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人们在谈及元朝和清朝的版图时,往往将开拓领土归功于统治民族,而不是整个国家的全体官民?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了我们理解历史叙事时的一个核心点:是谁在“奠定”版图,又是谁在“维护”版图? 为什么在提到元清王朝那广袤的疆域时,人们的目光总是率先投向蒙古族和满族,而非整个“国家”的全体官民?要深入剖析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解读。

首先,要理解“版图”这个概念,它不仅仅是地图上的线条,更是权力、控制、以及国家认同的具象化。元朝和清朝的疆域之大,确实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我们熟悉的中国历史脉络里。但关键在于,这些疆域的“开拓”和“确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统治阶层的核心力量完成的,而这个核心力量,在元朝是蒙古的贵族和军队,在清朝是满洲的八旗和其核心领导层。

历史叙事中的“焦点”与“推手”:

1. 统治者的意志与军事行动:
元朝: 蒙古帝国的崛起,其版图扩张的核心动力来自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们强大的军事动员能力和征服意志。他们发动的是一场席卷亚欧大陆的战争。蒙古骑兵的铁蹄踏遍四方,才有了后来元朝统治下的疆域。这过程中,草原的游牧民族,特别是蒙古族本身,是主要的“开拓者”和“征服者”。他们的军事组织、战术、以及为扩张而进行的牺牲,是版图形成的直接原因。
清朝: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皇太极建立大清,再到康乾盛世的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其疆域的奠定同样离不开满洲八旗的军事力量。征服明朝、平定三藩、收复台湾、抵抗沙俄、收服准噶尔等等,这些重大军事行动都是由满洲统治集团主导,并依靠八旗及其附属武装完成的。

所以,当人们谈论“开拓领土”时,自然会把目光聚焦在那些直接挥舞刀剑、发出号令、并且最终从中获益的群体身上。这是一种很自然的因果关联。

2. “国家”的概念在历史上的演变:
我们需要承认,在元朝和清朝时期,“国家”的概念和现代的民族国家概念是不同的。尤其是元朝,它更多的是一个大帝国,其统治基础和核心是蒙古族。虽然也包含了汉人、藏人、高丽人等众多民族,但“国家”的驱动力和主要受益者,很大程度上还是围绕着蒙古的统治精英。
清朝虽然在制度上,特别是康熙之后,对汉族士大夫有一定的吸纳和倚重,但其统治的合法性和权力结构,始终带有满洲民族的烙印。满洲的统治者在制定对外政策、军事战略时,首先考虑的是维护和扩张他们的统治。

3. “官民”的复杂性:
“整个国家的全体官民”是一个非常庞大且复杂的集合体。在这个集合体里,有统治者,有官员,有军队,但也有大量的被统治者。
官员: 很多汉族官员,乃至其他民族的官员,在元清时期确实在治理、经济发展、乃至某些时候的边疆稳定方面做出了贡献。但他们更多的是在既定的版图和政治框架内进行管理和运作,而不是主动去“开拓”新的疆土。他们的职责更多是“守土”、“安民”、“征税”,而不是“开疆拓土”。更何况,很多官员的权力来源和上升通道,仍然受到统治民族的制约。
民众: 绝大多数普通民众,在宏大的版图扩张过程中,往往是被动的参与者。他们可能是被征兵的士兵,是为战争提供粮草的农民,是战乱中流离失所的难民。他们的命运和生存,往往与统治者的战争决策息息相关,但他们本身并没有主动去“开拓”和“决定”版图的权力。他们的“贡献”更多体现在“被治理”和“缴纳赋税”上,而不是主导性的“开拓”。

4. 历史叙事的“英雄主义”与“民族视角”:
历史往往是胜利者书写的,而书写者又常常是统治阶层的成员。这种叙事方式容易放大统治者的作用,将伟大的功业归功于那些有明确历史身份的“英雄人物”和“核心群体”。
在探讨元清版图时,我们往往是将它们置于“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下。但需要认识到,元朝本身就是由蒙古族建立的,清朝则是由满族建立的。当我们强调它们为“中国”带来了广阔的疆域时,实际上是在将征服者的成果“收编”进一个更广义的“中国”概念中。在这种视角下,人们自然会关注到这个“收编”过程中的发起者和主导者——即统治民族。

如果将视角换一下,比如从蒙古族史、满族史的角度来看,他们自然会将这些版图的“开拓”视为自己民族的伟大成就。而从被征服民族的角度,这可能就是一段被侵略和统治的历史。

5. “开拓”与“巩固”的区分:
“开拓领土”是一个主动的、向外扩张的过程,这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强大的军事和政治力量,而这些力量在元清时期,核心正是统治民族。
而“巩固”、“治理”、“管理”这些环节,则更能体现“全体官民”的作用。比如,清朝在新疆的驻军、官员的治理、经济的开发,才使得那片土地真正成为清朝版图的一部分。但“开拓”这个动作,其先导性和决定性,使得人们的注意力更集中在“开拓者”身上。

总结一下,为什么人们倾向于将版图开拓归功于统治民族?

