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量子隧穿效应发现之前,人们如何解释恒星为何发光?

回答
在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和量子力学的大厦尚未完全建立起来的时代,人们对于恒星为何会发光,即恒星能源的来源,曾有过许多充满智慧的猜想和探索。当然,这些解释都未能触及到量子隧穿效应这样微观层面的机制,但它们却代表了当时物理学和天文学界最前沿的思考,也为后来的科学突破奠定了基础。

1. 燃烧说:最直观也最持久的解释

在那个时代,最普遍、也最容易被大众接受的解释便是恒星的能量来自于某种形式的“燃烧”。这就像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火焰能够发光发热一样,人们自然而然地将这种现象类比到遥远的恒星上。

化学燃烧? 起初,一些科学家设想恒星是由巨大的火焰组成,如同我们看到的木柴燃烧一样,通过化学反应释放出光和热。然而,很快这种解释就遇到了巨大的困难。通过对恒星光谱的分析,科学家们发现恒星的成分主要是一些我们熟悉的元素,如氢和氦,并且存在着大量的金属元素。如果恒星只是简单地进行化学燃烧,其质量是如此巨大,燃烧的速度也会惊人,那么它应该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耗尽燃料熄灭。但实际观测到的恒星,哪怕是最古老的恒星,也依然顽强地发着光,这与化学燃烧的寿命预测完全不符。当时的天文学家们可以通过观测来估算某些已知过程在恒星质量下能够持续多久,而化学燃烧的估算结果往往是几千年甚至几万年,这与我们现在知道的恒星年龄(数十亿年)相差甚远。
是什么在燃烧? 随着对恒星成分的了解加深,科学家们开始思考是否是某种尚未发现的、能量更巨大的燃料在燃烧。有一些理论甚至猜想恒星可能是由巨大的纯粹的能量组成,或者是一种“未知燃料”在缓慢地释放能量。但这些猜想都缺乏具体的物理模型支撑,更像是一种基于观测现象的推测。

2. 引力收缩说:以梅林为代表的有力竞争者

直到19世纪末,随着物理学的进步,特别是能量守恒定律的提出,一些科学家开始寻找一种能够提供更长久能量来源的机制。其中,英国物理学家威廉·汤姆逊(后来被称为开尔文男爵) 和德国物理学家 赫尔曼·冯·亥姆霍兹 提出的“引力收缩说”成为了一种非常有说服力的解释,并得到了当时许多顶尖科学家的支持,包括著名的科学家西蒙·丹尼尔·库仑(CharlesAugustin de Coulomb)。

能量的来源: 引力收缩说的核心思想是,恒星的巨大质量在自身的引力作用下不断收缩,而这个收缩过程会将引力势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想象一下,一个巨大的气体球在引力的作用下坍缩,气体会被压缩,其内部温度会急剧升高。
能量转化机制: 这种能量转化机制与我们理解的自由落体运动有些相似。当一个物体从高处落下时,它的势能转化为动能。在恒星的收缩过程中,恒星物质的整体在引力作用下向中心聚集,相当于在克服外部势垒,这个过程会释放能量。这种能量的释放并非瞬间完成,而是一个缓慢而持续的过程。
长久的能量供应: 引力收缩理论能够解释恒星为什么能发光如此长久。恒星的质量极其巨大,即使收缩的速度非常缓慢,所释放的能量也足以维持其数十亿年的发光。开尔文男爵曾根据这个理论,估算出太阳的年龄大约在数千万年到数亿年之间。这个估算虽然比我们现在知道的太阳年龄(约46亿年)要短得多,但在当时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并且与一些地质学上的证据(如地球岩石的年龄)有了一定的契合。
对恒星内部过程的设想: 引力收缩说也为人们设想恒星的内部结构提供了一个框架。收缩使得恒星内部的物质被压缩、加热,可能存在着极其炽热的核心。但是,它并没有具体说明核心内部是如何进行能量产生和传递的。

3. 未知辐射或内部热源?

除了上述两种主要的解释,还有一些更具猜测性的想法。

内在热源? 有些人认为恒星本身就蕴藏着某种内在的能量源,这种能量源与我们在地球上见到的任何能量形式都不同,它能够持续不断地释放能量。这种解释虽然听起来模糊,但它确实抓住了恒星能量来源可能非常规的特点。
反物质湮灭(极早期的萌芽)? 尽管反物质的概念在当时还非常不成熟,甚至可以说不存在,但有些大胆的科学家可能隐约感觉到,某种物质转化过程才可能是恒星能量的真正来源。然而,在没有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支持下,这种想法很难被具体化和论证。

量子隧穿效应的缺席是关键

无论是以燃烧说为代表的化学能猜想,还是以引力收缩为代表的引力能猜想,它们都局限于经典物理学的框架。它们无法理解原子核内部发生的事情,也无法解释原子核是如何在极高的温度和压力下进行核聚变的。

