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蒙古和女真能够灭亡南宋和明,但日本不能灭亡中国?

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大方面来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蒙古和女真能把南宋和明给灭了,而日本却始终没能成功呢?这中间的门道可不少,得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双方的实力对比,还有地理环境这些因素来看。

首先,得说说蒙古和女真的优势在哪儿。

军事上的绝对优势: 蒙古铁骑,这可不是吹出来的。他们最擅长的就是骑兵的冲击力和灵活机动。在广袤的草原上练就的骑射技术,让他们在野战中几乎是无人能敌。想想成吉思汗那会儿,他们是怎么征服半个世界的,就知道了。到了灭南宋的时候,虽然蒙古已经建立了元朝,但他们依然保持着强大的军事力量,并且逐渐学习和吸纳了中原的攻城技术和水师建设(虽然起步晚,但学得很快)。
女真人的优势也很明显,虽然没有蒙古人那么“纯粹”的骑兵优势,但他们的骑射同样出色。 更关键的是,他们是从北方一直南下的,对中原的地理环境和作战方式并不陌生。而且,女真人作为“渔猎民族”,身体素质普遍比南方汉人要好一些,更耐艰苦。他们灭辽、灭北宋的经验,让他们对如何对付中原王朝的军队有了相当的了解。
政治和战略上的“乘虚而入”:
南宋的情况: 南宋虽然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但军事上一直是个短板。自靖康之耻后,他们就退居南方,一直处于防御状态。内部政治也相对腐败,文官当道,对武将压制得很厉害,军队的战斗力下降不少。当蒙古人来袭时,南宋虽然有长江天险,但内部的抵抗力量却没能形成有效的合力。很多时候,是南宋自身统治的衰弱,给了蒙古人可乘之机。
明朝的情况: 明朝末年,可以说是内忧外患。内部,党争激烈,宦官专权,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李自成、张献忠),把朝廷折腾得够呛。外部,女真人(后金,也就是清朝的前身)在努尔哈赤、皇太极的领导下,逐渐壮大,并且学会了汉人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建立了一套有效的军事和政治制度。当吴三桂打开山海关,引入清军的时候,明朝已经几乎是风雨飘摇,被农民军拖垮了许多力量。清军趁机入关,几乎是以一种“救世主”的姿态,顺势而为,最终占据了中原。
融合和吸纳的能力: 蒙古人和女真人虽然是外族,但他们一旦进入中原,就表现出了相当强的融合和吸纳能力。他们学习汉族的文化、政治制度、经济管理,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统治体系。比如,元朝虽然是蒙古人统治,但很大程度上沿用了唐宋的官僚制度;清朝更是全面接受了汉族文化和政治体制,并在很大程度上遵循了“大一统”的理念。这种融合,使得他们对中国的统治能够更长久,也更容易被一部分汉人所接受。

再来看看日本为什么不行。

地理隔绝: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日本是一个岛国,与中国之间隔着茫茫大海。这个海洋,既是天然的屏障,也是巨大的挑战。
渡海作战的难度: 即使是实力最强的蒙古帝国,也未能成功征服日本。所谓的“神风”,虽然有地理和天气的原因,但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渡海作战本身就极具风险。海上风浪、补给线、登陆点的选择,都是巨大的难题。蒙古人虽然在陆地上势不可挡,但在海上,他们的技术和经验远不如陆战丰富,也相对薄弱。
持久战的劣势: 日本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即使中国王朝想去征服它,也需要动用大量的海陆军力,并且需要远距离的补给。这对于当时的中国王朝来说,是巨大的消耗。相比之下,蒙古和女真南下,是直接向内陆腹地进军,补给线相对容易保证,并且可以就地取材。
军事和政治实力差距:
中国古代王朝的优势: 在大多数时期,中国王朝的国力、人口、经济和军队规模都远大于日本。当中国王朝稳定强大时,日本根本没有能力发起大规模的侵略。
日本的侵略能力限制: 日本确实有过侵略中国的记录,最著名的就是丰臣秀吉时期两次征朝(壬辰战争),但即便如此,他们的目标也只是朝鲜半岛,并且最终以失败告终。原因在于,当时的日本虽然统一,但其国力、经济和军事技术与当时已经拥有了火器和更先进军队的明朝相比,仍有差距。更重要的是,日本国内的政治格局并不稳定,无法支撑一场大规模、长期的对外战争。
战略目标的差异:
蒙古和女真南下,他们的目标是直接占领并统治整个中国,继承中原王朝的统治合法性,控制其庞大的人口和财富。他们的战略是“入主中原”。
日本的几次对外扩张,更多的是出于国内的政治需要(比如丰臣秀吉想要巩固自己的地位,转移国内矛盾),或是看到了中国王朝的虚弱,想要趁机分一杯羹。他们的战略更多是“劫掠”或“蚕食”,而并非像蒙古或清那样,有能力和意愿去进行全国性的占领和统治。即使是二战时期的日本,虽然占领了中国大片土地,但最终也未能实现完全的征服和统治。

