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信儒家的宋明打不过信萨满的蒙古和满清,是因为儒家对宋明的阳刚做了无情彻底的阉割吗?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文化和军事等多个层面,非常有意思。要解释为什么文化上推崇儒学的宋明在军事上无法抵挡以萨满教为精神支撑的蒙古和满清,与其简单归咎于儒家对“阳刚”的“阉割”,不如深入剖析双方在 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军事理念、以及国家战略 等方面的根本性差异。

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儒家”和“萨满教”在当时分别代表了什么,以及它们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

儒家思想与宋明王朝:

宋朝和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发展的高峰,儒家思想在此时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和系统化,成为士大夫阶层和统治阶级的核心价值观。

重文轻武的传统: 儒家强调“文治”,推崇礼乐教化,认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主要依靠贤臣的辅佐、制度的完善以及民心的凝聚。在选拔人才方面,“以文取士”成为主流,文官的地位远高于武将。虽然并非完全不重视军事,但整体而言,社会资源和精英人才的倾斜更偏向于文科领域。
内向型的国家战略: 儒家思想倾向于以中原王朝为中心,维护已有的秩序和文明。在对外关系上,更侧重于“怀柔”和“羁縻”,而非侵略扩张。宋朝尤其如此,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更多采取了“岁币”等安抚政策,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战争,但也暴露了其战略上的被动性。
强调道德和秩序: 儒家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的伦理秩序,推崇君臣父子的关系,强调忠孝节义。这在构建稳定社会方面有其独到之处,但当面对打破现有秩序的强大外来力量时,这种过于强调内部和谐和道德约束的思维模式,可能难以迅速转化为果断的军事行动和灵活的战略调整。
文官集团的制约: 在宋明时期,庞大的文官集团掌握着朝廷的实权。他们虽然精于治国理政,但也容易形成保守的思维,对军事冒险持谨慎甚至反对态度。在面对危机时,文官的议论和掣肘,有时反而会延误军机。

萨满教与蒙古、满清:

萨满教是一种古老的巫觋信仰,虽然其教义相对简单,但它在塑造蒙古和满清的社会文化和民族认同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原始而强大的凝聚力: 萨满教崇拜自然神灵和祖先,强调与神的沟通和感应。在早期,这种信仰为游牧民族提供了一种强大的精神纽带,将部落成员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强大的集体认同感和战斗意志。他们的信仰是直接而朴素的,与自然和生存环境紧密相连。
草原狼性与征服精神: 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本身就充满了对自然的挑战和对生存的搏杀。萨满教与之相辅相成,鼓励勇敢、冒险和对胜利的渴望。他们的宗教仪式往往与战争、狩猎等活动结合,将战争的胜利视为神灵的眷顾,从而激发了极强的征服欲和战斗精神。
军事至上的社会结构: 蒙古和满清的社会结构是以部落和军事力量为核心的。族长或可汗既是政治领袖,也是军事统帅。军队的组织和作战能力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他们的军事训练和战略思想,更加直接和实用,以实战和胜利为导向。
灵活的战略和适应性: 游牧民族在与不同文明接触的过程中,表现出惊人的适应性和学习能力。他们善于吸收其他民族的先进技术和军事组织方式,并将其融入自身,不断壮大。例如,蒙古人学会了 siege warfare,满洲人则学习了汉族的官僚制度和经济管理。

为什么说“儒家对宋明的阳刚做了无情彻底的阉割”不完全准确?

将原因简单归结为“阳刚的阉割”过于片面,甚至有些煽情。儒家思想并非完全排斥阳刚之气,比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民可载舟,亦可覆舟”等等,都体现了一种担当和力量。问题在于:

1. “阳刚”的定义和体现方式不同: 儒家所强调的“阳刚”,更多体现在道德上的刚毅、政治上的担当、以及治国理政的智慧,它是一种内在的、文质彬彬的力量。而蒙古和满清所体现的“阳刚”,更多是外在的、直接的、野性的力量,是征服、掠夺和武力扩张。两者在表现形式上存在巨大的差异。
2. 儒家思想的适用范围: 儒家思想作为一种成熟的、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治国理念,在维护国内稳定、发展经济文化、以及处理相对稳定的对外关系时,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当面对拥有截然不同文明背景、强大军事力量和侵略性战略的游牧民族时,它所强调的温和、礼制和道德约束,就显得力不从心。
3. 历史的复杂性: 宋明王朝在军事上的失利,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政治腐败、军事制度的僵化、经济的压力、以及战略决策的失误等等。将所有责任都归咎于儒家思想,是过度简化了历史。例如,明朝中后期,在军事上也出现过如戚继光这样的名将,其治军之法也并非完全缺乏“阳刚”。

具体对比分析:

军事组织与训练: 蒙古和满清的军队组织更加灵活,以十户、百户、千户、万户为基本单位,人人皆兵,训练有素,强调个人战斗力和集体协作。而宋明军队虽然有职业军人,但其军制往往受到文官集团的制约,兵将分离,士兵的战斗意志和士气也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
战略思维: 蒙古和满清的战略思维更具侵略性和掠夺性,目标明确,就是征服和统治。他们善于利用骑兵的优势,进行快速机动和大规模的突袭。宋明王朝则更多是被动防御,其战略思维更倾向于维持现状,其对外战争往往是为了防御而非扩张。
社会动员能力: 蒙古和满清的社会结构能够更直接、更高效地动员全体社会力量投入战争。而宋明社会,虽然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底蕴,但在面对生死存亡的军事威胁时,其社会动员的效率和方向,往往会受到文官体系的制约和不同派系的政治斗争影响。
精神气质: 萨满教所代表的朴素、原始、充满野性的精神力量,与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完美契合,能够激发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征服的欲望。而宋明时期,虽然儒家文化繁荣,但其对“文质彬彬”的推崇,在面对强大的外部压力时,可能显得过于“斯文”,缺乏那种不计一切代价的战斗精神。

总结:

因此,与其说儒家思想“阉割”了宋明的“阳刚”,不如说 儒家思想所塑造的文治、内敛、以和为贵的国家精神和政治制度,在面对以野性、征服、军事为核心的游牧文明时,在军事对抗的层面上,显露出其局限性。 蒙古和满清的胜利,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包括其独特的社会结构、强大的军事能力、以及与萨满教紧密结合的民族精神,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他们勇往直前的征服力量。而宋明王朝,在文化上固然灿烂辉煌,但在军事应对和国家战略上,未能有效地克服其内在的制度和文化局限,最终未能抵挡住来自北方的强大冲击。

这不是一场简单的“儒家”与“萨满教”的哲学辩论,而是一场文明形态、国家体制、以及军事力量之间残酷的较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教授也不经打。是不是知识越多越阳痿?

user avatar

元清信儒,谢谢。

题主是个暴戾的儒黑分子,这题一看就知道题主心中有了答案,所以客观的回答也没必要。

人的成见是一座大山,很难改的。

大家都会骂衍圣公后代,但没人说秦始皇的儿子胡亥,刘邦的后代汉灵帝,司马懿的后代司马衷,杨坚的儿子杨广,李世民的后代不少昏君,赵匡胤的后代,成吉思汗的后代,朱元璋的后代,皇太极的后代。

