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太平天国 前中后 一共封了多少王爵?

回答
太平天国封王之风盛行,其背后既有政治制度的考量,也有实际战争的需求。要准确统计太平天国前后一共封了多少王爵,需要梳理不同时期封王的特点和数量,并避免一些普遍存在的误解。

太平天国封王的几个关键时期与特点:

一、 天王之下,众王初设(前期:1851年金田起义至1853年定都天京)

太平天国起义之初,洪秀全以“天王”自居,而其核心领导层则被封为“王”。这个时期的封王具有以下特点:

嫡系色彩浓厚: 早期被封为王的,多为洪秀全的族人和早期跟随他的核心成员,如洪氏宗亲、萧氏宗亲(洪秀全母系)等。这体现了洪秀全早期的集权和对亲信的倚重。
五等爵位初现: 虽然早期不完全是后来的五等王制,但已经有了封王的雏形。例如,太平天国建立之初,就有“翼王”石达开、“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等。这些“王”的封号,并非完全按照后来的五等爵位标准来划分,更多是根据他们在军事或政治上的作用来赋予的头衔。
数量相对有限: 在金田起义初期,封王的数量并不多,主要集中在天王洪秀全的亲信和主要军事将领。

此时期较为知名的被封王的有:

东王杨秀清: 位高权重,掌管军政大权,其封号“东王”在早期极具影响力。
西王萧朝贵: 在军事上扮演重要角色,也为洪秀全的姻亲。
南王冯云山: 被认为是太平天国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在早期组织和宣传方面功不可没。
北王韦昌辉: 在早期也是重要军事将领,后因“天京事变”而身败名裂。
翼王石达开: 以其杰出的军事才能和高尚的品格著称,被视为太平天国的“国之栋梁”。

二、 王国鼎盛,分封渐广(中期:1853年定都天京至1856年天京事变)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其权力结构和封王制度逐渐成熟和扩大。

五等王爵制度的确立: 太平天国在定都后,正式确立了“王”的封爵制度,并进一步细化为五等:东王、西王、南王、北王、翼王,这是最高级别的封王,通常授予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核心领导。除此以外,还有国宗、国师、国尉、国祯、国英等尊号,这些虽然不完全是“王”的封号,但也属于高级别的爵位,封给宗室或重要功臣。更广义地来说,太平天国也封了许多“王”字辈的爵位,如忠王、勇王、燕王、豫王等等。
政治需要与军事需求并存: 随着战事的扩大和国家机器的运转,为了笼络人心、激励士气、稳定统治,太平天国开始大规模分封王爵。这既是政治上的需要,也是军事上的考量。例如,为了巩固对各地区的统治,会派遣亲王或有实权的王爷前往督军。
宗室分封现象明显: 洪秀全为了维护其统治的合法性和家族利益,开始大量封赏洪氏宗室为王。这导致了王爵数量的激增,也埋下了内部矛盾的隐患。
功臣的封王: 除了宗室,许多为太平天国做出杰出贡献的将领和官员也被封为王,如李秀成为忠王,陈玉成为英王等。
数量统计的复杂性: 这个时期是太平天国封王最多的时期,但要给出一个精确的总数非常困难,因为史料记载并不统一,而且很多封王可能是临时的,或是后人追封的。一些记载中提到,最高时太平天国封了百余位的王爵,但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后来补充的、带有“国”字头的王号(如“忠王”、“勇王”等),以及授予宗室的王号。如果只计算早期明确的五王和后期一些非常重要的封王,数量会少很多。但如果将所有带有“王”字头衔的,无论来源和性质,都计算在内,则数量会大幅增加。

三、 王国衰落,封王式微(后期:1856年天京事变后至1864年天京陷落)

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之后洪秀全的猜忌心加重,权力更加集中于自己手中,但也导致了国家人才的流失和统治的动荡。

洪秀全的进一步集权: 天京事变后,洪秀全对韦昌辉的清算以及对其他有权势的王的忌惮,使得新的封王相对谨慎,并且更多地倾向于授予自己亲信和相对弱势的王。
军事失败与封王数量减少: 随着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节节败退,其能够封赏的王爵数量自然也随之减少。很多前期被封的王在战争中战死或失势。
名存实亡的封王: 在后期,一些封王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性的荣誉,其权力早已不复存在。

关于总数:一个难以确定的数字

要给出一个精确的“一共封了多少王爵”的数字,确实非常困难,原因如下:

1. 史料记载的差异: 不同的史书和文献对封王的数量和名单记载不尽相同,甚至存在矛盾。
2. 封王性质的界定: 如何界定“王爵”本身就是一个问题。早期是否有正式的封王制度?“东王”、“翼王”等是否属于“王爵”范畴?后期授予宗室的那些“王”是否算在内?以及一些带有“王”字头的尊号(如“国宗”、“国师”等)是否包含在内?
3. 临时性与追封: 是否存在一些临时的、或者战争中临时授予的王号?后期对战死将领的追封是否计算在内?