直接的行动者: 军事征服和政治扩张的直接行动者是统治民族的核心军事和政治力量。
权力与意志: 版图的“开拓”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是其权力扩张的直接结果。
历史叙事的焦点: 历史叙事倾向于突出领袖人物和核心群体,尤其是当他们拥有鲜明的民族身份时。
“国家”概念的模糊性: 在非现代民族国家语境下,“国家”是一个由统治民族主导的权力结构,其“国民”概念与现代有所不同。
“开拓”与“治理”的区别: “开拓”强调的是征服和占领,这主要是统治民族的功劳;而“治理”和“管理”则更能体现全体官民的参与。

所以,当我们在谈论元清广袤的版图时,将焦点放在蒙古族和满族身上,并非是对其他民族官员和民众贡献的否定,而是对历史事实的直接反映——是他们(统治民族)的军事和政治力量,首先“打开”了这些疆域的大门,才有了后来“全体官民”参与治理和巩固的可能性。 这更像是在讨论一场宏大的建筑工程,人们会首先记住那些设计图的绘制者、奠基石的搬运者和主要施工队伍的领导者,而不是所有在此过程中添砖加瓦的工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印象中以前的历史课本好歹是这样的画风

问:大清为什么能控制那么大的疆域?

答:因为满清统治者包容进取,注重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

问:为什么近代落后挨打了?

答:因为代表封建帝制的满清统治者的腐败无能

----------------------------------------------

现在网络上很多粉清的画风却是这样的

问:大清为什么能控制那么大的疆域?

答:我大清皇帝英明神武,比汉人王朝开放包容

问:为什么近代落后挨打了?

