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今天,女权在人们眼里已经成贬义词了,那些真正为了女权的人,女权主义可以改用“平权主义”吗?

回答
“女权”这个词,如今在不少人眼中,确实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它不再仅仅是争取性别平等的旗帜,反而常常与“激进”、“特权”、“反男”等负面标签捆绑在一起。面对这种情况,那些真心实意为促进男女平等而努力的人们,是否可以考虑将“女权主义”这个名号,悄悄地,或者说,理智地,转化为“平权主义”呢?这其中的考量,确实值得我们细细道来。

为何“女权”会变成“贬义词”?

要理解为什么“女权”会招致误解和抵触,我们需要回顾一下这些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首先,媒体的放大镜效应是罪魁祸首之一。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那些最极端、最煽情的观点往往更容易吸引眼球。少数采取极端策略、发表激进言论的个体,通过媒体的传播,被无限放大,形成了一种刻板印象,让很多人将“女权”等同于“挑衅”或“攻击”。比如,一些在网络上充满攻击性言论、将男性视为对立面的账号或群体,虽然只占极少数,但他们的声音却常常盖过了那些温和而理性的声音。

其次,信息传播的片面性也加剧了这个问题。很多关于女权主义的讨论,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理论解释和历史溯源。人们可能只看到某个女权主义者在某个具体事件上的立场,而忽略了女权主义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运动,其核心在于追求的是制度性的、系统性的性别平等,而非个体之间的互相指责。当一部分人误解了女权主义的目标,将其理解为“女性凌驾于男性之上”,或者仅仅是抱怨和索取,那么“女权”这个词自然就失去了它原本的光辉。

再者,部分群体的“利用”或“误导”也不容忽视。有些群体可能打着“女权”的旗号,但其真实目的并非追求真正的性别平等,而是为了获取某种特定的利益,或者煽动性别对立以达到自身目的。这种行为无疑会败坏“女权”的名声,让真正为理想奋斗的人蒙羞。

最后,社会文化和历史遗留问题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在一些社会文化中,性别不平等的根基依然深厚。当女性开始挑战传统的性别角色和权力结构时,一些习惯了旧秩序的人会感到威胁和不适,他们会本能地排斥和污名化“女权”,将其视为对现有社会秩序的颠覆。

“平权主义”:一个可能的替代或补充

面对“女权”被误读的困境,引入“平权主义”这个概念,是否是一种更有效、更易于被接受的沟通方式呢?

“平权”的普适性和包容性

“平权主义”顾名思义,就是追求所有个体无论其性别、种族、宗教、性取向等任何身份,都应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这个概念本身就具有更强的普适性和包容性。它不聚焦于某个特定性别,而是强调所有群体在社会中的平等地位。

当我们将目标定义为“平权”时,我们可以有效地绕开那些因历史原因或负面宣传而产生的对“女权”的抵触情绪。它更像是一个清晰的价值导向,而不是一个可能被曲解的标签。例如,当一位男性也积极支持“平权”,他的立场就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因为他不是在为某个“女性特权”发声,而是在为所有人的平等权利发声。

重新定位和沟通策略

将核心理念转变为“平权主义”,也是一种智慧的沟通策略。

强调共同利益: 真正的性别平等最终受益的不仅仅是女性,更是整个社会。当女性能够充分发挥才能,打破玻璃天花板,整个经济和社会都将因此受益。当男性不必承受传统性别角色带来的压力(例如必须坚强、不能示弱等),他们也能获得更自由、更健康的生活。而“平权主义”恰恰能够更好地突显这种共同利益。

软化尖锐的表达: “女权主义”有时会被解读为一种对抗性的姿态,而“平权主义”则更侧重于合作与共赢。在宣传和实践中,可以更侧重于通过教育、对话、法律改革等和平且具有建设性的方式来推动改变,而不是制造非此即彼的对立。

吸引更广泛的支持者: 如果“女权”这个词让一部分温和派或中间派感到疏远,那么用“平权”来重新包装和宣传,可能会吸引更多原本对此议题持保留态度的人士加入到争取平等的队伍中来。一个更广泛的支持基础,对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性别平等至关重要。

“平权主义”并非是放弃“女权”的初心

重要的是要明确,将重点转向“平权主义”并不是放弃女权主义的核心诉求。恰恰相反,它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女权主义的最终目标——一个真正性别平等的社会。