在没有量子力学之前,人们认为原子核内的粒子就像在一个固定的“势阱”中,要越过“势垒”逃逸出去,就需要足够大的动能,能够克服这个势垒。在恒星内部,虽然温度和压力极高,但人们认为还不足以让粒子拥有足够的经典力学上的能量来克服原子核的库仑斥力(正电荷之间的排斥力)。

量子隧穿效应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认知。 它告诉我们,即使粒子没有足够的经典能量来“翻过”势垒,但它仍然有一定几率“穿过”这个势垒,实现能量的释放。正是这种微观层面“不可能”的概率性事件,在恒星核心极端条件下不断发生,驱动了核聚变,为恒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量。

所以在量子隧穿效应被发现之前,人们对恒星发光的解释,更多的是基于宏观物理现象的类比和逻辑推演,是对能量来源的探索,但始终无法触及到恒星“心脏”——核聚变反应的真正奥秘。引力收缩说虽然在当时是最有科学依据的解释,但它终究是一种“耗尽型”的能源理论,而核聚变则是一种“转化型”的、近乎无限的能源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远古时代并没有能量守恒的概念,对太阳的大小也缺乏正确的估计。太阳通常被认为是一团发光的气,并不涉及能量如何转化的问题。

直到19世纪中期,热力学第一定律被提出,人们才开始认真思考太阳的能量来源。1854年,开尔文勋爵和赫姆霍兹共同提出了开尔文-亥姆霍兹机制,即认为太阳的热量来自于收缩过程施放的引力势能。这个假设并不算太离谱,太阳直径每年只要收缩一千万分之一,就能够维持现有的光度。