再深挖一下,还有一些历史的“巧合”和“必然”。

蒙古和女真南下时,恰逢中国王朝内部最脆弱、最混乱的时候。 这种“天时”对于他们的成功至关重要。
日本想南下中国,却总是遇到强大的中国王朝在防御。 即使是明朝末年,虽然国内混乱,但其海军力量仍然对日本构成了相当的威胁。而到了清朝,中国成为了一个统一的帝国,其军事力量(即使有衰弱的时候)也足以应对来自海洋的潜在威胁。
文化和民族认同: 虽然蒙古和女真都是外族,但他们进入中原后,通过统治和制度的融合,逐渐被视为中国历史的一部分。而日本与中国在文化、民族上存在更大的差异,这种隔阂使得日本的统治很难被中国大部分民众所接受。

所以,总结一下,蒙古和女真能灭亡南宋和明,是因为他们抓住了中国王朝内部的虚弱时机,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并采取了有效的战略和融合政策。而日本之所以不能灭亡中国,主要是因为地理隔绝带来的渡海作战的巨大困难,以及在大多数历史时期,日本自身国力、军事技术和战略意图的局限性。这其中,地理因素是根本性的制约,而时机、实力、战略则是在这个制约下发挥作用的决定性因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又来黑贵和了。先麻烦精日不要高潮,我黑的是大贵和帝国,不是你亲爱的傀儡贵和国。否则你就是自己承认你是粉大日本帝国的法西斯反人类帮凶。

高票概括的太完美了。贵和就是这样的。靠屠杀灭亡中国是不可能灭亡的,和中国贵族合作又不会,就只能靠工业能力和军事技术碾压才能推进战事这样子。快推又推不下来。一到晚上,占领区就变成共产党的地盘了。共产党各个都是人才,说话超好听的,我超喜欢他们在里面的(呸)。

37年到41年这4年,贵和几乎占领了民国的半壁江山。但就是打不进去,原因相当复杂,可以写一本书。但几个主要核心是不会改变的。

政治上:民族主义碰上民族主义。如高票所说,不再展开。这导致贵和无法有效利用伪军。导致伪军长期作为一支辅助部队而没能承担足够的进攻任务,也无法有效的镇压游击队。

军事上:

1.战略上。贵和想通过摧毁中国的核心地带逼迫蒋介石投降,但是有同盟国做后盾的蒋丝毫不虚,任凭日方如何用黄油一般的文字劝降都无济于事。相反,满清蒙古在侵略时都是全神贯注,心无旁骛。而南明和南宋都孤立无援。

2.人员素质武器装备。当时的蒋介石得到了大量德械支援。这一技术优势也是同状况下的南宋和南明所没有的。另外中国下层士兵的战斗力不可小觑。战斗意志非常之强。这点nhk自己拍了很多纪录片描述中国士兵有多勇的,有兴趣可以自己去b站搜。

3.地形上和体量上。这个是真的惨。中国的山地有效限制了日军的机械。导致大家在很多地方都只能老牛/马拉破车。共军的敌后骚扰导致有效补给不断损失,中国的土地面积则牵制了大量兵力。而满清和蒙古一来有效地利用伪军和地主控制了大量土地,二来他们没有几个共产党一样的精锐游击队在后方骚扰。

4.日本自身人力相对不足,资源严重匮乏,限制了最后的一波。

如果贵和有苏联的资源储备和人力,我想打到武汉后一鼓作气推向重庆问题并不大。可是贵和在中国并不能捞到所需的石油这一最关键的战略物资。那时候我记得贵和统计的石油储量只能使用不到1年。在意识到再和中国僵持下去只能骑马拼武士刀后。贵和选择了同美国开战。在此之后,中国战场的精锐也转移到了太平洋战场。唯一一次有重大进展的一号作战(又称蒋介石贼鸡儿丢人作战)发生在44年底,但那时贵和的舰娘们已经是爆衣无数。国家也已是千疮百孔。而且即便打成这样,也还是没有推进重庆一步。。。而蒙古和满清在冷兵器到热兵器过度的时代,并没有这种担忧。


不过在我看来,归根结底,贵和失败的原因只有一个。

贵和:错的不是我,是世界。

这就是贵和为什么失败。

user avatar

蒙古和女真统治集团的排外程度,还不如典型汉地军阀呢。

相比如刘邦的丰沛集团,曹操的颍川集团和朱元璋的淮西集团等把文武全把持在自己人手里,蒙古和女真至少还得吸纳些文官。

既然刘邦,曹操和朱元璋都能得天下。统治集团相对更开放些的蒙古和女真凭什么不能呢?

