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在看《归来》时,观众反应相差这么极端,一半人难过,一半人不停地笑?

回答
关于《归来》这部电影,观众反应的极端分化,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我琢磨着,这背后大概是几个层面的原因在交织作用,让一半人看到了心碎的悲凉,另一半人却在忍俊不禁,甚至看得津津有味。

首先,得聊聊电影本身呈现的时代背景与人物塑造的“错位感”。电影的故事背景设定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那个年代的社会氛围、人们的经历,以及由此形成的思维方式和情感表达,和现在大家普遍的生活经验是相当不一样的。

对于那些经历过那个年代,或者对那个年代有着深刻了解的人来说,他们看到的是那个时代压抑下的人性挣扎,是牺牲,是失去,是无法言说的痛苦。当陆焉识在车站苦苦等待被指认的“反革命家属”时,当冯婉瑜在门口茫然地等待着她记忆中的丈夫时,他们能共情的是那种巨大的时代洪流碾压下,个人命运的渺小与无力。冯婉瑜的精神失常,丢失的不仅仅是记忆,更是她那个完整的人生,是她和陆焉识爱情的载体。这种失落和无法挽回的遗憾,对于有相似经历或感同身受的观众来说,是足以让他们心如刀绞的。他们看到的,是失去亲人的痛苦,是夫妻被迫分离的绝望,是岁月无情剥夺一切的残酷。这就像是在看一场缓慢而沉重的悲剧,每个细节都可能触碰到内心最柔软也最痛苦的地方。

然而,另一半观众之所以能“笑”出来,我个人觉得,可能更多的是因为他们无法完全代入那个时代的语境,或者说,他们关注的“点”不太一样。

这里面的“笑”,我觉得不一定是那种纯粹的“好笑”,更多可能是一种荒诞感的反应,或者是一种“解压”式的笑。

举个例子,电影里有些情节,在现代人看来,会觉得有点“不可思议”,甚至有点“滑稽”。比如冯婉瑜在家里拿着扫帚打陆焉识,或者在外面认错人,或者那种固执地坚持某件事,比如一定要去听一场根本不存在的演出。在经历过“正常”生活逻辑的人看来,这些行为可能充满了不合逻辑的成分。而当人们面对无法理解、无法代入的悲剧时,有时候会本能地用笑声来化解内心的不适和尴尬。这就像是面对一些过于荒诞的事情,你不知道该哭还是该笑,最后选择用笑来掩饰内心的复杂情绪。

更深一层,我认为这种“笑”也可能是一种对演员表演方式的解读不同。比如陈道明老师饰演的陆焉识,他为了配合冯婉瑜的“演出”,可以说是尽心尽力,甚至有些“卑微”。在某些时刻,他那种小心翼翼、装疯卖傻地去迎合妻子的状态,在一些观众眼里,可能会产生一种喜剧效果。他们看到了一个男人为了爱,放下尊严,去扮演一个“好人”的角色,这种“人设反差”或者“为了爱而放低自己”的某些具体表现,如果脱离了那个沉重的背景,用一种更轻松的眼光去看,是可以品出一些黑色幽默的意味的。

另外,对影片主题的关注点不同,也是造成这种巨大差异的原因。

大部分为之落泪的观众,他们可能更关注的是那份深沉而隐忍的爱情,是战乱和政治迫害对个体家庭的摧毁,是记忆的丢失与找回,是那个年代的牺牲和伤痛。他们看到的是时代的悲剧如何摧毁了美好的爱情和正常的家庭。

而另一部分观众,他们的关注点可能更集中在“爱情的坚守”本身,或者说,他们可能更欣赏影片中那种“即使记忆模糊,爱也依然存在”的浪漫化表达,而忽视了背后更沉重的代价。或者,他们也可能从陆焉识为了妻子不惜一切的“执着”中,看到了一种“爱的伟大”,这种伟大到了一定程度,在某些观众看来,可能就带上了点“极致”的色彩,而这种“极致”,在没有深层共情的情况下,也可能被解读出一些“用力过猛”或者“戏剧化”的味道,从而产生笑点。

