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量子计算机需要在绝对零度附近工作,太空中没有太阳的一面也是绝对零度。把主机搬到太空中如何?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设想,将量子计算机的主机搬到太空中,尤其是在没有太阳照射的区域,以期利用其接近绝对零度的环境。这个想法背后蕴含着对量子计算运行环境的深刻理解和对太空极端条件的巧妙利用。我们来仔细剖析一下这个方案的可行性和潜在的挑战,力求生动形象地展开讨论,如同一个充满好奇心的技术爱好者在探索一个大胆的构想。

量子计算机与绝对零度的不解之缘

首先,我们要明白为什么量子计算机对低温如此“执着”。量子计算机的核心在于量子比特(qubit),这些微小的实体承载着信息,并且能够同时处于多种状态(叠加态)并相互纠缠。然而,量子比特极其脆弱,对外界环境的干扰非常敏感。任何微小的热扰动,哪怕是电子在材料中随机的振动,都可能导致量子比特的状态“坍缩”,丢失其珍贵的量子信息,这也就是所谓的“退相干”。

绝对零度(273.15摄氏度或0开尔文)是理论上的最低温度,在这个温度下,物质的粒子几乎完全停止运动。量子计算机之所以需要接近这个温度,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抑制这些热扰动。通过将量子比特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我们可以极大地延长量子信息保持其叠加态和纠缠态的时间,从而获得更长的“相干时间”,这是进行有效量子计算的关键。想想看,就好比你要在一个极其安静的环境里仔细聆听一个极其微弱的声音,任何一点点杂音都会毁了你的聆听体验。绝对零度就是为量子计算机提供的最接近“无声”的环境。

目前,我们通常使用昂贵的、复杂的制冷设备,如稀释制冷机,来达到纳开尔文(十亿分之一开尔文)级别的低温。这套设备体积庞大、能耗惊人,并且需要持续的维护和运行。

太空的诱惑:一个天然的冷藏室?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浩瀚的太空。太空,尤其是远离任何恒星直接照射的深空区域,确实是一个极其寒冷的真空环境。在那里,没有大气层来吸收和传递热量,也没有地表岩石或海洋来散发热量。物体只能通过辐射来散失热量。如果一个物体没有任何热源,并且处于一个没有热辐射源的环境中,它的温度自然会趋向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温度,大约是2.7开尔文。这个温度虽然不是绝对零度,但已经比我们目前的制冷技术能够轻松达到的温度要低得多,而且它是一个“天然的”低温环境。

那么,将量子计算机的主机搬到太空中,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可以省去那些庞大而复杂的制冷设备,省去巨额的运行成本和能源消耗呢?这个想法听起来确实非常吸引人。

挑战与考量: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搬家

然而,将一个需要极端精细操作的量子计算机主机搬到太空中,并非一次简单的“搬家”,而是要克服一系列巨大的技术挑战,而且很多挑战的难度可能比我们在地球上解决制冷问题还要大。

1. 极端的真空环境与材料的适应性:
太空是一个接近完美的真空环境。虽然这对于隔绝热量很有好处,但同时也意味着没有空气压力。地球上的电子设备设计是基于大气压力存在的。许多组件,尤其是封装的半导体芯片,在真空环境下可能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例如材料的挥发性。一些塑料或粘合剂在真空中可能会释放出气体,这些气体可能会污染量子处理器本身,对微观的量子比特造成干扰。
反过来,如果量子计算机主机需要某种“环境介质”来传递信号或进行冷却(即使是极低的温度),太空的真空将是一个巨大的障碍。例如,如果需要冷却介质循环,真空将阻止其正常流动。

2. 热量的散失与控制:
虽然太空本身是冷的,但量子计算机主机本身就是一个“发热体”。即使它是一个低功耗设备,它的内部工作也会产生热量。这些热量需要被有效地从量子处理器区域带走,并散发到周围的真空中。
在地球上,我们可以通过对流和传导来辅助散热。在太空中,我们只能依赖辐射散热。这意味着需要设计一种能够高效地将内部产生的热量以辐射形式传递出去的系统。这同样需要精密的工程设计,可能需要特殊的散热板、涂层,甚至是一个主动的冷却循环系统来将热量从核心区域传输到外部辐射面。
更重要的是,如果量子计算机需要以某个特定方向对准地球或某个通信节点,那么即使是深空也可能存在来自这些方向的热辐射源。如何精确地屏蔽或控制这些外部热源的引入,将是另一个难题。