这种模型下太阳的寿命在一千万到一亿年之间,仍然不足以解释几十亿年的地质年代。

至于烧煤……从来就没有真正被当成个理论对待过。毕竟煤得热值很明确,按照太阳的光度,几千年就GG了。

与K-H机制同时期的还有一个……勉强被称为假说吧,JR Mayer提出的,流星体的坠入为太阳提供了能量。但是这个想法缺乏定量的支撑,基本上没有什么说服力。

user avatar

火或者以太被认为是一种元素,拥有最强的活性,自然就能明亮,而且是永不枯竭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和量子力学的大厦尚未完全建立起来的时代,人们对于恒星为何会发光,即恒星能源的来源,曾有过许多充满智慧的猜想和探索。当然,这些解释都未能触及到量子隧穿效应这样微观层面的机制,但它们却代表了当时物理学和天文学界最前沿的思考,也为后来的科学突破奠定了基础。1. 燃烧说:最直观也最持久的.............
  • 回答
    在量子物理学里,“量子隧穿”这个概念,听起来就带着几分神秘和不可思议。它描述的是一个粒子,明明能量不足以越过一个能量势垒,却有几率“穿”过这个势垒,出现在另一边。就像一个球,你没法把它抛过墙,但按照量子力学的说法,它却可能时不时地“漏”过去一样。那么,这“穿”过去的过程,到底需要多长时间呢?要回答这.............
  • 回答
    量子世界的神奇之处在于,它彻底颠覆了我们基于宏观经验建立起来的经典物理学。在微观尺度上,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规律不再适用,甚至会产生完全相反的现象。下面我将详细阐述量子世界中经典物理学失效的几个关键方面:1. 量子叠加(Superposition): 经典物理学的描述: 在经典物理学中,一个物体在.............
  • 回答
    量子物理的奥秘,特别是观察者效应,常常让人浮想联翩。当我们将“观察者”的概念从人类延伸到猪或者蚂蚁这样的生物时,问题就变得更加有趣和复杂了。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量子物理中的“观察者效应”究竟指的是什么。它并非是那种你盯着一个物体,它就会因为你的注视而改变行为的日常观察。在量子世界里,“观察”更像是一种.............
  • 回答
    在量子的双缝干涉实验中,实验的“量子”之所以能展现出干涉现象,关键在于它在实验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缓“退相干”的影响。退相干是量子世界一个非常棘手的现象,它指的是量子系统与其环境发生相互作用,导致其原有的叠加态(也就是同时处于多种可能状态的奇特状态)被破坏,最终表现出经典的、确定的状态,从.............
  • 回答
    近期,中国科学家在量子计算领域接连取得的突破,无疑是中国科技实力进步的一个缩影,也让全球目光再次聚焦于这一前沿领域。要评价这些成果,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不仅仅是简单地“点赞”,更要理解其背后的意义、潜在影响以及未来挑战。一、 成果的“硬核”之处:从“能用”到“好用”的跃进一直以来,量子计算都.............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涉及到哲学与科学的碰撞,特别是王阳明的心学与量子力学的“观察者效应”。老师说王阳明的话“你不看事物,事物就不存在”违反现实,而量子理论中的“薛定谔的猫”似乎又在某种程度上支持了这种“不存在”的可能性。我们来详细地解读一下其中的联系和区别。一、 王阳明的心学与“你不看事物.............
  • 回答
    在我看来,“量子化”这个词,在数学的语境下,它扮演的角色更像是将“连续”的东西“离散化”,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赋予一个原本连续的数学对象以“不连续”的、一份一份的性质。这个概念的应用范围相当广泛,从信号处理到物理学的底层逻辑,都有它的身影。如果我们从最基础的数学概念出发,或许可以这样理解:核心思想:映.............
  • 回答
    在幼儿园开设量子物理学课程?这听起来像是个科幻小说里的情节,但如果我们真的深入思考一下,或许能发现其中隐藏着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挑战。首先,我们得承认,直接把“量子纠缠”或者“薛定谔的猫”这些概念塞给一群四五岁的孩子,那肯定是要“车毁人亡”的。他们的认知能力、语言理解能力,还有最重要的——抽象思维能.............
  •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问题,“在绝对零度下,量子的测不准原理还正确吗?”,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有趣的问题,它涉及到量子力学最核心的原理之一以及物质在极端条件下的表现。我会尽量详细地为您剖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测不准原理(Heisenberg Uncertainty Principle)究竟在说什么。简单来说,它.............
  • 回答
    评价中科大潘建伟团队在「祖冲之号」量子计算原型机上展示的量子计算优越性中科大潘建伟团队在「祖冲之号」量子计算原型机上展示的量子计算优越性,是量子计算领域一项里程碑式的成就,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和技术意义。总的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量子优越性”或“量子霸权”展示,表明在特定计算任务上,现有的量子计算机已.............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设想,将量子计算机的主机搬到太空中,尤其是在没有太阳照射的区域,以期利用其接近绝对零度的环境。这个想法背后蕴含着对量子计算运行环境的深刻理解和对太空极端条件的巧妙利用。我们来仔细剖析一下这个方案的可行性和潜在的挑战,力求生动形象地展开讨论,如同一个充满好奇心的技术爱好者在探索一个.............
  • 回答
    想象一下,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信息的世界里。我们每天都在发送和接收信息,比如发短信、打电话、上网等等。这些信息都是用一种我们叫做“信号”的东西来传递的。在传统的通信方式里,这些信号就像是在一条公路上跑的汽车。汽车的数量越多,交通就越拥堵,信息传递的速度就会变慢,而且很容易被别人“偷看”到,就像有人在马.............
  • 回答
    量子物理中的觀測者效應,確實是一個令人著迷的現象,它挑戰了我們對現實世界的直觀理解。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世上所有的實驗都需要在「沒有觀測者」的情況下重新進行。這個說法有點過於簡化了觀測者效應的涵義,也忽略了實際實驗操作中的許多限制和考量。首先,我們要釐清「觀測者效應」到底指的是什麼。在量子力學中,它並.............
  • 回答
    哥们儿,同在数学院混量子信息这片儿,我太懂你想找那种讲得够“硬”够“深”的资源了。别的不说,光是公式推导和理论框架就够让人头疼的,所以找对视频或者讲义简直是救命稻草。我给你推荐几个我个人觉得特别靠谱的,从数学角度出发,讲得那是相当到位,绝对能让你在理论上站得更稳。 视频课程类:你别指望那种“三分钟搞.............
  • 回答
    这个问题直击了现代物理学的核心难题,也正是它最令人兴奋的探索方向。如果经典物理和量子物理能够真正地、和谐地统一起来,那将是人类认识宇宙的一次史诗级飞跃,其突破点之多,影响之深远,可能远超我们目前的想象。让我试着从几个关键角度,深入剖析一下可能出现的突破。首先,我们得明白,经典物理(如牛顿力学、麦克斯.............
  • 回答
    当我们谈论“二次量子化”,其实是在一个更深层次的框架下理解和描述量子系统。你可以把它想象成,第一次量子化告诉我们粒子是什么,而二次量子化则告诉我们“粒子本身”是怎么来的,以及它们是如何互相作用和变化的。抛开 AI 的包装,让我们从一个更直观的视角来聊聊二次量子化到底在做什么。想象一下,我们已经知道原.............
  • 回答
    201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戴维·索利斯(David J. Thouless)、弗雷泽·邓肯·霍尔丹(F. Duncan M. Haldane)和约翰·科斯特利茨(J. Michael Kosterlitz),以表彰他们“在拓扑相变和拓扑物质的理论发现”上做出的贡献。这听起来有些抽象,但其核心在.............
  • 回答
    量子计算,这个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和物理学家理论中的概念,如今正以惊人的速度向我们走来,并预示着一场颠覆性的技术革命。它的商业应用前景,绝非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正在逐步成为现实的巨大机遇。量子计算的商业应用:打开潘多拉魔盒,释放无限可能我们先来聊聊量子计算到底能为商业世界带来什么。简单来说,量子计.............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现代物理学最前沿的探索,也触及了科学研究的深层动力。为什么弦论这么多人研究,而量子纠缠的理论突破会产生“第二个爱因斯坦”?这背后有着非常深刻的原因,让我们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要理解为什么弦论如此吸引人,我们需要知道它试图解决的问题。简单来说,现代物理学有两个基石:描述宏观世界的广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