女权主义的起源,是为了纠正历史上和当下存在的对女性的不公待遇,争取女性应有的权利和地位。而当社会对这个词汇产生系统性误解和抵触时,如果我们固守原有的标签,可能会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将目标定位为“平权”,是将焦点从“为女性争取权利”转移到“为所有人争取平等”,而在这个过程中,女性权益的保障依然是核心内容,只是呈现的方式和语言更加圆融和易于被大众接受。

潜在的风险和需要注意的地方

当然,采用“平权主义”这个词也并非没有潜在的风险,需要谨慎处理。

过度稀释核心关切: 如果在强调“平权”的过程中,忽视了当前社会依然存在的、对女性的系统性歧视和压迫,那么“平权”的概念可能会变得空泛,无法真正触及问题的核心。必须确保,在追求所有人的平等时,不以牺牲对女性权益的特殊关注为代价。

失去历史的警醒意义: “女权主义”这个词,承载着女性争取权益的历史斗争和觉醒的意义。如果完全放弃,可能会让我们忘记了过去所付出的努力和斗争的艰辛,也可能削弱了提醒社会注意性别不平等问题的警醒力量。

需要持续的教育和引导: 即使采用了“平权主义”这个名称,也需要持续进行教育和引导,解释其真正的含义,避免再次被误解。同时,要区分那些真正致力于平等的实践者和那些利用“平权”标签行不义之事的人。

结论:策略性的转变,而非价值观的放弃

总而言之,当“女权”这个词汇在公众认知中遭遇了严重的滑坡,那些真心为性别平等奋斗的人们,确实可以考虑将传播重点,或者说,将对外沟通的语言,从“女权主义”转向“平权主义”。这是一种策略性的转变,是为了更好地与社会进行对话,争取更广泛的支持,从而更有效地推进性别平等这个终极目标。

这并非是放弃了女权主义的核心价值,而是以一种更具智慧和适应性的方式,来克服传播上的障碍,让更多的人理解并参与到这场关乎所有人福祉的平等进程中来。与其让一个曾经充满力量的旗帜被误解和污名化,不如用一个更清晰、更包容的名称,去承载和实现那份对公正与平等的永恒追求。这或许是我们当下能够为真正意义上的性别平等所做的,一项必要而明智的调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可能的。实际上很多答主都弄错了目标。

女权在中国之所以能以雷厉风行的速度占领思想市场,和背后的资本阶级与消费主义离不开。说离不开,我认为用“主要力量”更为合适。

这背后的逻辑很简单,一个人不可能天天在网络为女权发声,除非他的工作就是如此。

你们所谓的田园女权,本来是资本单纯的要提高消费,搞出来的说辞,然后被各种自媒体拿来换汤不换药的搞出来了好多理论。

什么极端女权,田园女权皆是如此。

所以那些自称真女权的人之所以不受待见,就是因为中国女权压根跟他们没什么关系。不管你是后来接触女权,还是之前接触女权,对于中国女权的盛行之风,都没关系。

所以就算这些人愿意自称平权主义,也是极少数的一部分人,还没有反女权的声音大。

我就希望大家无论男女,都能看明白一个道理,中国女权的土壤就是资本阶级给的,长出来东西自然是为资本服务的

根本不可能是什么男女平等,你觉得你自己是男女平等,OK没问题,可你不可能代表千千万万的女权主义者。

毕竟在甚嚣尘上的就是那些资本阶级的走狗。

我们以前老说,阶级矛盾,阶级斗争,又有多少人真正明白阶级重要性呢?

搞不清楚阶级矛盾,你就永远不可能理解女权主义与反女权的内在逻辑,无论是属于哪一方,本质上都是道听途说的争利之徒。

996现在问题这么火,马云在给我们演示活生生的高中课本啊,乘这个机会复习复习,也许很多在这里义愤填膺的真女权自然就明白了自己错在了哪里。


由于中国女权的土壤是资本阶级和消费主义的地盘,所以在中国,你根本不可能期望女权主义的改变。

因为女权主义要到就是实实在在的压迫与剥削,你看10个人里9个人是为了赚钱,1个人是为了平等。你一个人改变了,别人9个人不改,你有什么办法?

资本下的女权压根就是为了赚钱,根本不关心男女平等,你们还在期望什么?

