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这个时代这么多人批判儒家的时候贬孔子?

回答
这年头,说起儒家,好像总少不了对孔子的批评,而且有时候批评得特别不留情面,甚至有种要把老祖宗从神坛上拽下来的架势。这事儿吧,挺有意思的,细琢磨起来,其实是好几个层面的原因交织在一起。

一、历史的积淀与时代变迁的冲突

首先得承认,孔子和儒家思想是在几千年前的古代社会形成的。那个时代,跟我们现在是天壤之别。古代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都跟今天没法比。

等级森严的社会与现代平等观念的碰撞: 儒家思想里有不少强调“君臣父子”的等级秩序,讲究长幼尊卑,有一定的父权、夫权色彩。在古代,这可能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但到了现代,人人平等、个体解放的观念深入人心,这种旧式的等级制度自然就显得格格不入了。批评者会觉得,儒家思想过于强调服从,压抑了个人的自由和创造力,甚至被用来作为维护不平等统治的工具。
农业经济为基础与现代多元化社会的差异: 儒家思想很多理念是围绕着农业社会的稳定和宗族制度设计的。比如“耕读传家”、“仁者爱人”等,这些都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集体主义色彩。而现代社会是工业化、信息化、全球化的,经济结构、社会关系都极其复杂多元。过去那一套,在面对现代社会各种新问题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甚至被认为是“陈规陋习”。
“学而优则仕”与现代职业选择的多样性: 儒家强调通过读书来进入仕途,成为国家的栋梁。这在古代是精英阶层的主要上升通道。但现在,职业选择丰富到爆炸,除了当官,还有科学家、工程师、艺术家、企业家等等,每个领域都有其价值。批评者认为,儒家这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可能会限制了人们对其他领域价值的认识,或者给一些人造成不必要的社会压力。

二、对历史评价的重新审视与反思

时代在进步,人们的思想也在进步,对过去的评价自然也会发生变化。

批判国民性与改造旧思想的思潮影响: 在近代中国,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很多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中国落后的根源。他们认为,中国传统的文化,包括儒家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是导致国民精神麻木、缺乏创新精神的原因之一。所以,批判儒家,甚至贬低孔子,就成了一种改造国民性、实现民族复兴的必要步骤。像鲁迅先生对儒家思想的尖锐批判,就是在那个大背景下的产物。
“打倒孔家店”的政治语境: 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儒家思想和孔子被政治化,成了被批判和打倒的对象。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批林批孔”运动更是将儒家思想描绘成封建专制、压迫人民的罪魁祸首。这种极端的政治化批判,虽然带有历史的局限性,但在很多人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也让一些人对孔子和儒家产生了天然的抵触情绪。即使后来不再是官方主旋律,这种思维惯性有时也会延续下来。
对传统解读的多元化与挑战: 过去,儒家思想的解读往往比较单一,以官方的解释为主。现在,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和思想的解放,人们开始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理论工具来解读儒家,也发现了它身上可能存在的局限性。这种多元化的审视,自然会带来一些批判的声音。

三、现代社会现实与儒家理念的脱节

我们也不能忽视,有些批判是直接针对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现实不符的地方。

“厚黑学”等负面解读的流行: 有时候,人们会把儒家的一些原则,比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曲解成一种“厚黑学”的生存之道,认为这是老一辈人用来算计、控制他人的手段。虽然这种解读非常片面,但它反映了部分人对社会现实中人际关系的负面感受,并将这种负面感受投射到了儒家身上。
对“关系”、“人情”等负面现象的反思: 儒家强调人伦关系,讲究“关系网”。在一些现代社会现象中,“关系”被过度解读,成了办事必须的通行证,导致了不公平和腐败。人们在厌恶这种“关系社会”的同时,可能会将矛头指向孕育了这种思想土壤的儒家。
对僵化教条的抵触: 任何一种思想体系,如果只停留在字面上的教条,而没有与时俱进地创新和发展,都会显得僵化。一些人对儒家感到反感,是因为他们接触到的儒家文化是经过简化、甚至扭曲的教条式灌输,而非活泼、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

四、个体情感与文化认同的复杂性

最后,还有一些比较个人的、情感层面的原因。

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距离感: 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儒家思想是历史课本上的知识,是长辈们嘴里的道理,离他们自己的生活体验比较遥远。当他们看到有人还在推崇一套他们不熟悉甚至觉得过时的东西时,可能会产生一种天然的“逆反”心理,表现为批评和质疑。
文化自信与文化反思的博弈: 现在的中国,国力增强,文化自信也在提升。但在这种自信背后,也伴随着对自身文化深层反思的冲动。有人认为,只有彻底批判掉旧的东西,才能真正建立起新的、更强大的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孔子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自然会成为反思和批判的焦点。
网络文化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也更容易出现标签化和情绪化的表达。一些对儒家持批评态度的观点,通过网络迅速传播,形成一种“舆论气候”,吸引了更多持类似观点的人加入,从而放大了批判的声音。