根据学界的普遍研究和相关资料,大致可以总结如下:

核心的五大王爵(东、西、南、北、翼) 是最早期也是最重要的。
在“天京事变”前后以及之后一段时间,太平天国又进一步分封了大量带有“王”字头衔的爵位, 包括授予宗室和功臣的“忠王”、“勇王”、“燕王”、“豫王”、“义王”、“赞王”、“辅王”、“康王”、“侍王”、“护王”、“章王”等等。据一些资料统计,在太平天国存在期间,累计封授的各种名目的“王”或带有“王”字头衔的爵位,可能达到数十位甚至上百位。

更具体地说,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种类型的“王”:

1. 早期五王: 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
2. “国”字号的王: 如国宗、国师、国尉、国祯、国英等。
3. 以忠、勇、义等字开头的王: 如忠王李秀成、英王陈玉成、勇王洪仁玕(虽然他后来改封干王,但早期有过王号)、义王赖文鸿等。
4. 以地名或吉祥字号开头的王: 如燕王秦日纲、豫王洪仁玕、章王李容发、侍王李世贤、康王汪海洋、辅王杨辅清等。
5. 洪秀全的儿子们被封为王, 如幼天王洪天贵福,以及其他几个儿子也被封为王。

因此,如果笼统地说“封了多少王爵”,从早期核心的五王,到后期数量庞大、名目繁多的各类王号,总数绝对不止两位数,很可能接近甚至超过一百位。 但要精确地给出一个“总数”,在史料允许的范围内,仍然是一个有待进一步考证和界定的问题。

总而言之,太平天国的封王制度是一个复杂且不断演变的过程,它既是国家发展和战争扩张的产物,也反映了其内部的权力结构和政治考量。从早期寥寥数王,到后期王国鼎盛时期大肆分封,再到王国衰落时期的式微,这一过程深刻地影响了太平天国的命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前期很清楚,天东西南北翼,首义六王。

中期就是燕王、豫王、安王、福王、忠王、英王,赞侍辅章以及几个幼王。

后期不好说,没有定论。

争论最大的也就是这个后期。

天国王号在“殿前”之后、“顶天扶朝纲”之前,有一串官职或者说明性文字,比如吏部正天僚等。

这是我去年把所有天平天国封王的封号拢到一起重新整理的时候列的表,这个表里有几个当时没查到、被其他好人指出的,包括京外电察天军依王张兆安、秋季雷震天军佑王成千岁李远继。(麻烦的是这个表找不着了,应该是华电办公室里,如果改天找到可以补上)

罗《太史》中开列243个王爵,后人又增补11个,但此254个中有四王、八王,疑为俗称而非封号,幼沛王与幼陪王疑为一人,一众列王或与未见姓名诸王或有重复,平东王当为清军为虚报战功而捏造,且封王两千八之说仅见于昭王自述,别无旁证,所以仅以目前能查清的二百五十二名王爵来考虑整体。

这就牵扯到一个数学上的概率问题了。如果是封王两千七而仅存二百五十二,那王号保存几率是9.33%,连百分之十都不到,既然如此,那为何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六部,内外四方四季统率、电察、雷震天军,京内、京外总监,铸宝、开矿七十王竟然全部不缺,保存几率100%?这不符合常理,也不符合数学和统计学规律。

