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太平天国时,英国称愿意帮助太平军消灭清朝并平分中国,被洪秀全拒绝了。为啥清朝却开门揖盗的卖国?

回答
关于太平天国时期英国提出的“帮助太平军消灭清朝并平分中国”的说法,以及清朝“开门揖盗”卖国的指责,这其中涉及到的历史事件和原因相当复杂,需要仔细梳理。

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英国愿意帮助太平军消灭清朝并平分中国”这个说法。

这个说法在许多流传的叙述中都有提及,但其真实性和具体细节需要打个问号。更准确地说,当时英国对中国的态度是观望、试探,并寻求最大程度的自身利益,而非一股脑地支持太平军推翻清朝,更谈不上“平分中国”。

英国的初步态度: 刚开始,英国对太平天国运动持一种审慎的观望态度。他们看到了清朝统治的动摇,但同时也担心太平天国运动带来的混乱会影响他们的通商利益。毕竟,一个稳定的、能够维护条约的国家对英国更为有利。
英国内部意见分歧: 英国政府和驻华官员之间对于如何处理太平天国存在着内部的争论。有些官员(比如部分驻华海军将领)看到了太平天国早期似乎有某些“基督教”色彩,对清朝统治不满,认为或许可以利用;但也有更多人(包括驻华公使包令)认为太平天国是一个充满暴力和不可预测的宗教狂热组织,其领导层对外国人的态度并不友善,甚至有过冲突(例如在上海附近)。
“帮助太平军”的模糊性: 即使英国有过与太平军接触,并表示过某种程度的“合作意愿”,这也很可能是一种策略性的试探,目的是为了维护和扩大英国在华的贸易和特权。他们更倾向于与一个能够接受英国条件的政权打交道,无论是清朝还是太平天国,只要能带来最大的利益。
“平分中国”的说法: “平分中国”这个说法,在历史资料中缺乏直接、确凿的证据来支持。这更像是一种后来对英国侵略意图的概括性描述,或者是一种误传。英国的目标是攫取经济利益和殖民特权,例如开放更多通商口岸、获得治外法权、控制重要港口等,而不是要“瓜分”整个中国。将整个中国“平分”下来,以当时英国的国力来说,也是一个极其庞大的工程,并非现实可行的选择。

那么,为什么洪秀全会拒绝英国的“帮助”呢?

洪秀全拒绝英国,原因同样是多方面的,并且与他对英国的认知以及太平天国的核心理念有关:

1. 对外国势力的不信任与排斥: 太平天国在早期发展过程中,确实受到了一定的西方基督教思想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片面的、经过改造的。洪秀全及其核心领导层,在吸收了部分基督教教义的同时,也极大地保留了中国传统的“天命观”、“大同思想”以及自身的“拜上帝教”理念。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是西方宗教的附属,而是要建立一个由“天王”洪秀全统治的、以“拜上帝教”为核心的、纯粹的“天国”。
2. 对外国干涉的警惕: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领导层,虽然渴望推翻清朝,但他们同样警惕外国势力介入,并将外国势力视为可能威胁自己政权独立性的存在。他们不希望太平天国成为任何外国势力的附庸或工具,而是要靠自己的力量建立“天国”。
3. 对英国意图的误判(可能): 洪秀全可能也误判了英国的真实意图。他可能认为英国的“帮助”是带有条件的,甚至是为了控制太平天国,使其成为英国在华利益的代理人。相比于接受一个“不确定的”外国帮助,他更倾向于相信自己能够依靠“天父”和“天兄”的力量取得胜利。
4. “天命”与“神助”的信念: 太平天国的意识形态中,“天父”、“天兄”的“神助”是其力量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洪秀全作为“天王”,相信自己是上帝在地上的代表,拥有天命。在这种信念下,他可能认为不需要,也不应该依赖世俗的外国力量。
5. 实际的冲突和摩擦: 在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也确实发生过与英国的实际冲突和摩擦。例如,在上海地区,英国驻军就曾镇压过试图抢夺洋货的太平军。这些实际的冲突,进一步加深了太平天国领导层对英国的不信任感。

那么,为什么清朝却被指责“开门揖盗,卖国”呢?