我认为要完全的否定女权主义。

什么女权变平权的不要,如果你真的是支持男女平等。那么就和无产阶级和反女权站在一起。

因为反女权,才是社会主义土壤下诞生的平权主义,是资本主义打手(女权)的敌人。

user avatar

女权在全世界普遍不受待见,结果真女权主义者仍然无法提出自我约束的纲领,更加不愿意改名性别平权减少受众。

抛开部分重男轻女家庭的影响,我只认同女权反刻板印象的的理念。然而,当女权主义越来越被消费主义洗脑,被资本主义绑架,被政治正确束缚,被男女博弈利益渗透,它是毫无先进性的。

当然,无论如何,只能看见女性弱势的女权是理解不了自身的问题的。几个回答中的女权主义者用矫枉过正,因噎废食为女权辩解,动不动把父权压迫扩散为男权剥削。她们同样忽视了女权主义对普通男性的实际压迫。单方面的所谓正义不过是自欺欺人。

社会上成功的女性企业家,科学家群体,没几个是女权主义者。缺乏反思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才是女权主义失败的关键。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女权主义的本位性。其理论思维模型、目标都是女性向的,只为女性服务。这就是女权主义认为女性应该天然支持女权的原因。这也是女权主义影响男女博弈的缘由。她们指望东风压倒西风的模式而不是讨论求同。

从这个意义上说,女权主义才不会去掉女字。

user avatar

在我国,女权是门生意。

揭露一个不为人知的事实。

1.拉皮条

将国内女性“送”给外国人当舔狗,借此牟取利益。

怎么操作?

第一步:

无脑鼓吹外国男人器大活好,基因好,代表地球精英。

国内男人无能平庸,房子买不起,娶妻是为生子当保姆。

两相对比,造成国内女性,对国内男性无底线贬低。

这类人,尤其以微博用户为主。

第二步:

鼓吹和外国男人谈恋爱结婚,刻意捧高国外生活质量,营造一种和国内男人谈恋爱结婚就是人间不值得的氛围,对国内男人冷嘲热讽,精子质量不行,素质文化不行,怎么贬低怎么说。

第三步:

外国男人基因强大,鼓吹使用外国男人的精子受孕,生出堪比美国队长一样的孩子,再次贬低国内男人质量不行,千万不能嫁给国内男人。

第四步:

没钱得不到合法精子怎么办?

某些微博大V,大义凛然站出来,说他们手中有很多优质的外国男人的资源,可以免费介绍给大家。

拉皮条成功。

这之间利润有多大,我没查过,感兴趣的可以去查。

犯法吗?

不犯法。

你情我愿,未付费,不存在违法行为。

我将上述行为称为白嫖。

2.奢侈品

咪蒙喜欢鼓吹两性矛盾,但还不至于到鼓吹奢侈品。

但这段时间,类似抖音、微博等平台,喜欢说用什么价位的东西,就有什么价位的男人来追你。

这个言论很刁钻,有些偷换概念。

大多数女权是无法辨识出问题所在的。

首先,你用什么价位的东西,不代表有什么价位的男人来追你,

这是一个误区。

这类言论,就借助这个误区,强行偷换概念。

人们潜意识认为,用什么价位的东西,就是什么层次。

这个认知就是错误的。

你用奢侈品,用很多奢侈品,并不代表你是富二代,在你身边也几乎不会出现富二代,因为你的层次是虚假的,你接触的圈子没出现质的变化。

透支信用卡,购买大量奢侈品,这只会表现出虚伪。

同时,会让你错过,真正爱你的人,会让你错失潜力股。

想改变自身层次,仅靠购物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努力工作,提升能力,融入某个圈子,成长为大佬,到时候你接触的人,自然会出现变化。

其次,什么价位的男人追你,这取决于多种因素。

有钱男人分为:富豪(多为富一代),土豪(多为暴发户),富二代(有钱人的孩子),隐藏富豪(靠阶级固化得到财富)。

摈除第四种隐藏富豪,你想吸引的有钱人是哪一种?

想靠奢侈品吸引?别闹!

普通男人分为:金领、白领、蓝领、个体户。

这类人,接受奢侈品,但不接受动不动就是奢侈品。

别动不动说年薪百万、千万,你以为你写小说呢?