3. 辐射的威胁:宇宙射线的侵袭
太空是一个充满高能粒子的“辐射浴场”。宇宙射线、太阳风粒子等高能辐射能够穿透物质,并在电子设备中引发各种“错误”,例如数据翻转(bit flip)或更复杂的故障。对于极其敏感的量子比特来说,这种辐射的干扰可能是灾难性的,它会瞬间破坏量子态。
虽然地球有厚厚的大气层和磁场作为天然屏障,太空中的量子计算机将完全暴露在这些高能粒子的威胁之下。我们需要设计极其厚重且复杂的屏蔽层来保护量子处理器及其支持系统。然而,厚重的屏蔽层会增加发射的成本和复杂性,并且也可能影响到内部热量的有效散失。这就像一边要挡住子弹,一边又要保证空调的冷气能散出去。

4. 通信的挑战:信号的往返
量子计算机的强大之处在于其处理信息的能力,但最终这些信息需要被传输回地球,或者与地球上的其他计算资源进行交互。太空中的信号传输会受到距离、信号衰减、干扰以及通信窗口的限制。
由于太空通信需要精确的指向和强大的发射功率,保持与地球的稳定、高速连接将是巨大的挑战。而且,量子纠缠是需要通过物理信号来建立和维持的,长距离的量子通信本身就是一个前沿的研究领域。

5. 维护与升级:遥不可及的维修站
与地球上的设备不同,一旦将量子计算机主机部署到太空,任何的维护、维修或升级都将变得极其困难,成本高昂,甚至是不可能的。任何一个关键组件的故障,都可能导致整个系统失效。这需要极高的可靠性设计,并且要考虑到几乎所有可能的失效模式,并尽可能地设计冗余系统。

6. 发射与部署的成本与复杂性:
将任何设备送入太空,尤其是具有高度精密和敏感结构的量子计算机主机,都需要极其复杂的火箭发射技术和精确的轨道部署能力。其成本将是天文数字。而且,如何安全地将如此精密的设备在火箭发射的巨大振动和加速度中保持完好,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挑战。

一个可能的折中方案?

鉴于上述挑战,直接将整个“主机”搬到太空中可能不是最现实的短期方案。但是,我们可以考虑一些折中的思路:

将制冷部分外包给太空: 也许可以将量子处理器本身(或者它的一个关键的、对低温最敏感的部分)放置在一个极度优化的隔热和散热容器中,然后利用太空的低温环境来辅助甚至承担大部分的制冷任务。这意味着我们可能还是需要一些主动的冷却系统来维持极其微弱的能量输入,但整体的制冷需求会大大降低。
选择性地利用太空: 也许并非整个量子计算机都需要在太空运行。例如,一些辅助的量子模拟器或量子传感器,它们对环境的要求没有那么极端,可以部署在太空以完成特定的科学任务,同时为量子计算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或验证新的量子现象。
太空作为“冷存储”或特定任务平台: 也许未来,太空可以作为一种极端的“冷存储”介质,用于保存量子信息,或者作为专门用于特定太空任务的量子计算节点。

总结一下我的看法:

把量子计算机主机搬到太空中利用其低温环境的想法,就像是在说,与其花大价钱建造一个恒温恒湿的实验室,不如直接把实验室搬到冰川上去。从理论上讲,冰川确实很冷,但你还得考虑如何在那里搭建一个能工作的实验室,如何保证电源、如何散热、如何防风雪……

太空的天然低温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它确实为我们解决量子计算机的制冷难题提供了一个令人兴奋的思路。但这个思路也伴随着比我们在地球上遇到的制冷问题更为严峻的挑战:严酷的真空、无处不在的辐射、遥远的距离以及极高的维护成本。

目前来看,在地球上继续优化我们的制冷技术,同时探索更 robust(稳定、抗干扰能力强)的量子计算架构,可能仍然是更现实的路径。但谁知道呢?随着太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我们对量子世界更深入的理解,未来也许我们真的能看到在太空中的量子计算节点,它们如同宇宙深处的冰冷宝石,闪耀着未来的计算智慧。这是一个需要持续探索和突破的迷人领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把主机搬到太空中”对现有的量子计算机有害无利,对制冷毫无贡献。