还有一点,就是观影习惯和个人阅历的差异。每个人的成长环境、接受的文化熏陶、甚至当下遇到的生活压力都不同。有些人习惯了在影视作品中寻找共鸣和情感宣泄,他们能迅速被影片中的悲情氛围感染,从而产生强烈的共情。而有些人可能更习惯于在观影中寻找智力上的解读,或者是一种轻松的娱乐体验,如果影片没有达到他们的预期,或者让他们感到沉重压抑,他们可能就会转向寻找一些可以让自己放松、或者觉得“有趣”的部分来调剂。

所以,我觉得并非一半人“丧心病狂”地笑,一半人“矫揉造作”地哭。更多的时候,是大家在同一个容器里,看到了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东西。一个简单的故事,在不同的观众那里,被折射出了完全不同的光芒。有的人看到了血泪斑斑的牺牲,有的人看到了荒诞的闹剧,而有的人,可能只是看到了一个男人为了一个女人,做出了很多“别人想不到”的事情。这种解读的偏差,加上时代背景的疏离感,以及个人情绪和观影习惯的差异,最终造成了《归来》这部电影在观众那里产生的如此“冰火两重天”的反应。

这其实也恰恰说明了电影的复杂性,以及观众的主体性。同一个故事,能够引发如此截然不同的解读,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文化现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


对于WG,即便在有很多的内容不能公开谈论,但现有的伤痕文学和历史资料就已经足够沉重了。老陆遭受了足够多的打击,平反回家,似乎一切都要开始变好的时候,先知道女儿已经放弃了舞蹈梦,又发现妻子已经与自己不复相识,一切美好的设想瞬间化为乌有。同样,婉瑜的世界也是痛苦不堪,丈夫回家却被自己锁在门外,而第二天出卖丈夫的人是自己的女儿,最大的悲哀更莫过于丈夫已经归来,自己却浑然不知。

这是一部很沉重的电影,面对一整个时代的悲剧,无数受难的家庭无法做出任何有效的反抗。陆焉识逃出农场之后,那个负责抓人的邓指导员(原著里的形象和电影差异不小,可以认为不是同一个人)的演员祖峰,也是《潜伏》里面李涯的扮演者,我是一看到他就会涌起一阵寒意。女儿对父亲的出卖,妻子明知丈夫在外却不能相见,因为政审而替换演员的抉择,这些都是时代中灭绝人性的体现。但这里所谓的灭绝人性,并不只是因为这些行为本身多残忍,而是这些畸形的行为,在时代中是一种正常不过的表现。见怪而不怪,才是真正的人性泯灭。

可如果故事仅仅停留于此,只是沉浸在苦难之中,那老陆家的故事或许就只是千万中平凡的一个。吴念真曾写过一篇文章讲什么是「知识分子」,老陆的形象完全符合这个定义,经历过苦难的知识分子,自己的承受能力总是格外的强,并且会迸发出一种「转化」苦难的能力。

我的家庭也在那些年中罹遭不幸,流离失所,骨肉分离。现在有时家庭聚会,听长辈们聊起过去的事情,包括最黑暗的时候的故事,其实大家也还都是笑着的。这笑是在笑当时时代的荒诞,也笑自己得以安然度过苦难岁月的幸运,至少他们是活着过来了。我想或许那些遭遇了更大的不幸的家庭,是笑不出来的。

当家的早早在斗争中过世,迁居边疆,老夫人卖苦力,少爷养鸡,小姐教书。边疆生活无疑是苦涩的,如果只是一心想着过去祖宅里的生活,那我们就真的只能流泪了。可是如果换个角度,想想当时曾祖母怎么想方设法把江南口味带到新疆喂饱一家子人,祖父怎么穷则思变最后居然养成了「天山草鸡」,祖母当时的学生的后代,怎么在五十年后阴差阳错成为了我最好的朋友。这些过去的苦难,似乎也不是那么100%的苦,在90%的苦之外,还有那么10%是值得笑一笑的。放到一个回忆的角度,这些场景也还是有一些令人发笑。我甚至觉得当时的人自己也觉得好笑,这些曾经无法想象的事情,发生的这么顺利成章。

《归来》的笑,在我看来也是如此。抛开张嘉译(déjà vu)和郭涛(爸爸去哪儿)的出戏,笑点大多是在大背景之下,陆焉识自然流露出的种种「可爱」表现,例如偷偷拿出一本《钢琴调率入门》的时候,例如在听说方师傅曾经拿饭勺打过婉瑜,自己拿着一把饭勺去为妻「报仇」的时候,例如在张嘉译读出不太标准的法语,陆教授还一心要帮他纠正的时候。当时的知识分子们,是真的会去这样做的,荒诞而真实。经历了那么多的不公、折磨,依旧是「一颗冰心在玉壶」。