这就是偏见。

独尊儒术以后多少儒生为国家做出贡献,但没办法。当你已经形成一个观点时,你只会去找对自己有利的论据,甚至于不惜牺牲逻辑。

比如于谦立功是因为兵家思想,和儒家没关系。洪承畴同样长于军事,但他投降就是儒家的锅。

还有,宋末明末认真读兵书乞求救国的是儒生。还有,宋末明末最能打的是儒生。还有,所谓把异族挡在国外的三国五代百姓不比宋末明末百姓更安全。

你们默认儒生应该承担拯救世界的责任,然后再辱骂这个群体,敢问你们的逻辑在哪?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文化和军事等多个层面,非常有意思。要解释为什么文化上推崇儒学的宋明在军事上无法抵挡以萨满教为精神支撑的蒙古和满清,与其简单归咎于儒家对“阳刚”的“阉割”,不如深入剖析双方在 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军事理念、以及国家战略 等方面的根本性差异。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儒家”和“萨满教”在.............
  • 回答
    “儒家文化圈的社会竞争残酷,却远不如西方国家发达”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文化、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等多个层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进行一个相对深入的分析,并且需要澄清一些潜在的误解。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概念: 儒家文化圈: 通常指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价值观、对社会结构和伦理道德产生深远影响.............
  • 回答
    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国家,如韩国、日本、越南等,在近代以来对中国持有复杂甚至常常是负面的看法,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政治和经济等多重原因。将这种情绪简单归结为“反华”有些片面,更准确的说法是,它们在与中国的互动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民族认同和国家利益,并对中国的崛起及其潜在影响产生了警惕和担忧。.............
  • 回答
    有人认为中国能够实现长期的“大一统”局面,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和塑造。这种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儒家所扮演的独特角色之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剖析。一、 儒家思想的“政治哲学基石”作用:首先,儒家思想提供了一套系统而完整的政治哲学,这套哲学深刻地.............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而且背后牵扯的东西也挺复杂的。你想啊,儒家思想在中国流传了这么多年,影响了那么多代人,怎么到了现在,好像很多人根本没怎么接触过,甚至还挺反感的呢?这背后原因可不止一两个,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说,这跟“了解”的程度有关。好多时候,咱们说的“读过儒家的书”和“了解儒家学.............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中国人几千年来与儒家思想纠缠不清,但若要说实践得“真精神”,恐怕确实存在着不少偏差。这并非否定儒家在中国文化中的深远影响,而是要审视一下这“真精神”与实际的“形”之间为何会拉开距离。首先,要谈“儒家真精神”,就得先提炼一下。儒家思想的核心,并非仅仅是三纲五常这些外在的规范,.............
  • 回答
    中国人对古代辉煌的理解,确实常常与儒家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原因。简单地说,儒家思想作为一种社会伦理体系和政治哲学,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对中国社会的结构、价值观、教育方式乃至政治运作都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这些影响汇聚起来,自然就塑造了人们对中国古代“辉煌”的认知。要详细地讲.............
  • 回答
    这年头,说起儒家,好像总少不了对孔子的批评,而且有时候批评得特别不留情面,甚至有种要把老祖宗从神坛上拽下来的架势。这事儿吧,挺有意思的,细琢磨起来,其实是好几个层面的原因交织在一起。一、历史的积淀与时代变迁的冲突首先得承认,孔子和儒家思想是在几千年前的古代社会形成的。那个时代,跟我们现在是天壤之别。.............
  • 回答
    许多人会觉得,在浩如烟海的儒家经典里,专门探讨“爱情”二字,而且是那种我们现代人理解的、男女之间轰轰烈烈、你侬我侬的“爱情”,着实是少之又少。这背后其实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原因,也反映了儒家对人生、社会和情感的独到理解。为什么儒家典籍里很少直接谈“爱情”?这并非是儒家不重视情感,而是他们的关注点和表.............
  • 回答
    我理解您想深入探讨为什么有些人会对儒家思想持有负面看法,并试图理解他们的动机。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反对”本身就是一个很宽泛的词,背后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原因和层次。首先,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给“讨厌反对儒家的人”贴上某种标签。人们对任何一种思想体系持有批判或反对的态度,其根源往往是多方面的,并且是随.............
  • 回答
    古代中国科技发展与儒家思想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且引人深思的议题。许多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都曾探讨过,儒家思想的某些方面是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古代科技的进步。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儒家教育的核心内容,以及它在社会结构和价值取向中的实际作用。首先,我们得承认儒家思想的核心,例如“仁、义.............
  • 回答
    东亚三国,即中国、韩国和日本,深受儒家孝道文化影响,这种文化在塑造社会结构、家庭关系以及个体行为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近年来,这些国家却普遍面临着一些“奇怪”的人口问题,诸如低生育率、人口老龄化以及婚育推迟等现象,这似乎与传统孝道所倡导的家庭繁衍和多子多福的理念存在着一定的张力。要理解这种.............
  • 回答
    关于网上对儒家思想的批评和反对声音,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话题,不能简单地用“歪理”或“不靠谱”来概括。很多反对意见背后,都有其历史、社会和思想根源,虽然有些表达方式可能偏激或片面,但其提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特别是像儒家这样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思想,都不可能完.............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重要的问题,它涉及到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一个重大转折。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虽然有其影响,但并非主流,甚至受到一些诸侯的排斥和打压。然而,到了汉代,儒家思想一跃成为国家的指导思想,被奉为圭臬,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政治策略。为了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一、 战.............
  • 回答
    日本近代发动侵华战争,这个问题的背后确实牵扯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演变以及思想文化的影响,其中也包括了儒家思想在日本的接受和变异。与其说儒家思想对日本影响不深刻,不如说儒家思想在日本的土壤中,被赋予了不同于中国本土的解读和实践方式,并在近代历史的特殊时期,成为了服务于国家扩张的工具。首先,我们需要承.............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历史文化的核心。为什么儒家最终在中国占据了主流地位,而道家虽然同样源远流长,却更多地扮演着一种补充、反思甚至隐逸的角色?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而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首先,我们要理解儒家和道家在根本上的差异。 儒家:入世、秩序、社会责任 儒家思想,以孔子.............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国学”这一概念本身复杂的历史与现实。为什么一些推崇儒家传统的组织,在强调“四书五经”的同时,却往往忽略了同样是儒家重要代表人物的《荀子》呢?这背后并非简单的遗漏,而是有着多方面原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国学”这个概念。当下许多被称作“国学”的组织,其理.............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到了当下年轻人对儒家思想认知的一个重要面向,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很多时候,当提到“儒教”,年轻一代最先联想到的往往是那些被认为是束缚、压抑的“礼教”和森严的“等级观念”,而那些被许多人视为儒家核心价值,比如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强调的“个人美德”,似乎就显得黯淡无光,甚至被选择.............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触及了文化传承、个体独立思考以及思维模式形成的核心。为什么有些人会被“百善孝为先”的儒家思想深深影响,而你却能跳脱出来?这背后涉及多种因素的交织,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首先,我们要理解 “百善孝为先” 这句话的根源和在传统中国社会中的分量。 儒家伦理的核心基石: 儒家思想.............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耐人寻味。它触及到了西方哲学与中国儒家思想在价值观、社会结构以及个体角色认知上的深层差异。要说“官瘾”,这词儿带点戏谑,但背后反映的是一种对权力、地位和社会责任的追求,以及这种追求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表现形式。简单来说,西方哲学家普遍没有孔子和儒家那么强烈的“官瘾”,原因可以从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