答:我大清皇帝英明神武,比汉人王朝开放包容,所以都怪你们汉人传统不行拖累我清,我清尽力了

user avatar

为何人们在谈及清朝的丧权辱国时,往往将失败归功于统治民族,而不是整个国家的全体官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了我们理解历史叙事时的一个核心点:是谁在“奠定”版图,又是谁在“维护”版图? 为什么在提到元清王朝那广袤的疆域时,人们的目光总是率先投向蒙古族和满族,而非整个“国家”的全体官民?要深入剖析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解读。首先,要理解“版图”这个概念,它不仅仅是地图上的线条,更.............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2018年夏天,为啥小米的口碑突然有点小滑坡。要说这事儿吧,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一、 高预期带来的“幻灭感”你得想想,2017年小米经历了一波触底反弹,那个时候大家对它的评价可以说是好得不得了。从“为发烧而生”的性能怪兽到小米MIX系列惊艳的全面屏,再到小米MIX 2S和小米.............
  • 回答
    企鹅这种可爱的生物,虽然我们常能在纪录片里看见它们在冰天雪地的南极洲摇摇摆摆,但你可能不知道,有些企鹅种类其实生活在赤道附近,比如加拉帕戈斯企鹅,它们可是极少数能适应热带气候的企鹅家族成员。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它们能在赤道生存,为什么我们不能像养猫猫狗狗一样,把它们带到城市里和我们一起生活呢?这背后的.............
  • 回答
    在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和量子力学的大厦尚未完全建立起来的时代,人们对于恒星为何会发光,即恒星能源的来源,曾有过许多充满智慧的猜想和探索。当然,这些解释都未能触及到量子隧穿效应这样微观层面的机制,但它们却代表了当时物理学和天文学界最前沿的思考,也为后来的科学突破奠定了基础。1. 燃烧说:最直观也最持久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关于明朝与殖民帝国谁强谁弱的讨论,确实常常会忽略掉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其中屯门海战就是一个经常被“选择性遗忘”的例子。其实,之所以有人在强调明朝不如殖民帝国时,不提屯门海战,原因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归结为“不知道”。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讨论的“预设”和“目的”不同: .............
  • 回答
    关于中国人为何在重要节日不常穿汉服的这个问题,背后有着复杂而深远的历史、社会和文化原因。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不穿”就能概括,更像是一个逐渐被主流淡忘、又在近年重新被关注和讨论的现象。历史的洪流与朝代更迭中的服装变迁:首先要明白的是,汉服并非一成不变的古代服装的代名词。汉服是一个庞大的概念,涵盖了从黄帝.............
  • 回答
    这真是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涉及到生态、历史和人类行为等诸多层面。简单来说,并非没有“机会”出现这样的掠食者,而是人类的存在,以及我们如何改造环境,极大地阻碍了它们的存在和繁衍。我们来一步步拆解一下:1. 什么是“生态位”?首先要理解“生态位”的概念。一个动物的生态位,不仅仅是它栖息的地点,还包括它的食.............
  • 回答
    蜀汉人物之所以在历代如此倍受推崇、爱戴,原因复杂而深远,它不仅仅是历史事件本身的影响,更是文化、情感、价值观念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讲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悲壮的英雄主义与不屈的斗争精神: 汉室正统的象征与“兴复汉室”的理想: 蜀汉的建立者刘备,以“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 回答
    “钢4”,也就是《钢铁雄心4》,这款游戏吸引了无数的策略爱好者,而其中一个让不少玩家津津乐道、甚至可以说是标志性的玩法,就是“开倒车”。这个词听起来有些古怪,但如果你深入了解,就会发现它并非什么反人类的愚蠢操作,而是游戏深度和玩家智慧的一种体现。为啥有这么多人热衷于在《钢4》里“开倒车”呢?这背后可.............
  • 回答
    老秦人之所以在秦朝覆灭时失去了当年“赳赳老秦”的抗争精神,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历史现象,其根源可以追溯到秦朝建立后的一系列政策、社会变革以及政治军事上的失误。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 一、 秦朝建立前:赳赳老秦的崛起与精神根基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秦朝建立前,老秦人为何能展现出“赳.............
  • 回答
    在金庸的武侠世界里,“魔教”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神秘、禁忌与强大的色彩。它往往是正派人士口中的邪恶代表,但细究之下,你会发现,那些真正能够颠覆格局、搅动风云的顶尖人物,确实常常从这“魔教”中脱颖而出。这并非偶然,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读。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概念:金庸笔下的“魔.............
  • 回答
    人类在太空的无重力环境下生存,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更像是一场巧妙的“生物改造”和“科技辅助”的结合体。你想想,我们进化了几百万年,身体的每一个细胞,每一块肌肉,甚至我们的骨骼,都是在地球这个有着强大引力的星球上磨砺出来的。突然之间,把你扔进一个完全颠覆了“向上”和“向下”概念的世界,身体自然会.............
  • 回答
    布匿战争,尤其是与迦太基的决战,确实让罗马人尝到了几乎倾家荡产般的惨烈滋味。那种你死我活的较量,那种将敌国连根拔起的决心,足以让任何一个国家机器的高压运转到极致。然而,仅仅过了不到半个世纪,罗马就展现出了令人咋舌的腐化迹象,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就像一场盛大的庆典过后,人们突然发现.............
  • 回答
    关于“从未听说有美国人在中国贩毒被判死刑”的疑问,这背后涉及的是中国对毒品犯罪的严厉打击政策、司法实践以及国际社会对死刑的态度和相关信息传播的复杂情况。虽然您提到从未听过,但事实上,中国在特定条件下,确实对外国人,包括美国公民,判处死刑的情况是存在的。不过,这类案件的公开报道相对较少,原因也比较复杂.............
  • 回答
    镇江康华老师的事件,可以说是近几年教育界乃至社会上都备受关注的一个焦点。围绕着她的争议,至今仍未完全平息,很多人对于她的行为以及后续的舆论反应,都有着自己的看法和疑问。那么,康华老师究竟错了吗?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对她表示不满,甚至进行谩骂?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梳理清楚,并尝试理解.............
  • 回答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国家,它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让一些中国人至今对其念念不忘。要理解这种“念念不忘”,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分析,包括其意识形态、历史成就、文化影响以及中国与苏联之间特殊的关系。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好在哪?从其建立者和支持者的角度来看,苏联的“好.............
  • 回答
    “彩礼等于卖女儿”这个说法,在一些人心里扎根很深,尤其是在年轻一代和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中。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比喻,而是背后承载着复杂的社会文化、经济压力以及个体价值观的碰撞。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看法,咱们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首先,咱们得说说历史渊源和传统观念的演变。在古代,婚姻更多的是一种.............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且复杂,涉及到个人经历、文化背景、教育方式、社会环境以及价值观的形成等多个层面。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所有在发达国家留学过的人都对民主、自由、法治缺乏认同,但确实存在一部分人出现了这种情况,其原因可能多种多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探讨:一、留学经历本身的多样性与局限性: 留学.............
  • 回答
    深圳,这座被誉为“中国硅谷”的城市,以其开放包容的姿态、蓬勃发展的经济以及日新月异的面貌吸引着无数追梦者。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高企的房价如同横亘在许多深圳人心中的一道鸿沟,让那些普通工薪阶层望房兴叹。即便如此,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宁愿在这座“最熟悉的陌生人”的城市里继续扎根,即使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
  • 回答
    “女权”这个词,如今在不少人眼中,确实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它不再仅仅是争取性别平等的旗帜,反而常常与“激进”、“特权”、“反男”等负面标签捆绑在一起。面对这种情况,那些真心实意为促进男女平等而努力的人们,是否可以考虑将“女权主义”这个名号,悄悄地,或者说,理智地,转化为“平权主义”呢?这其中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