我笑自己的长辈们,明明饭都吃不饱,还非要吃家乡味道的偏执(一大家子在伊犁,还非要吃糟扣肉)。我也笑老陆明明不会调琴,还偷偷看着教材硬着头皮上的窘态。我笑自己祖父从一个留学生、大少爷,瞬间变成养鸡人的荒诞。我也笑老陆知道自己的爱人被饭勺欺负,只会想到再用饭勺敲回去的单纯。笑自己家的幸运,也笑老陆至少还有机会在自己的爱人身边做各种「可笑」的事情。

可在笑声之后,我无法想象,先人们是如何让自己接受时代的现实,老陆又是依靠什么力量几十年如一日的守在婉瑜身边。我只知道他们一定很苦,却无从知晓那究竟有多苦。可是,他们就是接受了,就是那样做了,也就那样走到了今天。就好像老陆对丹丹说的那句「不怪你」,事以至此,过去就是过去了,和他的语气一样平淡无奇。

每个人看到《归来》,都有自己哭笑的理由,我在电影院留下了些许笑声和长久的沉默,今后在家庭聚会上说起WG,我还是只能跟着一起笑。可也是现在,泪流满面的我才能更深地体会到,长辈们在餐桌上的笑声背后,隐含着多少眼泪和苦涩,还有多少我不知道的故事。这种笑声背后的眼泪,恰恰是一个中国故事的点睛之处。

感谢阅读。

user avatar

下文涉及多处剧透,还没有看过电影的请自带小板凳、爆米花呼朋引伴欣赏全文。

昨天带着喜欢的妹子一起去看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归来》。作为看了原著两遍的我来说,这无疑是一个秀优越的好机会,想到在观影过程中对着某处的细节大谈特谈,或者在某个情节处发表独到的见解,然后接受妹子崇拜的眼神。顿时觉得这45块钱花的真值。

由于买完票距离开场还有一段时间,我俩只好无聊地看着电影海报,然后我有一搭没一搭地跟她简单介绍人物关系。

突然,她指着海报上的4K两个字问我:“4K电影是什么意思啊?”

啊,你怎么不按套路出牌啊,这种问题小说里又没有提到。

妹子看着我抓耳挠腮、左顾右盼的样子,得意地说道:“哈,你不会不知道吧。”

“我怎么可能会不知道,4K不就是2K大小的两倍嘛!也就是说咱们这次看的屏幕大小是以前的两倍大小。”我只好临时随便编了一个答案,希望能糊弄过去。

妹子不依不饶地又问道:“那你说4K和IMAX又有什么区别?”

别问了,好吗?这种问题专业不对口的,我怎么知道。幸好这时传来了入场检票的声音,我赶紧扯开话题,拉着她进了放映厅。

电影刚刚开始不久,妹子就小声问我:“冯婉瑜和陆焉识以前是自由恋爱吗?”

机会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

“不是,不是,冯婉瑜其实是陆焉识他父亲的小妾的嫡亲侄女,后来许配给了陆焉识,他们...”突然我发现要给她解释清楚两人的关系其实是不太容易的,因为关于冯婉瑜和陆焉识的感觉其实是贯穿全书的,三言两语根本不可能说完,只好告诉她他们的关系电影后面一定会有所交代的。

可惜,知道放映结束,除了一张他们合影的老照片外,我再也没有看到关于他俩年轻时的一丁点画面。

然后就到了他俩天桥相会、陆焉识被抓那场戏。这段可是号称全戏最催泪的片段之一了,于是我假装揉了揉眼睛,声音低沉地对她说:“怎么样?感人吧,冯婉瑜和陆焉识实在是太可怜了”。

说完她竟一脸诧异地看着我,说道:“你不觉得这场戏太刻意了吗?单纯为了煽情而煽情。我知道,这种恋人被迫分开、生离死别的桥段是感人,但用多了谁都会乏味啊!难道非要头破血流受伤倒地才感人吗?分离有一千种感动别人的方式,张艺谋却选择了其中最中规中矩的一种,我对这种强行催泪的戏已经感动不起来了,你竟然还哭了,真是too young too simple”。