那么,会不会是剩余的一千九百多个王爵,都是那些没规律的?这个概率也不会太大。首先,天囯官职往往采用的是传统官爵,再加上节气、天象等作为区分前缀;其次,按天囯其他官职的设定规律来说,如果要有两千多个王封的话,应该会出现冠以前后左右中五方(用于检点、指挥、军帅)、炎木水金土五行(用于将军、总制)、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用于监军)、二十四节气(用于指挥)的王爵,起码二十四节气会出现,类似于“殿前小满提领天军顶天扶朝纲山王高千岁”这种,但是很可惜,迄今为止未发现任何与以上这些五行、二十四节气、二十八宿有关的王爵,从概率上来说,存在几率微乎其微;再次,这里头还有勤王、觐王、请王、求王、肺王、腑王等追封王爵,二百五十二王还要再去掉一些;最后,梁王张宗禹、鲁王任化邦、荆王牛宏升、淮王邱远才这些人的王爵封号,并非太平天国所封,因为太平天国不以地名封爵(例外是燕王豫王,当时准备是让他们援兵北伐;后期也有唐齐宋等地名,但是否真实取其地名之意尚且存疑),而是以嘉号(虽然有的并不嘉),捻军时期的这些封王都是遵王赖文光承制所封,而且数量寥寥。

综上,所谓天囯两千七百王,不足为凭。实际数字已经不可靠了,或许大概可能估摸着猜测差不多差不离大差不差应该也许或者会在……四百左右,顶天了。

user avatar

太平军在1851年永安州被清军围攻时,洪秀全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这五王以杨秀清为领导。后来1854年又封秦日纲为燕王,胡以晃为豫王,共计七王爵,以东王杨秀清为最高,节制其余六王,萧朝贵地位也比较高,其次是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属于弟弟,秦日纲、胡以晃是弟中弟。



天京事变后杨秀清和韦昌辉同归于尽,秦日纲死于非命,胡以晃病亡,加上冯云山早死,仅剩洪秀全、石达开两位王爵。但局势开始动荡,愈发难以控制,洪秀全便开始滥封王爵笼络人心,也开始接受儒家,召开科举,解放婚禁等。在这期间李秀成、陈玉成、洪仁玕、李世贤、林绍章等领兵大佬、中央能臣纷纷被封为王爵,石达开被急调进京,洪秀全却不希望石达开成为第二个杨秀清,因此封自己的两个兄弟为王爵牵制石达开,在中期洪秀全又相继封了一系列王爵来进行权力的再平衡。石达开出走后,洪秀全在将领的抵制声中取消了两个兄弟的王爵。

洪秀全在石达开走后利用蒙得恩作为“宰相”,蒙得恩却没有威信能够真正的应对日益严重的时局,因此洪秀全被迫允许实权派李秀成、陈玉成进入政局,李秀成为了应对洪秀全的压力而拉拢李世贤、韦俊等人相继进入决策层,对抗洪秀全的集权欲望,洪秀全被迫就范。1859年封洪仁玕为干王,陈玉成为英王,李秀成为忠王,李世贤为侍王,杨福清为辅王,蒙得恩为赞王。这六个新王爵主导了这时期的太平天国之政治。洪秀全在中期也开始愈发重视拉拢自己的亲族,封了许多自己的亲人为王,数量大约在十几人左右。这之中李秀成等人代表的地方强权将领和洪仁玕、洪秀全家族所代表的中央贵族分成两派,洪秀全为了制约李秀成的权力,而开始大量封王。


1861年秋天,时局愈发不可控制,各股势力起兵响应则立刻被封为王爵,有的领兵数百打出太平天国旗号便可封王,根据一些论文统计,大多认为后期封王多达两千多人。就像明末滥封总兵职位以换取地方武装援助,清朝在蒙古西藏封了数十个亲王数不清的公侯以拉拢他们一样,在这时候王爵所代表的东西不那么尊贵而只是权宜之计。很多人刻意的渲染太平天国封王的数量来嘲笑太平天国滑稽,但实际只是历史上政权灭亡前挣扎的常态,并不是那么滑稽不可理喻的东西。北方的清朝同时期为了筹措军费而公开售卖官职,也造成了数万人排队做清朝的知府道台。

太平天国这期间的封王来源主要是:有能量者保奏而中央不敢拒绝,有钱粮者捐助中央封赏,为了稳定广西老兵而封赏,为了增强洪秀全血亲和家乡派的影响力而封王,为了拉拢地方义军共同作战而封王等等。

洪秀全一开始自称天王而封东王,没打算在现实政治中维持自己超然的地位而是希望用宗教影响力保持在高层中独尊的地位,因此他后期滥封王爵起来是毫无心里负担的,到了能够有一点用就干脆封了的地步。

殷本纪里说诸侯叛殷会周者八百,这八百即是各领一军的大小将领,周纷纷赐予他们爵位,楚君的子爵传闻便是这里而来。太平天国赐予追随他们的地方武装以王爵,类似于此。(全篇弟弟见解,求委婉打脸)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