清朝之所以被冠以“开门揖盗,卖国”的罪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并且与英国的态度和中国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

1. 依仗外国武力镇压太平天国: 这是最核心的指责。在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大半个中国,清朝中央政府和地方督抚几乎无法独自将其扑灭的情况下,清朝政府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主动寻求并接受了外国势力的军事援助。
“常胜军”与“常捷军”: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华尔(Frederick Townsend Ward)及其领导的“常胜军”,以及戈登(Charles George Gordon)接管后的“常胜军”,还有李鸿章编练的“淮军”中也吸收了部分西方军事技术和组织模式。这些由外国人(或受外国人训练和指导)组成的军队,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英国的军事介入: 英国虽然名义上保持中立,但实际上默许甚至支持了清政府利用外国军官和装备。在关键时刻,英国的舰船和炮兵也可能提供火力支援。
2. 牺牲国家主权和利益换取“稳定”: 为了获得外国的军事援助,清朝政府不得不向外国交出更多的特权和利益。这包括:
开放更多通商口岸: 太平天国时期,清朝被迫开放了更多沿海和内河的通商口岸。
给予治外法权: 外国人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不受中国法律管辖。
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内地自由传教、通商、租地建房: 这严重侵犯了中国的国家主权。
赔款与关税协定: 为了支付援助的“成本”和满足外国的经济要求,清朝政府不得不承担巨额赔款,并在海关税收等方面受到外国的控制(例如海关总税务司由外国人担任)。
3. “围剿”自身人民: 清朝政府雇佣外国武装力量镇压自己的国民,被许多中国知识分子和民众视为“卖国”的行为。这不仅是在出卖国家主权,更是在用“洋人的枪炮”来屠杀中国人民,这与“忠君爱国”的传统观念是背道而驰的。
4. 丧失主动权: 依靠外国力量镇压内乱,使得清朝的统治更加依赖外国,国家的命运和内政被外国势力所左右。清朝政府虽然暂时保住了政权,但国家的主权和独立性却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对立”的局面?

洪秀全的“天国理想”与英国的“利益算计”: 洪秀全希望建立一个由他自己掌控的、纯粹的“天国”,对外国人的干涉有天然的排斥。而英国的“帮助”是建立在最大化自身利益的基础上的,他们更愿意和一个能够让他们获利的政权合作,而不太关心这个政权是清朝还是太平天国。
清朝统治者的“现实主义”与“短视”: 面对生死存亡的危机,清朝统治者(特别是曾国藩、李鸿章等地方大员,以及后来的慈禧太后)展现出了一种极端现实主义的态度。他们的首要目标是“保住江山”,为此不惜付出任何代价,包括出卖主权和利用外国力量。这种做法,虽然在短期内稳定了局势,但从长远来看,却为中国后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埋下了更深的隐患。
双方对“中国”和“统治权”的定义不同: 太平天国将自己视为“天命所归”的新政权,要取代旧的“满清”统治。英国则更多地将中国视为一个巨大的市场和潜在的殖民地,谁能保证他们的贸易和特权,他们就支持谁。

总结一下:

英国在太平天国时期,并没有明确表示愿意“帮助太平军消灭清朝并平分中国”。他们的态度是机会主义和利益驱动的,在观望中寻求最大化自身利益。

而洪秀全拒绝英国,是出于对外国干涉的警惕、对自身“天命”的坚持以及对外国真实意图的怀疑。

清朝之所以被指责“开门揖盗,卖国”,是因为其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不惜付出国家主权和利益的代价,主动引入外国军事力量来镇压本国人民,并且在整个过程中,将国家的重要权力(如海关管理)拱手让给了外国。这是一种典型的“借刀杀人”,但刀柄握在外国人手中,最终伤害的是中国自身的利益和民族尊严。