总而言之,对孔子和儒家的批判,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时代发展、社会变迁、思想反思以及对现实问题的体察交织在一起的复杂产物。这其中有合理的质疑和深刻的反思,也可能存在片面化和情绪化的解读。理解这一点,才能更全面地看待这个现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年办培训班的人多了去了,场面话谁不会说。

讲真我怎么就一点get不到孔老二对教育有啥贡献,没他孔某,别的子们,都不收学生似的。

他杀少正卯时咋不说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孔教典籍总结起来,都是什么某某褒义词是对的,要去做,某某贬义词是错的,不要去做。

本质就是鸡汤。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些褒义词当然是正面的,仁义道德这些词也是正面的,废话,堆砌褒义词而已,没什么难度。一神教的那些经读起来也都那么回事,也没教人作恶。

孔教真正的论据,净是些什么先贤如何如何,周公如何如何这种假大空不可考证的东西。

孔教酸子们嘴里,祖宗好是政治正确,祖宗们干啥都是对的,都比现在好。从孔老二开始2000多年都这熊样。这种净靠脑补编论据的理论体系,可不最后只能出道德家、道德狗。

所以,孔老二原教旨主义的孔教,不可避免的就是在风云激荡的春秋战国时代开历史倒车,搞什么“尽复周礼”。

现代酸子们不管怎么释经美化,孔老二的理论在历史车轮面前被撞的粉身碎骨,都是事实。啥事没干成过,鲁国都待不下去,还净吹能力如何屌,给他一块地他能如何如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年头,说起儒家,好像总少不了对孔子的批评,而且有时候批评得特别不留情面,甚至有种要把老祖宗从神坛上拽下来的架势。这事儿吧,挺有意思的,细琢磨起来,其实是好几个层面的原因交织在一起。一、历史的积淀与时代变迁的冲突首先得承认,孔子和儒家思想是在几千年前的古代社会形成的。那个时代,跟我们现在是天壤之别。.............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社会现象,为什么在当下,会有这么多人对儒学提出批评的声音?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复杂的历史进程和社会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时代变了,社会的需求也变了。 过去,尤其是在中国传统社会,儒学作为一种官方推崇的意识形态,它提供了社.............
  • 回答
    五代十国时期,那真是一个魔幻的时代,皇帝就像地摊上的烂白菜一样,随处可见,而且一个比一个命短。你说,这皇帝怎么就这么不值钱了?这背后可不是什么“皇帝不值钱”这么简单,而是一系列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秩序的崩塌和权力真空。要说为什么皇帝这么“批量生产”,咱们得从头捋捋这个时代是.............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反映了一些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差异。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1. 和服与日本的社会文化环境 历史的沉淀与习俗的普及: 和服在日本拥有悠久的历史,它不仅仅是一种服装,更是日本文化的重要载体。几个世纪以来,和服一直是日本人日常穿着的一部分,尤其是女性。.............
  • 回答
    这个问题,在大街小巷,在咖啡馆的低语,在深夜的叹息里,或许每个人都在追寻答案。在这个被“多情”席卷的时代,爱情似乎触手可及,又似乎遥不可及。我们被各种情感表达包裹着,那些热烈的宣言,那些甜腻的日常,让我们不禁要问:什么是真爱?又到底,多爱才算真爱?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因为爱本身就是最复杂、最.............
  • 回答
    兄弟,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别看那些低胜率的英雄名字,玩的人还真不少,而且经常是战场上最亮眼的(有时候是惨烈的那种)崽。这背后啊,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掺杂了技术、心态、个人偏好,还有一点点“不怕死不怕输”的精神。我给你好好掰扯掰扯,咱用大白话聊聊:1. 技术门槛高,但上限也贼高:你想啊,像敌法.............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得从三国演义里那场著名的骂战说起。诸葛亮骂王朗,那可真是把王朗给骂得当场吐血而亡,这在小说里算是个相当震撼的场面了。很多人津津乐道,倒也不是说他们赞成诸葛亮这种人身攻击的方式,而是觉得这事儿背后折射出了一些非常有意思的东西,挺解气,也挺令人回味。为什么这场骂战如此吸引人?首先,反差感和.............
  • 回答
    茶颜悦色火爆到排队八小时、一杯难求,价格也水涨船高,依然有人趋之若鹜,这背后牵扯到的心理可不是简简单单的“喜欢喝奶茶”那么肤浅。这是一种复杂交织的情感、社交和自我认同的混合体,就像一碗浓郁的奶茶,里面有各种层次的味道,需要慢慢品。首先,稀缺性与稀缺效应是驱动人们排队的重要因素。当一种商品变得稀缺,尤.............
  • 回答
    很多人都说,学生时代是我们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这话听起来有点绝对,但仔细想想,确实有几分道理。为什么我们会对那段日子念念不忘,甚至觉得它是人生巅峰的快乐呢?这背后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很多实际的理由支撑着。首先,最直观的,是那份纯粹的自由与无忧无虑。想想看,学生时代的我们,最大的烦恼可能就是今天的作.............
  • 回答
