜维堵在剑阁,在军事常识允许地范围内进攻不力。然后就算邓艾突袭打进成都了,姜维当时都已经退回巴东了,怎么能允许刘禅投降呢?让他赶紧往巴东跑才是王道。然后一路追,追个几年。甚至搞出点纵兵抢劫激起民愤的正常事情来,就可以自污,加一路围剿残余力量好几年了。
但邓艾这老小子经验太少,脑筋太直,导致他最终给自己和钟会都挖了个坑。
另一件令钟会可能意外的,就是司马昭那么快表现出要收网的迹象。
带着大军驻扎长安,意思过于明显。
钟会这头刚安排了邓艾,让邓艾父子背锅,那边司马昭就表现出想连钟会一起干掉的意思。留给钟会的时间太少了。
钟会没有足够的时间跟军头们结成利益共同体,但他已经没得选了,除了反,以及利用并不可信但不得不信的姜维等人。
反了还有机会,不反必定背锅。
我个人倒觉得钟会狂妄是狂妄,真没证据证明他是主动想反的。一般文官对手下的掌控都不够,特别是司马昭这种敏感的政权里,不可能在这么显眼的地方让你真实掌控军队的。
从钟会后来逼迫手下的行为也能看出来,他自己心里也有数,只能靠逼和骗……最后赌赌运气吧……
补充一句:刚才一翻页看到知乎推荐了一篇充满政治阴谋论的这段历史的分析,好有意思,哈哈。(当然了,现实里不可能玩这么大的阴谋和双簧的,趁机复习下史实就好。不过这文里对钟会的评价就很正面了,不像很多回答里把钟会形容成傻子)
你眼中的钟会:
这牌比刘禅还差,魅力值连姜维也不如,这失了智敢谋反?
钟会眼中的钟会:
你们可能不知道只用单枪匹马搞到10万大军什么概念!
我们一般只会用两个字来形容这种人:诸葛附体,卧龙再世!
我经常说一句话,当年刘玄德他能用三个兵赢到昭烈帝!
钟本伟用10万大军赢到开国皇帝不是问题!
埋伏他一手,这个邓艾不能抢,这个邓艾不用抢,他屎定了。
给司马阿姨倒一杯卡布奇诺!
给司马阿姨倒一杯卡布奇诺!
开始你的军事秀,炸他炸他!漂亮!
司马阿姨你今天十七张牌你能秒我?
你能秒杀我?!你今天能十七张牌把钟会秒了!
我!当!场!就把这个姜维吃掉!
姜维:???
答这个问题之前,需要首先理解,为什么司马昭要伐蜀,为什么司马昭以下的满朝文武基本都不同意。
司马昭伐蜀,是为了洗白弑君的骂名,为司马家改朝换代加分。司马昭杀曹髦,打破了皇位禅让和有德者得天下的规矩,所以必须通过建立不世之功才能为王朝换身份证找到一点理由。吴国更难打,加之淮南长期不是司马家传统势力范围,所以司马昭只能选择伐蜀。
为什么曹魏其他满朝文武不同意,因为在士族门阀制度下,流水的皇帝铁打的士族。从司马懿搞政变以来,司马家大力讨好士族高门,到司马昭时华族们富贵已极,保持在当下就好,不想折腾了。
钟会错在少年得志,野心太大。更深层看,钟会谋反的根源在司马昭弑君彻底坏了政治规矩----权力是可以不择手段不看吃相获得的。这就挑起了出身更好,能力更强,年纪更轻野心家的逐鹿之心。
钟家有着比司马家更高级的士族出身;他本人又是年纪轻轻就深度加入司马师和司马昭的掌权全程;钟会在军政两界树大根深,可以说是司马家二三代领导人巩固权位的总设计师。更重要的是,钟会长期站在权力结构的顶点,对高高在上的大老板内心的弱点死穴一览无余。这种情况下,钟会并非不知道伐蜀是一个功高不赏的鸡肋生意,但巴蜀本身就不是他此行的目的,他的目标只有洛阳。况且从政以来的指点江山算无遗策,让他并不觉得谋反是毫无胜算的生意----他想复制司马懿老人家先拿兵权后拿政权的老路。
钟会谋反,可以说在出征之前就接近路人皆知的事情。这一点司马昭近臣也曾一再警戒,但司马昭除了派出钟会别无选择:不拿下蜀汉,司马家改朝换代的计划就没法实行;不用钟会,其他精致利己的满朝文武没人会去全力以赴拿下蜀汉。
钟会直接的败因,是长期作为参谋人员,重逻辑重做局,但对人性的把握不如一把手司马昭深入,长期的算无遗策让钟会陷入了路径依赖和过度自信。
司马昭曾评论钟会:“今遣会伐蜀,必可灭蜀。灭蜀之后,就如卿所虑,当何所能一办耶?凡败军之将不可以语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心胆以破故也。若蜀以破,遗民震恐,不足与图事;中国将士各自思归,不肯与同也。”领导之所以成为领导,是有理由的。
能人很容易认为自己是棋手、别人是棋子。但天道精微,到头来谁是棋子,又怎么能简单靠推演说的清呢?
首先,你要明白司马昭为什么要伐蜀,因为杀皇帝带来的影响太恶劣了,司马昭急需要政治上的威望来为自己背书。 所以伐蜀就成为他的目标,魏国大臣们门清这事,所以统统反对。
其次,当时蜀国无内乱,很多人都认为伐蜀基本上是不会成功的。 但作为司马昭的心腹,钟会这个时候只能硬着头皮上了,独排众议说能打。 钟会其实是没得选择,领导说要你上,钟会就只能上了。而且一旦伐蜀没功劳,钟会是要替司马昭背锅的。所以钟会内心肯定也是不满意这次行动,内心也是抵触司马昭的。因为这次伐蜀一旦失败,自己的政治生涯基本也没了。
然后,真的伐蜀的时候,由于蜀国的汉中三城出了叛徒,汉中居然轻易的到手。 这个时候钟会也就做做样子在剑阁对峙,因为拿到汉中已经足够交差了。司马昭本人对这个成绩也是满意的。邓艾却在这个时候提出奇袭成都,钟会觉得你要送死我还能拦着?也没指望他能成功。
最后,万万没想到,邓艾成功了。这个事情出乎了司马昭和钟会的预料。 司马昭的想法是他只是权臣,不是真正的皇帝,当手下的臣子立下不世之功的时候,这就是真正功高震主了。他这个司马家的权臣还怎么混?于是司马昭开始忌惮钟会和邓艾。
钟会和邓艾的恩怨就不说,钟会心里其实也门清,打下汉中大家皆大欢喜,打下成都这就完犊子了。因为司马昭也容不下钟会。 然后钟会紧接着就发现司马昭带兵驻守长安,知道这个时候自己回去绝对是九死一生。 自己只好搏一把,和姜维开始叛乱。
失败的结局是理所当然,如果钟会是真的野心家的话,早有准备也不至于这么简单就完蛋了。只能说是形势所逼。
史书上没有傻子,整个过程中,司马昭钟会姜维都是在根据形势采取行动。你觉得行动很差,毫无胜算,实际上在他们能选择的里面已经是最好的了。 至于邓艾真就是一个典型的军人,所以死的算是无辜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