至于日本,别说统治集团开放程度了。先改了那种小兵都敢鄙视伪军长官的做派再说。

user avatar

原因很多,窝佬只研究过地理上的。不过讲起来估计一大堆。不如各位自己看(黑森林先生那些就不错)

直接看《布局天下——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这本就好。怎么说呢,军事上的有些东西光看简单的地图色块是研究不出来的(比如今天你从色块上看蒙古肯定比上海大,但是实际上上海这一小块地方背后凝聚的人力物力则比蒙古恐怖得多),这里面有个典型的例子是三国时期,假如你单看地块,恐怕魏不见得比蜀吴加起来大多少。但是你研究户口,研究经济,研究地势,差距立刻就体现了。所以要结合军事地理学与经济学。那么这一本书就是一本不错的军事地理学读物

user avatar

先看这两张图,发现什么没有?

除了长期经营的东北外,日本侵华入关占领的领土基本都是平原地区。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湖南中部、广西南部、珠江三角洲。连被平原包围的大别山区都空了出来,没有完全控制。

也就是中国地形三级阶梯,日军从始至终只能控制第三阶梯的平原。

而这是宋元之战

这是清灭南明(太模糊了,蓝色清军)

发现共同点在哪了没有?

1、由汉中入蜀(唐玄宗逃亡路线)

2、由两湖入两广

3、经过鄱阳湖、赣州由梅岭进攻广东

4、突破长江天堑,由南京到长三角然后南下进攻海岸线(日军侵华地图中也一样出现沿着浙、闽沿海分布的沦陷区)

再来一张康熙平三藩:

还是这三条路线(清代多了一条从湖南进入贵州的路线)

日本侵华,除了控制关中平原然后由甘肃入川之外,其余都做到了。

所以再回头看看从战略上日本为什么没有占领全中国:

1山西抗战、晋察冀根据地游击战,牵制日军无法西进关中平原,拱卫了陕甘宁边区乃至由陇入川的要道。(所谓得陇望蜀)

2、再加上早前诺门坎惨败以及戈壁荒漠的环境,日本人也无力从蒙古高原绕道西北河套平原。

3、国军在平原正面战场的抵抗让日军无暇尽全力夺取地形复杂的山西。最后,几番大战下来日本占领的中东部平原地区,在历史上本来就是一旦山海关、北京失守则易攻难守之地。所以,台儿庄会战尽管惨胜却无法维持战果,但依旧是意义重大的。

4、二级阶梯上,只要关中、陇南、四川盆地防守无虞,则以蒙古戈壁、太行山、秦岭、巫山、雪峰山组成的一、二级阶梯间屏障别说日本鬼子,就是当时的美军也难以顺利进军。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5、云南军民抗战以及入缅远征军拱卫了西南大后方。

6、敌后游击战,将侵华日军陷在了无险可守的平原地区。

无论是蒙元、还是满清,基本上先控制了第二阶梯上的关中平原,于是可以直接入川、入滇。蒙古人甚至经过河西走廊、爬上第一阶梯的青藏高原先行打下大理,因此南宋无路可退只能海上决战,而南明最后的朱由榔甚至可以边打边跑,坚持到了缅甸但终于逃不过身死国灭的命运。

所以,西高东西的华夏大地就是千年的棋盘,套路总是那些。对于以平原为核心中原政权,几千年来想方设法在河套平原、蒙古高原南缘、太行山、河西走廊、山海关这些三级地形阶梯上扼要关键之处建立防卫屏障以保社稷江山。这也是为什么要修长城。

同样的,为什么南京往往是南方政权的都城?一可以北上直插中原腹地,二则能利用南方人对于水网环境的熟悉依靠长江天堑进行防御。但长江天险在日本海陆联合进攻下失去了作用。

1865年阿古柏入侵新疆,对此李鸿章与左宗棠之间爆发了一场东南“海防”与西北“塞防”的争论。李认为海防重于塞防,而左提出两者并重。

“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

于是就有了左宗棠出河西走廊收复新疆。

这里左宗棠比李鸿章更加清楚的认识到了地理特征对于国防的意义。

都说日本人战前研究中国非常透彻,但这里总感觉日本人在遵照田中奏折开始战争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上述不断重复的历史规律。当然,也许侵华日军选择容易拿下的平原地区快速推进试图逼迫蒋介石直接投降的思路也跟日本的对手不止中国有关。

最后建议可以看看金兀术南侵与岳飞北伐的战略形势(其实是我没找到图),就会对这种由地形决定的千古套路有更深刻的认识。

user avatar

因为共产主义运动,因为中国和世界人民站在一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