听她说完,我明显感觉到头上的血条下去了一截。

再然后是陆焉识归来的戏,他一回来就被女儿丹丹接去了自己的宿舍。一边说你还是先别回去了,一边却又不告诉他爸家里发生了什么事。妹子看到这里,发出了一声冷笑,用余光瞟了我一眼,轻蔑地说道:“冯婉瑜失忆了吧”。

我努力隐藏自己惊讶的表情,问她是不是偷偷看过小说啊。

妹子开启高冷模式,冷冷说道:“这种失忆的戏码我一眼就能看得出来”。

顿时感觉自己的护甲在逐渐下降。

接着张嘉译出场,作为花痴的妹子一下子就被张嘉译和陆焉识的对话给逗笑了。

我小声提醒她,这是一个沉重而严肃的电影,不要乱笑,会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的。

妹子的高冷模式在张嘉译出场的一瞬间就已经解除,笑着对我说:“又不是我一个人在笑,你看整个电影院都在笑啊”。

我想想也是,不好再反驳她什么。

看着陆焉识住进了楼下的破房,整天想着该怎么去接近冯婉瑜,妹子开始急了,不断地问我:“他为什么不去找工作啊,为什么不赚钱养家给婉瑜治病啊,难道小说中他也这么不务正业、没责任心吗”。

哈哈,你终于问到点子上了。我的大刀早已饥渴难耐了。

“你懂什么,这就叫文艺。文艺就是一种纯粹的生活态度,既然张艺谋已经给文艺下了一个定义,那么,你需要做的就是遵守他世界的规则,而不是质疑别人的行为,你...”。

我还没说完,妹子就打断了我,说道:“你从哪里听来的这破理论啊,凭什么我要按他的那一套标准来看电影,和他观点不同的地方就是我不文艺,最烦这一套了,几年前拍《山楂树之恋》就这德行,什么号称最纯的爱情,难道纯就是光谈情不做爱,牵个小手都要觉得罪大恶极。我谈个恋爱接个吻怎么就算不纯了!我觉得《归来》和《山楂树之恋》有着同样的毛病,他先告诉你一个世界观,然后让你看,你觉得不感动、不文艺就是没看懂这电影,但你有没有仔细反思过,到底是他错了还是你错了”。

妹子旁征博引,说了一大堆。语言攻击中开始附带闪避效果,轻轻松松MISS了我一个满级大招。

陆焉识开始给冯婉瑜读信,渐渐地陆焉识犹豫了,他害怕自己在冯婉瑜心里逐渐沦为那个仅仅是读信的人,再也做不回了陆焉识。女儿丹丹开导他,你现在不就希望能好好地陪在她身边照顾她吗?既然这样又何必在乎是以读信的身份还是陆焉识的身份。

陆焉识心结顿开。

妹子瞪着无辜的大眼睛问我:“就这样没了,这么重要的一个心理转变难道就靠这一两句话就交代完了,对人物的处理也太草率了吧”。

我已无力反抗,因为我也觉得这个转变太过仓促,没有交代清楚前因后果就直接过 ,只好弱弱地回答她:“其实小说中对这个转变还是花了不少时间交代的,可能电影是因为时间关系来不及展开了吧”。

我开始意识到,带这么聪明的妹子来看电影可能根本就是一个错误。

看到妹子对电影的好感逐渐下降,我只好把话题引到影片的另一大特色上---时代背景。

“你看啊,这个电影张艺谋至少有勇气直面历史,敢于把整个故事置于那段特殊的历史背景之下,表现那个特殊年代的爱情故事,难道这不也是一种值得称赞的勇气吗?”