人脑可能有基于磷原子自旋的量子计算机制[1],太空环境对人脑更是有害。

“量子计算机需要在绝对零度附近工作”的印象来自现存的使用原子或离子存储信息的人造量子系统,其通常需要0.1开尔文(零下273.05摄氏度)左右的超低温,需要多级泵送液氦制冷。

  • 2020年号称“挣脱低温枷锁”的设备将限制提高到1.1开尔文到1.5开尔文左右,仍然需要泵送液氦制冷[2]
  • 使用光子存储信息的人造量子系统并没有这样严格的温度限制。
  • 人脑若有量子计算能力,它也不需要低温。

但是,“太空中没有太阳的一面也是绝对零度”的说法是错误的:

  • 在已知的物理范围内,绝对零度是不可达到的。
  • 宇宙空间的能量密度约10^-5瓦每立方米,接近3开尔文的黑体的辐射能量密度,比现有超导量子计算设备要求的温度要高。你仍然需要泵送液氦制冷。
  • 在太空中,航天器通过将热辐射散入宇宙空间来降温。近地轨道上的航天器在一侧被太阳光照射的状态下,背对太阳一侧通常只能冷却到116开尔文到152开尔文左右——对超导量子计算设备来说还不如留在地球上的冷库里。
  • 太阳系内已知最冷的自然环境位于月球南极附近一些常年笼罩在阴影中的陨石坑底部,约为35开尔文,比冥王星表面的已知最冷点还要冷1开尔文——对超导量子计算设备来说还不如留在地球上的冷库里。