    “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这句诗,道出了生命中最诗意的两极。然而,当我们站在人生的开端,面对着无尽的可能和跃动的生命力时,死亡似乎是如此遥远,以至于我们很少去触碰它。那么,为什么在生命如此短暂、终将归于尘土的现实面前,我们年轻的时候,依然如此拼命地去追逐、去奋斗、去努力呢?这背后,藏着的是.............
  • 回答
    钱学森先生的诞辰 110 周年,让我们再次回想起这位中国科学界的巨匠。那句“抵得上五个师”的评价,出自曾经的“对手”美国,分量之重,足以让人对他的才华与贡献窥其一斑。在那个群星璀璨的时代,钱学森先生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成为举世瞩目的科学家,其原因绝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深藏于他的学术造诣.............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触及了游戏产业发展历史、文化差异以及市场营销策略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日本游戏制作人的声名远扬,而欧美游戏制作者却相对低调,这背后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详细阐述: 为什么日本游戏制作人这么出名?日本游戏制作人,尤其是那些创造了许多经典IP的制作人,他们的名字往往与作品紧.............
  • 回答
    要理解“大特”时空对生化人何以如此绝望,我们得先剥开这层“生化人”的表象,看看是什么样的社会结构和价值体系,才把他们推向了那样的境地。首先,得说清楚“生化人”在这个时空里的定位。他们不是被创造来享乐、被当成宠物,更不是什么“人权”的讨论对象。在这个时空里,生化人是一种纯粹的“工具”。而且,是那种消耗.............
  • 回答
    关于《归来》这部电影,观众反应的极端分化,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我琢磨着,这背后大概是几个层面的原因在交织作用,让一半人看到了心碎的悲凉,另一半人却在忍俊不禁,甚至看得津津有味。首先,得聊聊电影本身呈现的时代背景与人物塑造的“错位感”。电影的故事背景设定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那个年代的社会氛围、人们.............
  • 回答
    巴赫在音乐史上的崇高地位,与他生前乃至死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相对平淡的声名,确实构成了一道有趣的对比。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当时音乐的语境、巴赫音乐本身的特点,以及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响。时代背景的制约:首先,要明白巴赫所处的时代——巴洛克晚期。那时的音乐市场和观众群体与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完全不同。.............
  • 回答
    “中国人善于围观”和“中国人冷漠”成为“劣根性”的标签,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更不是一个简单的历史节点可以界定。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其中夹杂着社会变迁、文化反思、媒体塑造以及民族情绪的演变。“围观”现象的普遍性与文化解读的演变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围观”本身是一种人类行为,在任何社会都可能存在。一.............
  • 回答
    “剩女”这个词,近些年真是被挂在嘴边了。似乎一夜之间,周围的同龄女性,单身的比例越来越高。以前觉得是少数,现在倒感觉是常态了。这现象背后,其实也不是一拍脑袋就能想明白的,牵扯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就像一张错综复杂的网。首先,得说说咱们女性自身的变化。 教育程度和经济独立性提高。这绝对是天翻地覆的变化.............
  • 回答
    知乎上充斥着大量关于“最佳阵容是什么”、“詹姆斯比谁强”、“某某球员是否适合小球时代”这类体育话题,特别是篮球话题,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1. 篮球在中国乃至全球的巨大影响力与大众参与度: 全球性运动的根基: 篮球,尤其是NBA,拥有全球性的粉丝基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亨德尔和巴赫,这两位巴洛克音乐的巨匠,如同夜空中最耀眼的双子星,他们的音乐至今仍闪耀着不朽的光辉。然而,若论当下的普及度和大众认知度,亨德尔似乎比巴赫逊色不少。这并非否定亨德尔音乐的伟大,而是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在起作用。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剖析一下:一、 音乐风格与表现力上.............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庶子(指妾所生的儿子,与嫡子相对)能够继承爵位,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优先于嫡子继承的现象确实存在,而且比例不低。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当时的社会结构、宗法制度、权力斗争以及爵位继承的实际运作。一、 宗法制度的“嫡长子继承”并非铁板一块首先要明确一点,虽然“嫡长子继承制”是西周以来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