妹子看了看我,冷静地对我说:“不,我一点都不觉得这个电影有什么时代感,它最主要的场景其实不是文革那个大的社会环境,其实是冯婉瑜家的那个小阁楼,而且他对时代的描写更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根本没有触及那段历史的根本,谈不上什么勇气。你说它写的是特殊年代的爱情故事,我觉得这个故事放在哪个年代其实都是成立的。试着想象这个画面:男朋友留学归来,发现女友车祸失忆已经不记得自己,他只好以陌生人的姿态再次出现在她面前,两人日久生情,最后知道真相的女主眼泪掉下来。是不是一种韩剧的即视感出现了,现在你还觉得这个描写的是只有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爱情吗”。

生命值已下去一半,只能在心里哀求妹子别再补刀。

终于熬到了电影结束,当画面定格在冯婉瑜坐在陆焉识的板车上等待“陆焉识”的归来时,我一度以为是不是电影院把字幕放早了。

妹子不等我发问,就抢先说道:“你是不是也举得结局很突兀啊,他们最后有没有结果啊,冯婉瑜到底有没有接受这个给他读信的男人啊”。

我只好说我不知道,妹子不经意间给我套了一个虚弱,让我完全无法反驳她。

在退场过程中妹子开心地跟我说道:“而且我还发现了一个重大BUG啊,陆焉识写的那封信为什么只写了一个日期,而没写年月啊,啦啦啦,我看电影是不是很认真啊,有没有觉得我好聪明啊”。

有有有,但你真的看不到我的血线吗?

走出电影院,心情稍微缓和了一些。我问她整体的观影感受。妹子说道:“整个故事缺乏完整性,看完觉得没头没尾的,而且对于中间一些细节着墨过多,那些细节纯粹是为了催泪,效果很差。人物也略显苍白,对于冯婉瑜和陆焉识以前的感情没有丝毫交代,让我搞不清她那么爱陆焉识到底是出于轰轰烈烈的爱还是那种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传统婚姻觉悟。正如你说的,他们之间的感情状态张艺谋知道,巩俐也知道,你们这些看过小说的人都知道,但是像我这样的普通观众不知道,因为张艺谋没有告诉过我,巩俐也没有用她的表演告诉过我。一本本来可以媲美《霍乱时期的爱情》的故事给我的感受还不如《初恋五十次》的一半好看”。

妈蛋,竟然还知道《霍乱时期的爱情》,你平时不是只看《小时代》和《故事会》的吗?

就在这时我突然想到了我还有隐藏的大招啊。于是强吸一口真气,说道:“可是我听说斯皮尔伯格看完这部电影可是整整哭了一个小时的,李安接受采访时也说这部电影拍得很好。甚至著名影评人周黎明也在微博上说自己很喜欢这部电影,你说你不喜欢肯定是因为你欣赏水平有限,看不到这部电影的好”。

说完顿时感觉自己血量回升不少,气势上也不输给她了。

妹子再次开启蔑视光环。悠悠说道:“导演之间的客气客气你也信啊,难道你要斯皮尔伯格当着张艺谋的面说你拍的电影太烂了,我完全不想进电影院去看,或者李安说,你的《归来》和我的《少年派》差了十万八千里,给你五分实在不能再多了,2333。这个圈子本来就这么小,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互相恭维几句无可厚非的。再说你昨天不是在知乎上回答了一个问题吗,我不也象征性地评论了一条”答得很好,赞一个”,这种东西千万不要太当真”。

刚刚聚起的那点真气瞬间被打散。

妹子又说道:“至于你说的那个周黎明,我记得去年时他还说自己喜欢《私人订制》呢!呵呵呵”。

嘭,竟然打出了一发暴击。

我鼓起全身最后一点勇气问她:“难道这电影真的一点优点都没有?”

妹子歪着头想了想:“道明叔演技很是超赞的”

“还有吗还有吗?”我好像看到了一丝翻盘的希望。

“啊,对了,丹丹最后穿的那件风衣好像是《晚秋》里汤唯同款啊”。

最后一击是真实伤害,我已经开始感觉内心有什么东西正在慢慢崩塌。

妹子看着我闷闷不乐的样子,安慰我:“你也别太在意,不就是一个电影吗?本来就是为了消遣娱乐,没必要被它影响到你的心情,也没必要把它抬到多高的高度,开心就好。你说和我在一起看电影你难道不开心吗?再说了,你也别指望通过看一场电影就立刻净化心灵,端正三观,这又不是骑行去西藏。”

妹子说的有点道理啊,我的血线开始以看得见的速度回升。

“昨天《舌尖上的中国》刚刚介绍了火锅呀,不如给你一次机会请我吃火锅吧”。

瞬间满血,开始讨论哪家火锅更好吃。

以上均为个人观影感受,不具有普适价值。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