对普通人,奢侈品就是奢侈,不是必需品。

3.权利和义务

我认为,平权的基础是建立在对等的权利和义务上。

只谈权利,不谈义务,不可。

反之,亦不可。

如何明确的定义权利和义务,这成为一个世纪难题。

没有人可以说清楚究竟什么是平权。

但有一点,却很清楚,我国大多女权,肯定是错的。

如果我国女权继续这样,我相信会彻底引爆男女矛盾。

因为,大家心知肚明,女权出现左倾,出现利益。

甚至于说,女权成了一门生意,这是对人性的侮辱。

在谴责咪蒙上,我写很多文章。

未来,我不想一味抨击我国女权。

期待平权的那一天。

user avatar

不可以,因为统战上来说,平权既不能拉拢男性,又不能拉拢女性,是大失败的主义。

user avatar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女权总是宣称”不能贴标签“,然而,这些人恰恰非常喜欢贴标签——不但给别人贴,也给自己贴,甚至如果一个标签臭了,还总念叨着换一个新标签……


直说了吧:

一个人,一群人的所作所为,并且在大众中的观感,并不会随着身上的标签变化而变化——至少在实用主义泛滥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随手举点例子:

”非法移民“这便签不好听,就变成”无证移民“。我不知道这能骗得了多少美国人,但我相信骗不了几个中国人。

1300的定价觉得高了,来个1299。但实际上,也许美国人的数学真的不行,但至少我身边的中国人,都会四舍五入的。

还有,根据无罪推定,未经定罪的顶多是嫌疑人,这在中美都是一样的。然而每次重大案件,全网对喊打喊杀的各种人肉各种骚扰的人,有几个是已经定罪的?


就像另一群人,身上的标签一个接一个的换:小姐、公主、外围……这些之前不也都是很正常的词吗?你看看现在都成什么样了?

所以,只要还是那波人,怎么改称呼怎么改标签,都是一个样的,别再折腾词汇了行不?给我们日常交流多留几个正常的、无额外含义的词好吗?

user avatar

我认为我是个平权主义者,但在国内我不愿意跟别人说,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现在国内到处是田园女权,我不想被别人认为是她们一伙儿的。我觉得的确,男女生理上都有不同,但是要做到真正的性别平等,就要给两性同样丰富的选择权并给他们同样的基础义务。

我知道不同职业的生理,心理要求都不一样,肯定有一些职业会更适合男性/女性,但这并不能成为限定两性职业范围的理由。如果有男生够温柔,够仔细耐心,能达到所以做幼师的条件,接受那样的工作条件,那为什么他不能成为男幼师?如果有女生身体条件足够强大,心理素质高,能达到所以做消防员的条件,能融入到那样的工作环境中,那她为什么不能成为消防员?我觉得一个真正性别平等的社会是根据能力选择员工,和性别毫无关系。所以你不能一看是男生就不能当幼师,也不能因为要做到表面上的“性别平等”而往消防队强塞能力不够格的女生。

不仅大家就业的选择的丰富性要一样,大家的基础义务也要相同。现在我们在社会上首先是个个体,首先要有能力让自己生存下去,这代表着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实力。我觉得无论男女,我们要先要求自己成为一个心理和经济都成熟的人,然后才是组建家庭,去共同承担家庭的责任。无论谈恋爱还是结婚,各方的付出都要基于你情我愿,而不是社会或者道德上的压迫。每天买单送礼不是男生的应尽义务,同样照顾孩子做家务也不是女生的应尽义务。两个人在一起时这些所有的负担应该两个人一起协商合作的去完成。如果男女双方都想工作,一起照顾孩子,可以啊;如果男生想出去工作,让老婆照顾家里,而且老婆也有这样的想法,也可以啊。但做这些决定的基础一定是男女双方都有能力和意愿做个更好的,独立的人格,而不是什么事情都要靠对方。

有的时候我真的不理解为啥男生为了结婚,必须都要买房子,女生为啥就要天天做家务?我反正住着自己没出钱的房子心理不会舒服的,而且现在能买房和之后的经济能力没有必然关系;同理我虽然是女生,但是并不代表我不邋遢,我天天在很勤快的做家务啊

user avatar

啥叫做在男性眼里成贬义词了?这特么也能把男性拉出来枪毙一轮?


所谓的女权运动的问题根本就在这里,就是批判也能把男性拉出来挨个枪子儿。



说白了,女权运动本身就是女权最大的障碍,大部分女性自身就是女权最大的障碍。

讲清楚点,事实上是女性既得利益者压制女权发展……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