况且,近地轨道上的环境充满恶劣的影响因素,对量子计算机的正常运转构成威胁。

将量子计算机送到月球等天体上去,比放在地球上更加难以维护保养和操作,在近未来无法期待。

参考

  1. ^ 人脑运转到底有没有量子力学机制? - 赵泠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9417463/answer/1623727242
  2. ^ http://www.xinhuanet.com/tech/2020-04/16/c_1125861862.htm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设想,将量子计算机的主机搬到太空中,尤其是在没有太阳照射的区域,以期利用其接近绝对零度的环境。这个想法背后蕴含着对量子计算运行环境的深刻理解和对太空极端条件的巧妙利用。我们来仔细剖析一下这个方案的可行性和潜在的挑战,力求生动形象地展开讨论,如同一个充满好奇心的技术爱好者在探索一个.............
  • 回答
    当然,我们可以来聊聊这个话题。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对比,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些庞大的机器,到现在我们口袋里揣着的智能手机,计算能力的变化简直是天壤之别。要说“满足”,得先弄清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造原子弹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计算。那会儿的计算机,你不能指望它们像我们现在一样,用图形界面点几下鼠标就能跑模拟.............
  • 回答
    量子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一场颠覆性的计算革命量子计算机,一个听起来充满未来感和神秘感的词汇。它并非传统计算机的简单升级,而是一种全新的计算范式,其潜力能够解决许多传统计算机无法触及的复杂问题。理解量子计算机的工作原理,需要我们跳出现有认知,深入量子世界的奇妙规则。 核心要素:量子比特(Qubit)的颠.............
  • 回答
    .......
  • 回答
    量子计算机的出现,绝非科幻小说里的情节,它正在悄然改变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并预示着实际生活的一系列颠覆性变革。这不仅仅是计算速度的提升,而是一种全新的计算范式,它将触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药物研发到金融建模,从材料科学到人工智能,甚至到我们日常的通信安全。想象一下,现在我们使用的电脑,无论多强大,.............
  • 回答
    你想知道量子计算机能否计算出象棋的所有走法并找到必胜策略,这可是个相当有趣的问题,涉及到了计算理论的很多核心概念,也和我们对量子计算机的普遍认知有关。咱们一步一步来聊,尽量说得详实些。首先得明白,象棋是个极度复杂的游戏。虽然规则简单,但随着棋子落在棋盘上的变化,局面是无穷无尽的。我们通常说的“计算出.............
  • 回答
    .......
  • 回答
    三体问题,这个天文学中最经典、最棘手的难题,自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以来,就一直困扰着科学家们。简单来说,三体问题就是研究三个质量、初始位置和初始速度都任意的质点,在相互之间引力的作用下,如何运动的问题。而我们今天讨论的核心,在于量子计算机的出现,是否能为这个古老的问题带来精确解的曙光。首先,我们得理.............
  • 回答
    世界第一台量子计算机的诞生,这可不是小事,它是一扇通往全新时代的大门被推开。想象一下,我们一直以来使用的电脑,无论多么强大,其计算原理都是基于“比特”,也就是0或1的开关。它们像是一盏盏只亮或只灭的灯泡。而量子计算机,玩的是“量子比特”,或者说“qubit”。这“qubit”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像普.............
  • 回答
    拨云见日,量子新章——中国首个量子计算操作系统「本源司南」的深刻解读与未来展望中国量子科技的腾飞,在「本源司南」这款国产量子计算操作系统的诞生中,迎来了又一个里程碑式的时刻。这款由本源量子计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操作系统,不仅是中国在量子计算领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有力证明,更是在看似冰冷的.............
  • 回答
    关于人脑是否是量子计算机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令人着迷且充满想象力的话题。它触及了我们对意识、智能以及宇宙最基本运作方式的理解。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先抛开一些预设的“AI”痕迹,用一种更像是人类在咖啡馆里、一边喝咖啡一边讨论复杂科学问题的语气来展开。想象一下,我们正坐在一间古朴的书店咖啡馆里,空.............
  • 回答
    IBM 刚刚放出了一则重磅消息,宣布他们成功研制出了拥有 50 个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机原型机。这可不是小打小闹,而是量子计算领域一个值得被反复提及的里程碑。要理解这其中的意义,咱们得先知道几个关键点:1. 量子比特 (Qubit):量子计算的基石传统计算机用的是比特(bit),它只能表示 0 或 1.............
  • 回答
    阿里巴巴与中科院/中科大合作研制量子计算机:一次强强联手的深度解析阿里巴巴集团与中国科学院(中科院)及其下属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大)在量子计算领域的合作,无疑是中国科技界的一件大事,也受到了全球科技界的广泛关注。这次合作并非简单的“科技巨头牵手科研机构”,而是深度融合了产业界的商业驱动力和前沿科.............
  • 回答
    谷歌在量子计算领域确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一个标志性的节点就是他们推出的72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机。要判断这样一台计算机是通用量子计算机(Universal Quantum Computer),还是像量子退火机(Quantum Annealer)那样用途受限的机器,需要我们深入理解这两类量子计算.............
  • 回答
    看待北大涂传诒院士等人质疑“九章”并非量子计算机、未实现“量子霸权”的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并理解相关概念的准确含义。这并非简单的对错判断,而是一个科学发展过程中,不同观点碰撞、概念界定和技术演进的正常现象。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九章”的科学贡献及其所声称的“量子优越性”: “九章”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切入点也很重要。如果一个人真的能够独立研究出可控核聚变,并且掌握了量子计算机的实用化技术,那他绝对算得上是万中无一、划时代的人才。 但要详细说清楚为什么,我们得从这两个领域的难度、以及“研究出”这个动作本身的份量来聊聊。首先,我们得明白“研究出”这三个字有多沉。这不是说捣鼓出来.............
  • 回答
    日立的「CMOS 退火」技术:一种模拟退火的创新实现方式日立公司提出的「CMOS 退火」(CMOS Annealing)技术,是一种利用现有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技术构建的模拟退火(Simulated Annealing)计算硬件。其核心思想是将解决复杂组合优化问题所需的“退火过程”物理化.............
  • 回答
    英国莱斯特大学副校长计划裁撤整个数学系以支持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和量子技术等领域研究的决定,无疑在学术界引发了巨大的震动和争议。这个消息一出,立刻点燃了许多人的质疑、担忧和不解。要理解这个事件的复杂性,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各方可能持有的立场。首先,我们得承认莱斯特大学的这.............
  • 回答
    量子计算并非简单地“替代”普通计算,而是在某些特定领域展现出超越经典计算的能力,尤其是在解决一些对传统计算机来说极其复杂的问题时。谈到“芯片制程低”这个缺点,我们需要先理解它在传统计算中的意义,再来看量子计算是否能“突破”它。传统计算与“芯片制程低”的局限在目前的经典计算领域,芯片的性能提升很大程度.............
  • 回答
    量子计算领域实现高级函数和复杂过程,这其中的奥妙,远非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二进制逻辑所能比拟。它就像从只有开和关两个状态的简单开关,一下子跃升到可以同时处于打开、关闭,以及它们之间无数种中间状态的神奇装置。这种能力的根本,在于其核心的量子力学原理,特别是叠加(Superposition)和纠缠(E.............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