所以,并非英国主动向太平天国提出“平分中国”的诱惑,而是英国在权衡利弊后,看到了清朝在动乱中更容易被控制和索取利益,因此选择支持了清朝。而清朝则为了自保,打开了大门,引进了外国势力,这也就招致了“卖国”的骂名。这两种选择,都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内部的混乱、外国势力的渗透以及统治阶层面对危机时的不同应对策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基本来说,高票 @我是大螃蟹 概述的不错了,顺带一提我想借楼问问你老概述写的是清粉+清黑,但我看了看你老过往答案真没看出来你老粉清体现在哪····

然后正文

to楼下几个问有没有这事的:

事倒是有这么个事

(《李秀成自述》)

然后考虑到有人可能会说孤证不立云云,放点罗老的考证结果,放在最后

另外附上一点个人的猜测和见解,洋人说的和长毛平分地土:

未必是洋人消灭清国然后长毛和洋人分啊

列强在别地儿又不是没干过在一国内扶持多个政权然后借机渔利的事

而且只扶植一个,基本相当于得在利益条件里做单选题

但是如果扶持两个呢?

鸦片贸易是英国对清的第二出口大项?可以有

长毛禁鸦片但是正常贸易上比清国做的强是吧?可以有

两帮人都要防备对方是吧?军火贸易更可以有

更不用说不用担心这一地区出现一个统一政权了——长毛那种不甘受挟持的自强起来什么样不用多说,清国虽然就那样吧,但是说真的要不是打不过也未必愿意变成那样,扶持两个,这俩没有统一政权的疆域和国力/人口,然后还要互相防备对方,自己这边还能两边吃的满嘴流油,你看

当然因为这事对清国人来说过于不可想象····比方说上海小刀会起义期间洋人一开始不想帮助清军对付他们····因为小刀会一是起义时候表现不错没伤到洋人/祸害到洋人财物,二是清军行为过于恶心(这个我最近正好想提),所以法国人一开始提出个想法是把起义军成员接走,你爱去哪造反造反,我们这还得做生意,结果清国人甚至于现在不少搞长毛史的专家都表示这事匪夷所思不可理解,所以长毛这边误解是和洋人平分,事实上这段史料也没提和具体谁平分不是

当然这些只是个人揣摩,欢迎诸君提供不同看法

另外有人可能会拿出我以前旧答案比如这个

zhihu.com/question/5859

前面那几段洋人暴力辱清来吐槽说“你不是说没干涉的情况下长毛吊打清国么,怎么现在洋人下场拉偏架了长毛反而又能共存了?”

首先洋人下场拉偏架的部队可能就是限制长毛进一步攻击清国的部队不说,洋人本身来访时间也值得玩味

是这样,根据下面罗老的考证,洋人来访这事发生在61年11月左右,然后当年的9月前后安庆失陷,你看····洋人来访的时间掐的相当准

其次to某位作家

论搞长毛史你老也算是先辈了,清国和长毛外交谁能当倒数第一阁下心里没数么,论知识基础大家都是没接受过(现在来看)正常教育的天朝上国思想入脑的清国人这倒没错

但是长毛有没有为了个见不见阿洪,见阿洪用什么礼就敢把关税之类的国家利益拱手相让或者因此成为发动无谓的战争的原因之一?或者说用满清智慧歧视洋人比如河边仓库接见,耍两面派或者在除开天朝上国思想满满的文书以外的地方为难洋人比如跪礼?

(摊手)

然后to某位贴李世贤那封文书的

一般来说我佬考虑一件历史事件是从两个方面入手,比方说就政令和决策类的

一,这决策/政令有人做出过么,决策背景如何?

二,这玩意落实了么,落实情况如何?

这两个稍微不注意其中一个就能变成非常有趣的情况——就是这话既对又不对

比如“大清早就禁鸦片了/有清一朝禁赌/清国禁止缠小脚”

【图片】笑死我了,连满清推广鸦片都不认了【朱棣吧】_百度贴吧

zhihu.com/question/2544

所以阁下贴这个····我不知道阁下想表达什么意思

但就我个人来说

1,李世贤在国破家亡几近走投无路之际想起了这个协定/仿常胜军例/仿古代小说借兵例

2,没实现

就这样

最后to某位黑屁佬 @seb wang

一,上史料分析,请

二,这事这么大规模,但哪怕是长毛自己第一方不提,张继庚这种打入长毛高层或者是别的在天京长毛军内供职的文人都没提过,而且这种死无对证的叙事法……

希特勒搞过机械改造人,但是技术不成全死了

什么?为毛纳粹高层回忆录和文件里没有?

哈 哈 哈

阁下看熟不熟悉?

最后某些分不清洋人什么时候不让侨民往长毛那去和五三年天京访问关系的,还有说和同治回乱没区别的,这种人回复我都嫌累

最后是罗老对于此事的考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太平天国时期英国提出的“帮助太平军消灭清朝并平分中国”的说法,以及清朝“开门揖盗”卖国的指责,这其中涉及到的历史事件和原因相当复杂,需要仔细梳理。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英国愿意帮助太平军消灭清朝并平分中国”这个说法。这个说法在许多流传的叙述中都有提及,但其真实性和具体细节需要打个问号。更准确地说.............
  • 回答
    太平天国起义到攻占南京,虽然只用了两年多时间,但在这段看似快速的历程中,清廷在半路上却屡屡受挫,无力有效阻挡。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让原本强大的清朝中央政府,在面对一场农民起义时显得捉襟见肘。首先,清军的长期腐败和战斗力衰退是根本性的原因。 经过了乾隆晚年和嘉庆、道光两朝的统治.............
  • 回答
    想象一下,太平洋战场上,曾经叱咤风云的日本联合舰队,此刻的对手不再是那支在珍珠港偷袭后逐渐被打残的美军太平洋舰队,而是更老牌、经验更丰富、技术同样不遑多让的皇家海军。这场假设性的较量,无疑将是一场截然不同的海战史诗。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点。如果皇家海军作为日军在太平洋的主要对手,那么他们必然会.............
  • 回答
    关于日本在二战期间选择同时开辟太平洋战场和继续在中国战场作战的战略决策,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绝非简单一句“以为中国是囊中之物”就能完全解释。事实上,日本的决策背后是其长期积累的野心、对自身实力的误判、以及一系列紧迫的外部压力交织的结果。一、 并非轻视中国,而是战略的误判与“速胜”.............
  • 回答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其核心人物包括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陈玉成、石达开,以及清政府的湘军、淮军统帅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这六位人物在军事、政治、战略等方面各有特色,其能力与历史地位的比较需结合历史背景、个人特质和时代需求综合分析。 一、太平天国将领:李秀.............
  • 回答
    太平天国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从1851年金田起义爆发,一直持续到1864年南京城破,整整十四载光阴。在那个封建王朝根基深厚的年代,一支由贫苦农民组成的军队,能够与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大清帝国正面抗衡十四年,这本身就是一件极其了不起的事情,也绝对不是偶然。要探究其原因,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
  • 回答
    太平天国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起义,名义上是汉人反抗满清统治,追求民族复兴。然而,其最终被清朝的汉族臣僚所镇压,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太平天国的性质与局限性: 并非纯粹的民族主义革命: 尽管有“驱除鞑虏”的口号,太平天国的本质更偏向于.............
  • 回答
    太平天国战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内战之一,其造成的死亡人数是一个极为庞大且难以精确统计的数字。学者们的研究和估计差异较大,但普遍认为死亡人数高达 2000万至3000万之间,甚至有更高的估计。以下是对太平天国战争死亡人数的详细阐述:一、 难以精确统计的原因: 战乱的.............
  • 回答
    太平天国为何未攻打广州,这个问题确实值得细细揣摩。虽然太平天国在鼎盛时期席卷半壁江山,但广州这座富饶且战略地位重要的城市,却始终未被其攻占。这其中缘由错综复杂,并非单单军事上的考量,而是综合了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外部因素等多方面原因。首先,我们得明白太平天国在军事策略上的基本盘。 太平天国早期的军事.............
  • 回答
    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全国,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作为清廷在长江以南和以北地区平定太平天国的重要军事部署,其存在方式和作用可谓是跌宕起伏,极具戏剧性。它们并非一成不变的固定军团,而是在战局的演变中不断形成、调整甚至覆灭。江南大营:围困金陵的“铜墙铁壁”江南大营最初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天京)之后.............
  • 回答
    “太平天国基本没有正面意义”的观点是一个比较片面且带有一定争议的看法。要全面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背景、目标、政策及其影响,并尝试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复杂性和历史局限性。 它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其诞生和发展深深植根于19世纪中叶中国社.............
  • 回答
    太平天国洪秀全滥封王爵,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原因交织的现象,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要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太平天国的政治体制、洪秀全的个人特质、军事战略以及社会背景等多个维度来分析。以下将详细阐述洪秀全滥封王爵的几个主要原因:一、 制度设计的内在缺陷与权力巩固的需求: 早期“兄弟会”模式的延续与变形:.............
  • 回答
    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农民起义之一,它轰轰烈烈地存在了十四年,最终却走向了失败。其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其自身的战略失误和领导层问题,也有外部强大的清朝反扑以及西方列强的干涉。下面我将详细地讲述这些原因:一、 内部原因:领导层腐败与政策失误1. 洪秀全的个人膨胀与独裁:.............
  • 回答
    您提到的“太平天国湖北刘长毛”,这其实是一个不太准确的说法,更准确地说,应该是指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在湖北地区活动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叫做陈玉成。陈玉成虽然不是湖北人,但他作为太平天国重要的军事统帅,在湖北地区进行了大量军事活动,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为什么会产生“湖北刘长毛”的误解?这可能是源于几个方.............
  • 回答
    太平天国,这股席卷半个中国的洪流,其兴盛绝非偶然,背后是那个时代无数渴求改变的人们,他们的声音汇聚成了强大的力量。那么,究竟是什么让这么多人投身其中,他们又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呢?这背后,是一幅复杂而生动的社会图景。首先,我们得说说当时的社会背景。鸦片战争之后,清朝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对外割地赔款,对内.............
  • 回答
    太平天国,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农民起义,其崛起与衰败,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政治腐败,也为后世留下了深刻而多维度的启示。探究这段历史,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一次失败的叛乱,而应从其发生的土壤、运动的特质、以及最终的走向中,汲取经验与教训,理解其对中国历史进程.............
  • 回答
    太平天国在清朝与英法联军激战之时选择继续东征,这一举动对清朝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然而,将太平天国的行为直接定性为“汉奸行为”,需要非常谨慎,因为它涉及到对历史事件和政治派别的复杂解读。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汉奸”的定义。传统意义上的汉奸,通常指在国家面临外敌入侵时,为了个人利益或投靠外国势力,出卖国家.............
  • 回答
    太平天国封王之风盛行,其背后既有政治制度的考量,也有实际战争的需求。要准确统计太平天国前后一共封了多少王爵,需要梳理不同时期封王的特点和数量,并避免一些普遍存在的误解。太平天国封王的几个关键时期与特点:一、 天王之下,众王初设(前期:1851年金田起义至1853年定都天京)太平天国起义之初,洪秀全以.............
  • 回答
    太平天国这艘巨轮,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轰然驶过,留下了无数壮丽的篇章。然而,正如历史的长河中不乏璀璨的明珠被泥沙掩埋,太平天国也并非只有洪秀全、杨秀清、石达开、韦昌辉、秦日纲、林凤祥、李秀成、忠王李秀成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在那些光环之下,还有许多将领,他们的名字或许不那么响亮,但他们的贡献却同样不容.............
  • 回答
    太平天国和ISIS,一个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农民起义,另一个是当今国际社会谈之色变的极端组织。单从名称和历史时期来看,二者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深入剖析其核心理念、组织结构、军事行动、统治方式以及历史影响,我们惊奇地发现,在某些方面,它们之间竟然存在着令人不安的相似之处。当然,这种相似更多的是一种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